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的《咏柳》和李商隐的《柳》这两首诗从“意象的特征”与“意象所寄寓的情感”说说“柳”的不同

贺知章的《咏柳》和李商隐的《柳》这两首诗从“意象的特征”与“意象所寄寓的情感”说说“柳”的不同,第1张

李商隐的《咏柳》,意象的特征:前两句写春日繁华,后两句则写秋日萧条。盛衰之间,见时光如流,生命匆促之意。意向所寄予的情感: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客观的对比是无情的,但人对物候和生命变化的敏感,则是富含情韵的。而在自然与人生之比照中,品味生命过程的价值和意义,则使作品具有独特的哲理意味。这是义山诗中一个常见的特点。

贺知章《咏柳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末尾两句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春风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进而赞美春天。意向所寄予的情感《咏柳》歌咏的是绿柳,但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

《柳叶儿一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他回忆起自己在江苏省嘉定县的私塾求学经历,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遭遇和感受。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鲁迅先生带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态度,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又有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以及对教育制度的反思和批评。

具体而言,鲁迅先生在回忆过去时,表现出对自己曾经的贫苦和艰难经历的感慨和怀念,同时也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官僚主义和社会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和反思。他通过个人经历,表达了对于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思,呼吁人们关注普及教育和社会公平的问题。

因此,鲁迅先生在《柳叶儿一课》中回忆往事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怀旧和感慨,又有反思和批评,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和文化教育的深刻关注和思考。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植物类) 秋风寒蝉低吟着贫士失职的悲愤与凄凉,梨花春雨飘洒着弱女怀人的寂寞与哀怨,羌笛琵琶传递着北地男儿的铁血与剑胆。还有海棠芍药、鲈鱼莼菜、篁竹野塘、飞絮浮萍、残星孤掉、铁马冰河……在这诸多意象中,出现频率之高、构筑形象之美、负载情绪之深的,当推植物类意象。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意象解读一、菊菊,不仅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而且作为一种花卉,还有着晚开晚荣、傲对秋霜的得天独厚、卓尔不群的禀性气质。在万物凋败的萧瑟秋风中,这粲然迟开的菊花显得尤其的夺目,诗人从菊花身上发现了它不愿争春斗妍、孤世高标的气节,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提到菊花,就不可避开的要提到这个人尽皆知的诗人,他就是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隐逸之宗”陶渊明。陶渊明的爱菊成癖在当时其本人和其他人的诗文中广有记载。后世的文人们常常将陶渊明和菊花视为一体,后世文人的笔下的菊花于是还有了“归隐”的象征意义。 二、莲荷莲荷是水的女儿,她的清丽灵秀的自然之美代表着女性美的绰约风姿,自古以来就是“美与爱”象征。用莲荷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的欣赏和追求也是常见的。譬如:唐代王维的《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写的是开轩对美景,举酒赏荷花的美好心境。唐代王昌龄的《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的是诗人置身莲荷美景,闻歌辨人的美好情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的是酒醉误入藕花深处,自然美景带给词人的流连沉醉的愉快趣乐。 “莲”即“怜”的谐音,语意双关,芙蓉喻所爱恋的对象,借以表达爱情的或明或暗,成熟或不成熟的种种状态。与之相类的还有《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以莲子来表达爱情的纯洁无邪和热烈坚贞,“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语意双关,赋予诗境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朦胧美,既将少女的悠悠情思形象地传达出来,又含蓄婉转,余韵不绝。 三、芭蕉植物之中,可与文墨濡染的,除梅兰竹松荷之外,能与之相媲美的当属芭蕉。芭蕉似乎生来就和“雨”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都有着音乐之美。白居易诗云“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杜牧诗曰“芭蕉因雨移,故向窗前种。”杨万里有诗“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雨打芭蕉固然动听,但淅淅沥沥的雨声,不免勾起诗人们无限的愁思和怅惘。于是,芭蕉夜雨便换化成诗人笔下各种难言的愁绪。元人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雨打芭蕉,声声如诉如泣,最易引人触目伤怀,抛不尽的相思泪,写不完的红豆情,俱在这夜雨霖吟中涌上心头,使人不忍听闻。女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填了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点滴霖霪的芭蕉雨是女词人身世孤苦的凄惨,是女词人天人两隔的哀伤,更是女词人家国无望的伤痛。伤心枕上三更雨,滴不完心头永久的痛,可说是芭蕉诗的绝唱。 四、芳草芳草,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一是怀人盼归。《楚辞·招隐士》写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久留,盼望“王孙”早日归来,其中有这么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来, “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怀人盼归的意象。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说“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实暗含了《招隐士》的典故,“王孙”指朋友,“萋萋”形容青草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满怀念的情意。除了用芳草表示自己的思念,也有自己居身在外,反过来用芳草表示思念故乡亲人的。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芳草萋萋”是暗说怀人思乡,而紧接的两句就是明说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离别远行、离愁别恨的诗歌多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主要还在于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更替,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在空间的分布上,连天的碧草也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五、柳 “柳”与“留”谐音,由“留”而引发人们留别、留恋、留情、挽留等意念,于是柳成了与送行人有关的特殊事物,古人在送别的时候常以柳寓离别之苦。早在《诗经·采薇》中便有了以咏柳表离别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发展到宋元明清,柳更多地在词中出现,灞桥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风俗。柳永《少年游》中说:“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灞桥一带高高低低的柳树,因为经不起年复一年的“攀折”,纷纷衰老、憔悴、凋零了。柳意象由柳枝、柳絮、柳叶等组成。柳枝柔长如丝,修长的柳丝与人们情意长久、永久平安的期盼相吻合,指向相思念远和思乡念土的情感。齐梁时范云《送别》诗有“东风柳丝长,送郎上河梁”,《西厢记》里有“柳丝长玉骢难系”、“系春情短柳丝长”,言柳丝长,实际上说的是别情悠远。这样,柳枝的“柔长“特征同样也产生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为留系行人、留系柔情、留系春色乃至留系青春年华。六、其他常见的植物类意象梅(高洁):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的《墨梅》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牡丹(富贵、美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竹(气节、积极向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松(傲霜斗雪):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汉·刘桢《赠从弟》红豆(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相思》落花(失意、惜春、追怀):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杜牧《金谷园》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咏柳》的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咏柳》的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2个二类生字,会写7个一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春意盎然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导语: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板书)

