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初3上册 孤独之旅 赏析

求 初3上册 孤独之旅 赏析,第1张

《孤独之旅》教案课型:讲读 课时:1知识目标: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能力目标: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教育目标: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策略方法: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孤独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体会孤独带给人的滋味。 二、学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朗读。 2.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 掺杂 给予 3.学生迅速摘抄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并记忆下来。 厚实 一落千丈 朦朦胧胧 茫然 驱除 没头没脑 日甚一日 乘巧 4.要求学生反复记忆,并可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三到四个词语说一段话,以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课文相当长,如果全部朗读,则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因此可以采用选择重点段落朗读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朗读如下段落:(1)刚刚出发时,杜小康想回家,而杜雍和则“不肯稍微慢下一点来”,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学生齐读“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2)到达芦苇荡之后,父亲和儿子的内心感受是不相同的。杜小康“害怕”“有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而父亲也有所“慌张”,却竭力安慰自己的儿子。 指名学生朗读“这才是真正的芦荡……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故事继续向前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两人感受着特别的孤独。这部分内容明显地应和着课文标题。 学生朗读“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那种孤独的味道。 (4)在那个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段内容对杜小康的成长成熟有质的飞跃的作用,要注意体会文章是如何描写杜小康的言行的。 学生自由朗读“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阅读文章要善于概括,迅速把握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下面这个句式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关于这个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最终正确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题。 一、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一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一那天雨后天晴:坚强。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 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明确:通过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标题“孤独之旅” 的具体含义,并体会其中的妙处。 五、寻读课文美点,深入鉴赏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是如何表现出一种美的,二是要注意所选景物描写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评论文章,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课后记:教本课时,我被杜小康的内心成长给感染了,同时他也感动了学生。反观自己,突然间发觉自己还是个孩子,因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调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文中的有些话语,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实在太苍白了。下面这里地址是赏析。 http://wwwjdeduorg/zxyw/zxyw/UploadFiles/200610/20061022222322802ppt自己下载下来看建议使用迅雷下载。要不会很慢,

《孤独之旅》主要内容:

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

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是曹文轩。选入九年级上册课本时,做了删改,并加了标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品味。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

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许多。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小结: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边朗读边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完成目标二)

(二)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1、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31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