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之情?

《逢入京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之情?,第1张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诗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逢入京使,即遇到进京的使者。“京”指长安,诗作者岑参的家就在长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向东望,家乡路途遥远。泪水流出,用衣袖去擦,却还流不停。这两句表达的是岑参的思乡之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在马上和你(进京的使者)相遇,身上没有纸笔,无法写书信,请告诉我的家人我很好。此时,岑参正在去往塞外任职的路上,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建功立业,是不会回家的,兼具豪迈和无奈之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朝东望故乡的道路非常遥远,思念故乡的泪水不干双袖沾湿。

在马上与你相逢没有纸和笔,只得借助您向家人传话报个平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多故乡的思念。

首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就方位来讲,诗人当处于西方,据此推测,这首诗当写于诗人在西域之时。“路漫漫”是形容路途的遥远。东边的故乡,就其方位来讲,当然是清楚的,但是长路漫漫,望之不见,这对于思乡之人,只会增添不尽的乡愁,于是便有了第二句:“双袖龙钟泪不干”。这是正面描写自己因思乡而产生的悲伤。“马上相逢无纸笔”,扣诗题“逢”字同时说明这是无意中在路上碰找入京的使者,没有纸笔,当然也谈不上写信带回故乡了。不过诗人思乡心切,他仍然要求使者给他捎个口信,告诉家里人,他平安无恙。一个“凭”字说明诗人对使者的极端倚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浓重的乡情。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古诗: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编辑本段]全部注释

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5凭:托。

6传语:捎口信。

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诗词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译文:

东望回故乡的路是遥遥没有尽头,

想起故乡伤心的泪水不住地流,衣袖都沾湿了。

在马上与回京的使者相逢,却没有纸和笔写封家书,

就烦请你带个口信,说我在他乡很好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逢入京使》赏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逢入京使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的古诗赏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思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关于马致远的诗句马致远《双调·折桂令·叹世》马致远《叹世》试析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双调·蟾宫曲 叹世-马致远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意思

当年远行万里为建功,匹马单身投军到梁州。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赏析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诗词赏析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敌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江湖!

陆游《钗头凤》赏析陆游:关山月陆游《鹧鸪天》赏析陆游《鹊桥仙》赏析陆游:卜算子·咏梅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赏析陆游:示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91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