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rm and Comparison of Valu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MING Hong
Abstract: Value is a criterion which can help people to distinguish good and bad, beauty and ugliness, right and wrong and true and false Value varie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conflict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first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bout how these differences are formed and then explain them in several way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know and lear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
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
明 虹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介绍了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成因,然后阐述了这种差异在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差异
1 引 言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Lusting,1988) ,作为一种精神支配力量,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观念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 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
2 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和差异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 历史发展 (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21 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 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22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受民族哲学基础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比较含蓄和委婉,要让人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3 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体现
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1 思维模式
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支配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进行价值评价,并产生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西方许多上流社会的人捐赠财产给社会,最初的原因就是觉得多余的钱对自己也没用,也就是说,从利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利他的行为,只是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的是“利他”精神,强调民族内的统一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和飞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32 行为模式
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的行为模式也有其相应的特色。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 ,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33 家庭观念
西方国家,由于个人利益至上家庭观念很淡薄。在英美家庭, “家”是高度私人的领地,更享有法律上的保护。各人的卧室必须经过敲门获准其他家人才可进入。另外,造访他人时必须提前约定,做客时不可在主人房内擅自走动,四处张望,或随意翻动屋内的摆设,否则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中国人特别珍视家庭的亲情,喜欢不分你我,对父母做到百依百顺,兄弟之间要同心协力、情同手足。家人之间没有任何隐私, “亲情”氛围尤为浓郁。中国人历来喜欢宾客满堂,对待客人像自己家人,做客时也可较随意。
这种差异更体现出西方人“利己” 、中国人“利他”的思想。
34 人际关系
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西方人也受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得到机会,即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相互竞争。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在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坚持利己、平等、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会为了“落人情” 、 “建立关系”而偏向某一方。他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
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 “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 “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也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同时中国社会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上注重社会地位和感情因素,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 ;在处理问题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
35 语言表达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且直接,中国人含蓄而排外。西方发达的经济促成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时间观念很强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文化特性,西方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中国历史中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束缚,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谦虚谨慎” 。 举个例子来说, 若有人赞扬: “你工作做的很好! ” 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 “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 )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 “哪里!哪里! ”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书面语交际方面,西方语言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式比较严谨,以形统意;汉语的句子对形式要求的不那么严格,但用词严谨且具有丰富的含蓄性。西方人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便是主谓结构,只有具备了这种形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句子。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 ,然后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层层扩展,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其所谓的从句,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只是多个的主谓结构便组成了“复合句” 。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反映在语言上也就必然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4 结 语
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总体来说,中国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讲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Myron W Lustig 1988 Value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 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tter, 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Wadsworth, Inc
