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性质不同:山水画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文人画则是以古代艺术教育内容。
2、起始时间不同:文人画始于唐代王维。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
3、表达的情绪不同:文人画以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发个人性灵,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山水画则不是。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一幅画要有一个主题,要突出它的重点所在。切忌零散支离,平均对待,没有一个主要支点。画中的主题便是主,陪衬便是宾。确定宾主,不仅要宾主分明,而且还要互相呼应,不能各自独立。有宾无主就散乱,有主无宾就单调乏味。只有宾主安排合适,画面才感到舒服。
2、西画强调光,其光源也是从单一方向而来,所以是统一的。而山水画一般不强调光,而且光源也不一定要求统一,可以从多方面来。大多数山水画的光照,也采取自上而下,或者偏于上。
3、要在考虑构图时,取势避免平,要突出重点,实际处理时,繁简、轻重、虚实都要注意。用笔则要干湿浓淡互用,起止徐疾并行。
-山水画
-文人画
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
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本文表面写梅,实际是借梅议政,通过写梅来曲折地抨击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四川省彭州中学 钱卫[内容提要]:中国画以特有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傲立于世界画坛,能体现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和品格的当数文人画。欣赏文人画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感受到文人画家表现出的特有的艺术神韵。欣赏文人画应当从文人画家的思想基础和文化背景以及文人画的艺术特征三个方面入手。[关键词]:文人画怎样欣赏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和特殊神韵的当数中国古代文人画,它以独特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世界上有着不小的影响。现在高中美术欣赏教材中涉及了欣赏文人画的内容,而学生对文人画的了解又很肤浅,缺乏欣赏文人画的正确方法,因此掌握文人画的欣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怎样欣赏古代文人画。一、了解文人画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以及思想基础。文人画产生于盛唐时期。当时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其鼎盛而趋向没落的转折时期,当时的社会现实使统治阶级内部分成了两部分,一些是当权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随着国力的恢复,财政的好转,日趋奢华和享乐,另一部分则是那些在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下败北的文人士大夫,这些人隐而不仕,崇道信佛,独善自守,追求自我内心的探索,由此产生文人画。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兴盛时期。原因之一: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以“出世成仙”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他们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文人画家中最典型代表的是倪瓒,他厌恶现实,隐居不仕,沉浸于“无人间烟火”的境界,所作的山水画有一种高度提炼的构图和风格,多为立轴,下方的近景为平缓坡石,有杂树数株,或茅舍一间,中景是不着笔墨的一片空白,高处即远景山坡淡远而去。这种基本格式成为他精神上空寂与淡泊的象征。他的作品《渔庄秋霁图》,画中大片空白让人神游其内,在空山寂水中获得自然与人生同一的感觉。原因之二:文人画在元代兴盛的另一个原因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当人们经历了对社会美、自然美的认识过程,当主体感受的丰富性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而到相当成熟的阶级时,会出现对情致美、个性美和“有意味”内容的形式美的欣赏。明代前期是文人画继承发展的时期。明代文人画派有“吴门画派”和“浙派”。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士人画”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清代是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清代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他们身为明末遗民,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所作《山水清音阁》就体现了这位大师造化又师“心”的艺术个性,画作既有山川充实、生动的形貌,又贯注着画家的磅礴气度。二、了解文人画的思想基础。文人画是以儒、释、道三家的混合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儒家是以质为贵,他们追求的是“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的美学理想,反对雕饰之风。老子论艺术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之论。庄子承其说,也认为“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他要求的是“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使人含其明矣”,追求的是“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这些思想与同样超脱的佛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如此融合。三、掌握文人画的艺术特征。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文人画重诗书画印合为一体一幅人文画,不仅运用绘画的技术或称绘画语言来完成,而且书法的、诗文的技术、语言来配合绘画的技术,成为诗、书、画、印的“三绝”或“四全”,由于掺入了绘画之外的文化因素,所以形成了更为完美的欣赏体系。书为画之本。书法为绘画之根基,书法功力的深浅直接影响着画家的最终成就。绘画的用笔与书法用笔基本相同,都是充分展示线条的艺术美感,故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的题款是文学与绘画结合的产物。随着文人画的逐渐形成,中国画题款也逐步完善成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门艺术。一幅作品完成之后,画家为了突破画面的局限性,往往借助于题款,对画面艺术效果进行补充、烘托,阐发和说明,使作品的主题深化,内容更为深刻,所表现的画面语言更为鲜明生动,从而让读者透过有限的形象空间,体味出相对广阔的情感空间和多维的思维空间。题款大抵有这样一些类型:有的直接对所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和歌颂,借景抒情。如石涛所作《秋月图》题诗曰:“秋月净如洗,秋云几叠长,钟声动林杪,蟋蟀鸣花傍。将卧忽复起,高吟停复扬。挥毫越纸外,却笑图仓忙。”也有作者在题款中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阐述自己对社会的政治见解。