 二、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幻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三、逐句解释,理解美。

 1、师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读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共议。

 4、析句。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境诵读,抒发美。

 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五、随诗学习生字。

 咏:yǒng左右结构词语:歌咏、咏叹、吟咏

 柳:1iǔ左右结构词语:柳树、柳条、柳暗花明

 妆:zhuāng左右结构词语:化妆、妆饰、嫁妆、梳妆

 绿:1ǜ左右结构词语:绿色、绿化、青山绿水

 绦:tāo左右结构词语:丝绦、绦带

 裁:cái半包围结构形近字:“栽”

 词语:裁定、裁减、裁决、裁军、别出心裁、量体裁衣。

 剪:jiǎn上下结构,下形上声,刀字旁。

 词语:剪裁、剪彩、剪刀、剪辑、剪影

 六、完成课后习题。

 1、展示学生为诗歌的配画作品,结合配画完成第二题。

 2、熟读课后词语。

 3、古诗积累。

 ①熟读《早春》。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再回想自己身边早春的景象。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书写一类生字。

 2、为诗歌配画。

 板书设计:

 碧玉

 咏柳绿丝绦赞美春天

 细叶

古诗《咏柳》的教案2

 教学目的:

 1、会认“咏、柳、碧、垂、似、剪”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会认“咏、柳、碧、垂、似、剪”六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听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板书课题

 柳树可喜欢春天了,它总是轻轻摇摆那长长的柳条,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快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是怎样歌颂柳树赞美春天的。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2、自己试读课文。

 3、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4、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1、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2、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3、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过渡:在这一片明媚的春光中,柳树垂下了姑娘长发似的柳条,一阵春风轻拂,那柳条随风摆动,碧玉似的叶子在春光中,仿佛一个个小生命在颤动,多么迷人的春天啊!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1、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故事?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2、多么迷人春天,你也可以当当小诗人或是小作家,说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吧。

 板书设计: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咏柳》的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第9课《咏柳》。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2、继续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自能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想象《咏柳》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揭题解题,简介作者:这节课,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一起来学习一首

 写春天的诗——《咏柳》。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贺知章你们知道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

 4、过渡:柳树真美啊,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赞美柳树的诗。(课件出示诗歌)师:同学们已经按课文的预习要求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再朗读几遍,等一下向老师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能力好吗?读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能体现柳树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一下,不懂的地方要做个记号。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1、生自由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

 4、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懂的地方。

 5、看来大家通过预习,都能自己理解词语跟句子的意思。学到这里,大家发现这棵柳树的什么地方最美呢?(树高、绿;枝多;叶细)

