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优秀示例精选三篇

《爱弥儿》读后感优秀示例精选三篇,第1张

《爱弥儿》这本书强调的教育思想是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教育原则,对儿童们阐明自然的教育思想,你知道相关的 读后感 怎么写吗?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爱弥儿》读后感优秀示例精选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爱弥儿读后感1

  我早就听说卢梭的《爱弥儿》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绝世之作。曾有人作这么评价:纵令其它教育著述全毁,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还留存,教育园地还是馥郁芬芳的。怀着一份探究和崇拜的心情,我拜读了卢梭的《爱弥儿》。看后才知道后人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这本著作了。《爱弥儿》确实是值得老师和家长抛忙去看一看的好书。

  卢梭的《爱弥儿》以夹叙夹议的体裁,论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理论及孩子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各阶段发育成长的身心特点。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他细密的描述,独到的见解,精辟的阐述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思考和借鉴。下面我谈谈读《爱弥儿》的第一点感想。

  要解放孩子。卢梭认为婴儿期也不能“把婴儿的手足束缚起来”,要让“新生的婴儿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孩子稍大了就不能让他呆在空气污浊的屋子里。“反而每天都要把他带到草地上去。在那里,让他跑,让他玩,让他每天跌一百次”。他认为“从自由中得到的益处可以补偿许多的小伤”。这些观点宝爸宝妈们有吗?

  也许这些道理都懂。但是不妨看看我们的周围:多少孩子的身边不是“前呼后拥”?多少父母长辈对着孩子喊“不许跑!”、“不许跳!”、“别吵了!”之类的话?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过多少的要求、多少的束缚和多少的限制啊!解放孩子,让儿童成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说说容易,做到何其难啊。

  卢梭主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即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他觉得“事事由他作主,反而比你作主要好一百倍”卢梭的卓见把教育引入了新的轨道。

  尊敬的宝爸宝妈,解放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是我这次要对大家讲的要点。您看懂了吗?

爱弥儿读后感2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爱弥儿读后感3

  《爱弥儿》这本书讲了卢梭作为一名导师对书中假定的一个正常孩子“爱弥儿”从婴儿期到结婚的自然培养过程,体现了卢梭崇尚自然教育,崇尚自由人的教育方法。

  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意义,教育产生于自然、于物、于人。当三者趋向于共同的目标,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这种教育就是好的。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高官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爱弥儿的儿童期,当看到这独特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我期待已久的成果时,我很兴奋。12岁的爱弥儿开朗大方,眼神中依旧流露着天真明静,成规和习惯对他来说没有意义,更没有命令和服从,在他看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工作和游戏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读到这里,想象一下爱弥儿游戏时如同工作般的认真严肃的状态,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这样的成果很是令人欣慰,因为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到了读书的年龄多么的厌恶书本,把它们当作束缚,他更没有因此失去美好的童年。现在再回顾其“教学”过程,也并没有发现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只是顺着自然规律走,不给孩子强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缚。

  但是,教育的确是一门深奥艺术,实现好的教育并不简单,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违背教育的规律。书中有一例子说到,我们一直想把孩子培养成诚实的人,可是当你不恰当的问法却使他撒谎。当我们不在时,孩子干了一件坏事我们不应该向孩子问出“是不是你干的?”这种草率的问题。如果是他干的,如果他认为你已经知道是他干的,还在设置陷进问他,那么,他就会与你对抗。如果他认为你还不知道是他干的,那么,他就会自问:“我为什么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呢”?这样一来,你的不谨慎的提问就促使他撒谎。正如书中所说“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你必须首先仔细的观察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因此,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不过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去接受挑战。

爱弥儿读书笔记摘抄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好的爱弥儿读书笔记摘抄 ,欢迎阅读本文!

  序言

 卢梭在哲学上,他主张“自然神论”和人性本善;在社会观上,他强调社会契约论;在教育上,他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人,让孩子得到自由发展。

 卢梭还主张让儿童接受劳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支配,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得到幸福。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 为什么教育孩子很重要

 任何事物在最初被造物主创造出来是都是完美的,一旦经过人类加工之后,就会变得破败不堪。

 你要趁早构筑一道围墙来保护孩子的心灵。或许,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栅栏必须由你来安。

 只有培育,小树才能发芽;只有教育,孩子才能成长。

 我们天生脆弱,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力量;我们天生无助,所以需要别人给予我们帮助;我们天生愚昧,所以需要别人教我们如何辨别是非。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让我们弥补天生的缺陷。

 教育的方式一共有三种: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自然教育指的是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自身发展,人的教育指的是别人对这种发展的干预,事物的教育指的是我们从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事物那里所获得的经验。

 可以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赖于这3位老师。如果缺少了这3种教育中的某一种或者这三者之间发生了冲突,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失败的,他的成长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满意。

