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课件:《苏州园林》

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课件:《苏州园林》,第1张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课件:《苏州园林》,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一、课文分析:

 说明文,上出趣味是关键。如果仅仅重复一些学生早已熟悉的概念,如结构、说明方法等,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本文的核心是说明苏州园林的独特之美,作者称之为“完美的画面”,文中分七个部分来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完美”,前四个部分从园林的整体结构来说,后三个部分从局部细节来说,这才是老师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也是我教学的重点所在。我在教学时,文章的结构、说明方法都交给学生来归纳,扣住“画面”,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对照段落内部层次认识园林之美。

 上这一课,有短教长教的分别,我选择了长教,用了两课半的时间来上,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课,了解园林之美,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层次结构、说明顺序。

 2、通过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园林之美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园林、能够与园林意境相联系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简介西方园林(展示古埃及园林、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及凡尔赛宫的),西方园林重在彰显人的力量,表现出改造自然的气魄,古老的东方园林又展现出什么特色呢?

 2、自读文本,把握文章基本要素。

 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①作者如何评价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

 ②文中写了哪些有关苏州园林的内容?

 (朗读完后,学生回答)

 归纳:(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指在某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换言之,作者将苏州园林当成了全国园林的代表。

 (2)文中写到有关苏州园林的内容:建筑的布置③、假山和池沼④、树木花草⑤、花墙和廊子⑥、角落⑦、门窗⑧、颜色⑨(学生在文中勾画出各段中心句)

 (3)作者既然将苏州园林作为全国园林的代表,读一段《大百科全书》中对园林的介绍,看看在文中有没有与之类似的内容。

 补充材料1:不论面积大小,每座园林几乎都包括了当时所有可能使用的造园手段。……它们的格局大都以山、水、泉、石为骨骼,以花、木、草、树为烘托、以亭、榭、楼、廊为连缀。这些自然的、人工的要素由于比重的大小、品类的差别、组合的疏密,式样的异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基本风格。

 ①(学生回答)“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方面同样是从整体上来写园林的结构)这句话与下文什么关系?(与③④⑤⑥是总分的关系)

 ②为什么《大百科全书》将“山、水、泉、石”放在首位,作为园林的结构的基础,而本文却将“亭台轩榭的布局”放在首位?

 提示:在《大百科全书》中,强调园林的要素,以什么为首?(自然)本文着重从园林的整体结构上来写,亭台轩榭是园林的主体结构。

 ③⑦-⑨与这段文字无关吗?

 提示:本文说明的核心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⑦-⑨所写的就是一个个细小的点,同样也是“完美”的。

 ④作者从七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美,按什么顺序排列?(整体-局部)

 3、细读文章,析方法、分层次,解读园林之美

 (1)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将苏州园林比方为“完美的图画”,那么什么样的图画才是“完美”的?(细读文本,根据提示划分层次、勾划关键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归纳)

 提示:

 ①文中说明园林建筑特点时,还用了哪些与图画有关的词句,圈出来。

 ②给每个段落内部分层,看看各段讲了几层意思,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同时把其它说明方法记录在书上相关位置。

 (学生分层次,圈关键字)

 (2)归纳与图画有关的词句: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又是入画的一景”

 “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实际上,在其它小节,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图画,也与图画有关,如⑥强调景致的深度,这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之一,有深度才能有内涵。⑨写颜色,表现了中国画的特点,画在白色的宣纸上,以留白幻化出云雾瀑布,与西方绘画艳丽的色彩完全不同。

 作者在文中借图画说明园林之美,一方面是因为本文原本就是一部摄影集的序言,摄影也一种美术,作者这样写更加直观;另一方面作者将苏州园林最主要的特征归纳为“一幅完美的图画”,而这些内容均围绕这一特征展开。什么是“完美的图画”?我们进入文章来分析。

 (3)析方法,分层次,解读“完美”(学生先分层,归纳主要说明方法,再依据提示进行分析)

 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分两层,以“这是为什么”为标志,前面提现象,后面作解释。两层均有做比较的方法)

 提示:

 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在哪里?(图案画可以复制,简单而规整。美术画需要创造,是自身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可能规整对称)

 归纳:“完美的图画”表达了自然流露的情感,而非依照固定的模式,因此避免对称,追求“自然之趣”。

 ④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分三层,总写、假山的堆叠、池沼的设置。后面几节的说明方法都是举例子)

 提示:

 作者写假山的堆叠,同样用了做比较的方法,突出了什么?(堆叠的艺术,与上文图案画与美术画的比较对应)

 为什么需要“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见到过许多真山真水,才能仿照自然)

 园林在池沼的设置上如何仿照自然?“一幅画”“入画的一景”是什么样的画?(“大多引用活水”,保持水的流动,在自然界唯有流动才能称为“活水”;河流任其自然;“鱼戏莲叶间”是最富江南特色的场景,且富有动感。这样的画是代表江南自然风光的。)