 6、小结:这棵柳树多美啊,它长得又高又绿,树上垂下无数的柳条,它的叶子细细的,多么惹人喜爱啊!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呢?(赞美、喜爱)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三、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1、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那你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梳理疑问,重点问题再交流朗读)

 3、交流朗读:(主要运用课件帮学生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及小组讨论体会课文三个比喻句的精妙,品味课文语言的美及柳树的美)

 (1)、出示第一句诗课件,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的嫩叶,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的特点,让人感觉柳树的颜色很美;

 (2)、出示第二句诗课件,体会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颜色翠绿的特点,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3)、出示第四句诗课件,体会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以及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指导朗读,齐读全诗。

 5、小结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柳树的美呢。(生:比喻)是啊,诗人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用丝绦来比喻柳枝,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从而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配乐朗诵边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把你们想到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欣赏美。

 1、学生闭目想象意境。后先让学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再指名描绘意境。

 2、出示本诗配歌课件,让学生欣赏诗境的美。

 3、吟诵本诗: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4、学生吟诗,背诗,互相评价。

 五、选读诗歌,拓展思维——丰富美。

 1、大家吟诗的时候多投入啊,可见这一首诗写得多好啊!想不想多读一些这样的好诗呢?

 2、课件出示与本诗相关的几首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读。

 六、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学了这首诗后,你回去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可找一些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诵;可画一幅春天的画,可以《咏柳》为题写一篇作文。)

古诗《咏柳》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给你们,你们完成了吗?

 (学生出示收集的柳叶)

 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你们完成这样的作业吗?因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赞美柳树的古诗。(板书:3咏柳)

 3、全班齐读课题。

 4、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古诗,叫咏……(学生答:咏鹅)

 5、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

 6、(出示课文中的图)你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诗人正看着柳树,赞美柳树)

 7、这首诗的作者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五个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1)(放远看柳树的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1)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四、指导说句,写句

 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指名说。

 3、和同桌说。

 4、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回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誊写工整。

 2、背熟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1、开火车背。

 2、指名有感情的背。

 3、全班背。

 二、讲评

 讲评学生写的关于柳树的句子(课前收好,批改)

 1、选出优秀的到台上读。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字要写正确,句子要通顺)

 三、指导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五个字。学生观察讨论:哪些字好记好写。

 2、学生提出难写难记的字。老师指导。

 “垂”的笔顺要多次书空,让学生记牢、写的时候四横的长度不一样。

 “裁”字注意笔顺。下面的部件与“衣”字要区别:一捺改成了一点。

 “剪”字下面是个“刀”不要写成了“力”。

 3、学生自己练习,老师指导。

古诗《咏柳》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占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1用柳树表达思念的诗词句(要具体的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

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

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梁简文帝《折杨柳》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折杨柳》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李贺《致酒行》

2有关柳叶的诗句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

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

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

3含杨柳思念的诗句

宋·晏几道: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折柳赠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此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这座富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古桥,迄今还横跨在西安市东郊灞水上,有"灞柳风雪"之称,列入"关中八景"。

折柳赠别习俗是如何形成的?或日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父老们折下鲜嫩的柳枝,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送行定式,并随秦的统一普及为全国性的习俗。

上述民间传说于史籍记载无征。因而多数人认为折柳赠别习俗的形成,与"柳"、"留"谐音有关,折柳以赠行人,是借此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歌咏,反映了这种谐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西周时已经产生。

另一种解释是,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此外还有清明时节贴柳叶于鬓之俗,称为"柳叶符",也点明柳的符箓性功能。凡此,均能映证折柳赠别的避邪寓意--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有人指出,古人的折柳赠别不仅用于亲朋相别之际,还用于对远方家人亲友的思念,如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这种怀远之情的发展,是将折下的柳枝寄给所怀的对象,唐诗中抒写这种情怀与风俗的篇章甚多,如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由此引出折柳赠别习俗深层的文化蕴涵:柳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准此,李白所谓"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寓意,便是最为贴切的解释。

4关于柳叶的诗句

1、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疯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2、看着嫩绿的柳叶我和朋友都忍不住摘了一片慢慢放入嘴中,轻轻的咀嚼着。也许是出于走了很长时间路,口渴了的原因,我口中的柳叶是苦中带甘的,没有宋学孟那时代的柳叶是即苦又涩的感觉,与宋学孟笔下那靠柳叶来度过一个一个的春秋感受无缘,我有点儿遗憾。

3、刚刚入秋时,柳叶还依然是一片绿色,像一把巨大的绿雨伞。过了几天,柳叶开始变色了:有的变成了黄绿色草绿色,还有的叶子长出了红红的小斑点,让柳树看起来真像一把花色的巨伞。

