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第1张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摘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较为真实的“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 作用

  Abstract: Emotion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a special It is the attitude of people treat external thing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meets their needs arising from experience Emotional teaching is a teacher by healthy and rich emotional, vivid language, and the help of visual aids, more realistic "reproduc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historical events, inspired by the students' imagination, inspire and develop students noble feelings, and then into teaching art students will and action

  Keywords: History Teaching Emotional effects

 对于情感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过去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历史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因素,教学就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

 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假、恶的标准必然不同。历史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有感、要动情,同时还要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假如把自己完全置于历史之外,课堂上只是平淡的“纯客观”地讲述,完全陷入“自由化”的境地,使学生听课如同嚼腊一一无滋无味,那他怎能称得上是教师呢

 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尤其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育意识,这是讲好历史课,实现历史教学目的,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二、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实施情感教学的'突破口

 所谓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易于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如,鸦x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官员和抵抗派将领的气节、广大官兵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以广州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等史实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几个方面选取材料,进行生动的描述和叙述,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选择“交汇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史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应该浅显易懂些。

 “交汇点”选择得恰当与否,一是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立场观点,二是决定于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三是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才能将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找得准确,发掘的深远。

  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

 历史本身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丰富的感情,对学生来说只是客观存在,只有将其传递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等。历史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历史,学生才能了解历史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较系统、较完善的历史知识。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四 、创设“问题情境”,升华学生感情----实施情感教学的落脚点

 心理学指出,人的感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三个层次。学生从对丰富生动的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深厚的、坚实的高级情感才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成为情操。促使情感实现发展“升华”的好途径就是在情感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余地,学生在思索中求理解,消化中求巩固,在发展思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和感情被激发,逐步得到升华----从情绪到情感,最后再上升到情操和意志。如《戊戌变法》一节,讲到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改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法令,下令搜捕维新派,在黑云压顶之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梁出逃,谭嗣同也完全有条件出逃保命,而他却放弃了逃命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就义前,他写下的悲壮话语应怎样理解表现了什么精神六君子为救国救民人头落地,而围观者却大多麻木不仁,说明了什么戊戊变法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情感升华的棋子。

 总之,情感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模型、投影等等其它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艺术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只要教师控制好情感在每一个阶段的收敛,把握好情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体现,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

情感教育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音乐教师非常注重情感教育。但由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不一致,挖掘的深浅也就不一致,特别是情感教育切入点的不同,其教育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音乐教学中,选准情感教育的切入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情趣、拓展教学想像空间、加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都有积极的意义。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一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一、利用欣赏教学引发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首要特征是“听”。没有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要想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体验,音乐欣赏教学是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最好的阵地。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多元的听觉内容,让学生在听音乐和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用多彩的音乐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步入这蕴涵着丰富情感的世界。

  以优秀的民族音乐来讲,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作为一个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理应是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要让每个学生真正喜爱民族音乐,就得让学生从音乐中去感受一个民族灿烂的文化和浓厚的民族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广听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跨越时空感受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情感及精神世界。如《青藏高原》就是一首具有浓郁藏族民族风格的歌曲;又如《新疆好》则是一首飘逸着浓郁瓜果香的新疆民歌。只要我们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听觉感受内容,我国的民族音乐就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唤起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情感体验可以学生对欣赏曲的理解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普通中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时,通过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产生对人的影响,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情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同呼吸,共命运,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结论(自己认为满意的结果)等等。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产生的情感响应就有了音乐知识内容的积累,音乐兴趣的提高,寻找到适合自己,并与性格相吻合的差异的音乐去聆听、顿悟。中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课时少、内容少的情况下,情感体验教学就更为重要了。音乐大门的开启,要靠教师选择好钥匙,情感的调动和培养则是教学中最好的选择。下面是我校张健同学,在七年级音乐课即将结束后写在日记上的个人体会:“音乐欣赏课给了我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音乐知识,但说实话,使我记忆犹新的并不是贝多芬、莫扎特、肖邦传奇的音乐创作经历和脍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乐曲中那难以名状的感觉:那似乎是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去我心灵上的各种而产生的灰烬,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灵的一片净土;又仿佛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谈,那么亲切,那么真实,你尽可以倾吐所有的烦恼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诚恳的劝导和开导甚至超出你所预计的。提起音乐,我总觉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触,但确实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但我将永远不变那颗――爱乐心”。这是一名普通中学生发自内心的人独白。个人的情感已与音乐相融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由此足见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魅力所在