 如果这三种教育能够和谐共存,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也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一个人在同一种环境下呆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尽管不是天生的,但这种习惯仍会越来越强。……说白了,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只有与天性相符合的习惯才称得上是“自然”。

 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的存在由绝对转化为相对,让他由独立的个体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人身处社会中,却将个人的情感放在第一位,在这种矛盾中,它是无法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的。

 一个人在自身欲望与对社会的责任之间犹豫不决,这会使他既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无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他既一无可取,也无法对别人做出贡献。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规范言行使其一致。选择自己应该做的,并且积极地去实施。

 培养一个自然的人是相当困难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少做些事情。如果是逆水行舟,我们只要把握好方向,迂回前行就足够了;如果狂风骤起,可我们又想停留在原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抛锚。

 我并不关心我的学生将来成了军人、教士还是律师,因为在他从事父母的只要之前,自然就已经教会了他如何认识自己的人生。我我唯一要教他们的技能就是:如何会生活。

 我教出来的学生他不会是一个文官、武人或僧侣,而首先是一个人。他会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种人,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也无论对方是谁,他总能坚持做人的本分。他的地位无可动摇,他将始终如一地处在他原有的地位上。

  好句:

 1、十岁受诱于饼干,二十岁受诱于情人,三十岁受诱于快乐,四十岁受诱于野心,五十岁受诱于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会只追求睿智

 2、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了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3、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

 4、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5、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

 6、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7、一个人的心是只服从他自己的,你想束缚它,结果却释放了它;如果让它自由自在的话,你反而把它束缚得紧紧的了。

 8、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却将模子打破。

 9、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10、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11、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2、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履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13、你什么也舍不舍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

 14、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

 15、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当然可以坐驿车,但是,如果是为了游历,那就要步行了。

;

华灯初上,学习正鼾,一个人走会孤单,也走不远,一群人走,走的热闹,更能到达远方。

每天,签到时间开启读书前奏!

朗读时间:8月21日

朗读者:武慧娜老师

朗读内容:《爱弥儿》第一卷之“爱弥儿和他的导师”

1、当我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时,我不参与教育之事,而只从事教育著述。我将运用详细的内容和例子来阐明我的观念。

2、我决定把一个想象的学生——爱弥儿从出生教育到成年,并且还假设我的承担这个责任的合适人选,假定我的年龄、健康、知识和一切才能都非常合适承担这一责任。

3、如果说挑选一个导师应该仔细和慎重,那么,也必须容许导师挑选他的学生。

4、第一:我假定爱弥儿不是天才,只是智力一般的孩子,因为只有智力一般的人才需要教育,才可以作为这类人的教育范例。

第二、爱弥儿是温带地区的孩子,因为只有温带人才可能获得完善的发展。

第三、爱弥儿出自名门,家庭富裕,因为只有富人才需要自然的教育,从而使之适应一切环境,至少可以抢救一个为富人偏见所牺牲的人。

第四、爱弥儿是一个孤儿。我承担了他们的责任,继承了他们全部的权利,有权控制他的成长环境。

第五、爱弥儿长的要好,要活泼健康。

5、由于空气对儿童的体格作用之大,特别是在生命开始的几年更为显著,因此,我不主张把一个农家妇女从乡下请进城来,关在自己家里的屋子里给孩子喂奶,我宁愿叫孩子去呼吸乡村的好空气,而不愿意他呼吸城里的坏空气。

6、在城市中,经过几代人之后,人种就要灭绝或退化;必须使人类得到更新,而能够更新人类的,往往是乡村。

7、教育始于生命的诞生。孩子一生下来就已是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并防止对孩子的关心与自然相背。

程晓霞老师:

@武慧娜[玫瑰][玫瑰][玫瑰]爱弥儿和他的导师这一节内容的收获与感悟:“我不像其他人那样,只提出许多不能实行的美好方案,相反,我将运用详细的内容和例子来阐明我的观点。”非常敬佩,敬佩卢梭对待工作的态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做到极致,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是作为人,更是作为教育人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亲爱的老师们,好好热爱我们的工作,在我们能胜任的情况下尽职尽责,做真工作,真的做工作。

霍月英老师:

@武慧娜娓娓道来[鼓掌][鼓掌]慧娜的朗读有感于:“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之人称为导师而不称其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如何教孩子知识。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直接教给孩子们做人的准则。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

亢建英老师:

在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当中,也应该尽量以导师的身份去教育,不要将如何教孩子的知识作为终极目标,而我们教的的目的是让他学会如何做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做人的准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为实用和牢固。

赵艳霞老师:

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给孩子们做人的准则,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

云慧老师: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心地、认真地去对待工作,对待孩子们,爱自己的工作,爱孩子们。让他们在自己这里得到充分的平等的爱及学习!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爱!

