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通过手指,手腕,手臂以及相关部位对力量的运用,来控制触键的力度和方法,踩踏板也很重要,手脚要配合得当。手上基本功要扎实,多练习练习曲,锻炼手对琴的控制。用心也很重要,在弹琴之前脑子中要构思好每一段怎么处理,哪里弱哪里强,情绪怎样推进,怎样收回,整个曲子高潮在哪里,以怎样的形式和情绪收尾。如果脑子中没有想好,再好的手上功夫也不行。另外,多听听大师的演奏,用心去理解一下大师为什么那样处理曲子,根据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心理驱使,多听好的演奏,会对你的乐曲处理有好处。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多研究指挥,看看乐队指挥是要怎样去控制音乐,控制乐队,假如自己是指挥,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曲目。再以观众的角度看,什么样的音乐欣赏起来心情舒畅,容易被打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手上和踏板该有的功夫有了,自然能做好乐曲的情感表现与处理。:)
想要奏出感人的曲子最重要的是先感动自己吧,就是情不自禁各种音调要做到恰到好处首先要技术过关基础的东西;情感的注入是在这之上的升华,当你的技术炉火纯青时就不能停留在这个层次了要追求对音乐更深的理解;可以了解下曲作者的生平经历,把自己当作他,想像你成为他后经历他所经历的快乐,苦痛一切情感
忘记你是在弹曲子,而是有无尽的话语要通过钢琴表达出来,当作是一种语言的交流好比你去到哪个国家要说哪国语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事一定要放松,让身体达到最自然的状态,感受每一个音符带给你的情感,音符和你在交流,你通过音符音调同听众交流,不用一言一语别人就能和你有同样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共鸣
演奏一首曲子时,你就像个导游,听众就是你的队员,想像一下你要做什么:各位前面就是某某著名景观,然后带着队员游玩,要尽兴,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开心全靠导游的个人魅力了;同样的道理,曲子就是你手中的小旗,你要让所有人都沉浸于你的曲中,要怎样做这就考验你了
真正投入其中的感觉大概像灵魂从头盖骨出来随着曲子共舞,曲罢再回到躯壳里的过程吧!
在音乐旋律的变换中,通过钢琴演奏者娴熟、正确的演奏技巧,可以体现出音色的变化、情感的变换。正因如此,在钢琴演奏中,优美的音色能够真实的打动听众的内心,实现音乐感人肺腑的功能。可以说一切被称之为音乐的事物均可以在钢琴的演奏中表现出来。因此,钢琴音乐具有极其广阔的表现范围和想象空间。以下,笔者就钢琴的独特音色美进行粗浅的探究,并对钢琴技巧中手指触键做详细的分析介绍,以此提高钢琴音色的表现能力。
1在乐器中,钢琴的独特音色美
在广阔的音乐世界中,每一种乐器都有着其特殊的音色美,而大多数人们往往对钢琴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钢琴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因为钢琴音色时而气势宏博、时而温婉流畅的独特音色性,没有一件乐器可以相之比较。钢琴在演奏中,即能弹奏出嘹亮辉煌的音响,又能表现出绚丽多彩的丰富音色。其音域的广大程度可达6-7个八度,力度的变换从最弱到最强,足以于一支交响队相媲美。同时,在弹奏中由于钢琴技术处理复杂多变,因此往往一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需要其他乐器的`辅助,单单一个人就可以通过钢琴音色、技巧处理塑造出一个绝对完整、绝对感性的音乐形象。
因此,钢琴所特有的音色没,有着其他乐器没有的自我性,无法与其他音色相混淆。想要了解钢琴的人,必须先了解钢琴的独特自我性,从钢琴音色的本质去掌握它,了解它。优美的音色始终是钢琴演奏者不写追求的目标,音色没不仅能够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更能激发人们心灵上的洗礼,是一种最原始的生理反应。当钢琴乐曲从钢琴键盘上缓缓流出时,其蕴含的丰富音乐美:旋律、调式、肢体、和声、曲式、力度、速度等音乐表现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钢琴独一无二的音色,带给听众精神和情感上的喜悦,启迪了全新的智慧和品格。
从钢琴演奏者弹奏钢琴的原理上来看,钢琴属于键盘雷区的一种,主要是通过琴槌击弦发出声音的。因此,颗粒性声音是钢琴的特色和所长。而弹连奏、弹跳音则是最能够显示钢琴优势的所在。特别是当钢琴演奏者开始弹奏钢琴是,其自肩起贯通至臂弯部的力量,从上至下,无阻隔的传递到钢琴演奏的指间弹奏出优美的音乐。这就需要在弹奏过程中钢琴演奏者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相应的运用自如,尤其是臂腕部力度的使用,更是直接关系到钢琴所发出音色的音质十分通透响亮,张弛有力、在节奏上是否充满活力。所以,对钢琴音色而言,对手指,身体臂弯力度的训练,是体现钢琴音色特色、所长的关键环节。
