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作家杨绛的生平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据人民日报李舫、发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杨绛生平简历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
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
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943、1944年,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相继在上海公演。
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956年,作品《吉尔·布拉斯》经大修大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一版。
1965年1月,《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
1981年发表的《干校六记》,已有三种英语、两种法语和一种日本译本。
1984年,她写的《老王》被选为初中教材。
1985年,她的散文集《隐身衣》出版了英语译本。
1986年,她出版《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
1992年2月,法译本《洗澡》及《乌云的金边》在巴黎出版。
1997年,杂志第5期《方五妹和她的“我老头子”》,《十月》发表。
1997年3月4日,其女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锺书去世。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
2011年,百岁老人杨绛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
2013年7月17日,杨绛102岁生日。
2015年7月17日,杨绛先生迎来104岁生日(如按照杨绛先生自己的虚岁算法,是105岁),身体依旧很好,仍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趣事
不打扰父亲午休
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勇敢说穿高底鞋
杨绛在北京出生,还不到100天,就跟随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四岁,随父母重返北京,起初住在东城,房东是满族,她因此见识了梳“板板头”,穿旗袍,着高底鞋的满族妇女。她们的高底不是像上海人那样嵌在鞋后根,而是位于鞋底正中,俗称“高底鞋”,或依其形状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女子穿上这种鞋,不仅身高陡增好多,而且走起路来,前倾后仰,婀娜多姿。父亲有一次问杨绛:“你长大了要不要穿这种高底鞋?”杨绛认真思索了一会,答:“要!”
懂事捡饭粒
杨绛六岁,进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属小学读书。她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包饭。一天,小学生们正在用午餐,适逢一批客人进来参观,主陪的不是别个,正是杨绛的三姑母杨荫榆,她当时担任女高师的“学监”。贵客驾临,饭厅一片肃然,小学生们埋头吃饭,鸦雀无声。杨绛背对着门,没有看清形势,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饭粒。三姑母见状,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说了一句悄悄话,杨绛省悟,赶紧把饭粒捡起放进嘴里。旁边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样子办。
作家杨绛的语录
1你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2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3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4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5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6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7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柞。
8你的问题在于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9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0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2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
13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4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15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16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7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18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19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的一干二净。
20爱情是不由自主的,得来容易就看得容易,没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觉得稀罕珍贵。
21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2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3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24“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25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26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27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28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29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30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31“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32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33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34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35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36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37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她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
38“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39“假如说,人事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40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4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
42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43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44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
45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起炎凉,受不得磕碰的。
46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47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48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
49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50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
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杨绛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扩展资料:
1911年7月17日,杨绛生于北京,1923年,杨绛在启明上学,举家迁苏州,1928年,杨绛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南方没有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到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钱锺书。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
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杨绛
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女士细水长流的婚姻一直被世人所称赞和羡慕,这对文坛伉俪从相遇,相知,到相守一生,两人的相濡以沫为世人所称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依然不离不弃,都没有放弃对生命和生活的希望,或许最美好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他们俩人的故事是从1932那年开始的,这一年杨绛本该读大四下半学期,东吴大学却因为学潮而停课。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决定去北平上京华,借读于清华大学。当时,为了能够去到清华,杨绛放弃了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来到了清华,春光乍泄的三月,在那清华园的古月堂的门前,他们遇到了彼此,仿佛冥冥之中他们注定相遇,钱钟书曾形容与杨绛的相遇: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而杨绛则觉得钱钟书眉宇之间”蔚然而深秀“,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两人一见如故,初遇的悸动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尔后的相知相爱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事。
他们第一次见面只是很短,甚至没来得及说一句话,但当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钱钟书再一次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里来相会,爱才在在这对俊男才女之间悄然滋长,他们从志同道合的挚友渐渐成长为彼此相爱的情侣。
此时,当杨绛与钱钟书浸在爱情的蜜意里,他们的相爱却招致了另一个爱慕杨绛的朋友费孝通的不满。因此没过多久,费孝通来到清华大学找到了杨绛,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表达了自己对杨绛的爱,认为自己比钱钟书更有资格做杨绛的男朋友,杨绛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回应:“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
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我们只是朋友,如果你再这样我们不妨绝交,如此绝情的话从杨绛的口中说出使得费孝通很失望,这一番的表白也解除了两人之间的误会,费孝通也因此佩服杨绛的率真和洒脱,后来他们一直还保持着良好的挚友关系,也成为了文人交往的一段佳话。
1935年7月,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多年以后,杨绛回忆到:“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婚后,杨绛陪同钱钟书远赴英国进行留学,在牛津开启了一段异国的留学生涯。初到异国他乡,杨绛很是忧愁,一是羡慕牛津正儿八经的留学生有“黑布背心”制服穿,而她只是个旁听生;二是思念家乡,一时适应不了异国生活。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早已在厨房忙活开了,平日里“笨手笨脚”的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做了醇香的红茶。
他把一张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端到杨绛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杨绛回忆道,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要知道,平日里的钱钟书可是“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的人。这是钱钟书先生对自己爱人才会有的姿态。
在英国求学的日子里,两人也会时常发掘生活中的乐趣,我们常人称散步为散步,他们则称散步为“探险”总喜欢挑一些不认识的路走,然后随着道路走,走到一些不认识的地方可以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去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猜猜里面可能住着什么样的人家,去看闹事中的人流,猜测不同人的身份,这也成为两个人之间的一种乐趣,让在英国留学的这段时间也变得不再那么单调。生活学习之余,两个人还在阅读上较劲,除了交流读书心得以外,他们还在比谁读的书多,两人就在这些充实的日子里,嘻嘻闹闹中更加珍视彼此。
后来,杨绛怀上了孩子,钱钟书总是嘴上说着:“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一样的。杨绛则希望女儿像钱钟书一样,这才是夫妻之间最最纯真的爱,希望女儿像自己所爱的人的样子,这样的爱情如何不让人感到羡慕。
这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一生由此一人足矣,后来杨绛确实生了个像钱钟书的女儿。在女儿阿圆出生后,钱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最后得意地致“欢迎词”:“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于是,从此“他们俩”变成了“他们仨”。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然而再美好的事情总会有谢幕的一天,后来,我们仨失散了,1994年钱钟书先生住进了医院,病情严重,但是痛苦的事情总是接踵而来,女儿钱媛也住进了医院,与钱钟书住的医院相隔了很远,杨绛则是在这两个地方来回照顾,而此时的杨绛已经八十高龄了,非常辛苦,但是人最痛苦的事还是发生了在他们身上,白发人送黑发人,在1997年钱钟书先生与他们的女儿钱媛相继去世。
一年后,文坛大家钱钟书先生去世,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的家庭中只剩下了杨绛女士一人了,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杨绛女士对丈夫和女儿的无尽思念之情感动了我们许多人,这种爱情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在2016年5月25日,杨绛女士逝世。
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女士用一生告诉我们:大概这就是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