4、初嚼柳叶是非常苦的,它会毫不留情的让你从头苦到心,但只要你继续慢慢的一直嚼,你会发现,其实咀嚼柳叶,就像友谊一样,既甘甜又苦口。所以友谊和柳叶一样,都是先苦后甜的,它需要你长时间的品味它,发现它,包容它让你觉得苦的地方,这样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平台,才不至于被风浪所击溃。

5、长江两岸,几排柳树挺着腰尽情地沐浴着春风。新抽出的柳丝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才长出的黄绿色的柳叶儿,几片抱在一起。几天后,叶子就分开来,像绽开的绿色的花。

5关于柳叶的诗句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6关于杨柳的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

宋·晏几道: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折柳赠别

折柳赠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旅风俗,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对此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赠别的最早文字记载。因此一般认为此俗形成于秦汉时。这座富有特殊文化意义的古桥,迄今还横跨在西安市东郊灞水上,有"灞柳风雪"之称,列入"关中八景"。

折柳赠别习俗是如何形成的?或日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父老们折下鲜嫩的柳枝,插在出征将士的盔甲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逐渐成为送行定式,并随秦的统一普及为全国性的习俗。

上述民间传说于史籍记载无征。因而多数人认为折柳赠别习俗的形成,与"柳"、"留"谐音有关,折柳以赠行人,是借此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歌咏,反映了这种谐音取意的民俗文化内涵在西周时已经产生。

另一种解释是,折柳赠别是对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却鬼的"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此外还有清明时节贴柳叶于鬓之俗,称为"柳叶符",也点明柳的符箓性功能。凡此,均能映证折柳赠别的避邪寓意--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有人指出,古人的折柳赠别不仅用于亲朋相别之际,还用于对远方家人亲友的思念,如崔湜《折杨柳》诗:"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这种怀远之情的发展,是将折下的柳枝寄给所怀的对象,唐诗中抒写这种情怀与风俗的篇章甚多,如卢照邻:"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等等。由此引出折柳赠别习俗深层的文化蕴涵:柳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准此,李白所谓"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的寓意,便是最为贴切的解释。

7有关柳叶的诗句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庭柳 唐姚系 袅袅柳杨枝,当轩杂佩垂。

交阴总共密,分条各自宜。 因依似永久,揽结更伤离。

爱此阳春色,秋风莫遽吹。 柳 唐张旭 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请君细看风流意,未减灵和殿里时。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雄《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

8有关“柳叶”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柳叶”的诗句有

1《咏柳》

年代: 唐 作者: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

年代: 唐 作者: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杨柳枝》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4《新柳》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5《菀柳》

年代: 先秦 作者: 诗经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无自昵焉。

俾予靖之,后予极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俾予靖之,后予迈焉。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自首演以来,好评如潮。究其原因,其成功之处当然不止一面,其故事性与悲剧性已另文进行了论述,本文就其抒情性、通俗性及写意性做进一步分析。 

一、抒情性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也是中国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柳河湾的新娘》的这一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唱词。《柳》剧中的诸多唱词,将剧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新婚离别一场中,柳叶赠瑞轩同心结时男女主角的对唱:(柳叶唱)“同心丝结双手馈”与“手捧丝结眼含泪”(瑞轩唱)两段唱词,柳叶将难舍的别情、贴心的鼓励与盼归的期待等复杂的情感,巧妙地凝结于临别相赠的爱情信物――同心结上:瑞轩则把自己对新娘的亏欠、归期的难上和对柳叶深明大义的感激及对凯旋后重新拜堂的许诺,委婉深情地唱了出来。曲词优美,缠绵悱恻,将一对情深意重的新婚夫妇未入洞房而先上战场的别离场面渲染得酣畅淋漓,催人泪下。

此外,《柳》剧还大胆地引用影视片中常用的画外插曲形式,来增加情节的抒情性,如第三场中的画外音伴唱:“风凄凄,月光寒,手织丝结泪如潸”一节,石头的归来让柳叶稍事平静的心绪又起波澜,孤单、忧愁、思念、无助的苦况,不可名状又无法言说,通过如梦似幻、轻柔缥缈的画外音伴唱徐徐吐露,使剧情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这些富于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将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既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紧张的外在冲突内敛化,使情节一张一弛,实现了故事节奏的有序转换。

