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邓丽君绝对是我的偶像。。。
今年5月8日,是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日。
在距离这一天还有几个月时,各路人马就已开始准备——有的筹备“邓丽君逝世15周年慈善演唱会”,有的准备发行“邓丽君逝世15周年纪念邮册”,有的组织“寻找邓丽君传人暨纪念邓丽君大型音乐会”海选活动……
去世15年后,邓丽君为何还有这样的魅力?
也许因为:“在那个情感蛮荒的年代,邓丽君担起了为一个时代代言的重任,用其甜美的歌声抚慰了无数人的心——灵。”
也许因为:“没有人像邓丽君有这么多的优秀作品,有这么多的铁杆歌迷,有这么多的同代人、后来人受到她如此深的影响。”
也许因为:“在42年的人生旅途中,她所演绎的‘爱过的人,错过的魂,曾经拥有,就是永恒’的凄美人生,太让人爱怜和留恋。”
……
这一切,似乎仍难回答一个问题:人们为何如此怀念邓丽君?
传奇一生
一代歌后邓丽君被誉为“东方女神”,其一生堪称传奇。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生于台湾云林县,本名邓丽筠。她的父亲是名老兵,祖籍河北邯郸,母亲祖籍山东东平。邓丽君有3个哥哥和1个弟弟,由于孩子多,她的父母虽然辛苦劳作,但日子过得一直比较拮据。
父母很早就知道,他们的女儿邓丽君有一副好嗓子,是块唱歌的料。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女儿后来凭着这一特长,不仅改变了全家人的经济状况,还成为华人世界的一位巨星。
13岁那年,邓丽君参加了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一曲《采红菱》夺得冠军。第二年,她从中学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当年即推出第一张唱片《凤阳花鼓》。1968年,邓丽君开始在一些歌厅登台演唱,并参演**,也曾在电视台主持节目。在公司的安排下,邓丽君走出台湾,足迹遍及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地。
1973年,邓丽君去美国学习英文,第二年又转赴日本发展。不久,她就以一曲《空港》,获得1974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奖”等多个奖项。而收入这首歌曲的唱片的总销量,也达到75万张。
1979年,邓丽君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两年后,她的5张大碟,在香港同时获得“白金唱片奖”,彻底征服香港歌坛。1983年,30岁的邓丽君走入演艺事业的巅峰期。1983年2月19日、20日,她走进全球流行歌手的梦想之地——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成为首位在此演唱的华人。很多旅居美国的华人,仍然记得当时的盛况——早在那年1月底,演唱会的门票就已被抢购一空;“凯撒皇宫”原本只有1100个座位,后来加到了1500个,但两旁的走道、中间的阶梯上,仍然挤满了观众。在表演中,邓丽君特别演唱了以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12首唐诗宋词谱曲的作品,让听众充分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文之美。此后不久,她再创纪录,成为首位登上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舞台的华人女歌手。1983年底,已从艺15年的邓丽君,在香港举办“15周年巡回演唱会”,其演出规模、观众数量和唱片销售量等,都创下了华语歌坛的新纪录。1986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成为唯一同时荣获这两项殊荣的亚洲歌手。
1987年,邓丽君推出《我只在乎你》专辑,此后基本不再参加商业性活动,渐渐进入半退隐状态。
但就是在这一年,《邓丽君自选歌曲两百二十五首》,首度在北京发行。当时,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已风靡大陆。加之台湾当局准许相关居民回大陆探亲,邓丽君开始有了到大陆演出的想法。她原本计划以敦煌壁画为背景,结合中国古典四大美女的图像,在北京举办一场华丽的演唱会。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1989年,邓丽君移居法国,在当地购屋置产,过起了近乎隐居的生活。次年5月,她的父亲去世。噩耗传来,她因悲伤过度而病倒,以致未能回台奔丧。
1993年,邓丽君回到台湾。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这些年来,我虽然是半退休状态,不过我热爱音乐,音乐方面的工作我永远不会放弃,娱乐性的演唱就不去做了。我在英国、法国、日本都常进录音间,锻炼自己的声乐底子。英国老师给了我一份‘功课’,我一个星期起码要自己在家吊4次嗓子。平常也注意基本的嗓子保养,烟不能抽,酒会喝一点,有一段时间我吃全素,现在愿意吃一点鱼和鸡胸肉……”
1995年5月8日,一个噩耗传遍了全世界——当天,年仅42岁的邓丽君因哮喘病猝发,在泰国清迈去世。一位华人世界的歌坛巨星,就这样远去了。
魂归宝岛
1995年5月11日晚10时30分,载着邓丽君遗体的泰航633客机,抵达台北桃园机场。
对魂归故土的“宝岛女儿”,台湾方面打破惯例,机场在办理手续时一切从简,并允许邓丽君家属、歌迷和台湾官员到停机坪上迎候遗体。随后,邓丽君的遗体被送往台北第一殡仪馆。那里放着一副可使遗体保存50年、镶着水晶玻璃的铜制棺材;台湾“陆军乐仪队”担任灵堂和葬礼的仪仗队;20万人在殡仪馆外彻夜排队,等着向邓丽君作最后的告别。那一天,台北的交通陷入瘫痪。
