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情绪情感自我调节的方法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自我调节的方法,第1张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自我调节的方法如下:

1、音乐调节法和体育活动调节法:即当幼儿遇到情绪障碍时,听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或做一些喜欢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地调节幼儿情绪的方法,也是两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使幼儿从小就学习运用它们。二者共同之处就是分散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消极情绪对人的控制。

2、认知训练法:由于受遗传和不适宜的教育的影响,在有些幼儿身上也存在着这些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比如有些幼儿喜欢钻牛角尖,有些幼儿比较偏激。认知训练的重点就是在纠正幼儿不良认知的认知习惯,培养幼儿合理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等让幼儿学习别人的合理思维方式,也可以通过让他们看到事物的后果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思维方式。

3、系统脱敏法:先让有情绪障碍的幼儿接近能引起微弱焦虑情绪的刺激,然后让幼儿放松,由于放松对焦虑的抑制作用,幼儿变得可以忍受更长时间,经过反复多次地训练,这个刺激就不再引起焦虑反应,然后加大刺激再进行放松训练,最后达到最害怕的刺激也能坦然对待。

4、深呼吸法:深呼吸法就是借助深呼吸使刺激的情绪趋于平静,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幼儿容易掌握。其做法为静静地坐到凳子上,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气沉丹田,再慢慢地呼出,重复多次,即可使情绪稳定下来。家长可做示范让幼儿模仿。

童年是一个人性格、个性、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精神健康的儿童往往在身体和精神上发展得更好,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1、积极稳定的情绪

保持持续的快乐和积极的情绪是第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标准。这种情绪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经常受到父母和邻居的表扬和表扬,同时积极的情绪得到加强,使孩子进入良性循环。

孩子们也有快乐、愤怒、悲伤和快乐。健康的孩子也有短期的负面情绪。然而,消极情绪太多也太频繁,如焦虑、恐惧、强迫、抑郁等情绪,很难称之为心理健康。

2、正常智力

将智力纳入儿童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智商与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关。

智力正常的儿童具有独立、原始、机敏和精力充沛的个性特征,能够快速适应周围环境。然而,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往往无法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和学习。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特殊教育和照顾。

3、良好的个性和自我意识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第三个方面是检查儿童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性格是人类性格最本质的表现,自我意识在性格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心理健康儿童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就自我意识而言,我开始正确理解和评价自己。我的自尊心在发展,我寻求独立,我对自己充满信心。然而,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个性发展较差,表现出胆怯、冷漠、冷漠、自卑和缺乏自尊。

4、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体现在与其社会范围相称的和谐的人际交往中。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老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它能反映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儿童愿意与他人交流,善于与同伴合作和分享,理解和尊重他人,慷慨和友善地对待他人,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接受。有不健康心理的孩子不能与他人合作,对他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有怀疑、嫉妒和退缩。他们不能被放在集体中,并且与他人不相容。

5、会声音和行为协调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后一个方面是检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心理健康的孩子在3岁之前就已经有了意志力,可以用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有独立行动的愿望。3岁以后,意志品质中的意识、坚持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是有限的。

然而,精神不健全的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差,害怕困难,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制力。行为不一致,思维混乱,行为反应反复无常,会为一点小事发脾气,或者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漠不关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在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满意、兴奋、喜悦、热爱等,是人得到满足时的情感;失望、忧虑、愤怒、憎恨等,是人没有得到满足或在获取满足中遭到挫折时的情感。情绪也是人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反映。只是,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具有明显的情境性;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具有显著的稳定性。因此,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的,都是人的一种态度和心理体验。

