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格独立
我认为,这个人格包含着精神和物质双层面。精神层面是我们自由思考、自主决策、发挥主观能动性等因素,而物质层面则是我们在社会中能够发挥自我价值赚取金钱、物质以此维持生计的一个行为。所以,总体来说,人格独立就是我们需要承担我们所能够承担的责任,并且,即使脱离某个单位也能够保证自己能够独立生存的所需精神以及物质、技能方面的准备。
2、情感依赖
这个很好理解,这是朋友间的一种感觉,也是增加感情比较好的方法而且在这个方面,应该很多的朋友都有体会到。下面挺我慢慢地来说;
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讲究张弛有度,爱情更是如此。
在恋爱中,我们需要对彼此有依赖,会想追求如胶似漆的恩恩爱爱,总觉得如果不黏在一起就不像恋爱。这个应该是所有的恋人在前期都会有的想法和精力。但是呢,我们知道哈,就算再恩爱的两个人也永远不可能合二为一,尤其在恋爱的后期,我们有的时候往往会开始渴望自由和空间。如果你还是一如既往地时刻依赖着对方,原本的甜蜜亲昵也可能引发对方的反感。两个人对依赖的不同程度需求,就会造成了不断升级的矛盾和争吵,处理不好就可能导致分手。这个呢就是恋人为什么经常吵架的原因
所以说这情感依赖处理的不好随时都会让人受到伤害,而且还会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我在这里劝告女性朋友,尤其是在谈恋爱的时候一定不要太过于依赖男方了,不然受伤的会是自己哈!
关于“自由”,在一段爱情中,或者说亲密关系中,其实很难说清楚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们渴望“自由”,一定是因为在一段感情中感受到了“不自由”。恋爱中的自由就是:如果不合适,千万别将就,将就,只会恶心了自己,耽误了别人。没找到合适的,不要谈恋爱,继续酷下去,没娶的别慌,待嫁的别忙,经营好自己,珍惜当下时光,一切该来的总会到。最合适的两个人,不是在一开始就一拍即合,而是愿意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为了彼此而变成更好的两个人。你终会遇见这么一个人,他会用整个人生将你精心收藏,用漫长岁月把你妥善安放。怕什么,岁月漫长,你心地善良,终会有一人陪你骑马喝酒走四方。
很多人说,评价一个人和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不能带着先验的价值立场和政治倾向等有色眼镜来看,用学术语言来说这叫“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其实这只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而已。任何人对材料的搜集、筛选、整理和分析,都会带着有色眼镜,而且人不可能搜集到所有关于该人该事的全部信息,即使搜集全面了,对于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的梳理,也会带着个人的想法。真正客观中立的是照相机,照相机可以将彼时彼地发生的事情真实地定格在照片上,而且照相机本身没有思想,它只负责捕捉画面。但看照片的人却是有思想的人,人会根据照片上所反映的事件进行联想和推测,而人一旦开始联想和推测,就不再是对客观事件的描述了,就会偏离客观实际。所以,说要客观中立地看问题的人,其实是没有思维的“照相机”,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在独立思考,其实是自欺欺人,因为照片是可以造假的,只要我将照片PS一下,或者随便找几个群众演员摆个Pose照一张照片,或者捏造几个数据,就可以糊弄住这些人。另外,自以为客观中立的人,往往是自以为是的人。为什么因为在他眼里,别人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都是不客观不公正不中立的,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或者政治倾向,而惟独他自己没有带着感情色彩和政治立场来看问题,所以只有他才是真正客观公正的,才是唯一正确可信的。这种人,说好听一点叫严谨认真,说难听一点就是执拗、钻牛角尖。这么评价这种人,并不意味着我鼓励大家总是要带着个人感情或者政治倾向来看问题。这是事情的另一个极端,是另一种自以为是,即看什么都以自己的个人喜好或者立场作为评价标准。过犹不及。对于这种人,我们确实需要讲一讲客观和中立,不能完全按照个人感情而不顾事实去评价人和事。以上介绍了两种看问题的极端现象,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既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中立,也绝对不能完全按照个人想法而罔顾事实。这里面涉及到看问题的方法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以便让大家更好地体会我们自己该如何看问题。首先是看问题涉及到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方面。所谓事实判断,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第一种人看问题的方法,要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到底是真是假。简单说,事实判断就是要弄清楚是真是假的问题,就像法庭里面的举证质证程序,原被告双方提交证据,然后双方经过质证后,由法官裁判这些证据是否可以采用。这一点比较符合客观中立的标准。价值判断则是关于善恶、是非、对错的判断。比如,原告提供了被告偷来的钱包,法官认定这件事是真的,钱包确实是被告偷的,这叫事实判断,但光确认钱包是被告偷的并不意味着案子就完了,法官还需要说被告因为偷钱包,而偷东西是不道德的行为,是犯法的行为,所以需要予以制裁。给偷钱包的行为定性,这就叫价值判断。对于活着的人而言,评价人和事时,都需要既进行事实判断,又进行价值判断。对于照相机,它只进行事实判断,但对于人而言,你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如果不进行价值判断,那么事实判断也将失去意义,因为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人到底做了些什么,就是为了对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进行定性,也就是进行价值判断,说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进而说这样的事我们是要支持鼓励还是要反对禁止,对于这个人我们是表扬还是批评。那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说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要先进行价值判断,即先弄清楚这个人做了什么或者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在对这些已经弄清楚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呢其实在现实操作中,我们无法这么机械地进行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不是那么割裂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事实判断,受事实判断的制约,但主导事实判断。