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统一与灭亡,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隋唐的统一与灭亡,都发生了哪些事情?,第1张

隋朝这个朝代在南北朝之后开创,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并灭掉了陈朝,正式统一了全国。可隋朝却只短短经过几代的时间就被外族所取代,您可知道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带大家来走近隋朝,看看在这个朝代发生了哪些故事吧!

一、隋朝的建立

南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被众多诸侯讨伐,作为陈朝的大杨坚接随即领兵起义,可以说,这一次的战争非常的顺利,杨坚凭借着一己之力,很快就灭掉了陈朝,随即统一了全国,在公元561年创立了隋朝。等杨坚建立了隋朝之后,他励精图治,在国内不断推行新政,发展经济,编制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制度,在政治上更是高度集中,提高行政效率。至此开创了隋朝的盛世。

二、隋炀帝时期开始走向衰败

隋朝的繁盛可以说是在隋文帝时期达到了一个顶峰,在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措施之后,隋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十分强盛。不过好景不长,隋朝的昌盛引起来了外族的“嫉妒”,到了隋文帝孙子一辈的隋炀帝时期,由于其荒于朝政,导致天下地主纷纷起兵造反,这其中尤其以李唐权政最为多,这些人在政治上辐射较广,很快就将隋炀帝部下杀死,隋朝统治也面临灭亡

三、隋朝灭亡原因

隋朝之所以会被灭掉,一方面是隋炀帝在位期间的残暴统治压制天下人难以忍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中小地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壮大,他们积极要求参与政治,希望通过仕途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豪门在当时的经济、政治地位有所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地方起义的产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总结

一个朝代的兴衰是与朝代的统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隋文帝杨坚有着过人的才能能够将隋朝建立并发展壮大,可后人能否接的住这盛世江山可就难说了,毕竟做皇帝治理国家也是个“力气活”呢。

原因:一,隋朝建立,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经济高速发展,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隋文帝注重军事发展,军队实力大幅提高,为统一准备了实力。 三,陈朝政府腐化,军队战斗力低下。 四,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隋文帝的统一事业符合历史发展。 五,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发展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意义: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需要,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一、隋朝的建立

杨坚是北周八柱国独孤信的部下及女婿,其父亲杨忠东汉太尉杨震的十三世孙,隋文帝杨坚之父,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将领,西魏十二府兵大将军之一,北周建立后,杨忠历任小宗伯、大司空、柱国大将军等,进封隋国公。杨坚继承爵位后,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周宣帝的皇后,逐步掌握国家大权。杨坚将北周皇族宇文氏及反对派诛杀殆尽,篡夺皇权。杨坚与宇文氏都出身关陇武将贵族集团,改朝换代只是更换了统治家族而已,并没有引起国家政局的动荡。

隋文帝、炀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士族、庶族门第观念日渐淡化,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大运河的开辟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年之久,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高峰。

二、隋朝的制度改革

全国版图方面,隋朝再度实现了统一。文帝废除了西梁的傀儡政权,随后他派遣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和信州总管杨素为行军元帅,南下消灭陈朝,结束了中国分裂的局面,再度统一全国。

(一)改革官制。 东晋以来多军人、皇室、门阀主政,魏晋时期的三省制已经名存实亡。隋文帝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公、三师、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徒有虚名,只是给与大臣以荣誉的虚职。五省即尚书、内史、门下、秘书、内侍,秘书省掌管国家图书典籍,没有实权,内侍管理宫廷事务,全部为宦官,因此负责国家事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职权相当于秦朝的丞相。三省相互牵制,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是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度支(改民部)、都官(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度开始定型,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三省六部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决策与执行机构分离,有效的避免权臣篡位。

(二)地方机构, 隋炀帝将州、郡、县三级制改为两级,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改变了东汉以来地方长官权力过大的局面。

(三)官吏任命方面 ,大小官员由吏部任命,选官权由士族转归皇权,结束了士族集团垄断的局面。

(四)府兵制与均田制向结合 ,隋朝完成了自西魏、北周以来兵农合一的趋势,将府兵统兵权集中于中央 。

(五)改定刑律, 《开皇律》废除了北周大量的繁杂苛酷的法令,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六)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考试,寒族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当官,学而优则仕。科举的建立结束了士族门阀把持选举的局面,广开言路,拓宽了招揽人才的路径,使寒族子弟得以参加统治政权。科举考试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上交吏部,体现了皇权上升以及门阀士族衰落的格局,符合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政治需求。科举制是隋朝对中国历史做出最重要的贡献。