5月28日,邓丽君的棺木被运往台北县金山乡的金宝山墓园——筠园,与父亲的遗骨一同下葬。此前,金宝山墓园的老板在第一时间联络邓家,以1元新台币的象征性价格,将园中一块背山面海的风水宝地“卖”给邓家,作为邓丽君最后的归宿。根据她的本名,这块墓地被命名为“筠园”。
日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专程从台北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赶往金宝山墓园。循着邓丽君的歌声,很快就找到了筠园。
筠园分为广场和墓园两个部分。广场比墓园大一些,地上“埋”着一架钢琴,只有巨大的键盘露出地面。这是一位日本著名设计师的作品。游人的脚只要踏上键盘,钢琴便会发出美妙的声音。广场中间是邓丽君的全身塑像。她微微含笑,伸开双手,仿佛在欢迎所有为她而来的人。墓园入口处,有一处圆形亭屋,是筠园的音响和灯光控制中心。亭屋内的电脑中,储存着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每天循环播放。
筠园的墓碑上,雕刻着邓丽君的头像。墓碑后面的棺盖,是用黑色大理石打磨成的。棺盖后面是一个石雕,上半部是邓丽君的卧像,下半部的右侧镶嵌着她的彩色照片,左侧写着“邓丽筠,1953—1995”的字样。棺盖右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是现任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题写的“筠园”二字。棺盖左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多种文字刻着同一句墓志铭——“这里安卧着一位为歌唱艺术奉献一生的巨星”。
无论何时来到筠园,人们都会看到,墓碑前摆放着歌迷们祭献的鲜花。世界各地的邓丽君歌迷不远万里来此拜谒,因此这里常年人流不断,四季鲜花不谢。在“筠园”的题字石碑前,有一棵挂满小木牌的树,木牌上都是歌迷写的悼念之词。
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在邓丽君逝去15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用她的歌声,来表达对她的怀念和追思之情。
15年来,流行音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语流行歌曲的“风向标”已转了无数个方向。但邓丽君的歌,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被传唱。成方圆、那英、程琳、齐秦、王菲、黎明、周杰伦、张靓颖……一代代华语歌坛的知名歌手,或因翻唱邓丽君的歌而一炮走红,或因此达到事业的巅峰。在《月亮代表我的心》、《但愿人长久》、《甜蜜蜜》、《我只在乎你》等优美的旋律中,年轻一代成长起来。
2008年,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随“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2009年,在“新中国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评选活动中,邓丽君以850多万票的绝对优势,位列榜首。2010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她被多家知名华文媒体评选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她的祖籍地河北邯郸,将举办“2010·邓丽君故乡行”活动……
为缅怀邓丽君,海峡两岸兴建了数家纪念馆。20世纪90年代末,位于香港赤柱的邓丽君故居,刚一开放,就迎来了数十万人次的游客,连地板都被踩坏了;2003年,大陆首次设置邓丽君纪念场所——她的衣冠冢和纪念雕像,在她生前向往的上海落成;2006年,邓丽君故居所在地——台北县芦洲,开始兴建“邓丽君主题公园”……
睹物更思人
2010年4月22日,位于台湾高雄市的“邓丽君纪念文物馆”正式开馆。高雄市市长、国民党籍“立委”、亲民党秘书长等台湾各界人士,均前往参加。这是全球首座邓丽君纪念文物馆。
4月29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一大早就赶到文物馆,发现游客已经排起长队。
文物馆总面积约8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前栋陈列着邓丽君生前旅法期间使用的奔驰轿车;旁边的简报室里,存放着大量的报纸、照片和音像资料,介绍她出生、成长、歌唱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后栋陈列着邓丽君的演出服装、首饰和收藏品,还有从她家客厅、餐厅和卧室搬过来的家具和摆设品,以及她送给妈妈的麻将桌等。在纪念馆里,参观者可以跟着伴奏音乐哼唱邓丽君的歌。
“邓丽君纪念文物馆”开馆当天,邓丽君的大哥邓长安,动情地讲起了建馆的起因。“妹妹过世以来,就不断有人建议建一座纪念她的展馆,可一直没有建成。”2009年8月,邓家要处理台北县芦洲的老房子,邓长安就和三弟邓长富把邓丽君的遗物运到高雄,“试办”了一个“邓丽君文物馆”。结果,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尤其是来自大陆的游客,每天竟有近20个团600人左右。他们中的不少人,将“邓丽君文物馆”和日月潭、阿里山一道,列为在台湾期间的“三大必到之处”。正是歌迷的热情,坚定了邓长安申请正式开办文物馆的决心。