贾莉宏老师:

听完慧娜的朗读,我又把这部分内容看了一遍,卢梭倡导导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给孩子们做人的准则,而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则。这样的教育结果是我们教师想要达到的教育的理想境界。我们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坚守、热爱、行动,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懂得探索、乐于研究、敢于实践。

关于坚守的理解,一、源于一句广告语:坚守一颗执着的心,梦想终将吹响人生的集结号;二、今天读了一篇讲麻醉师的文章,让我深受感动。

赵淑娜老师:

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教师不仅要教授孩子知识,而且要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

其木格老师: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人生导师,而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教师多于导师。教师教我们科学文化知识,而导师指导我们怎样做人。通过今天的阅读分享,我发现我更应该朝着导师的方向发展。因为我觉得到现在为止,怎样做人我都没学会,有许多欠缺。作为老师我不要孩子们重蹈覆辙我的人生。

拿起《爱弥儿》,厚厚的一大本,不免在想:“短暂的时间能看得完吗?”打开《爱弥儿》,越读越感兴趣。听了杨彦捷教授精彩的导读,细品《爱弥儿》,更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一、“自然教育原理”大胆探索并实施。

抛开书本,回到现实,反观我们平时的教育方法与“自然教育原理”似乎是背道而驰的。看了杨教授给我们播放丹麦孩子野外放养的视频,平时,我们教育者出于安全考虑,这样到野外实践,走进大自然的教学直接被扼杀。来自乡村学校的我们,有很多的教学资源,就应该让孩子走进田间,观察大自然。如:学到《雾》这一课,就可以带着孩子走出教室去观察会更有效果;村子里种了阳光玫瑰葡萄,就带着孩子们去观察果子成熟的过程,这是非常有意义;秋天,学校后山出了许多菌子,可以带着孩子分辨菌子的种类,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卢梭在《爱弥儿》中谈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反对打压儿童的个性和束缚儿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对严格的纪律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主张让儿童完全自律的活动及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受一切事物。教育者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现在,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唯分数论让老师只会注重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读了《爱弥儿》,“自然教育原理”我们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大胆的去实践,就像杨教授为我们播放丹麦儿童野外放养的视频一样,真正释放儿童的天性。

二、劳动教育应该渗透在教学中

卢梭认为,教育要“回归自然”,由此塑造自然。然而劳动正是“自然人”所必须从事的活动。读到这些,我不禁想到:读书时一个城里的朋友他曾经问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玉米长在哪里?”当看到卢梭在《爱弥儿》谈到的劳动教育思想时,我更加坚定,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在卢梭看来,如果不叫孩子去啃书本,而是叫他在工场里干活,则他的手就会帮助他的心灵得到发展。在我们的身边,父母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往往不让孩子参与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种做法肯定是反对的。劳动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真正的智慧不可能在书本中或权威中得到,劳动教育不仅不会使人迟钝,反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劳动教育有利于智慧头脑的形成,我也坚信,让学生自己劳动,自己创造学到的东西一定比听讲学到的东西多。除此之外,劳动教育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正如卢梭所说:“通过体力运动和劳动,才能抵制住诱惑,不致于走向歧途”,事实也如此,热爱体育,热爱劳动的人患抑郁病的概率较少。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肥胖病,高血压各种疾病接踵而来,只有拥有了健康,才会拥有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提倡劳动教育。

二:如何成为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爱弥儿》一书中,作者作为爱弥儿的老师,他陪伴着爱弥儿成长。他打破传统和非常规的教师理念,提倡一种“放任无为才能有为”的教师观。他在婴儿时期关注孩子的健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陪伴着与被陪伴关系;儿童期要培养孩子的情感,这时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热爱儿童,成为学生的楷模。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少年期是爱弥儿发展智力的时期,此时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选择知识,引导孩子学习思考;青春期爱弥儿需要的是德育教育,培养他社会适应能力,此时的师生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自然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亦师亦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珍贵。

在孩子成人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按年龄特征分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是个重大的进步,他对后来的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启示。我们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种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值得斟酌的。

合上《爱弥儿》,任卢梭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穿梭于脑海之间。也在反思着,如何做一名新时代新型的教师?再次把《爱弥儿》放于心间,似乎寻觅到答案。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将每个人的时间都碎片化实在不是一个好事,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认真读一读卢梭的这部著作,《爱弥儿》出版于1762年,是西方教育的圣经,说起现在西方的各种教育体系其实都是源自这本著作,而且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即便成年人之间,保持自我权威的克制一样造福苍生的好事,资本、科技、法律永远无法控制住人的贪欲,法律制裁制止不了少数拥有资本和科技资源的人不好好的做疫苗。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为什么教育对孩子很重要

1、可以这么说,这会使人一直处在孤独当中,还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已经非常遗憾地告别了这个世界。(注:现实中的很多人都会是这种状态,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只是无休止的追逐权力和金钱)

2、教育的方式一共有3种:来自自然的教育、来自人的教育和来自事物的教育。如果这3种教育能够和谐共存,那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他也会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

3、说白了,教育就是一种习惯,只有与天性相符合的习惯才称得上是“自然”。

4、我唯一要教会他们的技能就是:如何学会生活。

5、可是,人生之中不可预测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我们也正处于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试想一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还有什么比把一个孩子关在家里、终日侍候着他更愚蠢的事情呢?