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推动人去从事伟大的事业。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绪和情感也是影响人健康的心理因素,乐观、平和有益于健康;而忧郁、愤怒有害于身体,人们常说“气大伤身”就是这个道理。许多研究证明,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的培养不但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的饮食营养,还要关心幼儿的精神营养,注意观察并细致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和情绪,使之良好、稳定、健康。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年纪小的幼儿,应该让他知道:大家都爱他,他也应该爱大家;别人关心你,你也应该关心别人;要尊敬老人,爱护幼小;见了强于自己的不要怕,见了幼小的也不要欺侮;遇到困难要去想办法克服,遭到挫折要不灰心丧气;成功时不自满,失败时不沮丧;对坏人坏事要憎恨,对好人好事要热爱;看到比自己强的,要通过努力去赶上,而不是嫉妒,更不能愤恨;还要学会抑制,学会自我控制的能力,等等。

上述这些情感培养,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看有益于幼儿的影视节目,看完之后和孩子讨论: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等等,引导幼儿进行评价,从中培养幼儿爱憎情感。也使幼儿从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中学习主人公高尚的道德感和聪慧的理智感。例如;家长在给幼儿讲一些以弱小战胜强暴的故事后,应问一问:为什么小白兔战胜了大灰狼?为什么小山羊战胜了大老虎?为什么武松打死了吃人的老虎?等等,让幼儿知道,冷静思考就能想出好办法来,遇事不慌张便能发挥人的聪明和本领。

丰富幼儿生活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途径。家长在节假日里带孩子旅行、参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面对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谁还会发脾气呢!看到大海,心胸会旷达;登上高山,眼界会开阔;面对森林、绿野,充满喜悦快活;穿过峡谷、急流,感到新奇惊险;在青山绿水中倘佯,欢乐无比;在名胜古迹中游玩,感慨万端……带孩子旅游观光是培养幼儿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的好办法。其次,可适当地饲养一些小动物,养几条金鱼、养一只或几只小猫、小狗、小鸡、乌龟、鸽子等等,除供幼儿观察之外,要尽量让幼儿饲养和照料,家长引导幼儿耐心饲养,珍惜爱护,使幼儿感到这些小生灵的可爱,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此外,家长还引导幼儿与小伙伴交往、与成人交往,在人与人的接触中懂得被爱,也学会去爱别人;在被人关心中,也学着去关心别人;同情不幸的人;憎恨给别人造成痛苦的人,学习热情,也学习冷静,让孩子在与人的交往中尝试、总结,家长要教给孩子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和方法,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

家庭应有良好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谅解、谦让等友善关系,及大人平和的态度、愉快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及善于控制的能力等,对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和健康情绪都有极大的影响。生活在整天吵闹、非打即骂的家庭中的人,是不会有好情绪的,更何况幼儿的感情脆弱,哪里经得住这样的摧残!相反,处于冷漠的环境,从小失去母爱的人,也多缺乏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有的甚至残忍、冷酷。家长的情绪不稳定,家庭中冷热变化急剧,说打就打,说好就好,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往往也是情绪不稳定,好随心所欲,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情感的变化和需要。

情绪控制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素质之一,能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情绪。幼儿时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帮助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控制能力,是对孩子进行情绪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重要的一环。孩子最初的情绪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孩子能够适当控制自己可能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如孩子的任性、固执、攻击性、攻击性等偏向性情绪;

另一方面,孩子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情绪,经常鼓励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综上所述,控制和宣泄都有,在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调节情绪,促进情绪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情绪易激动性(容易爆发激情)、易感性(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和表现力(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情绪调节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它的发展更多的是教育训练和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

情绪调节和知识体系、认知能力一样,是一种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其学习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更强调教育过程中情感体验的积累。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周围情境的氛围和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家庭是以亲属关系形式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构成形式。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情感获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资源最丰富的地方。

从个体情绪发生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情绪来源于父母的爱抚和家庭温暖的氛围,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孩子形成初始情绪控制能力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孩子在家里比较容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尤其是在父母面前,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开心还是难过,随时随地都会出现。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在家庭中的情绪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原因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围。

