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怎样进行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怎样进行情感教育,第1张

情感是人世间极为美丽的花朵。**《哈里·波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哈里·波特魔力无比,当他得知他的魔力来自于母亲为他而死而给他的爱时,他流下了热泪,观众们也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爱让这部魔幻**产生了情感的力量,也让这部**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感触和记忆。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教育的内容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权利与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公正与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教育教学中未被充分渗透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学忽视情感教学的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于近几年在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形容文化水平越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讽刺。

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为:

1、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首先调整了教学目标,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这不得不算是教育的悲哀。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这种课堂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决不是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二、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1、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去工作,把学生从学习生活的“殖民化”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责任感的世界观念,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改变和提高,效果是极不理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知道“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因素”。因此我们应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三、思想品德课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输而能完成的。就笔者个人的感受而言,它需要经历感知──内化──升华──践行这样复杂的过程。

在情感教育上,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丰富的情感世界无疑是学生最好的榜样资源。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每个假期都要到外面去旅行,目的是在每学期伊始,总能有新的见闻和感受带给他的同事和学生们,他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热爱,感染着他的学生们,也感染着每一个结识他的教育工作者。所以教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就会给孩子们巨大的影响。

潜移默化是情感教育的较好方式,一个小品,一首好歌,一段故事,一份交往,一次出游,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部**,一个习惯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

在情感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从培养一个合格的普通人做起,向培养一个优秀的人努力,这是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因为在普通与优秀之间,先做好一个普通的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先培养他拥有普通人应具有的基本情感,如善良、公正,有爱心,会体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肯为别人付出,他才有可能拥有高尚的思想和情操,担当社会责任,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因此,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这才是为孩子情感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作用与运用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思想品德课是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如果没有爱,没有情感的投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没有办法开展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应以情感投资,以爱结情。爱这种情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思想品德课得到真正的价值回归,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爱;情感教育;思想品德课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爱,而对于教育来说,爱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教育效率不是教师的效率与学生的效率之“和”,而是两者的“积”,其中任何一个为“零”,其结果必然是“零”。无数事实说明,健康、融洽、充满爱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它对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的教育同行抱怨说:“思想品德课不好上。”不少学生也抱怨说:“思想品德课不好学。”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没有找到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关键。要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一个制胜的法宝就是要爱你的学生,让爱成为一种习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让学生“爱”上你。这个突破口找到了,就会觉得思想品德课好教,学生也觉得好学了。这种爱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情感教育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思想品德课得到真正的价值回归,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爱的情感教育对于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一)爱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感情是教育基础,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或“母爱”,它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稳定性特征的普遍的爱,因而在教育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果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心里的“共鸣”和“共振”,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期待和亲近之情,师生关系就会变得更加融洽。心理学研究成果业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的教育,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亦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情则达理,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感基础,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爱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教师要用爱去点燃学生的心灵,用爱、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多一些欣赏赞美,少一点谩骂责备,让你的尊重、理解、关怀如阳光般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种情感教育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身上潜在的积极因素,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这种爱的情感之所以对学生产生影响力,这是认同与内化的反应。认同的基础在于吸引,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学习的动力决定学生学习的活动和方向,从而决定他们学习的质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若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并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三)爱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由于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形象具体,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来说无疑有着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教师的这种情感模式是学生行为的具体参照物,这个参照物要求学生对照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从而把教师的人格力量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师只会用那些枯燥乏味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只在乎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话,那就毫无人格感召力可言,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的自我审视,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德行,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时不但教学成绩上不去,反而会让学生变得更加叛逆,更严重的是让学生变得只在于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也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用爱的情感去感召学生,爱能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深深盖上教师优良品质的印记。

二、爱的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如果没有爱,没有情感的投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没有办法开展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应以情感投资,以爱结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加强爱的情感教育来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交朋友

爱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但爱要找到载体才能发挥它的作用。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网络时代下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当然需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这个媒介,而当中学生使用最多的是腾讯QQ和新浪微薄。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这两个沟通工具是一定要学会的,它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对于这一点我是感触颇深的。