“看到邓丽君的东西,觉得她人还在,非常思念!她的歌声,余音缭绕,不绝于耳。”这是在文物馆内徜徉的游客的共同感受。
“东方神韵”的化身
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美轮美奂的歌声如旋风一般刮过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地,也吹进了中国大陆。她那轻松活泼、温婉流长的中国民谣小调,成为那个时代的记忆。
“练”出来的天籁之音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那是1997年一个平静的早晨,我走在江南小城里,从街边电线杆上的广播喇叭传出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我。歌声温软,极富穿透力,在晨间的炊烟中飘浮。那天的景象与歌曲交融在一起,如同一首情景MV(音乐电视)。
她的声音有一种特别的气质,那是一种传递若干年后你仍然愿意为此驻足街头的声音……
这是一位“80后”歌迷,近日在博客里表达的对邓丽君的记忆。
事实上,邓丽君虽然从小就表现出极佳的音乐天赋,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她原本是一副小嗓门,声音比较柔和单薄。这种先天因素并不容易改变。为此,她的音乐老师姚厚笙从头对她进行细致的指导,由发声方法到歌唱习惯等,均悉心调教。姚老师是当时台湾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是台湾第一个倡导并引进西方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人。
当时,邓丽君总是唱一些节奏轻快的歌曲,所以她那甜甜的歌声总给人一种“可爱小女孩”的味道。而且,邓丽君为了模仿地方小调的发音方式,极力把尾音往上拉高,养成了抬高语尾的习惯。这种歌唱方式听起来比较俏皮,但显得有些稚气。对此,姚厚笙指导她学习慢节奏的唱腔,并告诉她:“你已经不是小女孩了,所以要以更有感情、更像大人的方式来唱。”
就这样,邓丽君的地方小调唱腔在姚厚笙的调教下开始大大改观。但是,声音小的缺陷还是存在。姚厚笙就试着让邓丽君练习对着麦克风中心点(老式麦克风是个大圆盘)唱歌的方式,让她清澈的音色充分发挥出来,让声音深入人们的心灵。
台湾著名老音乐人左宏元非常喜欢邓丽君,也曾亲自教她唱歌。那时邓丽君年纪很小,也没交过男朋友,裙子穿得短短的,像芭蕾舞演员一样,很可爱。左宏元教她唱《彩云飞》,她问:“什么是彩云飞啊?”“什么叫不要离开你啊?”左宏元告诉她:“不要离开你,就是你喜欢一个男生,叫他不要离开你,就这么简单。”左宏元给她讲了很久,也不知她到底明白没明白,但她最终唱出来的歌感动了很多人。在唱**同名主题曲《海韵》时,邓丽君已经表现得很成熟了。《海韵》改编自徐志摩的对话体抒情诗,是一首难度较大的歌。但邓丽君居然唱得那么深刻动情,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左宏元颇有感触地说:“像她那种音色、技巧、呼吸控制,在亚洲到现在(指上世纪80年代后)恐怕还没有人超过……她的歌声能让听众产生共鸣,渗入人的心底,让人心里有个共通的、深入浅出的感觉。”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在“金嗓子”的背后,邓丽君曾经历过多少困苦和磨练。为了唱好歌她坚持天天吊嗓子,甚至患了感冒、发高烧时也从不间断。她的好友何俐俐说,邓丽君因为自己音域不够广阔而努力练歌,甚至练得喉咙出血。
1984年,已经蜚声全球的邓丽君,专程到英国向声乐老师学习运气、发声和共鸣音。事后她说:“我需要在每个阶段后停下来,解决一些本身存在的问题,挖掘一下没有发挥出来的潜力。”在英国期间她很用功,每天会练习六七个小时。“我的老师让我每天起床后,都要吊嗓子30分钟。早晨还没有开声,练提气练到最高处,发出的声音是很难听的。”有一回,当她吊完嗓子,酒店服务员给她送茶水时,在杯垫上写了一行字:“我们英国人最讨厌有人在早晨乱叫!”弄得邓丽君一时哭笑不得。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想要问问炊烟,你要去哪里?”在邓丽君婉转袅绕的声音周围,永远都不缺少歌迷们对她的思念之情。一位从事声乐研究的“君迷”(指邓丽君的歌迷)说:“邓丽君的声音中具有中国女人的特色,充满了东方女性的神韵,温柔不失坚强,美丽而且善良……她嗓音很有特色,几乎听不出有任何换气的地方,可以在没有鼻音的状况下唱出连续的高音,而且她的中文咬字也非常清晰,音色又细又柔,令人着迷。”
前段时间,在日本一个“君迷论坛”上,人们将目前在日本发展的数名中国女歌手与邓丽君进行比较。有资深日本“君迷”一针见血地指出:“邓丽君**的声音有湿度,濡湿感沁人心脾,不同于众歌手相对简单的干燥尖锐或者明亮直白的嗓音。”
民族风演绎中国情
天津音乐学院的杨雁行教授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演唱的歌曲之所以在那个时期广为流传,是因为这些歌曲本身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这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邓丽君的演唱方式,既不同于旧上海那些歌手的风尘与生涩,也不像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而是恰到好处地把这些歌曲演绎成最具“中国风”的作品。
