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的意思及用法

抑扬顿挫的意思及用法,第1张

抑扬顿挫,汉语成语,拼音是yì yáng dùn cuò,意思是指声音的大小起伏和停顿转折。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补语;形容声音。

成语出处

宋·张戎《岁寒堂诗话》卷上:“而子建诗,微婉之情,洒落之韵,抑扬顿挫之气,固不可以优劣论也。”                      

白话释义

宋张戎《寒冬堂诗话》卷上:“而你建立诗,委婉的情感,潇洒的气质,抑扬顿挫的气,当然不能用优劣论的。”

近义词

轻重缓急,汉语成语,拼音是qīng zhòng huǎn jí,意思是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成语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之人有至于张空弮、罗雀鼠而民无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结其心乎?此又权于缓急轻重之间而为不得已之计也。”

白话释义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古人有到张空弮、罗雀鼠而百姓没有二心的人,不是上的相信有以轮回吗?这又是临时在紧急情况轻重之间,是不得已的办法。”

表达情感迟钝的语句有很多,比如说麻木或者是说木讷或者是这个人的反射弧比较慢。这些都可以用来表达,一个人在情感方面反应比较迟钝,有可能就是那种比较麻木的一种状态,嗯,对其他人对他的一种表达,可能他不是很容易明白,或者是说在很长时间都不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这样的人也是有一部分的存在的,那么这种人就属于在其他方面可能是比较专注,那么在情感方面就是比较愚钝了,有的时候可能是反应比较慢,属于那种迟钝的类型。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这首《春望》,写于至德二年(757)三月。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之乱的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至蜀地,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妻小逃离他居住了十年之久的长安,到鄜(fū)州羌村亲戚家避难。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杜甫心系家国,便欲赶往灵武,为平判贼乱效力。

岂知,当时叛军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鄜州以北,杜甫刚启程不久,就被判军抓住,送到了沦陷后的长安。不过杜甫官小,没被囚禁。次年三月,被困在长安的杜甫,见国破家亡,感时势动乱,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指国都。国破指长安陷落。

国都陷落,山河依旧历历在目,春天到来,城中草木繁深。

首联写景,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山河在,实际上就是说,只有山河还在,其它都不在了;草木深,因为战乱,人或死或逃,城中无人,所以草木就长得特别繁盛。两句虽是写景,背后却暗含了一个动乱的时代,隐藏着诗人内心巨大的悲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时,时局,时势。

感时与恨别是互文,指诗人因为时局动乱、亲人别离而感伤忧恨。

这一联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诗人因感时恨别,看到花不觉得赏心,反而溅泪,听到鸟鸣不觉悦耳,反而心惊。另一种解释是这一联纯为拟人,指花鸟亦感到了时势的动乱,感受到了人间的别离,所以花也流泪(花上沾露,仿佛流泪),鸟也悲鸣。

小楼觉得,第二种解释更好,花鸟的形象更为鲜明,诗人的情感表达也更为含蓄,而且,从草木到花鸟,主体的顺承更流畅,这一联恰好在律诗“起承转合”中起“承”的作用,所以小楼觉得,这一联的主体是花鸟,而不是诗人。

其实这两种解释虽然有别,但情感是相通的,花溅泪的背后,亦是诗人在流泪,鸟惊心悲鸣的背后,也是诗人内心的惊惶。花鸟与诗人在情感上是融为一体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借指战争,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家书,家信。

抵万金,因为战乱交通阻隔,难以收到家信,故云。

战火已经连续三月不曾信息,家人的书信珍贵得能抵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我头上的白发,越掻越短,都快要插不上簪子了。

杜甫画像

《春望》中的“沉郁顿挫”

理解了诗意,我们就来分析杜甫的这首《春望》是怎样体现他“沉郁顿挫”的风格的。

“沉郁顿挫”本是杜甫评扬雄、枚皋辞赋用的词语,杜甫在《进雕赋表》中云:“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后人便以“沉郁顿挫”为指杜甫的诗文风格。

清人吴瞻泰在《杜诗提要》中说:“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沉郁和顿挫分别是指杜诗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两方面的特色。

1)沉郁是指杜甫诗中情感的深沉蕴藉。

杜甫的诗歌中,鲜有个人的小情小爱,并不是说他没有个人情感,而是他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合在了一起,使得他情感更为深厚。

《春望》一诗中,“感时”便是对家国时局的担忧,“恨别”就是对家人分离的忧愤。家国之忧与个人之恨交织在一起,便郁结为深沉巨大的悲恸。

杜甫所处的时代,国家动乱不安,人民流离失所,他有经世治国理想,却一生不得施展抱负,相反他一生坎坷,生活困窘。杜甫的诗中,往往将个人的悲惨境遇与时代的动乱不安结合在一起,无论写什么,都有一种深沉阔大的情感力量。

但是,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将这喷薄欲出的情感力量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于是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春望》诗意图