这二者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比如,人总是会根据搜集到的信息来验证自己此前的判断是否准确,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方法来对事物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我们也都会经历这样的事情。比如一个新来的员工到公司上班,老板会首先问一问他之前和什么人交往过,做过哪些事,再在实际的工作中看他如何为人处世,做事是否踏实。这就是事实判断。然后老板会根据这些信息,来大致判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价值判断,老板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他新员工的初步了解和他过往的用人经验。然后,老板根据自己的初步判断,给这个新员工分配一些和他能力大致相符的工作,如果新员工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那么就证实了老板对这个人的判断,进而交给他更多的任务;如果这个人没有完成任务,那么老板就会对这个人进行重新定位。这就叫价值判断来自于事实判断,受事实判断的制约,但主导事实判断。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做这样的思维活动,不要以为你能够超脱于世界之外来客观中立地看问题,也不要完全根据个人喜好和臆想来评价事物。以上是从一个方面来谈看问题的方法问题。下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谈,即从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谈我们如何看问题。这一点比较抽象,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人都是思维懒汉,不喜欢动脑筋,只喜欢别人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或者按照别人设定好的游戏规则去寻找标准答案,从来没有想过别人给我们设定好的游戏规则是否是有问题的,不敢去质疑。其实,真正的独立思考,不仅是对现有的标准答案进行质疑,更要去质疑答案背后的逻辑推导规则。只有不按照别人设定好的游戏规则去思考问题,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但我们的大学老师中敢于去质疑游戏规则的人,很少,都以为在现有的学术规范之内进行不同于其他人的研究就叫独立思考,这其实是骗人的鬼话。很多经济学家默认市场经济是好的,然后在这个前提之下进行理论创新,以为这就叫独立思考。其实这只是屈服于别人的游戏规则之下的独立思考,并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真正的独立思考就是要首先质疑市场经济到底是不是好的,然后再进行理论创新。但当今的经济学家中,有几个敢于这么去干的任何游戏规则或者说学术规范都有自己显在或者潜在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也叫方法论),因为规则是人定的,而人都是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的,我们看问题和评价人事时都要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什么叫价值立场我们评价任何人和事,都会有一定的评价标准,就像我们要弄清楚地图上的一个位置,就要首先建立一个坐标系,然后说那个位置在东经多少多少度、北纬多少多少度,然后就把这个位置锁定了。价值立场就好比是坐标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坐标系,只是有些人将自己的坐标系加工整理之后一元化、系统化了,而大部分人则没有认真整理过自己的坐标系,以至他们的坐标系是混乱的、标准不一的。所以,在评价一个事物之前,你首先要弄清楚你的坐标系的原点在哪里,原点确定了,坐标系也就确定了,就不会混乱了。也就是说,在评价一个事物之前,我们要首先明确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即使你想做到客观中立,也要首先反思一下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因为你的价值立场可能会影响到你客观中立地看问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叫“结论”。结论其实都是表面现象,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其实才是最核心的东西,是现象背后的本质。结论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我们经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什么叫透过现象看本质当我们听到某个人对一件事情的评价的时候,不要害怕,不要以为对方掌握的信息比我们多,认识问题比我们深刻,专业知识比我们扎实,人生阅历比我们丰富,所以对事物的评价一定比我们更准确。千万不要被对方的表面功夫吓倒了。对方所列举的事实和引用的数据,其实都是表象,都是现象,他如何选取和分析这些材料和数据的,用这些材料和数据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才是本质。对事实材料的筛选和运用,其实就是我们在根据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只要看到这一层,你就会发现他的那些材料和数据其实只是次要的,只要你摸清了对方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他列举出那些材料和数据之后,你就可以帮他得出结论。比如你把一些原材料放进一台机器,然后这台机器就会输出一个制成品,不了解情况的人看到一推废铜烂铁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工艺品,他会感到很害怕,“这功夫我可干不来”。其实只要你看一看这台机器的构造,看一看它是怎么将各种材料通过排列组合做成工艺品的,你就不会觉得它很神秘了,你甚至在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之后,会发现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这道工序其实可以更简化的,这道工序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可以节省更多的资源。如此,你就会造出更加高效、节能的机器。这就是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的玄妙所在。如果你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比别人更加高级,那么不管对方列举了多少事实材料和数据,你都会用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得出更加正确和有意义的结论,你也会发现对方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存在哪些问题,进而对他的结论有多大的可信度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领域,都有自己的专长。