二、做个自然的施教者

1、生命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长度,而取决于我们能从中获得多少感受。

2、美好的家庭生活是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关键所在。孩子的捣乱和吵闹可以活跃家里的气氛,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3、责任。对于人类来说,父亲有生养孩子的责任;对于社会来说,父亲有培养社会人的责任;对于国家来说,父亲有造就公民的责任。

4、拥有哪些品质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好老师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有很多看法。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师绝不可以是一个被雇用来的人。老师这个职业如此高尚,那些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本身就不配从事这个职业。

三、教育者的任务是让孩子发现做人的准则

四、教育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

五、善恶是非原本就在孩子的本性里并存

1、这些准则的核心原则就是: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空间,少替他们做些事情,好让他们多些自己动手的机会。

六、教孩子说话不能急于求成

1、所以,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多于他们的观念,那他们的思想就跟不上他们的表达,这对孩子没有丝毫益处。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一、不要过度呵护婴儿期的孩子

一、不要过度呵护婴儿期的孩子

1、我们都有好为人师的心理。有些东西,孩子仅凭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学会,可我们非要去教他,而对于那些必须经过我们的引导孩子才能学会的事情,我们却置身事外。

二、童年,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1、为了让孩子获得明天的幸福,却以今天的快乐为代价,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

2、痛苦源于想摆脱痛苦的欲望,幸福源于想获得幸福的欲望。欲望意味着缺乏,而缺乏会导致痛苦。

3、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能力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就越小,因而更容易获得幸福。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少,所感觉到的痛苦也就越少,因为让我们痛苦的不是缺乏什么,而是需要什么。

4、一个人如果总是做力所能及的事,那他就是强者,如果总是做力所不及的事,那他就会变成弱者。

5、一切动物的能力都是与其自我保护的需要平衡的,只有人的能力会出现被闲置的状况。正是这高级之处把人类推进了痛苦的深渊之中,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情!

6、人啊!把你的欲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内吧,这样痛苦就会离你而去。

7、一个自由的人只会对他能得到的东西怀有欲望,只会去做他乐意去做的事情。

8、社会把人变得更加柔弱,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剥夺了人使用自己的力量的权利,还在于社会让人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身体越是柔弱欲望就越强的原因,也是孩子比成人更加柔弱的原因。

9、社会制度所衍生的一切矛盾都可以用以上观点来解决。依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的依赖,源于自然;一种是人的依赖,源于社会。

10、要想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首先得体验痛苦是什么感觉。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身体太过安逸,精神就会崩溃。

三、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法则”

1、最糟糕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在他的意志和你的意志之间摇来摆去,你们两个在到底是应该服从谁的意志这件事情上争论不休。我觉得,让孩子做主比让你做主要强上百倍。

2、你尝试过各种手段去教育孩子,可唯一有效的却被你忽略了,那就是有限制的自由。

四、警惕,不要在孩子心中种下恶的种子

1、在对孩子最初的教育中,你的态度越消极越好。不要企图把各种道德或者知识灌输进他的大脑,你要做的是提防罪恶玷污了他的心灵,谬论侵占了他的思想。

2、你要做的是想办法锻炼他的体力,培养他的感觉,但要避免让他从事心智活动。因为他现在还没有善恶的观念,所以不要为了防止恶念的产生而急着让他去做善事。可以推迟到明天再教他的东西,今天最好就别教。

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既然你无法阻止孩子去学别人的样子,那你就尽量把那些样子塑造成适合孩子去模仿的模样。

4、我们先要对自己负责。我们的情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的活动是为了让自己生存下来并且得到快乐。所以,对我们而言,正义不会出自我们对待别人的过程中,而是出自别人对待我们的过程。

5、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必须让孩子明白他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却不是把他所拥有的权利告诉他。

6、因此,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个观念不应该是自由,而应该是财产。为了培养孩子的这种观念,我们要适当让他拥有一些私人的东西。

7、我们的社会充满着各种道德,与之相对应地,罪恶也无处不在。无处不在。随着社会习俗和义务的产生,欺骗和谎言也随之而来。一个人既然能做禁止做的事情,那他就可以掩饰必须做而没做的事情。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我们只好对罪恶的行为实施惩罚。

五、孩子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

1、他们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你所说的、所做的全都一成不变地反射给你,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留下。他们学会了你教给他们的话,当他们把这话说出口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他话里的意思,只有他自己不明白。