2道白。《柳》剧的抒情性,还体现在它的台词道白上。如第三场中瑞轩向柳叶描述临沂之战的台词,充满崇敬之情和悲士之气;再如第四场中当得知柳叶怀孕之后,瑞轩父与柳叶的一段对白,既表现了瑞轩父的慈爱之心与怜惜之意,又表现了柳叶的委屈之情与两难之态;石头满腹狐疑向柳叶问明孩子的来历时的对白;又如第六场中在柳叶和石头正被族人执行家法时,瑞轩带着士兵回来制止,听说柳叶与石头生下孩子,瑞轩对柳叶的一段对白,既失望伤感,又满含深情地祝愿柳叶与石头能生活得幸福美满,令观众内心五味杂陈,情不忍堪,而柳叶在遭到瑞轩误解后,悲伤失望之情如大河溃堤一泻千里。

《柳》剧每每在故事的关键环节,在人物与人物的冲突之间、或在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之间,插入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道白或对白,这些台词,无不表现出人物当时的心境、环境与情绪,或悲愤、或惋惜、或委屈、或痛心,这些都较好体现着《柳》剧抒情性的特征。

3音乐。《柳》剧在保留秦腔传统音乐本质特点的同时,加入了许多新的音乐元素,音乐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如合唱、重唱、画外音的加入等。演员用音乐塑造人物,既保留了秦腔音乐的基本特征,又有大胆的创新与突破。

《柳》剧通过秦腔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在刻画人物,感染观众,推动剧情,表现情绪诸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较好地凸显出秦腔抒情性的特点和独特魅力。

4声调。抒情话语的最小声音单位是字音,字音之间变化而有序的组合形成了和谐的音调。在汉语中,音调由平上去入四声的不同搭配构成。南朝齐梁时,文人开始认识到不同声调的组合关系,沈约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需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戏曲作为一种韵文体系,与散文相比,非常注重声调的谐美。《柳》剧中像:“几回回倚门远眺望穿眼,几回回窗外竹影当夫还。几回回怀抱娇儿声声把你唤,几回回暗弹思泪泪流干。我等等等,盼盼盼:等等盼盼,盼盼等等,柳叶等你整八年。”这样的曲词,无论是双声、叠字、押韵,还是声调的平仄变化,既与曲调相匹配,又能起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

与影视片相比,戏曲的抒情性使故事的节奏变慢,而使作品的内在意蕴的展示更为充分,这也是欣赏戏剧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二、通俗性与写意性

(一)通俗性。秦腔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忠、孝、节、义,它把崇高的内涵和伟大的艺术品格交给了平凡的、大众的、近乎原始的艺术形式。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她是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而野性的自然魅力。秦腔建立在小农经济、田园生活和农业文明基础之上,深植于民众,为平凡人放歌,通俗性是它的生成基础,也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柳》剧虽然不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而是由文人案头创作而成,但作者遵循戏曲的民间性创作原理,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女子不平凡的一生,故事来源于民间,人物为人们所熟悉,贴近生活,因而能与观众的感受产生共鸣:它采用的是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线性故事的叙事方式,有头有尾,线索清晰,一目了然。唱词道白通俗易懂,却又不失雅致,表演动情却不失煽情,雅俗共赏,既可作为民间娱乐节目,亦可作为案头文本的研究对象。

(二)写意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所有舞台艺术,都具有写意性的特点。《柳》剧的写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程式化。中国戏剧向来具有以形式美取胜的特点,具体到表演来说,就是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即动作的程式化。秦腔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程式化既是戏剧成熟的标志,又成为束缚戏剧艺术发展的阻力,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柳》剧创造性地吸收其他艺术在表演上的特长,使其表演“从泛程式向个性化程式迈进,由传统剧的一式多用向一戏一式、一式一用发展。”如柳叶做梦和瑞轩拜堂的场景,再也不是借助于某个程式化的动作来表现,而是用现代科技手段真实地表现出来,当瑞轩向柳叶讲述中条山战役激战的惨烈时,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则给人强烈的震撼,如同**中的闪回镜头。

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得戏曲的表现手段融进了时代的技巧元素,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接受心理,艺术感染力更强,体现了秦腔求变求新,博采众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滋养并激活古老的秦腔机体的特点与追求。

2布景设计。《柳》剧中,无论是剪纸、同心结、红绸、红烛营造的喜庆婚礼,还是院墙、农具、家具点缀的古朴雅静的农家宅院,无论是花开灿烂的柳河边、竹林间,抑或是风雪拍打的茅屋小径,都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清幽感,达到了“不着一宇,尽得风流”、“弦外之音,象外之致”的境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舞台空间的巧妙划分以及三度空间、坡形斜面的运用,很好地将演员的表演凸显出来。这些都是本剧的突出特色。

