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治疗师的资格, 我个人的看法是, 这既不是指其外部的标记, 也不是指其内在的背景, 而是指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综合素质, 特别是他的核心特质- 人格特征。这就如同选拔运动员和**演员一样, 重要的不是看他是否受到过专业训练, 而是看他具有何种内部资源和潜力, 看他是否具有创造力。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一项助人的事业, 其价值取决于它对人赋予多少人性, 人性的具体内容是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主题, 其生命力取决于它对人性的态度和对人性的理解程度。因此心理治疗师应首先是一个善良、坚强的人, 具有爱心的人。爱心是产生人格魅力的根本动力, 而人格魅力又恰恰是影响病人所最需要的内在源泉。心理治疗师应该具备创造性, 具备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形象和逻辑的一种巧妙结合的思维。而这种创造力正是来源于治疗师灵魂深处的特质。创造力的要素不同于模仿, 在治疗过程中是治疗师与病人在其互动关系中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的真实。治疗师还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应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 敢于并善于严格地解剖自己, 这是治疗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之一。俗话说: “正人先正己”, 一个不善于作自我分析的人又如何去给病人进行精神分析呢治疗师无疑应是一个学者, 但更应该是一个语言大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语言, 一个不善于运用语言符号的人, 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治疗师。例如在催眠治疗中, 治疗师要在丰富的想象中铸造出符合规定情景的语言, 又用语言来描绘传达这种想象。这包含着即兴创造的力量。治疗师在治疗中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一种指导语, 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症状随机灵活运用。 当然, 一个理想的心理治疗师, 严格地说应具有临床心理和医学临床的专业培训, 同时又具有广泛的人文学科的知识。而最重要的还是具有艺术创造的能力%把一切有关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为一体并能运用自如的能力。因为从本质上说, 心理治疗与咨询是一门伟大的综合性艺术。治疗师与病人接触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崭新的创造, 治疗师应该是创造这种瞬间的名符其实的艺术家。 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乃至心理治疗学家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看这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混合而成的人格气质。事实上, 我们能够在我们的周围发现, 有一些人, 他们没有任何心理学的知识, 更没有什么专业方面的训练, 但是他们具有着吸引人的魅力、乐于倾听、能设身处地的替他人考虑, 替他人着想, 能提出中肯而妥贴的建议与意见。故他们有着众多的倾诉者, 愿意向他们倾诉自己情感生活中的苦恼,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纠纷等等难言之隐。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天生的心理咨询师”, 是成为专业的从业者的好坯子。在经过精心雕琢与反复锻造后,有可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姣姣者。 成为一名咨询师与治疗家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是需要一定的学历或者说大学本科的学历。除此之外还要有对一般文化知识的掌握。根据我自己的心理分析临床实践, 来接受分析与治疗的人, 其所诉说的问题的内容基本可归纳到童年期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性、爱情与婚姻这样二个主题中。这两个问题也是各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两大基本成因。更一般地说这两大问题实际上又是个人的生理与心理成长和文化内在化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而导致的错位与不匹配的表达。为了充分理解他们的叙说、问题及症状, 尤其是隐藏在叙说、问题与症状背后, 并且支配着它们的被压抑的愿望与动机, 治疗师需要经过适当的哲学训练以便具有良好的分析推理能力, 能够从纷繁的现象中迅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真正症结。同时咨询师与治疗家还需要具备一般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 以及语言学与修辞学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将影响咨询或治疗师对来访者问题的正确判断, 并会影响咨询或治疗的进程及结果。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最后一项, 也许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条件, 当然是接受该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并接受系统的咨询、治疗或分析的训练。 所谓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方面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本身的理论与技术; 另一方面还应包括精神病学的理论与诊断技术。而以一个被治疗者或一个被分析者的身份去接受一位可以带徒弟(学生) 的师傅(督导教师) 对自己的咨询、治疗与分析则是成为咨询师与治疗家的最为要紧的步骤, 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心理分析为例, 学习者至少须接受较长时间的心理分析治疗。在一周三次、持续至少两、三年时间的分析治疗过程中, 学习者不仅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是每个人都有的, 学习者本人也不例外) , 理解移情与阻抗的意义与作用, 还要将自己的这一特殊个案与理论的讲述加以对照。一方面将自身的情况一般化; 另一方面又以它来验证理论的普适性。同时, 学习者还能从师傅(教师) 那些学习到分析的技术, 这些在临床中运用的技术鲜活、具体、细致和微妙, 堪称艺术, 是治疗技术的“精髓”, 无法在书本上学到。学习者还会察觉到师傅(教师) 的失误与不足之处, 从而有可能在自己正式工作之后, 改进与发展从师傅(教师)那里学到的技术, 真正做到“青出于兰而胜于兰”。 对于什么人适合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人员的问题,我的看法是: 心理学肯定先天素质的存在, 但并不承认”天生就是当咨询者的”事实。心理学固然对从事咨询工作的咨询者提出了一定的素质要求, 但更要求咨询人员必须通过教育、训练、研修等积蓄咨询经验。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有效性。我认为, 专业人员只要能按罗杰斯(C R Rogers) 所要求的那样达到: ①共感的理解; 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③真实性或一致性这三个条件,并经过严格的专业化、规范化的训练, 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编辑推荐:咨询师和当事人沟通的8个技巧生病,一切超越的开始 测试推荐:测测你的幽默指数你的爱情有几分真实