那恰如其分的拿捏,跟邓丽君从小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在孩提时代,邓丽君就常常听父亲哼唱京剧。父亲常常有板有眼地唱上几句,邓丽君也时不时兴高采烈地跟着模仿。母亲同样喜欢戏剧,经常听黄梅调的地方戏,偶尔也哼唱一些小调,而且母亲还非常喜欢看戏曲**。邓丽君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浅。
1967年,邓丽君出道后推出的第一个专辑《凤阳花鼓》,走的就是民谣小调的风格。从那时开始,邓丽君便以演唱民谣小调而备受瞩目。这个14岁小女孩甜甜的歌声和纯真朴实的情感,吸引了大批的听众,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中国风、民族风”的歌曲一直是邓丽君演唱事业的重心。她的许多首此类歌曲都成为传唱的经典,比如《小城故事》等。而随着领悟力的不断提升,邓丽君开始在音乐中加入更多的“中国元素”。
1983年面世的《淡淡幽情》,被许多人认为是邓丽君歌唱生涯中最优秀的唱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音乐巧妙结合之作。据当时提出《淡淡幽情》专辑设想的香港企业家谢宏中回忆:“我在宴会上遇见了邓丽君。我将长期酝酿成熟的构想告诉她,其反应相当激烈……当时我们的观点很接近,这就是如何将我国流传数千年的古典诗词用现代音乐表现,如何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保存逐渐被遗忘的中国文化……”为了做好这张专辑,邓丽君找了当时中国大陆和香港最前卫、最权威的人士为专辑谱曲,而专辑中12首歌曲的歌词,也都是根据中国古诗词谱写而成的,之后,人们就听到了像《但愿人长久》这样的“历史经典”,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
杨雁行教授告诉记者,邓丽君能够创作出《淡淡幽情》这张传统与流行两者融合无间的作品,是由于她在通俗乐坛努力多年、深谙中国词曲和古典文化的缘故。邓丽君的歌声,让世界各地的华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温柔情怀,让世人明白,再现传统艺术的精华,不一定非要限制在艺术歌曲的条条框框之中。
在这张专辑之后,邓丽君的主要精力被公司放在了举办演唱会上,而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的创作越来越少。后来,邓丽君也曾想完成《淡淡幽情》的续辑。她花了5年的时间来创作古诗词曲,但由于歌坛环境和个人心境的变化,以及身体等原因,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个没完成的续辑,也成了歌迷心中永远的遗憾。
“令人悲哀的是,在此之后,华语乐坛再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和高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可能也是人们今天怀念邓丽君的原因吧。”杨雁行教授说。
“邻家女孩”在歌唱
20世纪90年代,邓丽君《10亿个掌声》演唱会的VCD(影音光碟)风靡中国大陆。在当时大陆人的眼中,台上的邓丽君是气质、风范、洋气的代表。其实,邓丽君的长相并不是很“洋气”,反而具有一种“怀旧”的中国特色。她笑容甜美,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中国古典女子的婉约、温和。她的舞台形象和她的歌声一起,留在人们的心中。
早在1976年,拥有众多歌迷的邓丽君一改过去的表演形式,把个人演唱会作为演艺形式的重心。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不停地在香港、日本等地举办演唱会。
1978年,邓丽君在东京养乐多会馆举行个人演唱会。门票在演唱会开始前的许多天就已销售一空。演唱会举办的当天,无数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歌迷,早早地聚在了会馆的大厅里。在舞台上灯光明灭间,邓丽君穿着粉红色的演出礼服出场了。她步履轻盈、双眸明媚,还未开口台下就已经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疯狂的欢呼声……
邓丽君的演唱会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她完美的舞台表现。著名乐评人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邓丽君的演唱,会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透着邻家女孩的温热气息。在舞台上,她始终与观众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演唱会仿佛是一场家庭聚会。她在歌迷面前唱歌,感觉就像与亲人朋友相聚。来听音乐会的人也都是邓丽君的老歌迷,对她的音乐和个人十分了解。与现在的一些歌手在演唱会上为了征服观众而竭尽全力地表现不同,邓丽君的演唱会风格,是一种与观众的交流,现场就好像是与听众“两情相悦”的沟通。虽然她打扮甜美,“气场”却十分强大,自信、自然又从容不迫。
不过,邓丽君在舞台上也有活泼的时候。她有时也会使用一些小技巧,比如唱到激动时,会将麦克风拉到很远,再猛地抽回来,或者直接将麦克风从右手抛到左手,做些帅气的动作。有趣的是,邓丽君也有失手的时候。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一场演唱会上,邓丽君用了“拉甩麦克风”这一招,但是由于唱得太激动,麦克风居然掉到了地上。当时的舞台设计特别流行喷洒干冰,邓丽君只得弯下腰慌慌忙忙地在干冰雾里寻找麦克风。台下的观众还以为这是邓丽君故意安排的小插曲,激动得不停鼓掌。