2、事实上,我觉得孩子的理解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劲,尤其是对于那些涉及他们现实利益的东西,他们理解得很透彻。不过,在我们和他们的沟通过程中经常产生偏差。比如说,他们不知道某个东西,我们却以为他们知道;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却以为他们能够理解。

3、另外,我们常犯的错误还有一个,那就是总是跟孩子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

4、我都坚持认为,一个普通的孩子不可能在12岁或者15岁之前真正掌握两门语言。

5、我们要随时注意他的周围,把那些他不能理解或不应知道的东西收起来,只让他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从而有选择地培养他的记忆力。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知识仓库,为他青年时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锻炼孩子的体力是培养其智力的前提

1、体力和智力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力越强,智力越高;智力越高,就越有办法提升体力。

七、让孩子的感官先发展起来

1、恐惧感是由自然原因导致的,这个原因也是聋子和普通人产生迷信的根源:对未知事物及其变化的不了解。

2、所有的恐惧都是我们的头脑想象出来的,而对抗想象的最好方式就是习惯。讲多少大道理都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常去适应黑暗,多么深刻的哲学理论都不如实践的效果来得快。

3、孩子的这些经验都应该来自实践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推理,如果是道听途说或者老师告诉他们的,我宁愿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4、第六感觉我称第六感觉为通感,它是在各种感官的配合下形成的,通过综合事物的种种外形做出对其性质的判断。

八、爱弥儿12岁了:变成成年人的前夕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一、特别的“童年第三阶段”

1、和每一个真理相对的都是一个谬论,所以有多少真理就有多少谬误。

2、真正有益的能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知识是有限的,聪明的人会有选择地去追求这些有用的知识,这也是孩子们应该去追寻的东西,但孩子们不知道。

3、人们都在不断地寻求各种方法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这就是好奇心的本源,这个本源在人内心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它的发展却并非如此。人的欲望越强,获取的知识就越多越快,因此欲望的发展和人的知识、欲望成正比。

二、教会孩子阅读“世界”这本书

1、在学习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的理性,而不是你的权威,一旦你的权威压过了他的理性,他将失去自己的见解。

(注:教育就是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父母老师的权威很容易僭越而代替孩子思考,这也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关键,如何处理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教育不是管理奴隶,而是培养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人,伏尔泰曾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就是这个道理,人类社会之所以至今还在向前发展,就是不断的有人能够独立的从不同于固有权威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和方向,从而打破常规。)

2、不管在何种情况下,最重要的不是他学习了哪些知识,而是他学会了如何去获取知识。

3、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要鼓励他们去观察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办法卓有成效。

4、人的理性和判断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而偏见的滋生却是轻而易举的。

5、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学生多少学问,而在于激发和培养他对知识的兴趣,如果他的这种兴趣能很好地培养出来,我们就可以继续教给他研究科学的方法。显而易见,这才是好的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感觉和经验是孩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师

1、感觉和经验才是孩子真正的也是唯一的老师,如果不亲自去体验、去实践,孩子不可能知道哪些东西才是真正适合他的、对他有益的。

四、给孩子创造天然、生动的环境

1、是《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丹尼尔·笛福。我们要摒弃各种世俗的或个人的偏见,在充分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好的办法就是像鲁滨孙那样,打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把握事物的真正用途,从而做出自己的评价。

2、我希望他在找不到某样急需的东西的时候不要慌了神,而是静下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希望他能专心想一想鲁滨孙有什么做得不周到的地方,或者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五、身体的锻炼和思想的提升要齐头并进

1、我们要因材施教,找到符合他的特性的教育方法,如果我们只培养他适应这一种环境的能力,就在无形中剥夺了他适应其他环境的能力。这是多么显而易见的道理,难道你还不明白吗?

2、你无比虔诚地仰赖着现有的社会秩序,可你却不知道它迟早会有被推翻的一天,而且对于将会影响你的孩子的命运的革命,你根本就没有预测和阻止它发生的能力。

3、一个敢于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果断抽身走人,离开命运的束缚而重新来过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4、我要让我的学生像农民那样勤劳,像哲学家那样深刻,唯有如此,他才不至于像那些好吃懒做的人那样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六、爱弥儿15岁了:培养孩子独立的判断力

1、评断智力高低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将不同的观念进行对比以及发现不同关系的能力的大小。

2、最行之有效的提高判断力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将我们的感觉简单化。

3、目的不是让爱弥儿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让他在紧急情况下或者急需的时候能够自行学到知识以及知道如何去评价知识的价值。

4、无忧无虑地生活,不对世间的事物有太多留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第四卷 青春期(15~20岁)