2正确的钢琴触键方式是良好音色的前提
目前我国部分钢琴爱好者,在钢琴演奏中往往过于重视钢琴演奏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钢琴的触键方式,致使钢琴演奏者在强奏时声音生硬、死板,弱奏时声音“虚”。其实际在钢琴音色的表现上,弹奏出好
听的钢琴乐曲,不仅需要娴熟的技巧,更需要一双灵活的双手,在弹奏触键是,能够将身体肩膀和背部的力量全部准确的集中在指尖,并控制这种力量在钢琴键盘上,从而达到弹疾速轻巧的音所要求的飞掠而过的触键,弹宏大的音量而用大力度用力弹键,以此整合钢琴音色。因此,优美的音色其实际既是钢琴演奏者通过不同的力度,各种时值声音的相互结合、相互对比、所形成音质的一种极为复杂的过程。对钢琴音色的训练,只有结合钢琴兖州的基本要素,基本技巧进行训练,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在日常训练中,为了提高钢琴演奏者的音色,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从改变手指的触键部位入手。在日常手指的训练中可以先采用指间触键在到指面触键的方法,每一次改变手指的触键方式,都会是钢琴的音色出现细微的变化,因为,在弹奏钢琴时手指越是立起,其琴键受力越是直接,音色越是明亮,反正音色就会变得柔润;其次,从改变手指的触键高度入手。在日常手指的训练中可以采用改变手指的触键高度以此训练手指的下键速度。因为,如果想要得到明亮的颗粒性声音,在弹奏中通常需要提高手指的高度;再次,从改变手指的触键速度入手。手指触键速度直接影响着钢琴声音的强弱,触键越快钢琴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同时触键的速度还影响着钢琴音色的明暗、刚柔等特点,是钢琴音色变换的关键因素;然后,从改变手指手尖的坚度入手。钢琴演奏者对手指手尖的训练应该从相对放松到相对牢固,以此不同变化控制钢琴键盘动作速度和击弦速度,从而对钢琴音色进行变化;最后,从改变手指触键的用力形式入手。一般钢琴触键的用力形式主要包括,垂直方向用力和水平方向用力两种。在钢琴乐曲的演奏中,不同的音色需要不同的用力形式,训练手指触键的不同用力形式,能够有效改变改变钢琴音色。通过以上几种对手指的训练,促进钢琴演奏者掌握正确的触键方式,养成良好的钢琴弹奏习惯,减少不必要的肌肉动作,以此轻松自如的演奏出优美的钢琴音色。
综上所述,好的音色,不仅需要有好的钢琴演奏,更需要娴熟的演奏技巧,去描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去感受不同的音乐情感。因此,在日常钢琴训练中,对钢琴演奏者应该建立长远的目标计划,不能单单满足对乐谱的熟练程度,更要主动提高自身的听觉能力、手指技巧能力,真正做到由手到耳的协调一致训练,通过娴熟的弹奏技巧和灵敏的听觉能力为听众呈现更加美轮美奂的音乐盛宴。
钢琴演奏的心理声学是研究声音和它引起的听觉及其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既是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理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声学在钢琴演奏中的运用,不仅关系到演奏者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演奏的心态及其定势,而且有助于把钢琴演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思考。本文力求对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心理声学问题作客观的分析,阐述演奏的音乐行为及法则,并对演奏的音乐行为给予描述和解释。
音乐与物理现象,人类社会及精神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钢琴音乐表现的媒介是声音世界。钢琴是单一音色的乐器,它的每一音各具自己固定的发声体。钢琴声源响出的条件是决定于各音的琴弦、附加在各琴弦前的琴键、以及琴梭的运动方式,而触键的情况则决定了琴运动的速度,触键的力度是钢琴音色变化的最基本缘由。
音乐原初的动力矢量——声音是具体化的力。每位钢琴演奏者都以自己独特的感情体验,把握着乐音的式样之间的许多不同类型的关系,选择有音乐潜在性的声音类型,迎接着演奏音乐,而音乐在每个演奏者的感情世界中所激起的回响也迥然各异。音乐对于每个演奏者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心弦和音。演奏者所感觉的就是发出来的声音本身,而这个声音就是演奏者弹奏动作经过钢琴而发出来的。听声音与发出声音是一种循环反应,愈是用心听,愈能发出心里的声音.对乐音获得或宏或细或粗或精的不同感知层次。在钢琴演奏上,声音的准备并不只是身体上的,而是要演奏者如何去聆听、感觉和思考,倘若只用情绪牵引演奏者去感觉声音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在身体上去准备声音,在心理上去准备声音。任何一个演奏者都必须具有对声音“准备”有相当水准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钢琴上调整自己所需要达到的要求。