邓丽君的舞台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相貌、她的歌喉,更在于她的字正腔圆,自然流畅。乐评人李皖说:“即使不是刻意去听邓丽君的歌曲,但提起邓丽君,留在脑海中的仍然是她的歌,因为她的咬字相当清晰。”
邓丽君奔忙在世界各地,只能在繁忙的演出活动中挤时间学习语言。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邓丽君仍然掌握了多种外语和中国的方言。她演唱的歌曲和出版的专辑,涉及日语、英语、印尼语以及中国的粤语、闽南语、山东话、上海话等。不仅如此,她还大量演唱各地民歌、地方戏曲、音乐剧等。
曾经有一位日本的乐评家评价说:“邓丽君去世后,一直很难找到像她这样的亚洲巨星。因为邓丽君为了打入市场,花了很多时间学习粤语、日语、英语,以获得当地观众的认同,但现在已经不再有这样努力的歌手了。”
也许是自身经历的曲折和坎坷,邓丽君的演唱,最触动人们的还是歌声中流露出的些许伤感,它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著名音乐人黄沾曾经评价说:“邓丽君的歌可以慰藉人的心灵,有时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时候,非常渴望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她的歌声有一种能够抚平我们情绪的东西,一种难以形容的中国味……”
摇滚也向她致敬
风靡全球的不仅仅是邓丽君的歌声,随之而来的还有与她相关的一切话题与想象。
李皖曾回忆自己一开始听邓丽君歌曲时的感受:“初‘遇’邓丽君,完全是一种恐怖的感觉。当时台湾是敌区,台湾的广播电台是敌台,偷听敌台是犯罪行为。即便调台时偶然碰上,也有一种强烈的犯罪感,那声音在感觉中一下子变得巨大无比,如同炸雷……”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获取邓丽君歌曲的渠道还极其匮乏。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在街角巷尾,凑巧听到几句邓丽君的歌声。这乐声来自那些“不务正业”的年轻人——他们穿着喇叭裤,踩着锃亮的皮鞋,摩托车上载着“三洋”双卡录音机。邓丽君的歌声从录音机里飘出,偶尔能听清几句唱词的路人,无不脸红心跳,觉得“不好意思”。
然而,就是这样让人感到“羞于启齿”的歌曲,却启蒙了大陆的流行音乐,更在公众中激发出复杂的反响。“那是一种震撼与反感的交杂,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邓丽君,觉得有些‘流氓’,而接受、传唱这种音乐的人,则被认为是流氓阿飞。”李皖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虽然极受争议,但恰恰是邓丽君的歌曲,让刚走出“文革”的公众,慢慢找回了多年来被忽视的情感。人们开始意识到,除去“国家公民”的属性之外,人们还可以是丈夫、妻子、儿女、情人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人们原本的情感、个性、多样性等一系列被淡忘的元素,也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开始苏醒。
纯朴、亲切、活力、向上而又不失时尚与高贵的风格,令邓丽君在公众眼中的形象趋于完美。甜美的歌声与完美的公众形象,使邓丽君成为很多大陆青年的偶像。在很多年轻人的笔记本里、床头上、钱夹里,开始出现邓丽君的照片,她的磁带甚至因一次次被翻录,而音色模糊。时隔多年,仍有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坦陈,留在他们心中的邓丽君,已经不再是一个歌手,那段时光也不仅是一段有歌声伴随的岁月那么简单;对他们而言,“邓丽君”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有的人甚至以邓丽君为择偶的标准,或以她的名字为女儿命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邓丽君的磁带被正式引入大陆。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才真正从音乐角度出发,重新打量邓丽君。大陆音乐界一直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中国的流行音乐是彻头彻尾的舶来品,然而邓丽君的音乐却是一个反证。在流行的形式之下,邓丽君传承了太多中国传统、古典的元素。她无法复原古典,却将这其中的种种精髓巧妙演绎出来。几十年过去了,中国流行音乐从无到有,又从有到优。在此过程中,邓丽君始终自成一派,难以逾越。不过,她那种特有的“柔美力量”开始得到传承。可以说,李谷一的《乡恋》、苏小明的《军港之夜》,都来自这种风格。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人,都能从邓丽君的歌曲中找到共鸣,甚至连唐朝、黑豹、郑钧等一批内地摇滚乐队和艺人,都曾坦承邓丽君对他们的影响。邓丽君去世时,内地音乐人曾以一张专辑《告别的摇滚》向她致敬。在这张专辑中,当时大陆几乎所有最当红的摇滚明星,都重新翻唱了她的歌曲,以此向这位启蒙者致敬。
舞台下的完美
在家人与邻居、朋友看来,台上和台下的邓丽君并没有太多不同。谦恭孝顺、积极上进、悲悯感恩、不慕权贵……这就是人们眼中的邓丽君。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她的这些品格,与当今娱乐圈的是非繁多,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因此在故去15年后仍然受到怀念。