一个教师良好的心态是什么呢?作为每一个教育者都不能不思考的问题。首先,还原学生的孩子状态,清晰地看到孩子的发展程度,而不是以自己的想象和期望来筛选学生,将学生中的一部分“淘汰”。 这话听起来非常奇怪,但是这种情况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却是无时无处不在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带教一轮学生结束,从高年级翻下来接新的低段学生的时候。大概诸如“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差了”之类的话听起来一点也不会陌生吧?这类的话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筛选”“淘汰”。虽然学生还是你的学生,你不可能在现实层面将他们淘汰,但是在心理上他们已经被筛选掉了。而之所以会被筛选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符合你心目中所期望的学生的标准。试想一下,有这样的筛选的心理的老师能够包容接纳他的学生吗?这里我所说的“筛选”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工作,它几乎不被教师本人意识到,正因为它的隐蔽性,它的出现才会堂皇而有力量,因此破坏性也就会越大。为了避免这种无意识的破坏力起作用,教师必须清晰自己接班的学生的年龄及其相应的身心发展阶段,要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我现在接的学生是几岁的孩子,这么大的孩子和我刚刚脱手的那些大孩子是不同的,我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去告诉他们怎么做。如果,你能够看到这些不同,你的包容接纳的程度自然就会好一点。 第一,允许学生犯错误。 不犯错误的孩子不是人,是神。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神,所以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当然我不是在说纵容错误,我想这一点是不必要讨论的,而之所以会反驳我的说法的教师,也就是那些不能允许孩子犯错误的老师。其实那些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的老师通常都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也就是说,他们通常不允许自己犯错误,所以他们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在我们的教育文化理念中,“严格要求”是一个非常正向的评价,在若干年以前还可以听到家长对老师说“你尽管严一点好了,打也不要紧的。”这种表达一般是在传递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绝对信任的信息,也反映了教育价值的导向。虽然这些年来,因为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也因为对人的理解的改变,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正确”还是教育的价值导向,标准的意义还是非常突出的。“探索性”的导向还是比较欠缺的。 如果,教师可以定位于“探索性”的教育导向,那么对孩子的错误就将会有更好的包容性,这样在对孩子的接纳程度上也将会是有更大的空间。当然,教师不必把自己整成“神”,那样很累,也就不会有太好的心理空间去放下学生的错误了。原谅自己,也原谅学生。 另外,我们的认知告诉我们,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这就是强化的功能。不断地提起错误也是一种强化,叫“负强化”,问题就这样被固定了。 第二,允许学生比自己强。 传统的文化和观念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因此,教师的定位是先行者,是在知识品德行为等方面都可以给学生指导和引领的,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文化对教师的定位。但是,如果作为个体的教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身份角色并且也具有这样的能力水平和才智的话,这就是一个神话了。期望和现实是有区别的,而且这区别因为不同的个体有着天壤之别,看不到这些,而以神话为真实,那么就绝对不会允许学生的发展有他们自己的轨迹,不会允许学生可以有比自己更优越的表现,教师隐在的竞争意识被挑战后导致的不安就会干扰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干扰所呈现出来的“教育”行为虽然是因为内在的竞争张力所致,但是出来的面目都是 “有道理”的,不过这种教育行为给教育对象的发展所带来的结果通常却不是理想的优质的。在这一点上,就个体而言是很难被证明的,因为人不可能重新来一遍,但从整个民族素质的倾向性的发展我们可以反推回来:没有突破创新的心理状态和年幼时被强化固定的服从意识有很密切的关系,就像玻璃罩中的跳蚤的试验所表明的那样,一旦形成了固定的反应模式,即便打开了玻璃罩,跳蚤也再不会跳得更高了。能力就是这样被限制的。人也一样。一旦习惯了“听话”“服从”“比老师差一点”,那么也就习惯了“跟在后面”。而且更糟糕的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人成人以后通常也会用他们在幼年时学会的“不让孩子超过成人”的观念复制到自己教育孩子的身上去,他们的孩子也将进入这个“不允许超越”的循环怪圈里去。这似乎让我们看到民族力量发展的萎缩性的灰色前途。这不应该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目标。 允许学生比自己强,作为老师要克服的是面子意识。在中国这个面子观念极强的文化环境里,要克服面子需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但不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学生的“比我强”会威胁到老师的面子。是因为老师将学生的强弱与老师的弱强作了一个线性因果的链接,从而使二者对立起来了。破除的办法就是你要明白,学生和你之间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并且,你一定要清楚地知道一点:学生的成功是你的工作的一个成效。所以对你的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欣赏吧,那是你参与创造的作品呢! 第三,训练自己的耐受力。 好老师是不容易做的。面对需要反复告知解释和规范的年幼的孩子来说,耐受力是一个好老师的试金石。耐受力的训练主要集中在对自我情绪的体察觉知和调整上。及时地感知自己的负性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恐惧、烦躁、抑郁等等,将自己觉知到的糟糕情绪打包,脱离与学生相连接的问题或者暂时离开,把自己的负性情绪和学生的互动分离,避免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感染。虽然说在教育中严厉和惩罚也是需要的,但是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是必需的才可以做,而不是为了教师自己情绪的宣泄。换句话说,也就是,严厉和惩罚作为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功能性的,只有教师在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教育行为才会起作用。而不是盲目的相反。用比较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骂”学生不要使自己“真生气”。这里的“真生气”就是指将自己的负性情绪带入了与学生的互动中,那样教育的效果不仅将大打折扣,甚至是起了负面的作用。耐受力的训练还表现在教师恰当的认输。这一点和前面说的有点相似,教师要知道退步,要学会妥协,要能够示弱。 