一、爱弥儿16岁了:迈进成人的世界

青年的开始

1、对于人类来说,自爱是唯一一种天性,而且将会伴随我们一生的欲念。它具有原始性和内在性的特点,并且先于其他的欲念产生,甚至可以说,其他欲念都是它的衍生物。按照这样的说法,说所有的欲念都是自然的产物也未尝不可。

2、可事实上,除了自爱,所有欲念的产生都有外因的作用,所以说这些欲念都偏离了自然,对我们没有丝毫益处。我们就这样一步步地与自然越走越远,与自己的矛盾越来越多。

3、一个懂得控制自己的需求并且不和他人攀比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一个欲望太多并且总是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恶毒的人。

欲念的发展

1、自然教育是用人的感官去唤醒人的想象,人的教育是用人的想象去唤醒人的感官。正常的教育方式是,先进行自然教育,然后再进行人的教育,可我们却把两者颠倒了,结果导致在感官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活动了。

2、感性是人的一切欲念的来源,想象力则决定着欲念是朝着善的方向还是恶的方向发展。所以,要想防止孩子变坏,首先得让他们的想象力不发生偏差。

首个社会情感

1、所以,延长蒙昧无知的时期的好处就是,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的感性会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里播撒下人性和博爱的种子。

2、除了上帝,没有人是绝对幸福的,因为除了上帝,没有人是绝对孤独的。

3、一切都可以用以下三个原理来概括。第一,我们倾向于关注那些比我们更值得同情的人,而不是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这是人的本性。第二,我们所同情的那些人都和我们有着相似的遭遇,或者我们将来有可能陷入此种遭遇之中。第三,我们的同情程度不取决于他人遭遇的痛苦的程度,而是取决于这些痛苦被我们感受到的程度。

4、一句话,他只爱和自己天性相同的人。这种爱看似是在爱人,其实还是一种自爱。只有在天性的基础上对他进行培养,并且他对自己的情感和别人的情感都有了深刻的思考之后,他才能脱离抽象的“人类”的概念,并将之具化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此基础上,他会根据自己的情感与这些个体中的一部分建立并保持联系。

二、爱弥儿18岁了:博爱的年龄

社会教育

1、“正义”和“仁慈”不是两个抽象的观念,也不是所谓的道德实体。它们不是理性之爱,而是在理性的启发下产生的心灵之爱,是我们最本真的一种情感。

2、文明社会里的平等是虚假的平等,而且人类为了维持这种平等所使用的手段更加剧了这种不平等。此外,那些强者打着公共权力的幌子对弱者施加压迫,把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破坏得面目全非。伴随着这种不平等,人类社会各种潜在的或者显在的矛盾都出现了。

3、我要慎重地为他画定一个交际圈,好让那些品行不端的人没有接触他的机会;我要让他看清这个世界,遇到任何事都要做最坏的打算;我也要让他相信人性本善,要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评判他的邻居;我还要告诉他社会上到处都充斥着引人向恶的诱惑,以及这些诱惑都根于人性的弱点。

4、蒙田曾说过:“我更倾向于看人物传记。历史讲述的只是事件事件的过程或人物的行为,而传记则能揭示人的思想,反映人的内心。所以,我喜欢读普鲁塔克的著作。”

消除虚荣心

1、老师要对学生多些鼓励,以提高他们的勇气和信心,并且要和他们共同成长。如果学生不及老师,老师应该放低姿态,对他们多加指导;如果学生超过了老师,老师不但不能以此为耻,反而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2、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让受教育者喜欢上你所教的东西。

3、用自爱之心去爱人,自爱就会变成一种美德。

4、爱人类,其实就是爱正义。所以,只有让爱弥儿在做事情的时候完全抛开个人利益,他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真理并且勇于探索真理的人。只有多去关心别人,他才能拥有是非善恶的观念,并且变得越来越聪慧和乐观。

5、要防止他从个人的偏见出发对周围的人做出或喜欢或讨厌的判断,他没有权利为了顾全一个人而牺牲另一个人的利益。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努力为所有人谋求幸福,给所有人都带去好处,这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6、我们的理智和自爱之心告诉我们,我们要同情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自己的邻居。我们要牢记这句话:对坏人的怜悯就是对好人的残忍。

7、人的教育与自然的教育要相互协调。自然负责培养他的身体,我们负责塑造他的灵魂,这两者的进程是不同的。不论我们采取多么好的办法,灵魂的塑造都赶不上身体的发育。

宗教教育

三、爱弥儿20岁了:爱的年龄

成年的到来

1、理性是不能单独发挥作用的,即便能,它也主要是阻止我们去做某件事情,而不会带给我们去做某件事情的激情,更不会造就伟大的心灵。

2、理性只能左右我们的观念,但改变不了我们的行为。一个人可能会遵照理性的方式去想,但可能不按理性的方式去做。

理想中的女人

踏入社交界:审美趣味的培养

1、读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凭借人的欲念对人进行判断,进入社会之后,我们要根据道德观念对人进行评论。