孝顺的女儿
在邓丽君的孩童时代,他们一家七口的生活非常拮据。6岁那年,已经“很有表演才能和号召力”的邓丽君,开始在妈妈的陪伴下上街卖唱,为家里挣些买菜钱。9岁那年,她开始跟随父亲原来的战友,到台湾各地演出。虽然每次演出只能得到5元、10元新台币的微薄收入,但对贫寒的邓家来说,这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一次偶然的机会,台北一家歌厅的老板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声,觉得很不错,希望她能在课余时间到歌厅里客串一下。当时,邓丽君的父母非常反对,担心她受欺负。不过,邓丽君说服了父母。不久,她就因表现出色,成为歌厅里的“娃娃歌后”,名气越传越大,就连台湾南部的一些歌厅也邀请她去演出。
由于频繁演出,邓丽君正常上学的时间越来越少,成绩一落千丈。1967年,她就读的金陵女中的校领导下了“最后通牒”,要她二选一:要么放弃歌唱,专注于学业,要么休学。出于照顾家庭的考虑和对歌唱事业的热爱,邓丽君决定休学。据她当年的老师回忆,当时有夜总会愿意与邓丽君签约,邀她做专职歌手,但校园生活同样令邓丽君难以割舍。最终,家庭因素被她放在了首位。这位老师回忆说:“我问她父母亲的意见如何?她自己又如何打算?她说因为家庭经济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休学的话就能安心地唱歌。很明显,她是为了改善困苦的家境而牺牲自己,而这个小孩子也真的一直很努力!”
章约雒圆系鍪珂蕾沼论赐珍培赋汾仕梦毕雯曲纨
二胡演奏是由“音”与“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艺术的审美情感的。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欢迎参考阅读!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一级:
1、田园春色
2、玛依拉
3、凤阳花鼓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二级:1、送别
2、森吉德玛
3、八月桂花遍地开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三级:1、良宵
2、黄水谣
3、绣金匾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四级:1、丰收序歌
2、农村之歌
3、喜唱丰收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五级:1、阿美族舞曲
2、春韵
3、烛影摇红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六级:1、火车开进彝家寨
2、奔驰在千里草原
3、月夜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七级:1、金珠玛米赞
2、苦闷之讴
3、红水河畔忆亲人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八级:1、江南春色
2、山东小曲
3、听松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九级:1、独弦操
2、蓝花花叙事曲
3、壮别
2017上海音乐学院二胡考级曲目十级:1、长城随想曲第四乐章
2、宝玉哭灵
面对现在音乐课难上的问题,许多同行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断的讨论怎样来提高音乐课的质量,找一个提高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方法。和同事探讨,给学生交流等等也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心里感觉很是沮丧。但是,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音乐教研室的冯老师拿来的竖笛让所有的老师眼前一亮,同时心里感到非常惊喜,让竖笛进入课堂,一定会使音乐课堂活跃起来。果不其然,竖笛在课堂上一出现就引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同时音乐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
一、养成好的习惯
演奏的质量好坏,首先取决于正确的演奏姿势和呼吸方法。上器乐课前几分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把上器乐课的每个班级都分成小组,每一组都有一位小组长,课前督促同学带竖笛及笔记,上课铃响以后告诉每位同学竖笛不要在吹,保持课堂安静等候老师上课。几节课下来这个习惯学生就养成了。接着就是吹奏姿势:不论站立还是坐着身体要直,千万不要翘腿,仰头;眼睛平视,刚开始学吹奏的学生老是用眼睛去找音孔,我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尽量不用眼睛看,而是用手去摸音孔,这样形成一个好的习惯,眼看谱子,手指在闭音孔,比起看一眼谱子在来找音孔要快的多而且熟练的快;手指自然放松,嘴角微微上翘,吹奏时手型,闭孔时手指部位等等,每节课我都反反复复的纠正一些不良的姿势,上课时也让学生们互相提醒。久而久之,每次吹奏之前,班长一喊“上课”,学生们都能规整的做好。最主要的还是吹奏时的呼吸,在吹奏竖笛的时候呼吸要有控制的进行,吹奏长音时要平稳的送气,吹出的音应该是连贯、流畅的。吐奏时一定要轻巧有弹性,给学生讲解时要详细。运舌的动作和力度,每次练新曲之前,不要急着吹奏,先看着谱子念“吐”字,练熟了再吹,这样效果会更好,每节课下来都强调要经常练习,告诉学生熟能生巧。由于这些习惯的形成,也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二、练习方式多样