第四,不要把你的学生作为你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 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它遵循人际互动的一切显性和隐性的规则。过大的人际空间和过小的人际空间都是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的表现。从我国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为主的现状来看,孩子们在家庭中的人际空间一般来说的比较狭窄的,也就是说,“6+1”的结构已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被挤占了不少。另一种比较特别的情况是,放在别人那里寄养的方式让孩子的人际空间过于疏离。这二者,对于过于紧密的关注都会逃离,他们都会将这种密切的关注视为他们的灾难,而事实上,教师对学生过分的情感和精力的投注和聚焦,尤其是将学生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载体时,教师投注的关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关心而是施虐了。一个简单的试验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让别人观察你一会儿,然后描述你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不多时你就会很烦躁,并且会产生恐惧感,尤其是对细节的描述被放大和反复的时候。人性都一样,没有人会愿意生活在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下面。有时,过度的能量投注将导致神经症的产生。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离开工作的心理空间,而不是上班是学生回家还是在谈学生的事情,过高的张力将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最终导致将这种张力释放在学生身上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达到自己的个体内在的隐秘的和谐。而这种情况下,学生将受到损害,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受到损害。教师也会表现出狭隘和有违师德的一些行为。避免因为“敬业”出现职业失误的一个好的办法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有学生和教书以外的爱好可以去投入。 总之,一个良好的教育者的心态是开放的,包容的,关怀的,是教师这种职业的职业精神内涵所在。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能说以下几种话。
一 不要说推销自己的话
在与他人交流时,如果你总是说自己有多好等炫耀性的话,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爱吹牛的人。次数多了,别人就会觉得你只是外强中干,并没有什么真本事,甚至会逐渐疏远你。
真正有能力的人都是低调、谦虚的人。即使你能力很强,也不要在与别人交谈时随意炫耀自己,更不要直接或间接吹嘘自己,让别人对你产生厌烦心理。
第二,说打断别人的话
无论在什么时候,打断别人说话都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还会影响别人说话的思维。如果次数多了,就会让人觉得你没有修养,不懂得尊重别人。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在对方讲完后再诚恳地提出来,不要冒然打断别人说话。

三、说讽刺和嘲弄的话
讽刺的话会严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如果别人在谈话中犯了错误,你可以礼貌地指出来,但不要冷嘲热讽地进行人身攻击。
例如,你请朋友帮忙办事,说:"你是个老司机,当然什么都知道"。这样的话会让朋友觉得你话太多,对你印象不好,也不利于你们接下来的交流。
第四,不要说悲观消极的话
负面的话容易打击别人的信心和勇气,会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与你相处久了,他们会觉得你被负面情绪笼罩,从而疏远你。相反,如果你总是说正面的话,不仅可以在别人心中建立信心,还可以使他们更喜欢与你接触。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尽量说一些积极的事情。
在与他人交流时,需要避免的语言禁忌还有很多,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要明白一点,不说得罪别人的禁忌,才能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从而达到最终的沟通目的。
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不断接受督导,才能不断成长。心理咨询师执业成长过程大致需要经历如下四个阶段:初学期、提升期、实习期、成长期。
初学期:满腔热情的帮助阶段
满腔热情的帮助阶段是指咨询师处于学习理论过程中或是学完理论参加完国考以后到具体做案例之前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刚刚进入咨询师的学习阶段,学员对基本的咨询理论囫囵吞枣,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但他们已经具有了帮助他人的一些经验和较强烈的助人热情。他们会非常喜欢为朋友或同事解答问题,会很主动地为别人排忧解难,并且乐此不彼。
热情帮助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在与求助者展开谈话以后,快速地确定求助者所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同时给予求助者强烈的、过分的情感支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阶段成长的主要内容是,要把理论知识扎实的学透,以及学习一些职业考试之外的大量相关知识,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识、婚姻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心理咨询技能方法等等,为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打好扎实理论基础。
提升期:无所适从的起步阶段
无所适从的起步阶段是指当咨询师踏入做案例的开始阶段,但是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容易受到职业打击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表现为咨询师在这个阶段会因为终于能够去体会和实践自己盼望的咨询工作而产生兴奋和激动。但同时他们也会感到无助、担心并拥有脆弱的自信心。他们会经常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够,技能不那么有效,担心自己的工作会伤害来访者,不能经受哪怕是很小的挫折,怀疑自己的能力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是咨询师无论从督导或是来访者身上一旦察觉到哪怕是一点点批评的语言都会对他们自己的自信心产生严重的影响。他们主动地寻求“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技术”,寻找专家级的从业人员作为效仿的模型。所以,在此阶段中的咨询师总是在向督导师提出:“对于这个问题请您告诉我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什么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的什么样的技术对这个问题是最有效的”很多时候他们忘记了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恰恰就是来访者经常向咨询师提出的问题。
