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鲁迅先生写的<《纪念刘和珍君》的姐妹篇<为了忘却的纪念>>。“因为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只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涑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烈士更好的纪念。这篇文章是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歌颂,对反动派的愤怒和揭露。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2卷第6期,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毛泽东盖棺论定得好:“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鲁迅为人为事的最好诠释和最佳注脚。
士兵不会死去,只会默默离开。至今,鲁迅精神还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不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怎么去诋毁,怎么去恶意批判,我们都无法撼动鲁迅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文学运动中的奠基人地位,也无法扭转鲁迅在弃医从文中“笔到病除”的呐喊乾坤。因为历史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说得算的,也不是一个时代所能说得算的。鲁迅的文字犀利而具前瞻性,在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局中最大程度地增强了国人的凝聚力和抗争力,给国民以思想麻木和灵魂扭曲上的良性医治;鲁迅的文字锋芒而具战斗性,给那些试图强奸中华民意的刽子手们以鞭笞和痛打。光明和胜利从来都是偏向正义的一方。在追求民主和真理的行途中,封建主义黑暗势力风雨下作鸟兽散,寿终正寝;在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与逐赶中,帝国主义势力节节败退,落荒而逃。
伟人总是喜欢挑战性的事业,也注定只有他们才能解救苍生,这既是历史的偶然,又是历史的一种必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能够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广大群众面前能够俯首奉献,贴心服务;而在失道寡助者面前能够不畏权势,敢于直陈。此时,作为鲁迅待人接物的评判标准不是势力大小、地位高低和简单的好恶取向,而是民族和人民利益的缝接鲇合。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在和非正义力量的较劲中,先生能够使出匕首和投枪,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此外,鲁迅的改革言论至今为我所崇,那些忠告不时响彻耳边: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事物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屈求全,于初兴之事那么求全责备。无疑,从这方面来看,鲁迅也堪称是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影响者之一。
我一直以为继承发扬好了鲁迅精神于内于外都将裨益无穷。然遗憾的是,时代的绦荡中,一些带有资本主义取向的意识开始有了苗头,鲁迅精神丢弃论和无用论应声而出。还记得郁达夫告诫过我们:“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现在不仅仅是不知道怎么去“拥护、爱戴、崇仰”,而且还诋毁、中伤。看来,这句话至今都还在适用,锻造国人坚实的文化和思想脊梁,还很路长,需不懈努力。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记念”死者,既然是“记念”,作者却说是“为了忘却”,其意图是:文章一开始,作者说:“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因此很想“将悲哀摆脱”,这就是说,作者不愿自己老沉浸在悲痛之中。
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光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题目似乎矛盾的这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扩展资料:
《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作者是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痛苦悲哀折磨时,写一篇文章就将其竦身一摇,忘却它们,投入新的战斗。
看到开篇这种陈述时,我只觉两个字:
厉害。
四个被秘密杀害的青年里,白莽、柔石他是着重写的。
鲁迅写人总是如此,通过零碎片段使读者轻而易举地看到人物的缺点,优点反倒要仔细理解出来。
但人物仍旧鲜活。
在寓里弄文学、搞创作、作翻译的青年,艳阳天里裹着厚棉袍奔波,迂腐地在街上和女性保持三四尺距离,却在和鲁迅一同走马路时,扶着鲁迅怕他被汽车或电车撞死。
青年们十分天真。
被捕时以为自己“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记录”,实际上他“向来看得官场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残酷”。
甚至在狱中仍旧更加努力,也在记念鲁迅,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于是做出了在信中提到鲁迅的天真鲁莽的举动。
说其天真鲁莽,是因为这种信要是落在“三道头”等的人手里,鲁迅便安全难保了。
语文老师说这满篇都洋溢着革命青年的单纯热血,而只有单纯热血的人才会起来搞革命。
说他们蠢吧,不太合适,毕竟那时的中国需要这样一些看似不聪明的、耿直奇怪的、勇往直前出头的青年。
而这样的革命,多是鲜血与失败铺就的。
鲁迅不是这样的人,他太过沉冷,所以不会起来搞革命。
他认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这种理想化死法,是 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 。
而他 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于是就逃走。
仍旧像《记念刘和珍君》所表达的一样,他觉得不必要的牺牲是毫无价值的。我十分认同他的观点。
然而,逃走的人并不会过得轻松,以前看复联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段,钢铁侠在幻觉中看见所有队友都死去,而自己无力救他们。于是有了这样一段让我的记忆深刻的台词。
鲁迅也是这样的: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最终没有发表。
因为“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 。
鲁迅也不再是写刘和珍君时,那个愤怒的青年了。
这篇悼念文在事发两年以后才写出,是沉淀以后的结果。
但那时候,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
恕我直言,在我身处的这时候,仍然如此。
以下是我让我最觉触动的一段,我把它摘抄在了语文书旁边:
年青时读向子期①《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①[向子期]即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当时司马氏的高压,向秀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 哀思,所以文章写得简短而隐晦,全文只有156字。
目睹层层淤积的青年的血,而对此无能为力、敢怒不可言,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是极度痛苦的。
然而,鲁迅在感叹完“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后,却又放下了世界、放过了自己——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在透彻之黑暗中,正确心态诚可贵。
正因有了这种正确坚强的心态,鲁迅才成为了鲁迅吧。
大卫对此也做出了榜样,任意翻取《诗篇》的一页,都能找到向上祷告的呼喊。
如《诗篇》43章:
神啊,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辨屈; 求你救我脱离诡诈不义的人。
因为你是 赐我力量的神 ,为何丢弃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
求你 发出你的亮光和真实 ,好引导我, 带我到你的圣山,到你的居所!
我就走到神的祭坛,到我最喜乐的神那里。神啊,我的神,我要弹琴称赞你!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原文是帮助),是我的神。
愿神赐予我 随时祷告的积极 和 消化苦痛的容量 。
文章先是交代了写文章的缘由,由报章上林莽的文章引出白莽,写了关于白莽的三次见面。第一次印象不深,第二次与他交换书籍,第三次白莽向鲁迅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体现了二人之间的极度信任。又由送书一事引出柔石(为什么送书写的这么长?1与白莽志同道合2对自己有重要意义3引出柔石)。随后写了与柔石的初见以及和他的交往,“我”体会出了他的“迂”和硬气,再由柔石引出冯铿,随后在回归白莽和柔石,以“我”为中心,柔石为线索的讲述了他们被害的经过,随后又写了“我”的反应——写诗祭奠和在木刻。最后与开头相呼应,再次点明写作的缘由,总结全文。
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左联五烈士: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白莽 冯铿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的七律中的情感是不愿自己老沉浸在悲痛之中。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光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题目似乎矛盾的这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