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位置?

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位置?,第1张

在记叙文阅读中,出现如下问题: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该如何回答。从哪一方面的内容开始下手回答?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如果标题用了修辞手法,能在这上面作一下分析就更全面了。

理解记叙文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历年中考考察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技法与实例

技法一、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例1: 2009沈阳市中考《迷雾灯塔之光》第12:选文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有什么含义?(4分)

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叙述的是小科林在大家的帮助下,用最原始的方法重新点亮灯塔的光,迎回自己在海上迷途的父亲的事件,表现出了人世间的爱心和真情。文章标题“迷雾灯塔之光”中的“光”,从字面的理解是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的意思,但联系文章叙述的内容和情感,这个“光”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它还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通过以上对标题中“光”的字面义及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组织出如下答案:灯塔再次亮起的火光,也指人的爱心、真情所闪烁的人性之光。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例2、2009年山东省中考《母亲的羽衣》第10题: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文中“母亲的羽衣”究竟指的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写的是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生活及做了母亲之后肩负起家庭责任的情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母亲穿与不穿羽衣就是这两段生活的写照。搞清楚了这个内容,我们就能够知道,标题“母亲的羽衣”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比喻母亲在未决定当母亲前的那段生活光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组织出如下答案:

“母亲的羽衣”比喻母亲在“决定做一个母亲”前倍受宠爱、无牵无挂、自由快乐幸福的美好生活。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标题富有内涵和韵味,容易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例3、2009年扬州市中考《那一扇门》第22题: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6分)

分析点拨: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位警察由于少年的无知成为一名不良少年封闭自己后,在一位老人引导激励下(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的故事。了解了这个内容,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来分析题目“门”的意思了。

从字面理解:实指的“门”:①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②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从内容表达的情感分析,还指虚指的门,即“心门”:①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激励下,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②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的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例4、2009年河南省中考《北京时间不到点》第8题: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3分)

分析点拨: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使这对父子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要帮助一对乡下父子说这个谎言?这就需要了解故事的背景:乡下父亲为了奖励考试得“双百”的儿子,一大早赶了几十里地来买汉堡。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就不难知道这句话是善意的谎言了,也就对这个标题不难理解了。

参考答案:(1)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我和顾客以及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2)“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知识积累

文章标题的主要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真题演练

拨动心弦的________

马 德

那天,我到火车站去接汉口来的客人。

清晨的车站广场上,稀稀拉拉的没有几个人,突然走出一个大概有30多岁的男人,他向我跨了两步,有些犹豫的朝我喊了声“大哥”

起初我以为我听错了,因为我并认识他,回头看看也没有其他人,接着那人又冲我叫了声“大哥”,他目光看起来有些无助,也有些无奈。我说“你叫我吗?我想证实一下”他点点头说“兄弟是这样的,我刚才下公共汽车的时候,我的钱包被人偷了,回不了家,我是想……

我明白他的意思,我的脑海里立刻涌现出许多画面:弄残了肢体的行乞者,编造自己遭受灭顶之灾的行骗者……这样的人在大街上到处都是,不难找的到。就在刚才售票大厅的外面还有一个老婆婆趴在地上,摇动着饭盒正向人们要钱呢!

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骗子?是一走了之,还是施救于他?那人低着头等待着我的回答,就在这时候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跑过来对我说“叔叔……真的,我爸爸的钱包真丢了,叔叔你要是不信要不我给你唱首歌吧!”说完他朝我微微一笑,便开始唱起来了“小呀么、小二郎,背上书包上学堂……

这个小女孩的一直是面待笑容的在唱歌,那纯净而甜美的笑容像一股清泉,一下子流到我的心里。

那个男人一见小女孩跑过来,扯开嗓门冲小女孩喊了一声“让你在一边等着,谁让你过来的”小女孩被父亲的喊声吓坏了,紧紧的站在我的身后一动不动。

这会不会是父女俩联合起来导演的一出戏呢?我的脑海里顿时有冒出这样的念头,但一想到刚才小女骇那纯净的笑容,他们怎么会是骗子呢?我还暗暗骂了自己一句。随后便说了一句“你别骂孩子了,你需要多少钱?”

