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踏莎行》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第1张

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宋代:辛弃疾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充满了对大圣人孔子的讽刺和挖苦,是对孔圣人的“大不敬”。而实际上,那执着于自己的政治信念、一生为之奔走呼号而其道不行的孔子,实是词人归耕前之自我形象的写照。讪笑孔子,正所以自嘲也。其中蕴含着对于世路艰难的沉重叹慨,对于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比惆怅与愤恨。所以词中讽刺孔子,正突出了孔子的伟大形象。

此为一首闺怨词。全词表现了一个闺中女子暮春怀人的幽怨情思。上片开头三句先以景入,首句总写,次句耳闻,三句目见。将暮春衰落、凄清的景色铺陈一番,为后面的伤春情怀做了渲染。接着自室外写来,由景及人,堂外细雨蒙蒙,室内静寂无人,屏风掩住了厅室内的景象,只见未燃尽的沉香,袅袅地从屏后散出。此处以“余烟袅袅”来衬托画堂之静,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人的渺茫期待。 过片写到女子不由回忆到当年惜别时彼此的私下约定,可此时离人依然杳无音信,自己的妆匣许久未曾打开,上边已满落了灰尘。这三句直贯而下,层层铺染,感情逐句加深,将女子长久以来愁苦寂寞,却始终情真不渝的心愫,表达得极为沉挚凝练。结拍写女主人公心情极度难过,倚楼远望,魂销肠断,只见到暗淡的长空,连绵的芳草,却始终翘盼不到心中的他的身影。末句以景收篇,直写得情思绵延,余韵无穷。全词语言晓畅,格调凄婉,实为闺怨词中佳作。

表达了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对远方的爱人的思念之情。

由于古人多喜欢以自己比作闺妇,将君王比作爱人。其实也可理解为其人思慕明君,渴望被赏识的情感,同时还有年华老去的愤懑。

全诗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全词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拓展:

原文:

踏莎行    

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意思是: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却在无端地在秋风中受尽凄凉。

出处:北宋词人贺铸的词作《踏莎行·杨柳回塘》。

原文节选: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

译文:杨柳围绕着曲折的池塘,偏僻的水渠旁,又厚又密的浮萍,挡住了采莲的姑娘。没有蜜蜂和蝴蝶,来倾慕我幽幽的芳香。荷花渐渐地衰老,结一颗芳心苦涩。潮水带着夕阳,涌进荷塘,行云夹着雨点,无情地打在荷花上。随风摇曳的她呀,像是向骚人诉说哀肠。

扩展资料

这首词是咏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凋落。

就象一位美女,无人欣赏,无人爱慕,饱含零落的凄苦。词人通过美人的自嗟自叹,也暗露了自己年华的虚度。下阕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风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创作背景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他出身高贵却长期屈居下僚,其心中的苦楚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这首词的荷花美丽清高,缺结局凄惨,作者可能也是在表达对自己早年过于孤高自傲的一种悔恨。

-芳心苦·杨柳回塘

 导读:本篇白描临别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和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的情景,抒写送别和别后无限思念的深情。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②,高台树色阴阴见③。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④。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红稀:花儿稀少。

 ②绿遍:草多而茂。

 ③阴阴见(xiàn):显露出浓绿树荫。

 ④游丝:欲散未散的香炉轻烟。

 翻译:

 小径红花渐落稀疏,而芳草却将郊野绿遍,看树色中的高高楼台,隐隐约约可见。春风不解人意,咋不把杨花给我留住,却让它迷蒙乱飞舞,任其扑打行人的面部。

 青翠的树叶丛中,藏有黄莺儿在唱歌,红色的帘幕隔外,有燕子在梁间呢喃咕咕,炉香升腾一缕缕,静静地追逐游丝而旋转。饮过闷酒做一场愁梦,醒来时,斜阳已经照在庭院深处。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

 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一方面,词人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年华已然过去,为下文作了铺垫。其实这些景物本是无情的,只是人太多情了,个中凄凉,怎不让人伤怀另一方面,词人又刻意点明杨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无拘无束地漫天飞舞,似乎丝毫不知疲倦。从整体上来看,上片虽然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但词人丝毫没有表现出常见的颓废情调。