(七)经济上 ,颁布均田令,内容不再叙述,与前朝大体相似,农民获得的土地增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八)改定赋税, 百姓的赋税进一步降低。

(九)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是在户籍簿登记年龄、核对本人容貌,以防诈老诈小逃避租役,乡党邻里相互监督。输籍定样是根据标准定户等大小,从轻缴纳税额,写在定簿之上。百姓不能逃税,官员不能徇私,定额比士族地主对其荫客剥削轻,广大佃户脱离士族成为国家的自耕农,削弱了地主豪强的实力。

上述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税收,削弱了地主豪强,加强了中央集权。

(十)整顿钱币和度量衡。

(十一)营建大兴(新长安)和东都洛阳 ,营建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在政治、经济上加强对关东、江南地区的控制。

三、隋炀帝的暴政与覆亡

隋朝开创了汉朝以来第二个盛世,但是短命而亡,仅仅立国三十八年,文帝、炀帝之后还有几个傀儡皇帝,都不得善终。隋朝和秦朝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处,隋炀帝文韬武略,追求理想化,好大喜功,滥用劳力,耗费国力远远超过了国家承载力,导致灭亡。史学上对隋炀帝评价极低,褒唐贬隋,把唐太宗李世民美化成为完人,将隋炀帝杨广丑化成为无恶不作的昏君、暴君。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隋炀帝对中国的推动几乎无人能及,堪与秦始皇相提并论,被丑化很大程度是由于其是亡国之君,成王败寇思想严重。

下面是隋炀帝的功劳和其灭亡原因

隋炀帝的功绩:

1、统一全国。隋炀帝还是晋王时,作为主帅统军灭陈,平定江南,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2、科举制度,开创了当时世界最公平的选官制度,开辟了寒族子弟进入政权的路径,直到清灭亡前夕才废除。

3、开辟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通与经济往来,影响中国长达千年之久。

4、对外征战,重新恢复朝贡体系。

但是,隋朝因炀帝的好大喜功而灭亡,营建洛阳、修建大运河,四处征伐,百姓苦不堪言。同时,隋炀帝为人自负,猜忌心强,引起朝廷内乱,高颖、贺若弼等老臣相继被杀,帮其登上皇位的亲信杨素也逼死,削弱了统治根基。隋末,底层农民发动起义,贵族集团也趁机叛乱,杨玄感(杨素的儿子)、李密(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弼)以及重新建立政权的李渊(北周八柱国李胡的后代,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母亲都是西魏八柱国独孤信的女儿)相继造反,在内忧外患之中,杨广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隋朝走向灭亡。

倘若隋炀帝早死几年或是上述丰功伟业少一半,他都能称得上千古名君。统治者施政超越了国家承载力导致了国家的覆灭,但是我们不能不能因为隋朝的灭亡而否定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有: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2、隋朝建立后的政策: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隋文帝的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4、开通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魏晋时期:官吏选拔看门第,不看才能。

6、隋朝的灭亡灭亡原因:征发大批劳动力,修大运河,长城驰道等。加强各地的统治,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当兵役,使人们无法正常生产。

7、开通大运河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开通大运河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隋朝在此局势下迅速土崩瓦解。早在616年,隋炀帝命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自己率众前往江都。他下令筑丹阳宫,计划迁都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跟随他的大臣卫士多是关中和中原人,不愿意长居江南,加上江都粮尽,人人都想逃回中原。义宁二年(618)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杀隋炀帝,拥立隋炀帝侄子杨浩为帝。 [69-72]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 [72]

不久宇文化及又杀杨浩自行称帝,国号许。隔年被唐将李神通与夏王窦建德联合剿灭。义宁元年(617)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第三个孙子代王杨侑为帝 [73] ,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丞相,进封唐王。 [74-75]

义宁二年(618)6月12日,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6月18日,李渊正式称帝,国号唐,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76] 洛阳都城留守“七贵”在得知隋炀帝死讯后于6月22日拥立隋炀帝次孙越王杨侗为帝,改元皇泰,即隋末帝,次年(619)5月23日,王世充废黜杨侗,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 [77] 唐并之崛起。开皇九年(589)二月,隋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陈亡。开皇十年(590)九月,隋派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悉为隋地,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

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军打败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又以反间计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1-2]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1] 同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打败了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又镇压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1] 武德四年又将两湖地区岭南并入唐朝版图,武德七年灭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江南平定。[1] [5] 到武德七年(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割据朔方。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1]

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0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