我……我需要,我需要150元,那个男人不知道是激动还是难以启齿,总之吞吞吐吐半天才说出了这个数字。我把钱递给他的时候,他问我要地址,说将来还我钱,我摆摆手,我俯下身子,拍了拍小女孩的脸蛋说说了一句“小家伙,真可爱”说完我便起身,走了。

在站台上,我等到了我要等的火车,也接到了我该接的人。然后我们顺着站台往回走,刚快走出站台的时候,突然听到从火车的车窗里几声沉闷的敲击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他们父女俩,正咧着嘴,一边朝我招手,一边朝我微笑。啊!他们不是骗子。是啊!这个世界上原本就没有那么多的骗子。

那一刻我为什么会突然坚决的把钱那出来帮助那个男人呢,现在想起来只有一条:就是小女孩那纯净天使般的笑容,突然拨动了我心弦的缘故吧!

微笑,是不是上帝赋予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呢?你看,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一下子就触到了人性最柔软的地方,我想说的是,不仅是小女孩,当我们也试着用微笑对别人的时候,会不会一下子拨动整个世界友善的和弦。

阅读训练:

1、根据文章内容,将文题补充完整,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画线的内容。

参考答案:

1、拨动心弦的微笑 ,因为文章写了三次小姑娘的微笑,小姑娘的微笑使我坚定了帮助这个陌生人的决心。用“拨动心弦的微笑”为标题,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2、描写了我不知道该不该帮助这个陌生男人的复杂的心理。

可以有很多感情基调比如这样:这篇文章是慷慨的,激昂的,热烈的,使人感动的,但主要的只有1种:正面的且不可能有相反的感情基调在同文章上,例如:这文章激昂切忧郁~~~。

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人读了以后能够明白你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去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呢?一、研究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在课本中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在风格上有的语言犀利,有的平实厚重,有的流畅自然,有的庄重典雅;在感情上有的喜,有的怒,有的乐,有的悲。教师的责任是把课文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体验并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以便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感情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著名的优秀通讯,它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伟大而崇高的情怀,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今天读来仍然是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教师应当紧紧扣住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崇高美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上《羚羊木雕》一课,则应当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作为父母和长辈,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有很多,教师只有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

  

  二、 语言传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

又是蛋疼的高中语文,感情基调很容易掌握,就是作者情感倾向,一般都有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思乡,恬淡闲适之类的好多,考试阅读感情基调很容易,课本课文有时候有点难,那些文客就感觉有点做作装逼的意思,诗歌有时候很难,喜怒哀乐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意向你没见过不懂,但即使不懂写个答案出来还是很简单

请问“感情基调”是什么意思??

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

再别康桥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著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著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文章主旨、感情基调是什么意思

主旨就是文章的主题,或者说中心思想,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感情基调就是作者对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歌颂、褒扬还是讽刺、批评等等。

欢迎采纳,记得评价哦!

济南的冬天这一篇文章主要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通过描述冬天的“温情”及山美水美,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发自心底的热爱之情。

乡愁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忧伤的感情基调。

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表达了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沁园春 雪 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表现的是诗人面对壮丽的雪景,所产生的豪迈激亢之情,感情基调是畅快、豪迈 豪气 豪壮的情怀 以及期盼祖国早日和平的心愿和 梦想

赞颂祖国大好河山 ,同时抒发了心中的抱负。

什么是诗歌的情感基调

(1)感情基调: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

(2)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离愁别恨。

(3)不同诗歌类别感情不同:

边塞征战诗,有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 ,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

以上是摘录。我自己的理解,就是那首诗歌想表达什么感情。举个例子,如果是一首军旅诗歌,通常它的感情基调有以下几种:1)渴求杀敌立功,建功立业;2)报国无门,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3)(由于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所以)感叹民生疾苦,对战争的不满;3)表达思乡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