在此阶段如何成长呢在目前中国督导机制和条件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处于这个阶段的咨询师需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和精力去上一些专家的工作坊和培训课,但是短期的授课很难达到督导的作用,必须参加一些全面系统的培训课程和工作坊才能起到真正督导的作用。
此时咨询师可以选修的课程和工作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家庭治疗流派的工作坊,精神分析的中级连续培训项目,行为、认知培训班、叙事、焦点短程、森田治疗,催眠治疗,心理咨询基本功训练,个人成长工作坊,团体治疗等等。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适当的选择,即使要求要全面的了解,但是要深入研究学习,还是依据自己的感觉进行匹配的。此阶段,时间财力上可能负担重一些,没别的办法,因为付出才有回报。
实习期:保守、谨慎的摸索阶段
保守、谨慎的摸索阶段:这个阶段的咨询师通常处于高级见习或实习阶段,他们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上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和框架。在摸索阶段特征是如何把咨询工作做的恰当、正确和有效,这是他们感觉到的压力主要来源。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保守、谨慎和严格的风格,以此来追求“正确和效率”。
这一阶段面临的问题是,咨询师虽然能够认识到他们已经从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活动中获得进步和成长。但是,他们仍会产生不安全和脆弱,同行与督导的支持与帮助依然是他们的“拐杖”。
此阶段的咨询师依然需要督导对他们提供的支持和肯定,并且其作用变得比以前更加重要。进一步的督导会使进入此阶段的咨询师更能够看到自己已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和继续成长的动力。并且对进入真正的临床咨询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长期:整合、梳理的历练阶段
整合、梳理的历练阶段,咨询师走出了学习的状态,开始了独立工作,真正走上了的临床执业阶段。
此阶段有如下特征:不用再受学习阶段的种种要求,也不会受督导的太多的制约,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个案咨询了。刚刚独立工作之后的几年可能会是一个随心所欲、令人兴奋、富于创造、勇于探索、不知疲倦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咨询师会随着对自己人格的不断理解和接纳逐渐将自己的人格特点融合于咨询过程中,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和应付自如。
同样次此阶段的咨询师依然会面临一些特定的问题,长期的执业积累,各种错综复杂的个案,很容易造成特定行业的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很好的加以积极的解决处理,不但会影响到咨询效果同样也必将影响到执业者本人的健康状态。所以他们还是需要阶段性的接受督导师的督导,或同辈之间的互相督导,以期处理好自己暂时处理不了的问题,并且不断加深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人格和局限性,不断提高咨询的能力。从另外一层含义上实现真正的“助人自助”的目的。
2021心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
不经意间,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制定一份工作总结吧。你还在为写工作总结而苦恼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心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1
新世纪的教育,对人格的塑造和健全的发展十分重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事业成就者的案例中,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此可以看出,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跨世纪的伟大意义。
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长,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心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我校在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建设“三星级”学校的为契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一、广泛宣传
利用学校的校园电台、广播站、政教信息、家长学校、讲座等宣传心理知识。从实际出发,自己选材,自行设计,贴近学生们生活成长需要,易于接受,能够引起兴趣,产生共鸣;另一方面主创人员在编排过程中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消化吸收,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设计出好的方案,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也使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过程,既增长了心理知识,又锻炼了各方面能力,从实际工作中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二、开展心育班会、心理讲座
我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员工学习教育、心理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重视心理工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不少班主任利用班会,逐渐渗透心理辅导内容,以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为主题,互相探讨。引导他们正确的看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向他人学习,克服妒忌等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开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本学年主要有《怎样与老师交往?》、《与室友难处怎么办?》、《浅谈高考的心理调适》等心理讲座。第二部分是针对教师的培训。作为一名教师应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尊重学生的完整人格,独特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成为朋友,加强师生间沟通等,使全体教师在树立现代学生观,如何从心理角度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到了深刻的教育,收获很大。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主要在区教委的安排下,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训练,并通过区组织的测试,达标率为百分之百。利用《政教信息》向班主任宣讲心理辅导知识以及指导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在我校申请的省级重点课题《无人监考荣誉考场》的科研课题中,许多教师都把学生心理的提高放在了研究之列,并为此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研究了专项课题,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学习,提高了心理理论知识和自身心理素质。第三部分是对于家长的教育。为了使家庭教育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对家长的心理教育指导也是非常关键的,为此利用家长学校为家长们作讲座,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和孩子沟通,怎样从心理角度做孩子的教育等等,使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得更好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生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日益激烈,青春期躁动以及遇到的一系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他们迫切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日益严重的不良情绪。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相应开设了电话咨询、信件咨询、学生个体咨询及家长咨询。