1、要保持家庭中和睦愉快的气氛。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心情舒畅。家庭中相互尊重,在家庭中有归属感及价值感,自然滋生积极的情绪。2、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要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情绪、情感面对孩子和生活,引导孩子使用积极的情绪面对处理问题。3、 鼓励孩子积极的情绪表达。接纳孩子的情绪,父母耐心的倾听,培养孩子积极面对情绪的能力。4、 使用情绪表达语言, 和孩子真诚的讨论情绪。

 导语: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正性情绪(快乐情绪)如愉快、兴奋等,使人的感知变得敏锐,思维活跃。正性情绪体验即快乐情绪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是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

 一、选择和创设生动的情境

 在情境中进行情感专题活动,贴近幼儿已有经验,自然、生动、有效。我们不仅选择自然的情境,同时也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幼儿身临其境,自主感受、体验、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认知和行动能力。如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延迟满足能力比较弱,就将等待倒水、荡秋千、盥洗、举手发言、玩新投放的玩具等真实情境,用视频或图像记录下来,在“延迟满足”情感专题活动中,让孩子们观看、分析,引导他们提炼出在这些情境中“等一等”“忍一忍”等方法,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提醒幼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我们为了让幼儿学会行为归因。在“竖起你的大拇指”情感专题活动中创设了“夸夸朋友”这一情境,从集体教学、游戏、生活三种活动人手,分别罗列出“值得夸”的项目。如集体教学活动中认真倾听值得夸、动脑思考值得夸、积极发言值得夸、坐姿端正值得夸等。各项目都用幼儿看得懂的图示展示在“赞美墙”上,幼儿据此对照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明白了怎样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这里,情境发挥了暗示和引领作用。

 我园在情感专题活动中选择和创设的情境具有以下特点。

 (一)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真实的事件才会使幼儿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我们注意发现并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带有普遍性的情境进行情感专题活动。如,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引发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事件是同伴争执、受到批评和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其中同伴争执引发的消极情绪占486%,比例很大,这是具有普遍教育价值的切入点。如果围绕这一内容开展恰当的活动,会使大部分幼儿受益。于是,我们截取了幼儿在分享玩具、下棋、选凳子等真实情境中的同伴争执事件,引导幼儿一一进行体验、分析、讨论。如在分享玩具情境中,孩子们很容易发生争执。我们便把相应的情境记录下来,再通过视频回放、角色扮演、经验提炼等活动,引导幼儿分析并讨论“如何做会分享的宝宝”。

 (二)具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情境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放松地感知,展示真实的自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愉快、积极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齐心协力”情感专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理解“齐心协力”的含义,我们创设了“两人三足”“拼字”“送信”等游戏情境。幼儿在这样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活动,兴趣浓厚,不知不觉就理解了“只有大家一起尽力往共同目标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蕴含体验的机会

 情感教育活动重在体验,具有感染性、可操作性、任务性、竞争性的情境,往往能够给予幼儿充分而深刻的体验。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创设具有以上特点的、蕴含体验机会的情境。例如,在“耐心”专题活动中,我们每日设置耐心体验时段,带领幼儿一起放慢节奏做好每一件事,培养耐心的品质;我们设计了耐心指令。

 如安静的手势、平息情绪的手势、耐心音乐、耐心色彩牌等,使幼儿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中受到感染;我们设计并组织幼儿玩有利于培养耐心的游戏,如闭眼数数、单脚站立、缓慢走线等;我们在集体教学中也安排了相关活动,如中班“拼图”活动主要是通过布置任务,让幼儿挑战自我,不怕困难,养成耐心的品质。在活动之初。我们发现幼儿的拼图能力有显著差异,有些幼儿能拼70块,有些幼儿只能拼16块。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纵向评价图,为每个幼儿设置不一样的任务情境。孩子们每天挑战自己的极限,还与水平相当的人竞赛,大大提高了拼图的热情和智慧。就这样,幼儿在以上几个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情境中一次次亲身实践,对耐心的意义有了真切感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让幼儿在情境中充分体验