  三、升华情感,净化心灵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乐课本中:进行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音乐课最核心的目标。众所周知,《梁祝》是一个千古传颂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对于“爱情”这个中学生敏感的话题,我在《梁祝》一课教学中不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高尚纯真爱情的歌颂及对封建礼教压制人性的鞭挞。为了揭开这个故事的神秘面纱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我把故事的结局进行了拓展,留给学生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故事的结尾为什么会出现《化蝶》这一情节?2《梁祝》故事为什么流传至今?学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其实结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梁祝》的传奇性已经深深的触及到学生的内心,引发了他们无限丰富的想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情心和共鸣,从而使他们的心灵在音乐声中得到了润物无声般地净化。

  总之,音乐课堂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美的情感。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纽带,情感是音乐课堂的灵魂。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只有牢牢把握好这条纽带,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才能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做到心中有音乐,心中有学生,为学生们插上音乐梦想的翅膀,让我们的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感情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努力培养自己美好、高尚的情感,“率先垂范”用在这里是恰到好处。所谓“言为心声”,即美好的语言就是情感的结晶,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闪光。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的爱、对教学艺术的强烈追求都会激发出教师的语言灵感,使语调委婉动听,使长期储存积累的美好词语演化成激动人心的美妙华章。

语文课是人文类的基础学科,它在学生的求知增智和人物塑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重视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语文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雄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要充分利用语文语言这个强大的“情感磁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教学就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文本,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和创立主体的情感倾向,通过准确丰富的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渗透。

教师的语言不仅流畅准确,还要富有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要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世界里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教师恰当的情感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意。如何使教师语言具有情感呢?

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精练准确、生动丰富,还要风趣幽默、充满激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体裁、内容和要求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教学用语,要尽量使用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来组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准确。声情并茂充满磁性的课堂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欣然入耳,愉悦入心,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对所学的知识刻骨铭心。

如:在讲授元曲名家马致运的《秋思》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基本理解诗中意象的基础上精心组织选择的教学语言:“在深秋晦暗的暮色里,那枯藤老树上,晚归的暮鸦在巢前树头上盘旋着,小桥流水旁一户人家的窗前透过温暖的光亮,乌鸦归巢,家人团聚,而苍茫的暮色里,瑟瑟西风中,奔波在荒凉古道口的游子尚不知投宿何方?”学生被这情真意切、生动准确的语言组合吸引并感动,通过想象和联想,大脑里很快便勾勒出一幅深沉、悲凉、逼真的画面,不由自主地进入诗的意境中,对诗人所描写的元代下层知识分子那种“儒人不如人”的凄苦情感产生深切的同情。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偏重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忽视学生情感的开发,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和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情商”,效果也不会理想。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要求语文教师适当地使用一些幽默风趣、充满创意的口语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气氛搞得有声有色。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有热闹感,学生有笑声”。笔者在讲授《胡同文化》时,结合课文中“北京人方位意识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在同学们风趣的笑声中提问:“假若在我们永州,这种情况会怎样说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有创意的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其次,巧妙地运用形体语言,做到形声兼备。在课堂教学中,动作、表情、姿态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有声语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工具。前苏联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过:“如果我们脱离沟通过程的非口头手段,沟通过程将是不完美的。”教师恰当的形体语言,可以弥补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具有光彩和富有成效。

如:在讲授《春》时,教师那亲切和蔼的面容、充满期待的目光、动感形象的手势,配合情真意切、婉转柔和的有声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声音,为春天无穷的魅力所感染、陶醉,产生强烈的热爱春天、憧憬春天的愉悦情感。