4年前我新接手的初二(5)班,刚开始学生对我有很多的不适应,集中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日常交往上。这班学生已经习惯于上一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相处方式,而对于走马上任的我显得并不太喜欢,甚至有点抵触情绪。虽然我用了很多办法,但也没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绩也一直停滞不前。后来我在课间听到学生在聊QQ的事情,我顿时灵机一动,想到教师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感的渗透和激励。为了利用好这个武器,我秘密打听这个班级的QQ群,利用下班的时间加入到群里看学生的聊天记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在QQ群里,我和学生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我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把我的一些想法告诉学生,把我的快乐与忧愁跟学生分享。经过一个星期的QQ群交流,学生开始慢慢接受了我,与我敞开心扉畅谈他们的心里话。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我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了我对他们的爱,师生情与日俱增。这种爱的力量也折射成了“向师性”,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与我之间变得很有默契,他们上课很积极、认真。课上把我看做良师,很崇拜我、支持我;课后把我看做益友,与我无话不谈、惺惺相惜。经过了彼此的不懈努力,初二(5)班从我刚接手的年级倒数第一名蜕变成了无论成绩、操行评分还是竞赛活动都位列年级第一名,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班。现代信息技术为我搭建了一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我行动上接近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教学上自然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把幽默引进课堂,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把幽默引进课堂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润滑剂,正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所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恰当的运用幽默艺术能使教学氛围更活泼、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趣,产生不断上进的有效动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自己外在的权威化成内在的权威,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这样,你的教育才乐于被学生接受。同时要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即当教师进行教育时,不是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与学生一起感受,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建立的道德观念。

我的思想品德课学生都比较喜欢上,究其原因有:学生觉得我讲话很风趣幽默,在上我的思想品德课时过多的压力;上课时我会插入各种生动、典型的例子,知识点很容易记住;上课时我像朋友式地跟他们交流,有被尊重的感觉;觉得我很爱、很在乎他们……因此,要让你的思想品德课堂能够锦上添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需要把幽默引进课堂,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三)尊重、宽容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评价极为敏感,决不能在班级或众人面前给某个学生难堪。对于后进生则更应如此,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与呵护。后进生在家庭或学校中受到的批评、惩罚往往多于赞扬和鼓励。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情感上往往是对立的,他们往往比较敏感、有戒心,常常认为教师是轻视、厌弃自己,教师的教诲在他们身上就很难生效。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感化后进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被掩盖、被歪曲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尊重。隔阂消除了,后进生才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劝告,并能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见,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正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和尊重融洽了师生关系,从而为进行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成绩和表现都很差,跟父母关系极为不好,对老师怀有敌对情绪。在一次思想品德课上,他公然在课堂上吃东西,我把他的零食没收了。他很不服气,故意地在座位上吵闹,还冲我说了一句:“神经病!”全班学生都看着我,似乎在等待我的大发雷霆。我当时狠狠地克制住自己,对于这种倔强、冲动性格的学生,如果跟他硬着来的话,肯定会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课上不下去,还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我当作没听见继续上课。课后,我写了一封信放在他书包里,信的大概内容就是告诉他老师很在乎他,我没有当众批评他是为了尊重他,让他明白尊重是相互的等一些心里话。第二天上课,我看到他的眼神没有了以前的敌意。每节课我总会向他投去关注的目光,或者走到他身旁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摸摸他的头发,让他感受到老师一直很在乎他。只要他有交上来的作业,我都会在作业本上写几句心里话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找他来聊天。渐渐地,他体会到了我对他的尊重、宽容和关爱,叛逆的表现少了,学习也变得积极起来。后来他还主动在班上作检讨,承认自己上课吃东西是不对的,并向我郑重地道歉。经过努力,他在期末考试中进步了20名,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了鼓励他,我让他当了我的纪律委员。他把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将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

除了尊重学生外,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教师要学会宽容理解学生偶尔犯下的过失,给他们以完善自己的机会。这既是对学生的理解,又是对他们的尊重。老师的宽容不仅仅是给他们留下思考省悟的余地,更重要的是给他们送去温暖的鼓励与期待。当然,宽容决不是不要批评,而是说批评要注意尺度和目的;宽容决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做到有的放矢。宽容之后,教师应认真地晓之以理,使之情动于中,成为学生向上的动力。