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困惑需要帮助而又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谈的,都可以写信投到“知心朋友”信箱,由心理老师写回信放到传达室。为了保密起见,来信与回信均可用笔名,这样学生可直接到传达室自己领取,不会产生其他问题。信箱每天打开一次,保证第二天准时回复。从信件咨询来看,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问题、考试焦虑问题、自制力问题、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家庭关系等等,心理老师都一一作了回复,从专业领域向他们解释、建议、鼓励,从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咨询室定于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学生可以按时间来当面咨询,也可以和心理老师预约时间。心理老师对待每一名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都耐心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题,分析原因,探讨解决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每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帮助。家长咨询,以及一些家长亲自来反映问题。家长从家庭角度反映一些孩子的问题,寻求帮助,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如何教育孩子。心理教师会指导他们正确的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正面开导,加强沟通,在理解孩子心理的前提下再施以恰当的教育,如有必要,心理老师还会直接找到该生谈心,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通过各项工作的系统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首先,心理教育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抓住了学生的特点,学生感兴趣什么,需要什么就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指导工作。如高考临近时,及时出了开设了《浅谈高考的心理调适》的讲座,告诉他们正确认识考试,对自己做出恰当的估计,调整期望水平,降低焦虑。当考试结束后,许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一落千丈的情况。这时指导学生重新定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重塑自信心,最大限度的减少心理不平衡。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既要按照成长规律进行系统安排,又要兼顾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出现的问题,灵活掌握,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对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上应尽量方便同学。正常的教学可以有正规的课时安排,但心理咨询不同,要随时以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工作时间。定为下午第八节课,放学后的高峰期,或是另外预约的时间更是不包括在规定时间之内。咨询的时机是千变万化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找到,而有些学生是鼓足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来的,如果这次没能及时帮助,也许就不会有下次了。因此,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就要求心理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一切以学生为主。再次,学生渴望心理健康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社会处于同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学生们在学校中在体验自身成长变化的同时,还要感受激烈的竞争,学习的压力及以不断变革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内心的矛盾、冲突、压抑就更为显著。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工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迫切需求,渴望参与的心情。在这种局面下,就更有利于在学生中间开展各项活动与工作,也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指导。第四,教师心理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前很多教师对心理学一知半解,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教育都不清楚。而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对学生异性交往问题,不再是以往的严厉批评,生硬拆散,严禁交往……现在许多班主任对这个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会找同学谈心,和他一起分析探讨,能够正确看待青春期中学生向往异性接触的心理。因此,随着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更趋于人性化,更注重心理感受,避免了矛盾冲突或直接造成尖锐的问题。
