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从军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从军行》的后两句表达将士誓要平定外族侵略、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也抒发了诗人对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崇敬与赞赏之情。《从军行》的后两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将士们身上穿的铠甲,在多次的战斗中已经磨穿了,但是将士们的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进犯之敌,就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

王昌龄〔唐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将士们身上穿的铠甲,在多次的战斗中已经磨穿了,但是将士们的壮志不灭,发誓不打败进犯之敌,就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在一幅迷茫昏暗、苍凉辽阔的边塞风景里抒发了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三四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表现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表达了将士的报国壮志。

第一首《从军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出征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

第二首《从军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出征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第三首《从军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从军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出征将士: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从军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出征将士的: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

第六首《从军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出征将士: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从军行》的第三四句表达了出征将士:对烽火的依赖之情。并有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

《从军行》的思想感情:全文描绘了读书士子投笔从戎、从军边塞的全过程,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了战场上两军对峙时的激烈场面,从心理角度表现出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出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唐军将士们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从军行》的原文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的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从军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古诗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从军行》描写了士子从军,征战边疆朝廷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所作为的使命感,建功立业的英雄情怀。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多述军旅苦辛之词。东汉末王粲随曹操征张鲁和孙权,曾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但并未具体展示战斗生活。杨炯这首五律,仅仅四十个字,不仅充分渲染了战争的环境气氛,而且深入抒写了书生投笔从戎的思想感情和边塞的战斗生活。在《从军行》这一旧题乐府诗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代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两句,紧承上联而来,描绘了唐军出发时的义无反顾的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意思是说: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蕃人的京城。牙璋即牙牌,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不是一般的城市,与城阙不同,汉朝时,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诗中常用龙城,意思只是说敌人的巢穴。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写开始战斗。但是战斗的场面多么宏大啊,要想在短短的十几个字将这场战斗描绘出来,定然是很难的。所以,诗人选取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画面。边境苦寒,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绘也被雪遮蔽,北风呼啸,夹杂着雄壮的鼓声,弥漫在空中,久不断绝。风雪肆虐,但旗帜依然屹立不倒,鼓声依旧激昂澎湃,足见军士勇敢无畏的精神。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千古名句,曾振奋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虽然此句的爱国情怀,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位卑未敢忘忧国”等诗句这般直接,但它们写出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声。这两句,承接前面对艰苦激烈战斗场面的描写,来说明了诗人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1、《从军行》的主旨:表达了诗人身为书生却身怀强烈的报国情怀。全诗通过对书生投笔从戎、为国参军的经历的描述,不仅表现了唐朝士兵作战时坚强无畏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诗人心中的英雄气概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2、《从军行》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首联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颈联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59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