书籍和戏剧

1、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我们花心思去学习别人的思想,就没有时间去培养自己的思想。就这样,我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所拥有的理性却越来越少。

2、道德上的善来自人的心灵深处,所以我所提及的不是这种善,而是一种抛离了个人偏见的感性的美,能带给人真正的感官享受的美。

第五卷 婚姻

一、两性教育的差异和女孩教育的关键

性别差异

1、在两性之间的相互取悦中起作用的不是爱情法则,而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要比爱情法则更加持久和稳固。

2、男性和女性是进攻和防御的关系,男性的进攻强大而勇猛,女性的抵抗则微弱而无力,直到最后大自然的法则发挥作用,上帝把贞操和羞耻作为武器赐予弱者以让她去战胜强者。

3、上帝赐予了每一个人荣辱心,他在赐予人类无穷的欲望的同时又赐予了人类调节欲望的权利和方法,让人类既能获得自由,又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

两性教育的不同

1、无论是她们自己,还是她们的孩子,都要倚仗男人做出评价,这是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的规定。

二、10岁前,女孩的身体发育要先于精神塑造

完美身材的塑造

女孩的布娃娃情结

1、在一个女孩子还不知道读书的用处的时候,就不要让她整天泡在书堆里,就好像不要让一个男孩子过早地接触书本一样。

懒惰和叛逆的防御之道

1、一个习惯了在别人的约束下生活的女孩子,她必然拥有这个美好的品质:温顺。

三、10岁后,女孩教育要以品行修养为主

修饰和愉悦的艺术

宗教教育

1、在女孩子小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她们信不信仰宗教,而是有没有正确理解宗教、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宗教。

理性培养

1、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只要女孩子还没有成长到能够用理性或者情感唤醒良心的年纪,她们对是非的判断就会完全依赖于周围的人。等她们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就不能按照原来的方法教育她们了。

2、如果只注重良心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她们就不会拥有善良的心灵,更不会企图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只注重别人的评价而不顾自己的良心,她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虚伪,从而丧失自己的道德感,淹没在别人的话语里,最终沦为肤浅的女人。

四、爱弥儿的理想伴侣:苏菲

苏菲的形象

1、她不知道时下流行什么颜色,但她知道什么颜色适合自己。她看起来穿得很随意,但没有一个女孩子比她更在意自己的服饰。

苏菲的理想伴侣:忒勒马科斯

五、爱弥儿和苏菲:幸福来临的时刻

六、游历中的爱弥儿:拓展内在的心灵视野

欲念的控制

1、如果一个人可以为所欲为,丝毫不控制自己的贪欲,他还有什么邪恶的事情做不出来呢?

2、一个有德行的人懂得怎样用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控制自己的感情,只有这样,他才能遵守做人的本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会逾越道德底线。

3、只有专注于永恒不变的美的事物,人才能在保持明智的同时获得幸福的生活。对你的欲念加以选择,并且让履行天职优先于满足欲念。

4、痛苦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它是那样真实而长久,而快乐只不过是命运吝啬地施舍而已,它是那样虚幻而短暂。

游历的价值

1、只有那些意志足够坚强的人才适合去游历,而这样的人为数极少。他们不会受到邪恶之事或者邪恶之人的引诱,而是从他们的邪恶中吸取教训。

2、不过,根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每个人都不可能享受到没有任何风险的自由,如果他想获得某个国家的保护,就得遵守那个国家的法律。

3、人们越是追求独立,离自由也就越远,最后反而沦为了奴隶。

4、为了避免遭受伤害,人们把自己融入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追求自由的心思越来越弱,依赖他人的想法却越来越强。

5、自由不是政府给的,而是发自人的内心的。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一个恶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被束缚的。