陈桂峰 1999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李昕辉 2004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4)
深圳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986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15
许果,梅林 2002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 渔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 (12)
于桂敏,王艳秋 2004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3)
法国爱情展馆
主题:自由恋爱,谨慎结婚
如果票选最浪漫的国家,法国一定高居榜首。法国人注重精神享受,追逐爱情快感,年轻人普遍对结婚不感兴趣,不希望家庭过早地束缚自己,宁愿采取同居方式。但一旦涉及到婚姻,他们在选择的时候会比较谨慎,也更注重婚姻质量,一旦发现问题,他们情愿立即分手,导致法国3个婚姻中就有1个以离婚告终。
美国爱情展馆
2
美国爱情展馆
主题:浪漫奔放,相信爱情
美国人对待爱情坦率直接,年轻人可以把约会看成是玩乐时间,有的人可能这星期与一个人出去,下星期又与另外一个人出去。但只要上升到婚姻和家庭的层面,美国人却都很谨小慎微,他们不愿退而求其次与不爱的人结合,于是抱着这种想法,百分之八十的美国单身男女都相信爱情,尽管他们同样认为没有哪段爱情能够完美,但仍愿意不断去追寻真爱。
3
日本爱情展馆
主题:近一半认可姐弟恋
日剧中的爱情故事总是美丽的让人心碎,而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日本年轻男女们也更注重心灵契合,他们在选择恋人的时候,更看重性格层面,而并非身材容貌。有意思的是,日本对于姐弟恋的接受程度令人咂舌,有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日本女性曾经有过姐弟恋经验,男性比例也是如此。另外,日本男女注重恋人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希望两人在人生道路上也能共同成长。
4
阿根廷爱情展馆
主题:传统家庭观点淡漠
随着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非婚同居家庭的逐渐增多,阿根廷男女对于传统的家庭模式越来越模糊,对于稳固婚姻的渴求度也在下降,甚至代表爱情关系的称呼都发生了变化,比如未婚夫、丈夫等逐渐被情人、好友这些词语取代,只因为这些不会给大家压力。甚至在阿根廷一种独特的离婚仪式应运而生,婚姻失败者同样能轻松应付生活危机,选择新的生活道路。
5
德国爱情展馆
主题:跟着感觉走
德国人天生浪漫,传统的酒席婚宴在德国并不吃香,很多人会选择旅行结婚。比起物质来,他们更注重内心感觉,凡事跟着感觉走。德国男人对外都是冷静、克制、细心、责任感十足,外加一点幽默,很绅士,但不少男人在家里颇有些大男子主义。另外德国婴儿出生率不高,据说是因为他们喜欢过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喜欢拖儿带女。
END
中西爱情观PK
相信真爱仍是观念主流
中方传统内敛,西方浪漫奔放,世界各地爱情观念大不相同。比如中国人在婚恋上具有传统观念,讲求门当户对,西方则更注重情感层面的随心所欲;中国人婚姻一旦出现裂缝,双方仍会尽力修补努力挽回,西方则认为爱情逝去便爽快分手;中国人不擅长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西方则坦率直接,热情奔放……
国内最大的严肃婚恋网站世纪佳缘CEO、情感专家龚海燕分析认为,中西方尽管在爱情观念上存在不少差异,但总体来说中国人具备的一些传统婚恋观念,在世界各地同样具备,只不过受西方文化熏陶的青年男女,更喜欢挣脱传统束缚而已。另外,相信爱情、不断追寻真爱的精神,在世界各地依旧普遍存在,不失为一种难得的美好。
END
专家观点
坚持东方温情,吸取西方坦诚
“坚持东方的责任与温情,吸收西方的坦诚奔放,同时相信真爱的存在,并主动追求,这才是真正美好的爱情观念。”世纪佳缘CEO、情感专家龚海燕说。世界各地爱情观念尽管迥然不同,但完全可以将其融合贯通,吸收各地观念精华部分,最终总结出符合中国人观念,同时也相对合理美好的爱情观。当然,在这其中,总有一条是必备法则,那就是始终相信真爱的存在,相信即便这过程相对漫长艰辛,也会有最适合的另一半在不远处等待你的到来。
同时,龚海燕认为,婚姻恋爱是终身大事,既不能单凭一时的感觉冲动而草率决定,也也不该畏首畏尾不敢追寻。对于文化与传统都相对含蓄的中国人来讲,最理想的婚恋状态应该是以爱情为基础成立婚姻,同时在婚姻的维持与经营中,加入友情、亲情、责任、义务、善良、宽容等种种中国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爱情才能逐渐升华,而婚姻也将变的温馨快乐。
END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
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诗比较,看看我们的爱情观有什么不一样!
安远的小时光
2019年09月29日 · 长沙慕尼展览展示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共同之处:
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如:中国的:《诗经》中的《关雎》、《蒹葭》、《静女》、《卷耳》,汉乐府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别拧我,疼》、郭小川《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
西方的:《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的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收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的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开放的时间要长的多。
中西方情诗的差异:
主题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2、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 而少“求爱诗”,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的《祝英台近》;
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如雨果的《致一女子》。
3、中西情诗在性质上的差异:中国诗少性的描写,少写身体、话语和动作,如陆游的《钗头凤》;
而西方诗多“性”的展示,多写身体,并且大胆而热烈,如康明斯的一首诗,这里不便于展示。
4、宗教情感上的差别:中国人对于超生死的存在本身没有什么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了,等待来世渺不可期。
潘岳说:“落叶委延侧,枯骸带坟隅,孤魂独茕茕,安知灵与无?”元稹说:“同穴同苜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有超越时空的框架,但显然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
5、中西情诗在情景上的差异:
中国:闲庭深院、沉香亭畔、罗帐半掩、炭火微温、月影阑珊,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回文》。
西方:碧草如茵之大地,月光皎洁之林间,白雪皑皑之小径,浪卷细沙之海滩,如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华兹华斯的《露茜组诗》等。
6、中西情诗在风格上之差异:
中国情诗含蓄、婉约、遮掩式的,重柔性之美,如《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中的《迢迢牵牛星》、徐干的《室思》等。
西方的诗大胆直率,热烈明快,多阳刚之气,如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拜伦《雅典的少女》、华兹华斯《致戴茜》、歌德《五月之歌》等。
三、中西情诗差异的三种根源
1、社会与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中国的文化是儒道释综合而以儒家为主;封建仕人追求功名利禄,重规范,不重感情,妇女没有任何地位。
西方是一个海洋性的开放体系,有以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基督教的上帝宗教和罗马帝国的冒险精神相统一的文化传统;女性有出入社交场合的自由;西方人比较注重人间的现世的及时行乐的生活。
2、不同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受到伦理道德与责任的约束,只重生儿育女,不重圣与灵的结合;中国人重男女之大妨,婚外情是严励禁止的;
而西方人往往将恋爱与结婚当作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有“爱情至上”的传统,将爱情看作是一种情感的历险,“婚外情”一般是不受到谴责的。
3、不同的诗歌价值观:
孔子有“兴观群怨”之说,讲究“发乎情,止乎礼仪”,讲究“温柔敦厚”。就是在当代,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也是受到批评的。
而西方,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强调诗是客观之再现,强调主观之移情作用:华兹强调“自然”,柯尔强调“想象”,雪莱强调“情感”,济慈追求“美感”,都有一种“唯美主义”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