再次,要重视朗读教学。新版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文质兼美、名篇荟萃。无论是意境优美的诗歌,还是构思新颖的散文,往往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除要读出节奏的抑扬顿挫、声调的高低强弱外,还要倾注强烈饱满的情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这种朗读为“美读”,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是如孟子所说的‘以意呢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感通了”。通过“美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作品所涵盖的情感意境、哲理等。

如:在讲授朱自清经典散文《荷塘月色》时,针对课文语言清丽优美、音律和谐的特点,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激发学生仔细品味揣摩发音、语感、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与生活环境中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彷徨郁闷和渗透到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再如,在讲授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两大段的排比句式时,通过高亢热烈、酣畅淋漓的颂读,烘托出演讲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让学生们“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悲愤强烈的情感,继而产生强烈的同情和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正义感。

可见,生动、洗练、优美、风趣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担负起情感教育的重任,努力成为高超的语言大师。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古人云: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启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音乐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一﹑深化音响感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音响艺术,对其感知必须通过听觉来进行。听觉是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在音乐教学中,无论使唱课还是欣赏课,都应遵循听觉艺术和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可以给人带来愉悦,并诱发美感的产生。乐曲的情感有长有短﹑有明有暗,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学生从听音乐中已经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多彩和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段,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调﹑节奏﹑音色等等,正因为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乐曲所产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过欣赏,使学生较为准确地感受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内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赏《长江之》时,播音员那富有感情的解说,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母亲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万物的情操。当高昂起伏的《长江之》响起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赞美长江﹑唱长江。“音乐内涵的多义,情感的丰富,意向的飘浮不定,让人在多次重复的欣赏中引起不同的想象﹑联想,获得种种不同的感受。音乐形式的复杂﹑丰富,音响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伸展,也会使欣赏者在反复的聆听中获得多层次的审美感受。”可见只有反复聆听﹑多次体验,才能想象出音响背后多彩的画面,才能体验到音符串起的各种情感,才能获得丰富的音乐感知。二﹑深化视觉感知,发展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形象以模拟﹑象征等手法,把人们的生活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象性﹑具体性,能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 在学生欣赏﹑唱﹑视唱﹑简单音乐创作中常用“音画合壁”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小学低年级课本中老牛﹑公鸡﹑小鸟并在同一画面,学生可以形象地领悟高音﹑音色概念。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若运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画片﹑幻灯或教儿童回忆影视中曾经看到的四只小天鹅天真活泼的舞蹈形象,这些视觉的表象有助于儿童用听觉来感知舞曲旋律﹑节奏﹑情感的变化。要在音乐的海洋中遨游,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音乐视觉感知,即经过听觉体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程度的内心听觉,可以不用直接唱(奏)和聆听音乐作品,通过读谱,根据谱例的节奏节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风格的变化引发联想,内心即产生了对某个音乐形象的体验。如有经验的指挥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总要静心读谱,从视觉上感知音乐,进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头脑驾驭,用技巧来表达音乐情感。 小学音乐教材的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曲,通过谱例的视觉直观形象,能加深学生对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感的记忆和理解,如果能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持久地引导学生在视觉感知中体验这些音乐作品的深邃情感,就能较深入地体味并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首先可以从视觉中体验到;谱(五线谱)给人的视觉印象如同母亲摇着孩子安睡的律动一起一伏,由此知道此曲表现的是一种轻柔舒缓﹑安详慈爱﹑优美静谧的音乐情感。三﹑通过联想升华,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思维,进入音乐作品留给我们的艺术蕴含点。通过联想﹑升华,加深对音乐作品的领悟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在教学生唱《翅膀》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曲为何以“翅膀”为名。四年级的学生很有思想,他们讨论的结果是:“太阳”“春风”“黄河”“理想”“知识”虽然没有翅膀,但这是用拟人的手法,给它们“安”上翅膀,使曲显得更加形象﹑生动。你看学生说得多好,接下来我又问:我们要拥有什么样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学生说:我们一定要拥有“知识”“理想”这两副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瞧!学生的回答多么精彩。实际上“创造”也就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更高一个层次发展,是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得活动中尝到学生活动的乐趣和满足,进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总之,教师应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和优点,在实施情感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具有真情实意的教学意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资源,抓住情感教学的要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