学会单音的吹奏以后,每节课除了练习、纠错,再练习之外,都有一个让学生很期待的环节。每节课都安排一首小曲子让他们欣赏,学吹奏。每一首曲子在学吹奏之前先唱谱,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曲子的旋律和情感,吹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1从熟悉的乐曲练起。刚开始吹奏曲子的时候第一首我安排的是学生每天都听到的上课铃声《划小船》277-|166-|5671|222-|。由于这首曲子学生每天都听很多遍,旋律很熟悉,兴致也很高,很快就吹熟练了。还有一些小时候都会唱的一些儿歌《小燕子》,《小毛驴》等,这些熟悉的曲子对学生练指法是有帮助的,也对学习新的内容做了铺垫。学吹一些短小的民歌,例如: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江苏民歌《萧》,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等。这些曲子短小,旋律优美,每首曲子吹奏之前都先给学生介绍民歌的特点及这个地方的风俗民情等,还有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每接触一首民歌,我都把这个民族舞蹈的一些简单动作教给大家。每首曲子学会吹奏以后,可以分组活动,竖笛组,歌唱组,舞蹈组,在协作的同时,学生们互相帮助,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使班级具有凝聚力,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2多声部的练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吹奏方法之后就可以进行多声部的训练。多声部练习多是从单音开始,由多位学生一起吹奏不同的单音,让他们感受到和音的美妙与和谐,然后再逐步加深到旋律吹奏,两个或多个声部的合奏让学生体会到小小竖笛也能吹奏出这么美的音乐,这样多声部的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音准,节奏,由于吹奏时的协作,让同学之间更团结,也会使竖笛的音色更加丰富,有立体感。吹奏的学生也更自信,表现也会更好,吹奏技巧也会提高很快。
三、提高课堂效率
竖笛课的开设,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也提高了整个音乐课堂的效率。以前学一首歌曲,要老师反复的教唱,养成学生机械的学习,没有一点创新意识,不知道自己思考。自从开设了竖笛课,学生们养成了看谱子的好习惯,学习歌曲也是自己先试唱、打节奏、在唱歌词,我只是适当纠正一下就可以了,学生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能看出来每节课都在快乐的学习。课堂上说笑的现象也不见了,经常凑在一起讨论歌曲上的难点解决,吹奏上的困难等等。竖笛的教学使学生能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不正是我们理想中的教学吗。
四、全面优化课堂
通过竖笛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上课时喜欢发言了,能把自己的见解说给同学听,而且不但在音乐课上,在其他的课堂上也变得很踊跃。这说明竖笛让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加强了心理素质。课堂也变得有秩序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和其他各学科是相辅相成的,竖笛也不例外,每一首乐曲都要用语言来表达,有时用一幅图画来表示,用一种现象来理解,用一个历史故事来解释……在各种学科的基础上能更好的促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竖笛课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竖笛进入初中音乐课堂是有意义的,是全面优化初中课堂的。
在各式各样的乐器中,竖笛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乐器,但是它的平凡确成就了音乐课堂的不平凡。竖笛学习使学生感受音乐、创造音乐,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音乐素质,激活了音乐课堂。竖笛虽然易学,要想学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坚持训练。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是这样,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坚持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培养出优化素质的综合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五段初级中学)
好听的儿歌有《小跳蛙》、《农家小女孩》、《宝贝宝贝》、《哈巴狗》、《小草》、《蜗牛与黄鹂鸟》、《白龙马》、《葫芦娃》等等。
