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真正独立是在中唐前后。继宗教绘画后,仕女牛马在中唐达到高峰。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是宋代。
经历了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虚实结合,气韵生动,有地域性)南宋的有我无我结合(追求细节,残山剩水)元的有我之境(笔墨线条,意兴心绪)
宋代绘画讲究画面位置经营,元代强调以意写之。
诗境深厚宽大,词境精工细巧。
曲境酣畅明达。
宋元时期,绘画艺术(中国绘画成就主要是山水画)达到高峰。彼时世家以爵位为荣,士大夫以官阶为荣。经由考试为官的士大夫都是由农而商,所以回归自然山水成为情感上的回忆。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画作以地域为特色,气势雄浑的表现当地山水的整体面貌,表现出一种“无我之境”,即不刻意(有时甚至画家自己也没注意到)把自己的思想、抱负融于山水之间。
南宋期间,画作更多以愉悦帝王为目的。加上南宋皇帝也爱纵情山水,常亲自在宫廷皇家画院创作,追求极致的细节。于是,上行下效,南宋山水画对真实细节的要求也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南宋另一审美要求是“诗意入画”,要求用画作表达诗意。此时,因为更倾向于选择某个局部作为对象,所以北宋时期对整个风景的描绘(不同地域特色)便明显少了。
元代蒙古铁骑征服了中国,但马上民族明显不善于治理中原,中国的生产力被大量破坏,汉人也蒙受了压迫和屈辱。文人的山水画开始更强调主观的思想,进入“有我之境”。所以,与真实细节不同,元代山水画更重视笔墨(即线条与色彩),表现的是结构美,形式美。因此,在画作上作诗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前人也会在画作上题字,却都是蝇头小楷,绝不会过度侵占画作本身,而元代画作上的诗句常常多达百字数十行,有意识的让文字成为整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世界上规模最大、洞窟最多的佛教艺术圣地是: 敦煌莫高窟
2 不属于范宽创作山水画的过程是: 师古人
3 不属于南宋的山水画情感表现的是:对生活缺乏热情
4 倪瓒的艺术思想是: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5 雕像《圣德列萨的幻觉》作者是: 贝里尼 (贝尔尼尼)
多选题(分数: 10 分)
1 敦煌佛教的繁荣期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哪些:
艺术作品汉化,外来特征减少
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
注重人物个性的表现
繁荣期的作品气势盛大
2 敦煌石窟佛教艺术兴盛的原因有:
1 世界文明发展融合的结果
2 中原汉族艺术风格对敦煌石窟艺术的影响
3 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佛教东渐的结果
4 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是丝绸之路的结果
3 石涛的山水画风格是
1 平平淡淡
2 万点恶墨
3 丑怪狂扫
4 以下对郑板桥的描述正确的是( ) ( 1 )分
1 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第一次把画看作明码标价的商品
2 “扬州八怪”之一
3 作品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5 以下对吴昌硕的描述正确的是( ) ( 1 )分
1 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著名画家
2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第一位著名画家
3 海上画派代表人物
4 清高孤傲
6 吴昌硕的绘画特点有( ) ( 1 )分
1 善于画红牡丹
2 善于画竹
3 雅俗共赏
4 阳春白雪
7 以下对齐白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 1 )分
1 使中国传统艺术焕发新的青春
2 强调绘画要不似似之,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3 既反对媚俗,又反对欺世
8 徐悲鸿对中国绘画的贡献( ) ( 1 )分
1 国画
2 油画
3 素描
9 以下属于阎立本的绘画作品是:( ) ( 1 )分
1 《步辇图》
4 《萧翼赚兰亭图》
10 敦煌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有:( ) ( 1 )分
1 寺庙
2 菩萨
3 飞天
4 本生画
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在山水画方面,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荆浩的《笔法记》是我国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宋代的山水画,发展了多种风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李成,范宽是北宋初期最著名的画家,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百代标程”的重要人物。一方面是水墨山水的大发展,开创了北宋山水画的新局面,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有代表性的画家是郭熙、米芾父子。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系统化。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的新风格,创造出边角取景法,使山水画产生新的意境。另方面是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更丰富了,在重彩中讲究笔墨技法,提高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赵伯驹、赵伯啸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另一方面,北宋流行一类被称为小景山水的创作。