如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也有不少画家在题款中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阐述自己的艺术理论,有画有论,论因画而发,画依论而生,生动活泼,张弛有致。印章的意义不完全在于留名,印的内容除了名号以外,往往是格言和画家的心语,与画的内容相映,在形式上也是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在通幅水墨上,一方红印章与墨色对比,十分醒目,印章的大小、多少、位置都是为了使画更完美,因而,有“印章虽小压千斤”之说。2、文人画重视神似。文人画之所以如此强调不求形似,是为了在艺术形象中偏重主观情意的表现,把形象当成寄情之物。在强调个性,情感的文人画那里,真实的含义就是感情的真实,缺乏感情的形在真也毫无意义。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这些自然景物来抒写心灵感受。3、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人文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因而讲究笔墨和人文精神是中国画永恒的课题。文人画重视墨的运用是因为它有以墨代色的作用。盛唐以前,绘画主要是靠线条和色彩作为造型手段,文人画兴起后,水墨清淡的画风就逐渐发展起来,以至取代了色的位置,在墨色的复杂变化中体现无限丰富的色彩,在色彩的有限使用中衬托墨色的简淡。有着深刻的审美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原因。4、文人画重意。杜甫讲“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瓒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5、文人画重简。无关的皆可简,甚至简到“零”,“零”就是白既是空。“计白当黑”,空、白是为了“多”,为了“够”,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感受,似“此时无声胜有声”。古代文人画家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才能完成出丰富的内涵和高度的境界的文人画。我们要掌握正确欣赏文人画的方法,开阔艺术视野,促进多方面知识的融合,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苏轼对绘画发表过很多意见,有关文人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抬高“士人画”,贬低画工。“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宋汉杰真士人画也。” 第二,强调诗画一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第三,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忽视作品的思想性:“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诗三昧。” 第四,强调创作冲动,有感而发:“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芽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写向君家雪色壁” 第五,强调神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第六,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因需而异;东坡画竹从地起一直到顶,或问何不逐节分?答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第七,强调画外意:“时时出木石,荒怪意象外。” 第八,强调诗书画结合:“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中心思想强调艺术要充分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尊重艺术本身的规律性,不能干巴巴地说教。他强调“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得不止。”
摘 要:作为绘画艺术,一种绘画美学思想,或者一种绘画艺术形式的形成,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除经济因素之外,还有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绘画美学思想同哲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它形成于一定的哲学思想中,形成于一定的哲学体系之中。
关键词:美学思想 文人画 哲学思想
一:文人画的早期发展。
中国的“文人画”是历史形成的。它的萌芽、发展、成熟和演进,同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当然,文人画家自觉的提倡“文人画”,要求体现本阶层的生活、素养和审美好尚,则是文人画成熟之后的事。这时,不仅出现了苏轼、米芾、仲仁等一批深有影响的文人画家,而且在创作上,题材由水墨山水扩大到梅、兰、竹、菊;艺术形象由应物象形的物象之真发展为寄情寓意的意象之妙:艺术表现手段由“删拨大要、凝想形物”的图真,演变为“胸中丘壑、胸中之竹”的写意;同时,在艺术思想上,也提出了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思想、修养和好尚相适应的主张,诸如:“画以适吾意”,“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种理论主张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南宋邓椿提出的“画者文之极也”。然而文人画在走向成熟之前,还经过了一段历程。这期间的文人画,既有萌发期的特点,又与以后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文人画开始产生可以追溯到六朝的刘宋时期。但文人画绘画思想萌发,却早于刘宋。文人画艺术思想最初只反映在个别的观点上,后来逐渐形成为一个画体和系统的绘画思想。文人画从它的滥觞,历唐、五代发展到北宋初,已趋近于成熟期。早期文人画的萌发发展,不仅开创并发展了纯写景的山水画,而且渐使水墨山水成为与人物、花鸟并行发展的绘画主流。奠定了水墨山水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在师造化,图物象之真的探索中,总结了由深入生活、观察自然、提炼形象、完成构思以及艺术表现的经验。以“图真为基础”,贵乎“师诸心”,具有意向色彩的山水画创作方法的萌发,从另一个方面开拓了山水画的表现领域。由于水墨画形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丰富了我国绘画造型的表现技法,使水墨成为加强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并为后世文人画创造富有美感特征的笔墨形式奠定了基础。
二:文人画的哲学思想基础
老庄的人生观和处事理想,对产生“文人画”不仅有直接影响,而且它正是产生“文人画”的思想根源。老子的人生哲学,不是进取的,而是一种主张消极等待,甚至是主张倒退。这和他的核心思想—“自然”是相一致的。根据老子的要求,人的行为也应该同“自然”结合起来,他认为,做人应该做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只有“不足”才能“有余”。对事,他不主张以力强求,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在他看来,进与退都是一样,因为“道”的法则是“循环往复”,也就是庄子说的“始卒若环”。以“隐无名为务”的老子和庄子,其人生观和处事理想,对后世寻求精神解脱的失意文人影响极其深刻,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逃世、自隐的途径。