如何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我不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隔行如隔山,只是从技术、知识层面上来看的,其实任何学问做到极处都是殊途同归,最深刻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而已。世间的知识是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世间的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我们完全可以学会如何看问题、如何运用知识,这就叫智慧,这就涉及到人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我的知识储备其实并不多,我连中共党史都知道得不全,但我可以和任何一个人交流,至少目前是这样的。为什么因为我很善于去摸索对方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只要摸清了这两点,我就控制住了对方,知道了他思维的局限之所在,这种局限性可能连他自己也都没有意识到。我们要努力培养这样的能力。所以我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主要不是告诉对方什么固定的结论,而是启发对方如何去思考问题。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是可以传播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我所说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就叫“道”——我们古人最重视的一个概念。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什么叫艺其实就是各种知识,各种结论,圣人教育我们不要太执着于此。佛教也说“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相就是外在的知识和结论,不要太执着于这些东西。要志于道,道就是如何看待、评价和运用这些知识和结论。还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多么地有智慧。大家应该都知道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吧,慧能其实是一个文盲,大字不识一个,但他最终却成了继承禅宗衣钵的六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慧能是有智慧的人,是得道之人,知道外在的知识和花花世界只是表象,不被这些东西所迷惑和吓倒,他能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抓住事物的核心,从而泰然自若、行动自如。这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所以在年轻阶段,既要学习各种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更要努力去培养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后者是重中之重。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层次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层次,我们人生的层次。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没有价值立场或者思维方式,那么他一定是傻子。价值立场和思维方式形成之后,再加上我们的历史实践,就决定了我们在历史中的层次和高度。
青春期独立思考的表现如下:
①成熟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随着这种成熟感的产生,他们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人看待,让自己享受与成人相同的权利。实际上他们仍需要依附于家庭和成人,因此常产生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如果这时父母或成人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他们便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认为这是大人对他们的束缚和监视。正因为如此,到了青春期的少年常与父母和老师“对着干”,往往故意表现出反抗情绪和疏远意图。
②自我的分化:自我有两种,一是有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我;另一是可以作为客观观察对象的自我,即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这两种自我由最初的混饨状态开始渐渐分化。青春期开始认识自己的同时,试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自己、统一自己,这是青春期个性重组的表现。因此,主观自我里包含着理想化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一种幻想。临床心理学认为,客观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距离太远,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有的青少年会沉溺于自我观察和自我陶醉中,会使自己脱离现实,陷于孤立,乃至怀疑自己的不真实性,导致人格解体。
③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增加:青少年强烈地渴望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他们常会照镜子,研究自己的相貌和体态,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当青年人聚集在一起时,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被别人观察的对象,而较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观察者。因此,他们好把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感情上,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认为他(她)的情感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常以为自然界和社会的有些法则只对别人发生作用,而对自己是个例外。这种想法可能会促使青少年去冒险。