 词的下半部分写身边的春景。“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由外而内、由远而近,把田野到庭院的暮春景色勾画出来。前两句一外一内,过渡自然妥帖,把上下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藏”、“隔”两个字用得尤妙,尽现树木的茂盛和庭院的幽寂。“炉香”句则把视角转换到室内。“逐”、“转”传神地写出了炉香缭绕上升的一系列变化,看起来似乎是在描写动态的景物,其实,词人正是通过这些动态,来反衬此时屋里的寂静,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愁闷心情。最后两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宕开一笔,写自己梦醒酒消的时候,已经是日暮时分了,并由此说明,自己之前所绘之景都是梦境,而这梦境正是由浓浓春愁而引起的,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了寂寥凄凉的感慨。

 这首词清幽委婉,平而不淡,含而不露,意境深远。

 [简析]

 这是一首写暮春闲愁的作品,上阕写暮春景色,蕴含淡淡的闲愁,将大自然春之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下阕进一步对愁怨作铺垫。全词以写景为主,以意象的清晰、主旨的朦胧而显示其深美而含蓄的魅力。

 踏莎行①

 晏殊

 祖席离歌②,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④。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释]

 ①踏莎行: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芳心苦》、《惜余春》、《踏雪行》等。

 ②祖席:古代出行时设筵席以祭路神,称作祖席,后泛指饯行酒席。

 ③香尘:落花满地,旋碾作尘,尘土也带花香,故称香尘。

 ④棹:木桨,指代木船。

翻译:

 饯行的宴唱着离别的歌,那是长亭摆下分别的席宴。(之后我们依依惜别,)落满花瓣的路上飞起尘埃,隔断了我的视线,我仍然念念不舍频频回望。我孤单的马在树林的隐映中嘶鸣,无奈离人的船随波转旋。

 画阁里我魂已消散,独倚高楼极目望穿,见斜阳只知平波送远,不知留人念眷,离愁无穷无尽,既使我把天涯地角寻思找个遍,(也难解我的忧伤和思念。)

 译文

 饯行酒席上唱完离别的悲歌,亭中散了离别的饮宴,香尘遮住了视线,离人仍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

 画阁上我黯然魂消,上高楼望断天涯,夕阳下只见江波无边无垠。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寻他个遍。

 评点

 本篇白描临别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和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的情景,抒写送别和别后无限思念的深情。

 上片写饯行的情景,表现双方难舍难分的情意。“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写饯别,古人出行前须祭祀路神,故将饯别酒宴称之为“祖席”;“长亭”是古时送别的地方;“离歌”与“别宴”指的是同一事,“祖席”与“别宴”也是同一个意思,词人如此重复描写,是为了渲染分别,突出送别的场面。“香尘已隔犹回面”写的是两人刚分别时的情景:落花满地,连尘土都染上了芬芳的栖息,它遮住了视线,但离人仍频频回首。“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分别从送行者与远行者两方面写离别:“居人”的马好像也懂得主人的不舍,隔着树林仰天嘶叫,行人的船已随着江波渐去渐远。“马嘶”、“棹转”侧面烘托出两人别情之深。

 下片描写送行者对行者的思念,登楼远眺,引出无尽的哀愁,表达了缠绵无尽的相思之情。“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居人”登上画阁却黯然魂消,上了高楼望断天涯,却看不见“行人”的小船,只看到“斜阳只送平波远”,离恨之情更增。此两句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所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承接上句的“平波远”,写出“居人”的思绪,他站在那里,看着眼前的碧波,油然而生的离愁使他联想到世间无穷无尽的离愁,于是肆意放纵自己的想象,让心随着渺渺平波而去,绕遍天涯地角寻他个遍。“天涯地角”将相思之情抒写到极致,含蕴无尽,表达出缱绻缠绵的深情。

 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向读者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赏析]

 此词咏别情。从饯行的酒筵破题,再写长亭离恨。“香尘”句以细节的生动,突出“行人”的深情。接着“居人”、“行人”一个对仗句式,描绘出匆匆离别的一幅感人画图:匹马映林嘶鸣,行船漾波远去。马嘶声久久在林中回荡,江面上余波涟漪渐渐向四周消散,离别的情思,别后的寂寥使人难耐……下阕集中写“居人”的苦苦思念。一人呆坐空寂画阁,无法排解别愁的折磨。出阁登上高楼眺望,看到的只是夕阳和江波……这离愁就像流逝的江水无穷无尽,无法排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1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