2)顿挫是指杜甫诗歌韵律的抑扬顿挫,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

首先是韵律的抑扬顿挫。《春望》中,首联上联“破”、“在”,“春”、“深”,平仄相对,读起来声声金石,有极强的顿挫之感。全诗以“en”为韵尾,读来如同人的呜咽,光从音调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悲凉的情感。

其次是情感表达的含蓄曲折。《春望》中,情感是极其悲慨而明显的,但杜甫的表达并不浅显。

首联以“山河在”与”余物”不在,以“草木深”写无“余人”,就曲折而深沉,因为看到山河历历在目,才能感受到国都沦陷的悲愤,看到草木繁盛而荒凉,才能感受到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

接着,诗人内心的悲恸已经难以自抑,于是诗人借花之溅泪,鸟之惊心,来写自身无法抑制的情感,仍然以曲折的方式来表达。

然后,诗人转笔,去写战火不息,家信难得。以家信这个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对这个时代的悲愤。

最后,诗人只说自己头发越掻越短,已经快插不上簪子了。诗人为什么掻头呀,还不是因为担任时局担忧家人呀。

你看,杜甫在《春望》中,不断用迂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自己的情感不断郁积,郁积到让人难以承受的程度,当读者读懂了诗中的情感,就会被这难以承受的情感击倒。

3)沉郁的情感必须用顿挫的手法来表达

沉郁顿挫是不可分的一体,杜甫一生的境遇,形成了他深沉阔大的情感,但要在诗中表达出来,就必须用顿挫迂回的方式来表达。

有人会说,浅显直白不好吗?浅显直白的承载不了深沉阔大的情感。就像一条河,你让他直直流去,他的冲击力也就那么大,但若你在河中建起一座大坝,等水河水积满,你在炸掉大坝,那么瞬间就会产生不可比拟的冲击力。顿挫就像那座大坝,它将情感的力量不断郁积,当我们读懂诗中的顿挫,就相当于炸掉了大坝,产生的情感冲击力会让我们的内心震撼不已。

杜甫因为内心追求、个人境遇和时代背景,形成了它悲悯的情怀和深沉阔大的情感,又因为他对诗歌非凡的造诣形成了也迂回顿挫的表达方式,沉郁顿挫四字虽然简单,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唱歌中的顿挫感意思是需要有情绪随着歌曲变化,节奏需要明显,发音必须清晰。你听过抑扬顿挫这个成语吗?说的就是先抑后扬,先停顿后转折,也就是说唱歌同样需要达到这个状态,才能表达出歌曲的情感。

杜甫风格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老杜诗风素有“沉郁顿挫”之说。所谓“沉郁”者,当是着眼杜诗之意境以及蕴蓄在其中的情感;而“顿挫”主要说的是杜诗语言、韵律方面的特色。正如苏轼不是所有的词都豪放旷达,杜甫也不是所有的诗都“沉郁顿挫”,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小诗,语句轻盈,情感显达,令人心旷神怡。然而,杜诗的不同凡俗之处,还是其诗境之阔大和情感的低回起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景,而后来者听到的是心声——唐王朝宏大气象的回音在诗圣心中引发的共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属于兴寄遥深的典范,一“自”一“空”,兴尽悲来,翻覆之间,便有推不开的沉重,可谓平中见奇,一波三折。教学中,不少教师都不忘对句中的“自”“空”重锤敲打,反复品咂。遗憾的是,教者多从教参和教材注释中找答案,挠不到痒处。有人说,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一代名相祠前的凄凉、冷落气氛;有人在黑板上大书一个“荒凉”,大谈人去茶凉,武侯祠香火不旺,令杜甫无限感伤;也

  有人说这里所写的“草”及“黄鹂”并不是祠中客观景象的描述,而是一种黯淡心理的外在显现,属于情语。总之,各种说法都有出处,也不无道理。笔者没有亲临武侯祠考证,不知道这“草”及“黄鹂”是实景还是虚景,即使能实地考察,也已经搞不清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一代诗圣飘临武侯祠时,那“草”及“黄鹂”是实景还是虚景。但就诗内容及诗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我相信那“草”及“黄鹂”都是当年实有的景象,武侯祠前也不是大家现在想象的那么“荒凉、冷落”。不少辞书所谓的“凄凉”,也只是诗人及所有临此凭吊古圣贤相之人的心理感受罢了。《蜀相》一诗起句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什么叫“柏森森”?是指祠堂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之中。尽管这只是一个远观的表象,但这三个字仍然负载着远道而来的诗人的一种欣慰,“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祠堂果如想象之中景象,一代贤相功业如山,英名如祠旁的翠柏长存!如果这里的“柏森森”是实景,那么近祠诗人所见所闻的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当也是实景。斯人已逝,但一代名相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始终难减,建祠即可见证;“长使英雄泪满襟”,无数如杜甫一样的仁人志士也来此扼腕表达敬仰之情,为武侯祠配备几株老树,一丛碧草,这种的简单维护,相信乱世中还算安定的川中,还是能够保证的。�

  苍松挺拔,碧草如盖,黄鹂婉啭。自会有人问:既如此,诗人在颔联中为何又发出“自”春色、“空”好音的感叹呢?这里如果不从游人稀少、香火零落的角度,恐怕无法解释“自”、“空”这两个突如其来的词所带来的不和谐的声音。笔者以为,这里恰恰典型地体现出杜诗一贯的沉郁笔法。碧草当然要绿,但如果碧草有情,应该为谁而绿?隔叶黄鹂如果解语,又应该为谁而鸣?“蜀相”是诸葛孔明的祠堂,是一个供英雄凭吊、浩叹、思考世事人生的圣地,原不是一个建供世俗之人游玩的场所!尽管杜甫其人不乏民本思想,但在士大夫类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诗人想到和这生机勃勃的一切相衬的诸葛武侯类人物早已不复存在,能不意绪黯然,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物故人非,对眼前景,思祠中人,再美的芳草也只是应和季节漠然映阶,无所期盼;再是动听的黄鹂的啼啭,也失去应有的和谐和惬意!所以,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蜀相》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但就诗的起承转合而言,其实从第二联起,就已经由物及人,暗中变了基调,有悲慨凝重之气。

杜甫

其中“沉郁”主要指感情,而“顿挫”则指的是语言形式,比如音节、章法等。

通过以下杜甫的10首诗,也会体会的更深!

​一 独酌成诗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二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三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四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五 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六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七 岁暮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八 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九 白露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十 萤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讲解了如何做到音美和如何做到音准的一系列训练方法后,现在我们继续探讨关于如何做到调美这个问题。

顾名思义,调美就是语调优美。那什么叫做语调呢?语调就是说话时,语流和语势的变化程度,也就是语音的停连、快慢、轻重、高低等配置的情况。其中,语流就是说话的速度和流畅度,包括快慢和停连;语势就是说话时,音高和音强的趋势,包括高低和轻重(见图2-15)。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语调跟前面所讲过的声调是不一样的。声调指的是一个字的调,语调指的是整句话的调;字的调基本上是固定的,除非碰到了变调的情况,但语句的调就不是固定的,比如:同样一句话,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所表达出来的感情色彩也完全不一样。可以这么说,语调是最能体现演讲者的思想感情的。所以,学习并运用好各种语调,才是本节课的重点。下面就对演讲中经常运用到的各种语调进行一一介绍,同时,并列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语调有三类:基本语调、特殊语调和综合语调。而基本语调则是由最基本要素单独组成的语调,总共有两类四种(见图2-16),依次为:语流类(停顿、快慢)、语势类(重音、抑扬),现逐一介绍。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把停顿、快慢、重音和抑扬叫做基本语调呢?因为语音的四要素为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而单独的音色成不了语调,于是,音长派生出停顿和快慢,音强派生出重音,音高派生出抑扬。

停顿就是说话时声音中断、停止的地方。

合理的停顿,可增加表达的节奏感,使话语表述更加准确,同时,它还能给听众留出思索、消化、回味的时间,更好地理解演讲者的表达意图。当然,如果不善于停顿,就会使演讲者感到力不从心,喘不过气来,而听众听起来也含糊费解,甚至产生误解。比如:“世界上如果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完蛋了”、“乒乓球五毛五十个”、“一次性交150元,全年96套任你用。”这三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停顿,意思也完全不一样。另外,研究表明,演讲者以正常的语速演讲,如果10秒钟之内没有停顿,听众的听和记都相当困难了。

从生理上讲,演讲是需要一定的气息来支撑的,而肺部的气也不是用之不尽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必须吸气,在吸气的时候声音就停止了,于是表达就出现了停顿。

我们都知道,演讲是以情动人的。想要自己的演讲达到引人入胜、催人泪下的效果,就不能束缚情感的运动,思想感情的运动需要在哪里停顿就让它在哪里停顿,需要停顿多长时间就让它停顿多长的时间,否则,就不能把有声语言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说,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停顿应该服从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各种停顿之间的时间差异,所以特列如下符号。标注方式,句中或者句末。

∣为稍停号,表示停顿的时间较短,用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 为停顿号,表示停顿的时间较长,用于句子之后。

∥为间歇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更长,一般用于段落之间。

■为长停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最常,一般用于篇章结尾或者层次之间。

⌒为连接号,用于有标点而需要连接的地方。

注:因为是用文字来描述关于演讲的技巧,所以,只能用演讲稿来代替演讲了。既然是演讲稿了,就有标点符号和段落了。

演讲中的常见停顿有如下三类。

语法停顿就是反映词语间的语法关系、显示段落结构的停顿。它还可以可分为三种情况。

A、结构停顿

结构停顿是根据演讲稿的层次,段落、句子所作的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常规情况下, 停顿时间的长短依次为:篇章>层次>段落>句子。

例如:

B、按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口语中则需要用停顿来表示。 停顿的时间一般为: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省略号和破折号停顿的时间酌情而定。

例如:

注:因为上文中已经有标点符号了,所以就不再重复使用听连的标记符号了。

C、按词组停顿

按词组停顿,是指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按照词语间语法关系所作的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述宾之间、述补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等。词组停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比标点停顿的时间稍短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6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