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即0-6岁)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主要内容包括1、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2、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3、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4、学前儿童表征的发展
5、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6、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7、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
8、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
9、学前儿童意志行动的发展
10、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1、学前儿童气质、性格和能力的发展
学前发展心理学:在内容上反映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新成果和新观念,不仅阐明了学前儿童认知、情感、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特点,而且揭示了学前儿童在交往、游戏及各类艺术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在结构上采用开架式,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分成编,每一编由具有灵活性的若干模块构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学内容。
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
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比如,有位老师费了很多工夫,把活动室环境布置得绚丽多彩,可是她在组织孩子们集体活动时,孩子的注意力却集中不到她的要求上来。当她掌握了幼儿知觉和注意的特征时,她就明白了自己事倍功半的原因。
2、有的幼儿教师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之前,总是为不能完成教育任务而苦恼,甚至认为幼儿故意和自己捣乱,但是在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后,一变而为欣赏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幼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3、幼儿教师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在学习了研究方法之后,教师们发现,在教育工作中,可以用观察、谈话,甚至实验的方法了解幼儿,而研究结果都使教育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4、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具体了解孩子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变化和发展,外界环境对心理发展起什么作用等。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扩展资料: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
1、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抓住本学科的特点,包括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明确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弄清这些概念的主要内涵和外延。同时要清楚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
3、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年龄特征等,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和领会。幼儿教师更是有条件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来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龄前儿童在出生时并没有各种各样的人类心理过程。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发展方向,这些规律和发展方向是有客观规律的,不是人的意志所转移的。探索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是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到小学(0~6岁)的儿童。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上学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广义上讲,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小学(0~6岁)的时期。学龄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该年龄段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具体、被动、杂乱到更复杂、抽象、主动、系统,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同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大致相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作用是有规律的。这一切表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包括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和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说到心理学,许多人会认为它神秘而难以理解。事实上,心理现象不仅是人类最常见、最熟悉的现象,也是宇宙中最复杂、最深刻的现象。学龄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学龄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记忆的发展,学龄前儿童表征的发展,学龄前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学龄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意志和行动的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和能力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移情的概念是指个体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能力。
移情现象是幼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即把对当事人的某一感情或者态度转移到了其他对象的身上,比如孩子看到一个人像自己的妈妈,就成天赖着她等等。
移情是一个正常的反应,也对孩子认知更多事物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因为移情现象造成过度依赖,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之类的问题,这时需要进行关注和干预。移情一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1)情绪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3)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4)情绪对儿童性格形成的作用;
(5)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学前儿童心理学
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课程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实践中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
学前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关键期:关键期是指某以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3、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暂时神经联系,它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发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4、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由遗传得来的,不学就会的本能性的反射,是固定的神经联系。
5、消退抑制:消退抑制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不再强化,或不给予无条件刺激,逐渐就会使这种条件反射产生抑制,最后趋于消失,这种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6、分化抑制:分化抑制条件反射受到抑制的一种情况。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也会引起条件反射,成为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即分化抑制。
7、感觉:是大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或综合)的反应。
9、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中意识的指向与集中。
10、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当主体对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时,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
11、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且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它主要受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包括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及对比关系等。
12、注意的广度:是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的知觉到事物的数量。
1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14、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
15、注意的转移: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对象上。
16、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它影响着儿童知觉、想象、思维、言语以及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17、有意想象:是在刺激物的影响下,依据一定的目的而进行想象的过程。
18、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出现的想象。
19、再造想象: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图纸、符号等)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过程的想象。
20、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儿童心理学的解释 [child psychology] 研究 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规律 的一门学科 详细解释 发展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研究 对象 按年龄阶段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 少年 期、 青年 前期等。 词语分解 儿童的解释 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儿童相见不 相识 。;;唐; 贺知章《 回乡偶书 》详细解释古代凡年龄大于婴儿而 尚未 成年的人都叫儿童,现代只指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列子·仲尼》:“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 心理学的解释 研究心理现象的 客观 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过程和 能力 、性格等心理 特征 。据 不同 研究 领域 和目的分 普通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