心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时光荏苒,转眼间一学期又将要过去了,接下来我将对这学期以来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本学期我承担了一部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三至六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以及为个别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这一学期以来,在工作中我注重向学生渗透各种心理学知识,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课堂常规的教学工作,这学期较上学期来说增加了心理健康课本,学生都很感兴趣。我根据教材和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设计了不同的课程,三四年级主要针对学生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合作意识,发觉想象力等进行辅导。五六年级侧重在换位思考,人际交往,趣味心理、情绪调节、考前辅导等内容。在工作中,我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做到悦纳自己,并且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活动为主,灵活多变,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除了课堂教学,每周五在社团时间为学生开放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本学期我带领学生完成一系列团体沙盘游戏,学生兴趣十足,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成长。
当然,在我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说心理课的评价方
式不够科学,做活动时学生课堂纪律相对涣散等等。以后我将继续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积极完成工作。
心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3我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xx年自治区教育学院心理专业毕业以来“学生的快乐、成长就是我的成功”为宗旨,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我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工作:
一、广泛宣传
利用学校广播,各班班干、心理委员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以及心理手抄报设计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选材,自行设计整理,贴近学生成长需要,激发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过程中,促使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二、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教学,分别设计新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节管理、学习心理调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几个部分,通过集中的课堂教育让学生接触了解心理知识,让学生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学会一些自我调试的方法。
三、开展心理讲座
利用班会课或早会等时间,针对学生共有的心理困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鼓励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排解内心的困惑。
四、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心理辅导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激烈,青春期的躁动以及一系列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迫切的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不良的情绪困扰,我校心理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主要形式有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和通讯心理辅导。
从辅导的内容看,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涉及新生适应(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关系等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惑,从心理专业角度为他们解释、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困惑期。一般情况下,学生主动预约心理辅导(每学期会分发预约流程和心理辅导宣传到每班、班主任和办公室作为宣传的一种方式),并在预约好的时间来心理辅导师室,如有必要,也会主动联系个别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五、做好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是教师自我提高,对专业知识深度认识的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的过程。在对教学、访谈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时做好记录,加强教学反思,保持专业成长。
总之,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路上,我会继续努力,让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心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4转眼间又是一个新年,每当这个时候,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翻看着各种记录,细数点滴的收获,总结无疑成了最幸福的事情,这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和幸福。本学期我继续担任我校心理健康教师及三(12)班副班主任,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宣传工作,始终坚持“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原则,虚心向师傅和其他老师求教,积极配合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和内容,认真高效地完成领导交给我的各项任务。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
德高为师,一直以来,我都积极按照国家及学校师德师风要求,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不迟到、不早退,从没有无故请假、缺岗现象,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
二、业务方面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坚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及网络资源、书报杂志等,并摘抄相关知识于业务学习笔记上,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如8月华东师范大学研修班学习,11月省人才组织的专业课培训学习,11月10日—12月10日雁塔区组织的全区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并顺利结业,暑假期间又自费参加香港一人一故事导师余汉杰组织的“一人一故事工作坊PD班”,并顺利结业,获得了一人一故事行业认证的结业证书。并根据学校安排撰写了《个人成长计划》、《《妈妈之歌》说课稿》、《《神奇的水》课评》等教师手记,听评课20节,执教了公开课《妈妈之歌》,获得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认可。
