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虞美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第1张

虞美人》这首词中有3组对比:春花秋月一一往事;小楼东风一一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一一朱颜改。

一、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三、出处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词作鉴赏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从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氛围中引发青春与欢乐的联想,抒发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情怀。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索漠。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嘎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虞美人·听雨

宋 ·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1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2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3下。鬓已星星4也。悲欢离合总无情5。一任6阶前、点滴到天明。

情感人物婉约写雨伤怀宋词三百首

写人感叹景色宋词精选岁月

译文

逐句全译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收起

注释

虞美人: 著名词牌之一。唐教坊曲。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一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昏: 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断雁: 失群孤雁

僧庐: 僧寺,僧舍。

星星: 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无情: 无动于衷。

一任: 听凭。

收起

他的词浸润着命运无常的哀伤,写亡国之痛,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抒发了亡国之后生命落空的悲哀。

原诗: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释义: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扩展资料: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蒋捷

名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导读

蒋捷,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这首词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蒋捷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了。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听雨》这首词写了作者三个时期听雨的三种心境,读来使人凄然。

“虞美人”为唐代教坊曲名,得名于项羽《垓下歌》中歌咏的宠姬虞美人,又名“一江春水”等。

原词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① 。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②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译诗

少年时候听雨是在歌楼上,

昏黄的红烛光映照着罗帐。

壮年时候听雨是在客船上,

秋风送来江天孤雁的哀唱。

而今听雨在寄居的寺庙旁,

镜中的我已经是两鬓斑斑。

人世间悲欢离合最是无情,

听阶前雨声点滴直到天亮。

赏析

这首词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词人从少年到老年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虽然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交相融合在一起。

开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写少年时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年少的时候总是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无忧无虑。接下来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写了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这样一幅江上秋雨图,已将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包蕴其中了。这里写的是壮年孤苦漂泊的经历和触景伤怀的感受。“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作者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句,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听雨》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时的听雨。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沉的无奈和痛苦,可谓力透纸背,字字千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472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