 补充材料2:《狮子林即景》(元维则):“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狮子林是苏州名园,以假山著称。“水西东”写此处还有水与假山配合,鸟忽西忽东,说明水面还很大。“柏子烟青芋火红”则表现了深秋季节的树木景象,与假山配合,给人以身处山野的感觉。

 归纳:“完美的图画”表现在假山池沼上时,就是对自然的仿照,仿照的成败在于设计者能否有丰厚的积累,将现实中的真山真水融入进去。

 ⑤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分四层。总写,栽种、修剪、局部之美)

 提示:

 “画意”通过什么在哪里?(高低、四季的配合)

 为什么不需要“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人工的痕迹太重)园林依然要追求自然的效果。

 作者将“古老的藤萝”比方成“一幅好画”,这幅画什么样?(有写意,“盘曲嶙峋的枝干”如写意的笔画;有渲染,“满眼的珠光宝气”如浓墨重彩的渲染。这幅画会随着四季变化)

 追求自然的效果,没有人工的痕迹吗?(不同树的搭配,古老藤萝的栽培,都离不开人工。但要求融人工与自然之中)

 归纳:完美的图画在这里表现了对自然精华的提炼,并且融人工于自然之中。

 ⑥讲究近景远景的配合。(分三层,总写,说明理论,举例说明)

 提示:

 墙壁为何能“隔而不隔”?(“墙壁上有镂空的图案”,分隔开的空间相通)

 廊子为何能“界而未界”?(“廊子大多是再两边无所依傍的”,空间相连)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目的是什么?(增加景致的层次)

 补充材料3:“私家宅园多数规模很小,四周高墙环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路径、山石、建筑组成曲折变化的众多空间,彼此分隔又相互渗透,以求取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其中,空间尺度的对比和多角度、多层次的画面成景是最主要的手法。”(《大百科全书》)安放镜子的园林必然面积不会太大,否则如何将景物尽收其中。

 归纳:园林通过花墙和廊子将景致的层次增加,也就使小小的园林有了深邃的内涵,通过对自然的改造,让自然多了深意,这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极好范例。

 ⑦角落的图画美(分两层,总-分)

 提示:

 园林中通过什么来让角落亦有图画美?(“几丛书带草”“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都是常绿、面积很大的植物)

 这些角落,同样也是一个微型的园林。⑤表现园林的花草树林汲取了自然精华,而这些小小的角落同样也有什么样的自然精华?(浓缩)

 归纳:园林在“极小范围”浓缩了自然。

 ⑧门窗的图案美。(三层,总——门窗图案美——摄影家)

 提示:

 为什么作者说园林是美术画,而门窗则是“高度的图案画”?(园林原本是私人宅邸,是用来生活的。园林的门窗是可以复制的,一些经典的造型反复出现,都表现了一种生活情趣)

 今天,园林已经没有人居住了,什么人来发现这种生活情趣?(摄影家,“斟酌着光和影”,用他们的照片传递这种情趣)

 归纳:门窗是园林中人工痕迹最重的地方,但也让园林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⑨色彩的淡雅美。(三层,总——色彩——与花草映衬)

 园林的色彩不取刺眼的色彩,是为了配合衬托什么?(“草木的绿色”,“各种花明眼”)⑤中写古老的藤萝,开花时“满眼珠光宝气”,与之恰好对应。花的繁盛,也需要淡雅的背景来衬托。

 归纳:园林的核心是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而淡雅的背景不仅可以衬托出它们的美丽,也带给人安静闲适的感觉,以静静欣赏。

 总结:完美的图画体现在哪里?(自然之趣)这自然之趣如何得到的?(通过人工的追求,融人工于自然,以人工浓缩自然,展现自然精华)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的诗歌中,常常写景,而那些千古流传的名句就是因为其中巧妙地融入了人工的情感才被人称道。我们发现,这些名句中展现的意境,在园林之美中同样能够找到。

 4、拓展,看诗句,悟意境。

 (1)说说下列诗句所展现的意境在哪些可以在作者笔下的园林之美中发现。

 ①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李贺(高树低树,不同花时的花树相互映衬)

 ②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盛开的花明艳动人,“微风起”,表现了一种安静闲适的感受。“水晶帘”同样是不刺眼的色彩)

 ③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在极小范围内依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2)园林的结构之美在现代建筑中同样可以运用,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大师王澍在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中,就把假山洞、假山的起伏移植到了门洞及屋顶上,表现了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追求自然之美,追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这在苏州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园林,大家可以走进去,去感悟文章所写的精神。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其中,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和从反复诵读、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一、激趣以导入