2、上好每一节心理课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了我校三至六年级共四个年级25个班的心理课以及5个班的思品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积极参与研讨,仔细制定了每个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及学业综合评。
心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5在我校本学年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在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这其中还会有很多困难,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一、领导、教师、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我校也更是如此。一些教师,家长对于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置若罔闻,持不支持态度;
二、教师心理知识、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在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当中,有很多问题客观上说是由某些教师直接造成的。受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旧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也就不能适应新时期新的受教育者的发展,新与旧必然产生矛盾,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的一些问题。因此一个教师自身身心素质的提高也是当务之急,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只有教师有足够的心理理论知识,才能准确洞悉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问题,给学生以科学的心理指导,注重心灵的交流。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力度不足
心理教师一个人的工作力度和可利用范围是有限的,以及一些特殊问题是需要广大教师和家长多方支持和配合的。如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学生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反映给心理老师,是心理老师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而心理老师在咨询过程中需要其他教师的共同配合,创设一种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情境,或者是需要家长做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心理教师指定的辅导方案,帮助学生一点点从不良情绪中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是开展心理工作的有力后盾,而这种配合形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还未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开几节讲座,或是开设个别的咨询工作,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相应的收获,每一个潜能的发挥都能在每一科教学中找到适当的时机。教师们应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心理也不断得到充实,素质逐渐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名教师的任务,使每一名学生的关心的事情,是校园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学生们能够敞开心扉互相讨论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及自身的心理健康,上咨询室不再是偷偷摸摸,怕别人知道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大的氛围下,心理健康工作才算是真正到位,落到实处。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以发现,学生所反映的心理问题是有共同点的,有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是相一致的,主要有:
1、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所困扰的。
2、人际交往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和家庭关系。由于自身的某些原因,性格上或是没有掌握好人际交往技巧,和同学之间相处不和谐,要么关系冷淡,凡人不理,要么关系紧张,剑拔弩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独生子女从小养成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没有学习和别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和人发生冲突或交往不当。异性交往似乎是青春期阶段学生和教师的永恒话题,现在也是一样的受学生关注。家庭中和父母的关系也越来越多的被学生们提出,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太多的干涉自己,从一系列的由于父母监管过严,孩子杀父母的事件中我们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探讨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
3、自信心、自制力、情绪控制等问题,这些应该算是一些常见问题,是学生们成长的一部分,反映出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感受自己,渴望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在看到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更是认真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制订了下学年的指导思想和计划,在保持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于自己不完善的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号召全校领导和师生积极参与进来,给予心理健康工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需要一定的自我探索和实践。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培养情绪稳定性:
自我观察和认知: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和情绪模式。观察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变化,并试图了解导致这些情绪的原因。
情绪识别和接纳:学会识别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负面的。接受情绪是人类正常的反应,而不是抵抗或压抑它们。
情绪调节技巧: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放松练习和身体运动。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平静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
心理弹性:发展心理弹性,即适应和恢复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培养积极的态度、灵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变化和逆境。