七、爱弥儿和苏菲的婚姻生活

1、忠诚,是婚姻双方必须向对方履行的义务,可如果过分地要求对方忠于自己的话就会限制对方的自由。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下面我整理收集了卢梭《爱弥儿》读后感,欢迎阅读!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1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爱弥儿》读后感。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卢梭的《爱弥尔》,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直以来我坚信: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佛说:人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有了你的作为,才使得人生变得有意义。人生本来就应该是幸福完整的,我们只不过是去奋力追求还他个原貌而已!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2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是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倡导“天赋人权说”,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他对近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的改革,都曾作出伟大的启发和指导。《爱弥儿》是阐述其自然教育理论的不朽之作,对压抑儿童个性的封建主义教育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在这本教育著作中,卢梭表达了他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今天读来仍然震撼很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卢梭主张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手段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卢梭指出“我们生来是软弱,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力量。这些东西全是教育赐予我们的”。教育只不过是保持习惯罢了。卢梭强烈反对采取打骂吓唬等方法,同时也不赞成给予儿童过多的关心和照顾教养孩子。由于母亲更容易倾向于溺爱子女,因此卢梭告诫道:“当一个妇女不是给孩子以母亲的关心而是过于关心的时候,她也可以从一条相反的道路脱离自然的道路脱离自然。这时候,她把她的孩子造成为她的偶像,她为了防止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娇弱,却把孩子养得愈来愈娇弱,它将使幼小时期的娇弱继续延长,到成人时受不住种种劳苦。”教育是要帮助儿童摆脱软弱和愚昧的,要让儿童保持自然的习惯,要让他自然地适应习惯,而不是过的干预。给孩子过的溺爱或是打骂,都是不可取的,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坏影响。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家长都没能把握好这其中的度,不是对孩子太过于溺爱使其成人之后依然依靠父母,出现“啃老族”的现象;要么就是对孩子经常性的打骂,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爱与关怀,从小养成胆怯与冷漠的性格。因此,对每个家长来说,要掌握好分寸,既要给于爱,同时也要有适当的管教,二者兼顾才可能友好的成效。

 此外,卢梭还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一点。所谓“自然后果法”即是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的方法。对小儿童讲道理是没用,卢梭说道:“小孩在答应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是并未撒谎的。但是如果他不履行诺言,情况就不同了,他就可以把诺言追溯为一种谎言。由此可见,孩子的撒谎,完全是老师造成的,他们想教会孩子说实话,结果却教会孩子说谎话。”当儿童犯错误时,你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他当时迫于你的权威表面上会答应你信守诺言,但由于他没认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对他的损害,因此,这样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非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使儿童学会了撒谎。教育儿童改正错误,要让他亲身体验他所犯的错误行为本身给他造成的损害,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当儿童自己认识到他的错误行为的后果时,他就会试着去改变他的行为。

 除此之外,卢梭提出了一种以“爱为中心”的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实践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道德标准问题上,卢梭提出了为道德而道德的行为标准,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卢梭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先于一切其他欲念的自爱,之后爱他身边的关怀他的人,继后,把这种情感导向人类,使他对整个人类的爱,即是一种所谓的“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的道德教育三部曲。在德育方法是,卢梭主张采取示范、参观、通过行动培养习惯等方法。反观我们现阶段的德育,一方面,主张灌输式的说教,忽视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用空洞、宽泛的道德标准进行教育,忽视具体道德选择条件下的道德判断,让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尤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诚信缺失问题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人们对需要帮助的人的漠视,不能不说与我们的道德教育有巨大关系。我们对儿童的德育,首先要教会他们爱父母,爱他周边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继而要爱整个人类,用这种博爱去代替那些自私的偏见,让一个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

 除了这些闪光的教育思想之外,他还提出了其他很多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他强调儿童要锻炼身体,增其适应性,同时要训练感官,发展外感觉能力,重视劳动教育等等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价值的思想。

 总之,《爱弥儿》这部经典的教育学巨著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它非但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具有启发意义,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仍要从中汲取营养,用来指导我们更好地教学,真正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发展。鉴于时间有限,目前就谈着几点感受,若以后有更多的时间或机会,再继续从中获取经验。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3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自己的主张或见解。下面是我带来的《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一)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时期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爱弥儿》是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这本著作正是卢梭讨伐法国封建教育思想的代表,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新的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观。《爱弥儿》全书根据儿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划分,一共分为5卷,其中,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这也正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我觉得这句话极其富有哲理,也恰恰体现了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性本善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关联非常密切,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身躯,才能够具备健全的精神,才能抵抗他必然要遭受的灾难。因而,在婴儿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婴儿身心健康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对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儿童给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对确实是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也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平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平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师范)的学生,我将来是要走上幼儿教师这个职位的,置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这样只会泯灭孩子的好奇心,我要做的应该是竭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儿童自由、健康成长的适当的环境条件,通过对孩子的行为的细致的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儿童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现大自然的自然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二)

 《爱弥儿》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这种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想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令人觉得蕴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卢梭,因为他在《爱弥儿》里主要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三)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第四卷,他认为十五岁到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自爱、爱人、博爱、同情、诚实、善良、仁慈,以及宗教的认识及选择。在此,他虽然主张的是自然的宗教,但是我很怀疑。为什么一定要信教呢只要真理在心中不就足够了吗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我精心推荐

开阔思维的书籍有:

1、《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

中信出版集团于2017年4月20出版的一本前沿新著。作者是百度CEO李彦宏等。本书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领域,刻画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场景和商业模式,对我国各行各业应对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借鉴。

2、《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被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智能革命时代先行者李开复解读AI如何重塑个人、商业与社会的未来图谱。2017年5月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图书。

3、《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4、《资本论》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分为三卷出版。

5、《爱弥儿》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创作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62年。该书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书中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67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