 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通过创设情景,激发起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披文以感悟

 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谈朗读课文后的发现、感受,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3巧妙过渡,研读第二段。

 三、合作以探究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合作探究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

 重点学习第五、六段,通过反复诵读,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思考交流。

 四、巩固以拓展(含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对本课的收获、感悟。

 2拓展延伸,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⑴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⑵说明一幅画。(提示: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

 附:板书设计

 13苏州园林

 叶圣陶

 讲究: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处处入画

 注意:角落、门窗、色彩

 教学过程:

 《苏州园林》教学实录

 伴着优美的古筝曲,多媒体投影课前大家搜集的苏州园林的(波形廊、海棠春坞、涵青亭等),师生边欣赏边交流感受。

 生1:难怪大家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呢!苏州真美!

 生2:我还看过这样一句话“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

 师: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师: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一下对本课的收获、感受或疑问。

 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不同凡响。

 生2: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生3: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

 生4:老师,第四段中作者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为什么说“不仅是技术”?

 师:你问的很好!那么,“艺术”与“技术”有什么不同呢

 生讨论后回答:“艺术”富有创造性,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技术”只是操作方面的技巧。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所以“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师:你从哪里看出“假山的堆叠”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生:“或是……,或是……,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生:我想请教大家的是,第一段中“标本”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典范、代表的意思,或观摩的样本。

 师:你回答的真好!窥苏州园林之一斑,就可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那么,苏州园林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呢?

 生(齐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需重读?为什么?

 生:“务必”、“无论”、“哪个”、“总是”需要重读。作者用这些词语来强调设计者和匠师们一定要追求使苏州园林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

 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为了达到处处入画的效果,设计者和匠师们真是自出心裁,匠心独运。那么,此处四个“讲究”能否颠倒次序呢?

 生小声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这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写的。而且这四个“讲究”概括了下文分说的主要内容,分别与3、4、5、6段一一对应。

 师: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给我们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大家边读边标画关键句,并尝试在课本空白处做旁批。(生自由朗读,讨论交流。)

 生1:为了追求自然之趣,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绝不讲究对称。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生2:第四段,作者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有“自然之趣”。再写池沼,先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形形色色,各具特色。

 师:作者对假山与池沼的这段介绍优美生动。大家推荐一位朗读的同学朗读本段,同学们闭上眼,仔细听,仔细体会。(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通过朗读,一系列鲜活的景物都在我们面前浮现了出来。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宽敞明净的池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各具特色的小桥伸向远方;桥下水里有金色的小鱼和各色的鲤鱼在欢快的游动。

 生2:我仿佛看到小鱼们有的在水底悠闲的吐着水泡,有的在密密的莲叶间追逐嬉戏。极目远眺,一层层碧绿的莲叶挨挨挤挤,一朵朵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亭亭玉立,真是“如在画图中”了。

 (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响起。)

 生3:我仿佛看到曲折蜿蜒的河道旁,有一座玲珑的亭子,它四角翘起,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我都要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水间了。那他们是如何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呢?请大家继续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作者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师: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传达这种“画意”美呢

 生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的“俯仰生姿”最为传神。仿佛是一对:孩子仰着小脸,天真地看着妈妈;妈妈低着头在温柔的向他说着什么。

 生2:“盘曲嶙峋”很有表现力,让人一下就想象到藤萝的古老苍劲;“珠光宝气”让人感觉到花开时的热闹与生机,仿佛成了一位美丽雍容的贵妇。“有两个园子里……”这两句是用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3:为了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他们在苏园里安排了“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达到了避免一览无遗,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的效果。

 (投影苏州园林中“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

 师:这一“隔”、一“界”、“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设计的确巧妙极了。我们家乡的小小“清怡园”也是借鉴了这样的理念。

 生:老师,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不是也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呢?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皑皑的白雪,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别有情趣了!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决新发现的问题,真了不起!大家看,写到这儿,叶圣陶先生已经把四个“讲究”介绍的很清楚了,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为什么还要写7、8、9、10段呢?去掉行吗?同学们自由朗读这四段。

 生朗读后讨论回答。

 生1:不能去掉。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没有忽视,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彩绘也“自出心裁”,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生2:我最喜欢第7段“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中的“补”字。写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独运,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一句。

 生3:结尾作者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说明苏州园林美的地方还很多,是设计者和匠师们用智慧和劳动给游览者带来美的享受,应该感谢他们。

 师:对,这也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深眷”所在。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也要感谢作者,是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说明让我们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我们揭示了苏园美丽的奥秘。

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山水泉石、花木禽鱼……都会予人以最纯洁的享受,最高尚的乐趣,从而处处欣喜的发现“别有洞天”,时时油然而生“仙境别红尘”之感。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课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的。

《苏州园林》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册写的序言。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75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