宋代山水画的特点和哲学观如下:
宋代,作为一个战乱之后的时代,士大夫群体的成分有着本质上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寒门庶族进入了政坛,代表了宋代最核心的利益。这种平民思潮是在之前的朝代没有的,淡雅之美逐渐成为了宋代主流的艺术审美思想。
这种思想是宋代文人在琴、棋、书画等各种艺术门类思想的倾向,在宋代的艺术作品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这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对于淡雅之美的崇尚,也从侧面烘托出整个时代的艺术追求与理想。
韩经太认为:“在宏观上,中国古典的平淡美,作为审美理想而确立于成熟的理论自觉之中,应该说,是自宋代开始的。”宋代士大夫搜推中的淡雅之美并非无味之淡雅,而是在前朝繁华之上的超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变革。
张欣先生说“在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上,它达到了超越出处而任性自适的逍遥精神境界;在审美态度和文艺风格上,它亲近于超越后生好风花”,而寄至味于淡泊”的成熟、内敛阶段。
在形式风格和艺术技巧上,它取法于超越,法度森严”,而至宝不雕琢,神功谢锄耘的综合、集大成的手法。此时的时代精神已经不再是稚嫩、粗豪的了,渐渐成熟与内敛,此时的淡雅之美具有一种很高的意蕴,体现了宋代美学深刻的哲学意味。
北宋山水画:
北宋山水画,指北宋时期的中国山水画。宋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
李成和范宽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王诜等。
除北方山水系统的山水画外,长于界画的郭忠恕,善于表现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以及继承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北宋山水画的相关作品有《千里江山图》《雪山图轴》等。
承接北宋山水的技法,但风格发展变化尤为特殊,内容由北宋大气磅礴的全景式演化为精致简雅的小景描写,风格由工笔或半工笔逐步转变为写意,尤其是南宋四大家刘、李、马、夏以南方山水为主的半工写山水体现了“水墨苍劲”这一特点
说的这种图表达的一种非常浩瀚的想法。下面将会具体介绍他《万壑松风图》是五代时期画家巨然创作的一幅水墨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万壑松风图》描绘的是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万壑松风图》描绘的是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万壑松风图》画高远景色,从山脚下可见溪塘小桥,密密丛丛的树木中坐落着数间茅屋,其中一榭依石临水,有白衣人坐其中,从房后望去,蜿蜒山路沿谷涧上去。在两山之间、谷涧之上,有一巨大的楼阁,阁后烟岚弥漫,层岩丛树,飞瀑奔泉; 且又有山楼水榭、远寺长桥, 掩映在万松山壑间。
创作背景
巨然首先是一位僧人,其次才是画家,其绘面更注重禅意。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幅画的创作时间是五代末北宋初,在政治变换频频的洪流中,巨然难以“六根清静”。苦闷的现实,俗世的羁绊,绘画成为画家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正是此种心境下,巨然创作了《万壑松风图》。
中国画如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于魏晋南北朝时萌芽,在唐代开始繁荣。前面介绍的“画圣”吴道子,其突出贡献是人物画;但他的山水画也有卓越成就。他与李思训在大同殿墙壁上分别所绘的嘉陵江山水图,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的两种不同的风格。李思训与他的儿子在山水画方面是很有贡献的,画史上称“大小李将军”。他们作画,往往先用墨笔勾勒轮廓,再用大青绿著色,那是一种工笔青绿山水画,所以一幅图要画几个月时间。吴道子则属于那种写意山水画,注重线描,不以设色绚烂为要求,所以三百里嘉陵江的山水风光,他一天就绘成了。
至宋代,山水画兴旺的景象更是前所未有。宋代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比如它不只是单纯地展示自然奥秘,而是在着重描绘山水的同时,结合行旅、游乐、山居、访道等活动状写、再现社会生活的某种风貌;比如它不只是展示天地造化的万千姿态和无穷变化,还结合现实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不同生活。有些画家还借物抒情,通过山水画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
“延续千年的中国山水画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明清不论,宋元山水便经历了北宋(主要是前期)、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美的历程》)
山水画中构成“宋元山水的第一种基本形象和艺术意境”的,是那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同上)
北宋前期的山水画,主要有两大流派。