总之,教师的爱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和影响将是深远的。教师要在学生心田里播洒爱的种子,让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如果爱和心灵相容在一起,让爱成为我们的教育艺术,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和风吹柳绿,细雨点花红的教育效果。让爱成为一种习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这种育人艺术好比一本好书或一部好的**,其潜在的人格力量可以影响一个集体或某个人的一生。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途径。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就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教材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根本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陈旧的教学内容,要让新时代的儿童去理解,固然牵强;让旧时代的观点去指导他们的行为,固然乏力。当代少年儿童他们对现代的美好前景无限向往;但在社会公德和责任感方面有所弱化。他们视野开阔;但缺乏对不良思想文化的辩别能力。他们性、自主性有所增强;但意志尚有欠缺,生活上依赖性较强。他们追求较高的目标;但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时代不同,观念不同,现时代的儿童迫切需要适应时代的思想道德观念来指导他们的实际行为。 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带来了新的教育趋势。在《课程标准》的指向下,结合湖南的地方文化,现时代少年儿童的实际,省教委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注重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层次性与生动、形象性。 新教材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如《家乡在发展》、《热情大方待外宾》。同时,新教材偏重明理导行的课文内容针对性强,虽然形式各异,但仍可看出是学生实际的缩影,如《不贪小便宜》、《不讥笑他人》,新教材的内容上最具特色的还是每篇课文最后总结性的语言,更是高度的概括了全文的中心,能让师生更为快捷、明了的掌握课文的中心。 纵观新教材,不难发现其课文内容的层次性,从爱湖南到爱祖国,从家乡的发展到祖国的腾飞,从自己做到参加公益劳动,无不体现出这一特点,既具系统性,同时也遵循了学生知行发展的规律。 从形式上看,课文有故事,有,图文并茂,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新教材令人刮目相看的还是教材的练习,它内容充实,与学生实际又是那么的贴切,为指导学生实际行为提供了好的、切合实际的素材。新教材的编发,架起了通向指导学生实际的桥梁。 二、教法与学法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新教材的编发为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作了有力的保证,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再好的教材,教法与学法不当,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也会显得力不从心。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来具体谈一谈如何运用新教材来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导入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然而众多的教师在新课导入方面注重更多的是其形式的多样化。固然,导入形式的多样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脱离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一味的追求新课导入的趣、巧,这种调动起来的兴趣与积极性也只是凌空一切,从表演、故事、游戏到课文内容,即使这种形式中富有意义,但它毕竟绕过了学生本身的实际,教师如若在教学前不与学生共同来发现目前自身的思想、行为状况,又如何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又如何能使学生很好的自身实际,从而萌发一种“这课值得一学”的念头呢? 因而,教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即要看好形式,也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如教《不贪小便宜》一课时,一开始教师便可直接指明学生中存在着拾到东西及时交公的现象,让学生全面展开讨论,谈一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实质上学生的看是对为什么不贪小便宜的已有认识,显然学生的认识是不够深刻的,这种认识指导下的行为必然缺乏到位性,此时,教师明确指出这一点,一次短小的谈话,让教师洞察到学生的认识,成为实际,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认识的不全面,明了而又快速的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明理应以学生需要入手 泰戈尔在评传中曾说:现代教育中的所有弊端,教可以沿着某种线索,追溯到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即忽视对儿童说来是十分自然的需要。确实,教重在导,学贵在悟,应让学生自探得之、自揣得之、自习得之,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就要知道学生想知道什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学习提高认识,寻找答案,如教《不贪小便宜》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学文前质疑,说一说自己想要通过学习这一课弄懂哪些问题,教师再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梳理,归纳出以下几个问题:a什么是贪小便宜?b贪小便宜有什么害处?c怎么做是不贪小便宜?d不贪小便宜有什么好处?通过带问题学文,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答案,这一过程呈现出、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需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风,这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的学习显然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捷径。 (三)情感应以学生共鸣处激发 明理求准,求真,只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完成和持续发展。在深化认识这一环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呢?所选内容与学生相去甚远会形成空洞感,所选内容与教材简单重复会形成无深度感,显然要以学生所熟悉的材料中

道德行为的形成。

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

幼儿道德教育,亦称“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品德教育”、“幼儿德育”。按照幼儿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9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