 “体验”是幼儿在情感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情感态度类的学习,更不是简单地‘讲道理’所能奏效的。原则上讲,态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可以脱离其他内容而单独存在的东西,它是伴随着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2013,冯晓霞)让幼儿在情境中充分体验,符合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我们的情感专题活动采用了同质体验和螺旋式体验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情绪能力。

 (一)同质体验

 “同质体验。指由同类对象所产生的同一种情感体验的积累;每次体验不能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应掺入新的成分,即激起体验的情境要有变化,对情境的认识要逐步深化。”(1998,朱小蔓)我园意在让幼儿通过同类活动的多样化横向体验的积累,逐渐形成某一种情感品质和能力。

 不同内容的同质体验。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这就需要我们在安排活动内容上有所变化,使幼儿从不同角度体验同一种情感,保持活动兴趣,不断丰富、深化体验。

 如,我园每学期开展一次的全园联动活动就是按照这样的体验方式设置的。如在全园联动的“耐心”专题活动中,大、中、小、托班都围绕培养幼儿的耐心品质进行活动,但每个班从不同的内容切入,分别是叠高、玩多米诺骨牌、刺绣、编织、拼图、黏贴、制作服装、剪纸、工艺自画像等,其间幼儿通过同龄对班(对班即幼儿、教师、环境定时定点部分交换)、混龄对班等形式进行横向体验:最后展示时,由全园幼儿一起参与,在多种活动、多种玩法中体验耐心。从而明白耐心的'真正意义是应对挑战、不怕困难、坚持到底、达成目标,而不是指慢慢做事。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幼儿每天在日常生活、游戏、户外锻炼等环节中也能获得丰富的体验。如幼儿在玩音乐游戏、选择玩具、排队下楼梯、轮流玩滑板等时候都可体验延迟满足,学习自我调控。我们采用“我等在你后面好吗”“好朋友跟别人玩了,下次再找他”“你玩好了给我”等语言引领,使幼儿体验这些语言在不同环节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幼儿自我调控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不同时间的同质体验。我园有一个全程大单元专题活动的做法。即小、中、大班每一学年都做同一个专题,大目标一致,但具体活动内容会根据幼儿年龄阶段而有所不同。这样的活动是逐步递进的,前一年的体验是后一年的准备,后一年的体验是前一年的发展,这不仅能促使幼儿更自主地参与,而且能使幼儿的体验有所积累。如围绕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我们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专题:小班——“朋友车”专题,引导幼儿关注同伴,学习轮流、谦让、协商、关心、帮助等策略:中班——“受欢迎的小棋手”专题,借助评比“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引导幼儿学习遵守规则、控制情绪、理解他人、安慰他人等策略;大班——“多米诺骨牌”专题,通过评选“爱的合作小组”引导幼儿学习协商、分工、宽容、理解、分享、帮助等策略。通过这个系列大单元专题活动,幼儿对交往策略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体验,有助于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二)螺旋式体验

 螺旋式体验是指先通过体验引发思考,再进行操作,提升经验。然后将经验运用于实践,再进行体验,从而呈现纵向、螺旋式上升、层层推进的特点。

 首先,在情境中初步体验

 创设易发生情绪事件的情境,让幼儿体验情绪事件带来的内心感受并大胆表达,初步思考情绪事件的成因。如在“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中,我们创设全班幼儿两两交换同伴下棋,记录并张贴输赢结果的情境,使幼儿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明白下棋总会有输赢,输的幼儿不要烦恼、不服,赢的幼儿也不要得意、沾沾自喜。

 其次,加深体验,提升经验

 再次创设引发情绪事件的情境,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教师引导幼儿分析情绪事件,反思其中的行为,归纳提升处理情绪事件的经验。在“受欢迎的小棋手”活动中,我们在前期活动的基础上加入新规,创设更复杂的情境:当两个棋子走到同一格时,后者可以将前者打回起点。这个新规增强了挑战性,容易引发情绪事件,加深幼儿的体验。