有关节奏的分句的一切因素最终都由速度来控制和调整。速度的含义有两个,其一,某一作品所要求的速度;其二,演奏者处理这一速度的方式。在音型雷同的连续演奏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既不能快得含糊不清又不能慢得冗长单调,而且必须始终保持均匀、平稳的脉动,除非出于表情上的需要而不得不中断这一连续的脉动或者加以变化。
速度是一个相对因素
不可否认,某个作品的初始速度不是绝对固定的。正如两个朗诵者以不同的速度来朗诵同一首诗,都可以很精彩一样。两位钢琴家尽管采用不同的速度,也可以把同一首乐曲表现得非常出色。因此,演奏家要判别正确的演奏速度,只须自问一下,这一速度是否体现作曲家的精神和创作意图。正因如此,演奏家对于即使是由作曲家亲自标注的节拍机标记,也往往可以采取相当自由的态度。 有时也会出现对我们有利的情况:一首作品被标上两个节拍标记,一个代表最快的极限,另一个代表最慢的极限。
学生为了达到节拍标记上的速度要求,常常试图用超过自己能力的极快的速度来演奏,结果导致层出不穷的错音和技术上的失误。请记住克里斯蒂安的忠告:“用很强的力芳和很快的速度弹奏大量的音符,远不如清晰地弹出每个音符并且体现作品的精神来得困难。”因此,最好不要去迁就那些麻烦的节拍标记,而把你的速度严格地限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因此,一首乐曲的总的情绪——生动的、安宁的或者忧郁的——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下速度有关的意大利术语,往往更多地含有表情上的意义,而较少指速度。比如“行板”(andante)并不含有“慢”的意思,而是指“向前走”;“快板”(allegro)也不意味着“快”,而是指愉快或欢乐的情绪。生动活泼和明亮辉煌的效果绝不可能仅仅依靠速度来取得,如果那样的话,那么最雄辩的布道者就应当是那些说话最快的人了。正是精确而有控制的节奏、清晰而恰当的重音才能显示健康的律动。它们甚至在慢速乐曲中都会带来充沛的生命力。
速度的变化
然而,基本节奏的稳定绝不意味着速度的刻板。正如雅典神庙建筑中那些貌似笔直的线条其实无不具有微小的弯曲度。同样地,表面上固定的节奏,在艺术家的手指下保持一种奥妙的灵活性,能够使其具有人情味,而减少呆板的情绪。
这种灵活性我们在上文关于延音重音(agogic accent)的讨论中已提示过。尽管延音重音在每个第一拍上稍稍延长,可是由于这一效果一再不断地重现,所以并不破坏规则的节奏脉动。在演奏以节奏因素为主的作品时,钢琴家主注意力要放在节奏律动上,尽量避免其它不规则的因素的影响。只有当要模仿歌唱家的抒情或戏剧性表情时,才允许更自由地表现。
因此,在一些强调结构规整的作品如:巴赫的对位作品和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中,要严格遵守速度要求,如果不遵守,就会一团糟。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上述几位大师的杰作中选出一些显然已预示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比如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
一般说来,结尾处的速度变化不论在古典还是现代音乐中都是被许可的。比如在巴赫的时代,往往通过最后的终止式的渐慢来加强作品结尾的庄严。不过,在技术辉煌的乐曲中,最后的渐强总是由相应的速度渐快来渲染效果——见贝多芬的《奏鸣曲》(op13)及莫什科夫斯基的《芭蕾旋律》(op36,no5)。反之,速度渐慢则加强了结尾处渐弱的安宁气氛,如格里格的《摇篮曲》结束处。
毫无疑问,演奏抒情性乐段,特别是贝多芬的慢板乐章时,应当有一定的感情表现上的自由度。但是“在演奏气势庞大的作品,也就是结构边贯的大型作品,如贝多芬的奏鸣曲时,我们往往必须克制自己给每个细节以过多的丰富变化的欲望,以免忽略乐曲大的轮廓、总的情绪和布局上的气势。”[马泰伊(mattay):《音乐解释》]所以,在从巴赫以前的时代直至今天的所有音乐大师的作品中,感情表现的意义终究在于对速度范围的控制——不要顾虑那些所谓的“古典主义者”的异议,他们在演奏前人的作品时,很可能把音乐的灵感和精神统统掩埋了!就连门德尔松这位向来在演奏速度上一丝不苟的钢琴家,在被他本人《无词歌》的情绪所感染时,也禁不住放松了自己的原则。的确,在一阵自由的幻想中,他竟然用不断地渐快来处理作品35号第1首中那严肃的赋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