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情绪稳定非常重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
社交支持: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寻求支持和分享情感。与亲密的朋友、家人或支持群体保持联系,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情绪管理策略: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例如通过表达情感、积极解决问题、设定目标和边界,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来处理情绪困扰。
自我关爱: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包括休息充足、进行愉快的活动、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等。关注自己的需求,给予自己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整和恢复。
重要的是持续地关注和培养自己的情绪健康,实践这些方法并适应个人的情况。如果你觉得情绪困扰严重或无法自行应对,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你发展情绪稳定性,并应对情绪挑战。
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二、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教学活动中学生违犯纪律是常有的事,要求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二、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人的心理现象的多样性 人的心理现象不仅有人类共同的、一致的一面、而且还有因人而异、互不相同的一面。比如:在认识事物时,有的人认识深刻,有人肤浅;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有人记得牢,有人忘得快。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有人热忱,有人冷淡,有人容易激动,可事过则淡漠,有人表面上平淡.而感情深沉。在行动上,有人勇敢顽强,有人则怯懦软弱;有人有毅力、有恒心,有人则半途而废;有人踏实,勤恳,有人轻浮、怠惰;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高傲自大——真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心理不同,就如同人的面貌不相同一样),人的心理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有个人的心理品质问题 。
(二)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仅依靠教师的专业专门知识,也有赖于教师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好坏,也同样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生活等方面,亦同样影响着个人的家庭。换句话说,心理品质的好坏,影响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的各种角色。
(三)教师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发展自己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心理品质。教师的心理品质,包含哪些内容呢?这有教师的注意、情感、意志、兴趣和个性、教师的能力、动机等方面。
1教师的注意
所谓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指向就是指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的对象,而同时离开其他的对象。注意的集中,就是人的心理活动贯注于某一事物,也就是说注意不仅是有选择地指向某一事物,而且要用全部的精力来对待这一事物,使活动不断深入下去。人的注意品质有:
(1)注意的相对稳定性;
(2)注意的范围;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良好的注意品质也是教师有效工作的必要条件。有经验的教师站住讲台上,能注意到全班所有学生活动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是稳定在一定时间内的范围。注意稳定性的类型有:
(1)外界稳定型;
(2)内向稳定型;
(3)混合稳定型(这是最理想的)。
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除了能把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主要地指向而且集中于某一事物的以外,同时又能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分配到其他事物的特殊能力。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有关心理活动有意识地、而且迅速地从某一事物转向并集中于当时所指向集中的另一事物的能力。
2.教师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制订计划、采取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一个教师要想深刻地影响学生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意志品质。这包括目的坚定性;教师的坚决、果断和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教师的沉着、自制、耐心和行为一贯的坚持性。
3.教师的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我们称为情感或情绪。教师良好的情感品质(爱,丰富和乐观向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是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4.教师的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接近、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态度和倾向。兴趣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便会对该事物产生特别的注意、也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情感浓厚。 兴趣是最足以表现一个人的个性的一类心理特征。不同的人在他们的兴趣方面是最会表现出很大的个别差异的。而这种个别差异常在兴趣的倾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效能性等品质方面有所表现。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他们对许多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广阔而丰富的求知兴趣和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并力争做出成绩。这种兴趣促使教师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仔细认真地、充满热情地工作。
5.教师的个性 个性又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第二,个性心理特征。如能力、气质、性格;
第三,个性自我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