3灯光。灯光是较晚参与营造秦腔舞美的元素,但灯光的介入,使秦腔舞台有了炫目的光影效果。《柳》剧充分运用绚丽灯光的投射效果,用鲜明的色彩、频繁的切换来渲染气氛、营造场景,更直观地传达剧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情感变化,借以感染观众的心绪,给观众以无限遐思。

1 用咏柳里面相关意象写一篇散文

春天,悄悄地到来了。

那棵在小溪边睡了一个冬天的柳树,这时终于苏醒了。她舒展了一下腰肢,便精心地打扮起自己来了。

她用春风慢慢地梳理自己那一根根长长的发丝,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别上一个个淡绿色的发卡。发卡是那么精致,那么美丽,她别得那么细致,位置恰到好处,把自己的头发装扮得像丝绦一样美丽。

一根根柳条和一片片柳叶包裹着树杆,就像一块淡绿色的清秀的玉,没有一丝瑕疵。 柳树垂下头,看着面前那一面春天的镜子,是在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吧!一条小鱼把头露出水面,它的嘴一张一合,仿佛在赞美柳树柔顺的发丝。

又一阵柔和的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树的面颊,她的秀发在风中飞舞着,让她多了一丝妩媚,多了一丝靓丽。

2 咏柳诗意的作文200字

春天,在美丽的湖边,那株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像一树绿色的宝石,还像一个个小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美人,摆动长长的秀发。空中几只燕子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呢喃着,好象在美丽的春光中翩翩起舞。

湖边,人们都在自由自在地春游踏青,或三两搭伴,或几人同行,不易乐乎,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贺知章。他身材偏瘦,皮肤白皙,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轻快。

他看见了丝丝柳条,他想是谁剪出来的?哦~!原来是二月春风裁剪出来的,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神奇的剪刀,把柳叶剪的那么美丽啊~祖国的春天多么的欢畅。

3 描写《咏柳》诗句的作文300字

咏柳改写

唐代诗人贺知章一生中,喜欢饮酒做诗,更喜欢在闲暇时游山玩水,这一天,他来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小乡村,当晚,他住进了一家小客栈。

第二天,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晴空万里。贺知章一早起床,推开窗门,一阵清鲜的空气扑鼻而来,窗前的美景令他陶醉。他带着愉悦的心情下楼,刚到楼梯口遇见店小二。

店小二说:“贺大人,昨晚睡得可好?”

贺知章(摸摸胡子)说:“还不错,请问有啥好风景?”

店小二说:“大人,俺们这美景可多了,不远处就有一个天鹅湖,那风景优美,你可一定要去看看。”

贺知章说:“太好了,我这就去。”他慢慢的朝湖边走去,青青的草儿在他眼前跳,美丽的花儿朝他 笑,贺知章诗兴大发,一边走,一边吟诗'''''''

突然,他踩到一堆软软的牛粪,站立不稳摔了个跟斗。他不但不生气,还作了一首打油诗,“一脚踩入里,不过摔跟斗而已,谁要再敢嘲笑我,满身牛粪臭死你。”

这时,远远有个牧童骑着老黄牛走来,贺知章问:“请问天鹅湖怎么走?” 牧童说:“大人,朝西走一里就到了。” 贺知章走着走着,忽然眼睛一亮,一个雄伟的白色宝塔矗立在眼前,宝塔旁有几座农舍,农舍屋顶上飘着枭枭炊烟。宝塔下是美丽的天鹅湖,明如镜的湖面上有几只鸭子,它们正在欢快的嬉戏。湖边上有一奇特的柳树,这棵柳树好象被玉妆而成,青青的柳枝在湖面上迎风起舞。啊!这细细的绿叶是谁裁出来的呢?原来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贺知章由感而发,一首《咏柳》落在纸上:

碧玉妆成一树高,

垂下万条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4 将咏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作文500字

春天,悄悄地到来了。

那棵在小溪边睡了一个冬天的柳树,这时终于苏醒了。她舒展了一下腰肢,便精心地打扮起自己来了。

她用春风慢慢地梳理自己那一根根长长的发丝,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别上一个个淡绿色的发卡。发卡是那么精致,那么美丽,她别得那么细致,位置恰到好处,把自己的头发装扮得像丝绦一样美丽。一根根柳条和一片片柳叶包裹着树杆,就像一块淡绿色的清秀的玉,没有一丝瑕疵。