④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自我评价是指自我对自己能力和行为的评价,它是个体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二是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三是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身体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
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向往和追求。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开始尝试追求自由,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才发现自己之前一直都是沉默的。这可能意味着你之前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或者渠道,或者是因为害怕被他人拒绝或者否定而选择了沉默。
思路:先总结读书感悟。再通过学习中发生的事情,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故事讲完整、讲通透,接下来再进行情感抒发,使得文章一气呵成,具有正确的情感与价值导向,令读者产生共鸣。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事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读书能使人睿智,书山有海勤为径,我们只有耐心去读书,一定能从书籍当中领略到很多思想,能使我们顿悟很多人生哲理。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书人的补习班,当老师问到:“从书里,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这时候的我不知所措,一脸茫然,脑子里面乱哄哄的,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只好顺着其他同学说的去回答,这一次,老师并没有在意我是按照别人讲的来说的,可是自己也是觉得脸红红的,躲在教室的角落,不好意思再去回答老师的其他问题了。
紧接着,第二天的考试中,试卷中有一道题:“你在课外还读过什么有意义的书,请把你最赞同的段落,写在横线上”。我一下子就傻了眼,我不停地回忆,可是还是想不起来,因为自己平时实在不怎么喜欢看书,所以我不得不把这道题空在了那里。
考试结束了,老师问我这道题为什么空着,我低着头,小声地说:“因为我不喜欢看书,所以我找不出来让我最赞同的语句”。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在书的海洋中,你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不断取得进步,书是人类的朋友,他可以教会你做人的道理,丰富自己的眼界”。
听了老师的话,我暗暗的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多看书。从老师的话里,我也懂得了许多的道理,如:只有读书才能使人进步,书就是我们第二个老师,可以告诉我们各种奇妙的发现,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事物和道理,尤其是对写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现在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人要学会独立思考。可是什么才算是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又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利弊呢?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无法面对我们生存着的复杂环境!由此所带来的一切负面效应;喜欢逃避困难,容易被骗,生活陷入困境…人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从年少到成熟,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愿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大脑和灵魂就会依赖他人的思想替代自己的思想,从而接受他人的安排。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一个,没有自主灵魂,储存他人思想和经验的容器! 各种渠道学来的道理,形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都用自己学来的道理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可是一个道理若不是自己想明白的,在应用的时候就会很难掌握度。导致不好或失败的结果。 真理都有相对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这个起作用的条件就是度,讲道理的人说的再详细,都没办法说出那个度的准确位置在哪里。只能简单的说太左不行,太右也不行,这个度在哪?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自己去感觉,只有自己感觉到了,并提炼成道理,才能指导以后的实践。很多事例证明,听别人讲再多的道理,对改变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只有自己悟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提升。 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人获得内心成长的过程。听别人讲道理的作用在于让自己明白,原来有人可以做的到,原来有路可以行得通。 独立思考可以分为三个逐阶段表现的能力:1,质疑的能力。2,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3,追求真相的能力。质疑的能力是你对看到的结论,要有一个质疑的过程。质疑是一种习惯,这时需要的信息几乎为零。近一步,质疑之后就会去查找有关信息资料寻求更多的答案,并针对这些答案能够独立做出自己客观的判断。更近一步,如果现有答案不符合你的预期,或者现在根本没有正确答案。那么,你能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不断渐进同时迭代,使得思考深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针对三个阶段,逐个培养其相应能力。 独立思考的好处:会拥有强烈的求知欲,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也就愈强。这种能力,能够使人与时俱进,倍受社会的欢迎。 有机会成为拥有八成资源的二成人。防止被人陷害,不容易跳进别人设计的圈套里。
防止被人操纵成棋子,还被别人背后嘲笑成傻子。
不容易被洗脑。
独立思考不一定让你物质方面活的更好,但一定让你活的更明白。
习惯独立思考能为你建立起自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