 于是,教师在情绪事件发生时,引导双方分析情况,既反思自己的行为,又换位思考,使之进一步明白下棋总会有输赢。只要大家没有违反规则,就要坦然接受结果,做一个受同伴欢迎的小棋手比输赢更重要。教师还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思考、讨论“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小棋手”,一起梳理、归纳出情绪表达合适、会安抚别人、懂得谦让、遵守规则等受欢迎的行为,提升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再次,实践运用

 体验运用有效经验解决问题的乐趣。通过展示解决情绪事件的典型案例的图示或视频。让幼儿重温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起到正强化的作用。教师还可与幼儿一起讨论、总结,把有效的经验转化为通俗的话和好记的图示,以便幼儿在面对情绪事件时迁移运用。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新的引发情绪事件的情境,进行聚焦体验,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归纳了“怎样做才是受欢迎的小棋手”后,教师又创设了新的情境,即骰子掷到“6”的人可以增加一次掷的机会等,鼓励幼儿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归纳的经验来解决问题,体验互相理解、友好交往的快乐。

 三、归因提炼,帮助幼儿掌握提高情感品质和能力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抱有的稳定的情感和态度大多由他们从小习惯化形成的归因模式所决定。只有学会正确地归因,才会积极面对挫折和错误,才不会怨天尤人。

 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后,教师需要和幼儿一起分析,将零散的经验进行归纳梳理,提炼出有价值的方法,在班里推广,便于幼儿迁移运用。

 首先,学习归因,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归因能帮助幼儿自我反思,了解自己,找出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并客观地剖析事件,提高处理情绪事件的能力。如在“魔语”专题活动中,在幼儿已初步了解“魔语”的作用后,教师提供了五个游戏中幼儿争执的画面:两个小朋友在生气地抢球:一小朋友不小心撞倒了一旁的小朋友,倒下的小朋友生气了;两个下棋的小朋友正为某一规则吵得面红耳赤;一个小朋友在玩玩具,另一个小朋友故意抢走他的玩具;一位小朋友非常想看小伙伴的书。

 教师让幼儿逐一观察,并讲述自己如果是画面中的小朋友会用怎样的语言来解决问题。幼儿说出了各种各样的“魔语”,如“我们两个都不要抢,这个球给别人玩”“这次我让给你,下次你让给我”“我很想看,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的书很好看,跟你换一本”。等等。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你认为这些“魔语”能够解决问题,原因是什么从而使幼儿明白这些“魔语”可以表达自己心情,能够使别人得到安慰等。总之,“魔语”就是可以使大家开心的话、能够解决问题的话。幼儿通过这样的归因练习,知道自己应掌握更多“魔语”,并恰当使用“魔语”。

 其次,提炼有效经验并迁移运用

 幼儿在情境中经过充分体验会积累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由于能力有限,他们的经验是零散的,这就需要教师介入,引导他们提炼出有价值的、形象的、易记忆的、可推广的经验,以便他们迁移运用。

 如在“魔语”专题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将他们提供的“魔语”提炼为四类:赞美“魔语”,如“你绳子跳得真好,我佩服你”“你是下棋高手”;心情“魔语”,如“我今天非常开心”“我输了有点难过”;解决问题“魔语”,如“我们一起看书好吗”“我玩一会,等会给你玩,你稍等一下”;礼貌“魔语”,如“对不起,我帮你擦干净”“谢谢你的帮助”,等等。通过分类提炼,幼儿强化了对“魔语”的记忆,在实际活动情境中更容易想起该使用哪类“魔语”。帮助幼儿提炼经验的方法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艺术作品很有感染力,从中能提炼出很多供幼儿学习的范式。

 教师可借助绘本、故事、儿歌、、音乐剧、动画片等,形象化、情景化地加以呈现,提炼出精彩片段,让幼儿多通道地感知并模仿学习,然后在实践中迁移使用,从而提高情感品质和能力。如绘本《我会哭我会笑》画面形象生动,幼儿容易接受。我们借其引导幼儿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学习调控自己的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21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