2010年,青蛙乐队发布专辑《我们爱音乐》其中有首《小跳蛙》,是三人与一位小朋友共同演唱的一首作品。这首歌至今,依旧是很多歌手喜欢翻唱的“魔性神曲”,更有许多网络达人拍摄的视频,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是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流行金曲。
而这首歌开始也是为了给美国某玩具厂商量身定做的一首广告歌曲。青蛙乐队The Frogs由三位来自湖南的大男孩组成。主唱彭钧敏锐的音乐感觉,吉他手杨世云卓越的技术素养,还有贝司手杜渡跳跃的音乐动机,使得“青蛙”的音乐激情而又严谨。
这首小跳蛙第一次听起来还会觉得有点幼稚,这分明就是一首儿歌,而当你第二次听的时候会觉得很上口,等到第三遍,就会“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Leap frog”
《农家小女孩》”竹篱笆呀,牵牛花,浅浅的池塘里有野鸭,弯弯的小河到山下,山腰有座小农家。”这意境太美好了,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童年时光。
每次唱都仿佛看见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在放学的路上,池塘里野鸭子拖出长长的水纹,蓝紫色的牵牛花快收苞了,炊烟袅袅从山腰升起,猫咪阿黄在院子门口迎接小主人,一切都那么宁静美好。
答案:B
B项《关山月》原为汉乐府鼓乐“横吹曲”中的曲目,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六朝时期,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情感的作品。
A项《凤阳花鼓》民间歌曲
C项《梅花三弄》古琴曲
D项《百鸟朝凤》唢呐曲
《弥渡山歌》是云南省弥渡县境内的民歌。
弥渡县城过去曾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
弥渡人自古善于用歌声娓娓叙事,叙事的旋律中又表达着真挚的情感,也往往烙着时代的印迹。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爱憎。
弥渡山歌的传播
弥渡山歌得以向全国传播,首先得益于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工作,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弥渡山歌》等云南经典民歌,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
1953年,著名的云南民歌歌唱家黄虹参加了云南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由她整理、编词、编曲、演唱的云南民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1984年,李谷一发布专辑《凤阳花鼓》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并收录弥渡山歌《绣荷包》、《小河淌水》、《山对山来崖对崖》等代表歌曲,让弥渡山歌走向全国。
四季花儿开
黄梅戏 孟姜女《正月里来是新春》
凤阳花鼓
今生今世做一家
龙船调
唱起山歌送情郎
河北民歌 小放牛
翻身道情
伙计歌
闹花灯
黄梅戏 一山还有一山高
黄梅戏 夫妻观灯
黄梅戏打猪草
黄梅戏 夫妻观灯
阿妹想哥归
张燕 摘石榴
六大爱
十劝家庭和3
四十首民歌联唱的士高(2)
急智歌王张帝-毛毛歌
伶人歌
三百六十调
歌曲《好一朵茉莉花》
民歌、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
高清 闫学晶东北民歌
白红梅的民歌组合
歌曲 老百姓的事情大于天(08)阎学晶(走进挂甲峪)
小背篓
中国民歌 祖海 幸福山歌MV
王二妮 陕北民歌专辑
中国民歌四十首大联唱
云南民歌:十大姐
对花(陕西民歌)
民歌大联唱
陕北民歌 掐蒜薹
绣荷包/云南民歌
五指山歌 海南话民歌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
小白菜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
一年四季扳水船
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信天游)
王二姐思夫
夫妻双双把家还
阳春三月打春杏
溜溜歌
阿里郎(朝鲜族民歌)
紫竹调(江苏民歌)
绣荷包(山东民歌)
洞庭鱼米乡
五哥放羊(陕西民歌)
凤阳歌(安徽民歌)
合唱朝鲜族民歌
编花篮(河南民歌)
一朵莲花就地开(酒曲[猜拳曲])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爬山调)
心里头乐来脸脸上笑(蒙汉调)
黄杨扁担(四川民歌)
美丽的姑娘(新疆民歌)
光棍哭妻 (陕北小调)
佚名 -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什么结籽高又高 风
李福山 在那遥远的地方 配(NEW12)
人说山西好风光(西北民歌)
韩延文 - 大红枣儿甜又香
挑担茶叶上北京(湖南民歌)
桃花红杏花白(山西左权民歌)
张也 - 人说山西好风光
王洛宾 - 半个月亮爬上来
走进珠穆朗玛 雪儿达娃
上一道道坡下一道道梁
送我一支玫瑰花 新疆民歌
雪山朗玛 - 坐上火车去北京1
琼雪卓玛 - 阿妈的眼睛
巴哈尔古丽 边疆处处塞江南
鞠秀芳 - 采茶(湖南花鼓)
走西口 西北民歌
斯琴格日乐 我们新疆好地方
花儿与少年 新疆民
请神 (神官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