一派是善画北方雄壮浑厚山水的李成、关仝、范宽。这一流派都深受晚唐五代山水画大家荆浩的影响(关仝是荆浩的大弟子,李成、范宽与荆浩也都有师承关系)。荆浩提出山水画要在形似的基础上尽力表达自然对象的生命,做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他的山水画对自然景象作整体性的描绘,写大山、大水,宋人称之为“全景山水”。 李成、关仝、范宽皆师法荆浩,作品均以北方雄伟山川为题材,笔致坚实,骨力特显,然又有具特点。宋代书画评论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评论说:李成之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关仝之画“石体坚凝,杂木丰茂”,范宽之画“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由于他们的画基本上是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观赏的时候,常会为画中那浩莽阔大的境界所感动,但也不易引发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联想,产生相应的情感。
一派是善画江南山明水秀景色的董源、巨然。其实董源是南唐出类拔萃的山水画家,但到北宋,影响更大。巨然师法董源,是一位画僧。在画史上,董、巨并称。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曾这样评价董、巨的画:“董源特别善于画秋天山林烟岚远景。画的大多是江南的实景,不用奇特险峻的笔法。……大体上,董源、巨然的画,都适宜远看。他们的画用笔似乎很草率不经意,近看的话画的景物都不很像,但远看的话景物鲜明,情思幽深,完全是另一番天地。”张光福编著的《中国美术史》上说:“这种颇似西欧风景画的创造,却比西洋各国风景画还早了一千年。”(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董、巨画派在宋代“熙宁”(宋神宗的年号,1068-1077)以后影响越来越大,到明清,他们成为山水画的一代巨匠。
这两派尽管在风格上有重要差异,但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他们又同属一个美学范畴:他们都是“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美的历程》)
“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北宋浑厚的、整体的、全景的山水,变而为南宋精巧的、诗意的、特写的山水,前者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后者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领千秋”(《美的历程》)。
南宋的山水画,有李、刘、马、夏四大家。大体上说,由李唐、刘松年开其端,到马远、夏圭完全成熟。马、夏画派,统治了南宋山水画坛一百多年,到明代有更大的发展。其画风甚至远渡东洋,为日本画坛所看重。
马、夏的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们善于用局部来表现整体。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画面多留空白,引人遐思。人们称之为“边角之景”、“小景山水”,或称“马一角”,“夏半边”。古代有人这样来形容马远的山水画:“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形象地说明这一画派布局的特点。他们的这类画,抒情意味似乎更加浓厚。作者往往通过对有限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出某种确定的情趣,从而对观赏者的审美感受作定向导引。后人把他们的创作意图与南宋的“半壁江山”联系起来,说他们着意画“剩山残水”,是否恰当,似乎很难说,不过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就下令不准“画残山水”了。
由于社会发生急遽变化,蒙古族入据中原和江南,很多汉族知识分子被迫或自愿放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更多地寄情于文学艺术。于是从绘画来说,元代文人画大兴。“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自然对象山水景物完全成了发挥主观情绪意兴的手段”。这就“开拓了宋元山水画中的第三种意境,与上述北宋、南宋三分鼎足,各擅胜场”(《美的历程》)
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始于北宋。著名画家有大家熟悉的苏轼,善画墨竹的文同(字与可,前面《别具风味的小品》一节谈到过他),别创一种水墨山水画技法“米点山水”的米芾父子等等。其特点是强调画中有诗,主张人品与画中神韵的结合;不赞成宋代画院过分追求形似的偏向。文人画的蓬勃发展,是从元代开始的。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有这样的说法:“东坡有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是非诗人。’余曰,此元画也。”元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世称“元四家”,都是文人画家。他们都与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或隐居山林,或遨游四方,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画的是山水,追求的是个人性灵的抒发。如倪瓒(号云林子,世称倪云林)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实际上,倪瓒的画并非完全不讲究“形似”,他强调的是画中要直抒胸臆,表现性灵而已。
欣赏元画,还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的山水画,水墨画占了绝对的优势;同时,在材料方面,用纸多于用绢,这样,在笔墨运用方面更具表现力。另外,画上题诗(或文)开始流行,诗情画意更融为一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