文人画家的心理建构常常处于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之中,古代文人绝大部分通过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然而外在积极的人生态度常常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入世的“显赫”和出世的“淡泊”于不同情境之下激荡着文人士大夫们的复杂心理。抱负和理想无法得以施展的痛苦内化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甚至有追求宁静致远的隐士,从山水田园中寻求解脱,在艺术创作中回归自我。此时,“文人画”正好成为传统文人抒发自我感情和追求精神寄托的文化产品,满足了纠结于世俗生活的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托物缘情的精神希求。如家在艺术观上以质为贵,他们追求的是“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的美学原理,反对雕饰之风。文人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产生,固然起因于表现徜徉山川自然的审美感受,旨在“畅神”。但它产生于老庄思想和玄学最盛的晋宋间,并非偶然。因为玄学家对于绘画,是有其独特的要求的,意象是表达思想的,是借助于山水形象来表达一种主观的精神、思想,即作为表达无形的“不可为象”的“道”的一种媒介。“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五章注》)。要体现这种“自相治理”的“自然之道”,如果借山水来表现,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根据“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的思想,把有形的山水或者花鸟虫鱼作为可寄之物,用来表达与无形的玄理相通的精神境界。
在社会不断腐朽的时代,“隐逸”基本上变为了一种政治或社会性的退避,艺术特别是中国画艺术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的发展。禅理通画理,作画如修禅。“文人画”思想也深受着禅学的启发,直接的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生命的超越和世界的纯粹。文人士大夫将参禅、作画、写诗视为高雅的生活方式,文人士大夫于传统的中国文人画创作之中纳入佛理和禅趣,把画意与禅心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意味深远的禅画。其作品不仅能刺激感官,使创作主体和欣赏画者心生愉悦,还能在内涵上引人思索,启迪智慧。达到了“文人画”理论所要求的至高境界。
什么是文人画
[ 来源:当代中国书画家网 | 时间:2008-3-17 ]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 “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 “ 雅 ” 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菜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 “ 不学为人,自娱而已 ” 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 “ 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大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他们在王维的文人画派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技巧。邓春的 “ 画者,文之极也 ” 等理论已将 “ 文 ” 与 “ 画 ” 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是低车奈娜嘶砺郏晕娜嘶谝院蟮姆⒄股掀舻搅松钤兜挠跋臁4耸保臻岢龅“ 士人画 ” 概念又使文人画向更成熟迈进了一步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元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即后世所说的 “ 元四家 ” 。他们的画多表现 “ 隐居 ”“ 高隐 ”“ 小隐 ”“ 渔隐 ” ,以 “ 出世成仙 ” 的态度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上提倡 “ 高雅 ” 、 “ 平淡天真 ” 、 “ 天真幽淡 ” ,理论上主张 “ 逸笔草草 ” 、 “ 不求形似 ” 、 “ 聊写胸中逸气 ” 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明代前期文人画处在继承发展时期 ,出现了 “ 吴门画派 ” 和 “ 浙派 ” ,沈周、文征明,戴进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直到明代中后期身为理论家、画家的董其昌根据苏轼的 “ 士人画 ” 理论进一步提出画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理论,文人画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同时,作为南宗的文人画地位得到确立乃至成为中国绘画观念的最高认识。
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 “ 四僧 ” , “ 四僧 ” 中又以八大、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 “ 笔墨当随时代 ” , “ 法自我立 ” ,面向生活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 “ 扬州画派 ” 、 “ 扬州八怪 ” 、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如当代文人画家张师曾的雨竹作诗曰:西风飒飒响翠涛,雨竹摇曳在弄潮.根近清流此君德,虚心抱节自清高.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有陶潜的 “ 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 ” ;有苏轼作直竹曰 “ 竹生时何尝逐节生 ” ;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 …… 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籍,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文人画重意。杜甫讲 “ 意匠惨淡经营中 ” 匠心独运,可回味无穷。倪赞道 “ 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 。文人画重简,无干的皆可简,甚至简到 “ 零 ” , “ 零 ” 既是白既是空。 “ 计白当黑 ” ,空、白是为了 “ 多 ” ,为了 “ 够 ” ,为了满足,空白能给人以无尽深远悠长的的感受,似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 文人画重书,张延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 “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 ” 。赵孟頫诗云 “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 。柯九思论画竹 “ 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这些在绘画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特点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2、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
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3、清代到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八怪”(“扬州画派”)、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扩展资料:
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等,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