柳树垂下头,看着面前那一面春天的镜子,是在欣赏自己美丽的头发吧!一条小鱼把头露出水面,它的嘴一张一合,仿佛在赞美柳树柔顺的发丝。又一阵柔和的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树的面颊,她的秀发在风中飞舞着,让她多了一丝妩媚,多了一丝靓丽。

春天,悄悄地来到了。

5 以咏柳古诗写一篇800字作文

二月,万物复苏。诗人走在小路上,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天空中,太阳照耀着大地,世间万物都沉浸在温暖之中。洁白的云朵在天空中飘呀飘,好像在向我们挥手。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燕子也赶来凑热闹,他们在空中唱呀,跳呀,来歌颂美好的春天。小河像一个刚从睡梦中醒来的孩子一样,欢笑着,跳跃着,哗哗的向前流着。在地上有多少种花啊,他们有的红似火,有的粉似霞,有的白似雪。

看,这不是有一棵柳树吗?柳树经过了一冬的沉睡又开始长出了嫩绿的细芽。柳树就好像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梳理着她那一头美丽的秀发。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诗人不禁赞叹道:“是谁把柳树裁剪得那么美丽?”一阵风吹过了诗人的面颊,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春风裁剪了柳树。

诗人望着望着,不禁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有点醉了。

6 写改写咏柳作文的结尾

咏柳

瞧,翠绿的大幕徐徐地拉开了。连日的丝丝春雨,恰似根根银丝,撒向人间。此时,大地开始鲜活起来。最先放绿的是松树,紧接着,杨树啊,柳树啊都抽出了新芽。草地上,玫瑰花穿着鲜红的盛装,仿佛在与春天比美;迎春花挥舞着小手,向人们汇报春天来了的喜讯;月季花笑红了脸蛋儿,伴随着春天翩翩起舞……。小溪里,潺潺的流水声像 一样清脆悦耳,溪水清澈见底,几条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溪边不远处高高地柳树长满了绿色地新叶,好象是装饰成的。千万条柔软的柳树,像是垂着的绿丝带,迎着春风轻轻地飘荡,在空中轻轻的摇摆,远远望去,像一团团随风飘动的烟雾。美丽而可爱的细叶子,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的阵阵春风啊,好象是裁剪细叶的灵巧的剪刀,把春天装扮得更加美丽。那么多得绿叶一簇挨一簇地长在枝条上,不留一点空隙。它以质朴、顽强地先行者地姿态,为祖国大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青春。

7 以咏柳古诗写一篇作文

咏柳 诗人:贺知章 朝代: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里那棵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是那么的晶莹翠绿,俨然是位亭亭玉立妙龄少女。

那万条垂下绿丝绦像是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随风飘荡着。还有那细细的柳叶儿,也不知是谁的巧手谁裁出来的。 噢,原来是二月春风,二月的春风似剪,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是大自然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春柳。它既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啊。

8 描写一下咏柳诗中的景象

咏柳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①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②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③妆成:装饰,打扮。

④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⑤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⑥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⑦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这首诗中的意象有:碧玉、树、绿丝绦、细叶、二月春风、剪刀。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这个意象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疑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整体上看,诗的前二句用“碧玉、树、绿丝绦、细叶”等意象分别描写了柳树的整体形象和千万条垂挂的枝条,第三句在设问问题提出的同时,又有意无意地写到均匀细致碧绿的柳叶,三个句子中的意象组合成分别柳树的整体形象。总之,诗人用意象组合成诗的意境,赞美了春天。

9 用贺知章的《咏柳》改写的作文

春天,在美丽的湖边,那株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像一树绿色的宝石,还像一个个小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

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美人,摆动长长的秀发。

空中几只燕子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呢喃着,好象在美丽的春光中翩翩起舞。

湖边,人们都在自由自在地春游踏青,或三两搭伴,或几人同行,不易乐乎,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贺知章。他身材偏瘦,皮肤白皙,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轻快。他看见了丝丝柳条,他想是谁剪出来的?

哦~!原来是二月春风裁剪出来的,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神奇的剪刀,把柳叶剪的那么美丽啊~祖国的春天多么的欢畅~~!!

采纳

!!!!

