杨绛邻居对她的评价

杨绛邻居对她的评价,第1张

杨绛邻居对她的评价如下:

杨绛邻居潘先生告诉记者,他印象中的杨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此外,潘先生还称,杨绛“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面,也不装修”。

杨绛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中国作家,戏剧家、翻译家。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学系研究生,此间与钱锺书相识,不久二人结成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翻译《唐·吉诃德》;早年还曾创作剧本《称心如意》;晚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及《杨绛全集》。

1911年7月,大清朝行将就木,杨绛出生在帝国的国都北京,取名季康,小名阿季。与民国年间许多名媛一样,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法律学者、律师、日本和美国的海归留学生,并曾在海外组建励志会从事反清活动。杨绛出生的时候,杨荫杭在北京一所政法学校教书,晚上则去肃亲王王府讲授法律课。杨家是无锡人,彼时客居北京,杨绛因而成为杨家唯一在北京出生的儿女,因嫌北方稳婆力大粗暴,杨家特意花十五两银子请了日本产科医生接生,后来她的姊妹说笑道,兄弟姊妹全部接生费,也不及阿季的一个零头。

杨绛童年时期正值中国风云际变之时,清帝逊位、民国肇建、北洋统治,由于杨荫杭从事法律事务,与政治联系紧密,也随着政治局势多次变更职务,却总将杨绛带在身边。多次南下北上、辗转各地,她欢乐的笑声成了父母最大的宽慰。杨绛六岁进入北京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小上学。有一次三姑母陪同外宾来参观小学,正值孩子们吃午饭,看到她碗前掉了些饭粒便耳语嘱咐了几句,只见她连忙捡起饭粒塞进嘴里,紧接着旁边的小学生看见忙不迭地一一效仿,从背后看过去,一排长相相似的女孩梳着两根牛角辫、露着一个白脖子捡饭粒的样子把姑母逗坏了。由于三姑母在女高师工作,阿季经常被待到大学部去玩儿,还常常在演出中被借去当作“花神”,或者和大学生们一起在运动会上表演跳绳。

1917年,杨荫杭在仕途上遇到了严重的挫折。当时杨荫杭主持京师高等检察厅工作,负责审理交通部总长许世英受贿案。许世英曾是袁世凯的亲信、北洋军阀中的红人,在京城颇有社会联系,许多官员给杨家打来电话为他说情。杨荫杭执法公道、不徇私情,仍按规章进行调查取证,不料司法部却以“违背职务”的名义停止了他的职务。腐败的北洋政府让本来志存高远的杨荫杭灰心丧气,愤然离京南下,回到老家无锡。这一番周折加上饮食不当,使得杨荫杭害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有时甚至说起胡话。杨家试过了各种药物,甚至还请了佛道之流在家里做起了法事为杨荫杭招魂。年幼的阿季当时就被安排在厨房里高喊:“爸爸!转来吧!”然后见到地面漂浮的东西就捉住,塞进红纸里放在爸爸的枕头下。杨绛后来回忆时还感慨:“深更半夜,我那一声声叫喊大约也很凄惨的。”

父亲病重期间,母亲对家庭的打理和照料让杨绛感触很深,她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回忆她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两人一声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人性与世态》。”她也坦然,自己深受母亲贤惠美德的影响,并自愧姐妹几个结婚后,“待丈夫都不如母亲对父亲那么和顺,那么体贴周到。”

1920年,杨绛跟随两位姐姐的脚步进上海启明女校就读,这是法国天主教会专为非教徒建立的一所著名女子学塾。启明女校施行完全西化的教育和管理,回忆启明女校的三年时光时,杨绛最为感慨的是锻炼培养了独立生活能力,包括自我判断,学会克制。小孩子们常常因为吵架而分帮派,并询问其他孩子帮哪一伙,“聪明”的同学会选择两边都帮,不得罪任何一方。而杨绛固执地选择“都不帮”,并坚信自己没错。

杨家的家庭越来越庞大,于1923年举家迁居苏州,12岁的杨绛开始了在苏州振华女中五年的生活。由于是插班,学校要对杨绛补行入学考试,她拿到的题目是《论女子的解放》。这个题目让她有点傻眼,因为她自小在家里和学校就是淘气精,从未意识到自己是“女子”,更别说什么“女子的解放”了。振华女中的校长王季玉办学有方,她想方设法延聘名师来校任教,教科书采用外国教科书最新的版本。杨绛在这里得到了系统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培养了读书的热情。当初那个淘气贪玩的阿季慢慢变成了一个书虫。父亲教她一篇《左传》,她下来自己读完了全书。读到英文课本里《Ivanhoe》(《劫后英雄传》)的选段,她在暑假里将英文原著找来边查字典边读完了。有时生病不上课,杨绛就窝在寝室里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她曾对父亲说,三天不读书便“不好过”,若是一星期不读书,“都白活了”。杨绛在振华每年成绩都是第一,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东吴大学。因为杨绛的优秀,东吴大学此后对振华毕业生全部免试录取。

如今,苏州十中校园里坐落着一尊石头,上书“实事求是”字样,这是杨绛题写的王季玉老校长对她们的训词。1938年,刚回国的杨绛又被母校振华聘为校长,这也是她一生唯一一次当“领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929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