10 把咏柳改写成写景的短文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在粮食极度匮乏的童年时代,自己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难忘经历,字里行间始终交织着作者感慨与快乐的双重感受。

      “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是回忆“抢柳叶儿”之前的一个段落。

      “全家最乐的”这五个字背后隐含着什么信息?这是以当年的“我”——一个孩子,一个淘气顽皮的小男孩的视角所观察揣摩到的结论。其他家庭成员显然在这个孩子的眼里,无法与自己的“快乐”相提并论,也许他们因为食物没有着落而满脸忧伤,也许他们因为长期的饥饿而憔悴不堪,也许他们在绞尽脑汁地谋划如何度过这难熬的日子,也许……总之,除了我“最乐”以外,其他人是“乐”不起来的。 

        而“我”呢,正心急如焚地想要“大显身手”,自然无暇揣测出大人们的忧伤与悲苦,反正“我”是全家“最乐”的那一个。

      “最乐”是因为“我”年幼,无法用心体察那份艰难与苦痛,“最乐”是因为“我”仅仅沉迷在自己淘气的小天地中。所以,浓浓的感慨与儿时无知的快乐交织在了一起,在回忆开始就弥漫开了。

        爬高树摘柳叶儿和清晨赶远抢柳叶儿,在“我”的记忆中是快乐无比的经历。爬高尽显“我”的能耐,干了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让“我”得意洋洋,涉远充分发挥出了我的爬树特长,不仅欣赏到了清晨的美景,还收获了可以果腹的柳叶儿。

      最快乐的无疑是吃柳叶儿,虽然工序繁杂,但柳叶儿做成的菜糊糊粥香得不行,最关键的是我是全家唯一一个可以放开吃的,这样的特殊待遇,更令“我”快乐无比。

        然而,细细想,这些快乐的情节背后有多少的无奈、心酸与感慨啊!首先,一个“抢”字就道尽了那段岁月的满目疮痍。同属礼仪之邦,同在一片土地生活,乡亲邻里原本该是和和睦睦,来往亲密,可是“柳叶儿,是要抢的”,一个“抢”字把人与人之间和美的关系深深地撕裂了,是什么让人们失去了温馨和睦?极度的饥饿,难以活下去的困境,逼着人们不得不抛弃尊严,去“抢”可以果腹一顿的柳叶儿。“抢”字述说了无尽的感慨与无奈!

      三叔和我涉远去抢柳叶儿的苦痛更是让人心酸。不到万不得已,有谁舍得让一个孩子忍受长途跋涉,顶着清晨的寒意,最重要的是还要爬高,冒着可能摔下来的危险,去开辟一块新的争夺领地!“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吃”,这是特权,这似乎是一个孩子的荣耀,但这份特权和荣耀背后,是全家人的怎样的一份怜惜与愧疚!然而,这些对于当时的“我”是无法体会的,“我”的“乐”中透着的全是深沉的感慨与心酸。

        单句成段,给人沉重感。“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这三个简单的句子单独成段,在行文上给人以深沉、感慨,不忍启齿,不堪回首之感。

        “又是”说明作者每到柳叶儿抽芽的季节总是能回忆起这段时光,又见这段记忆的深刻,也见这段记忆的苦痛。“那些天,全家最快乐的是我。”与“我是那些天全家最快乐的。”两个句子的表达的意思一样,但叙述中蕴藏的情感却截然不同,“那些天”放在句首,凸显了那些日子的刻骨铭心,也表现了回忆那些日子的作者的不堪回首,“那些天”,是作者充满着感慨的回忆缓缓拉开了序幕,更是作者心头的并不轻松的记忆枷锁。而“我是那些天全家最快乐的”则透着轻松、欢愉和自豪。

        回忆画面的快速层进,透着苍凉与感慨。文章第四段“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不加修饰的语言,看似平静的一成不变的语气,三个“吃光了”给读者勾画了三个无比忧伤的画面,一群的饥饿的人们,像蝗虫般向所有能吃的和不能吃的进军。三个句子,三个争抢的不堪画面,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越来越让人揪心的记忆,满是心酸和无奈,平静的语气背后是汹涌的情感波涛。

        在到达情感顶点后,“那一年,我八岁。”用理智收回那几个不堪的画面,不用“我那一年八岁”来叙述, 强调了“那一年”在我记忆中的印象至深,也强化了“那一年”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感慨之深。

      文章14段 “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叙述方式方式同样是画面的交叠、层进,叙述中情感的渐强,然后沉重地收回。

        儿童视角的叙述,压抑不住的快乐。“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蹭蹭爬到最高点……”一系列的动作,简单单纯的心理,把儿童快乐无比的自豪感写得淋漓尽致。“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吃……”短促中透着急切的叙述,仿佛让我们触摸到了孩子那迫不及待要大吃一顿的心情,和即将吃到美味时尽力压制却压制不住的激动和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儿童的视角,来自于干练的短句,来自于叙述背后的真切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3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