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艾青从战火蔓延的北方回到武汉不久,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了长诗《向太阳》。由于这首诗所显示的作者对人生和艺术不断探求的精神,以及它达到的宽广的审美境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家一致把它誉为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优秀诗篇。因为它不仅标志着艾青的创作道路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对我国诗歌创作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向太阳》所以能强烈而持久地感动人,是由于一个多年为民族命运奔波受难的中国诗人为了崇高的理想,心神曾经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为迎接日出,他终于从伤痛中站起来,他走向街头,他投入生活的行列,他放声歌唱。身上残存的创伤和精神上的忧郁,并没有使他灰心绝望,他忍着伤痛投入了战斗,他流着热泪赞美日出。这才是真挚的浸透了历史的真实感的声音。因此,《向太阳》这首诗又能给人以史诗的感觉,它不是理念的历史,是有血有泪的颤动着的历史。
扩展资料
《向太阳》长四百余行,是三十年代艾青最长的一首诗,由九个各自独立又前后呼应的章节组成。尽管在诗里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但并不以叙事为主,作者仍然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的“我”(也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
武汉当时作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镇,正轰轰烈烈地掀起保卫大武汉的群众性活动。艾青立即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显示着民族觉醒和战斗决心的现实世界。心中鼓荡着的激情和创作欲求,与现实结合的强度显然达到了燃烧的程度。
于是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全部感情如一粒粒火种燃爆了起来:多少年来在漫长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奔波的疲累,痛苦的回忆,在受难中执着不渝的追求,便都随着诗人眼睛里涌出的热泪和心中沸腾的血液,一起喷发了出来。
作为《向太阳》当年的一个虔诚而年少的读者,如今重读这首哺育过我心灵的诗,仍然激动不已,仍然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当年创作这首长诗时的崇高而激越的情感。这或许就是艾略特所说的“历史意识又含有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诗坛上,有许多轰动一时的诗,往往不到几年就失去了它的“现存性”,这种短命的诗,多半是属于缺乏艺术真诚和功利性强的制作。最近十多年也出现了不少这类短期效应的诗作。《向太阳》所以能成为一首经得住历史严格删汰的诗,正是由于它能使当今的读者领悟到历史的现存性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向太阳 (艾青于1938年创作的长篇诗歌)
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中国诗歌会诸诗人和臧克家所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潮中国诗歌会诗人群和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人的创作,构成了30年代诗歌的基本面貌。中国诗歌会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追求诗歌的大众化,创作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精神,风格朴实粗犷,讲究音韵。充分继承了新诗的战斗传统,对当时的革命斗争具有推动作用,但在艺术上略显粗糙。蒲风是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作家。在中国诗歌会之外,同样关注社会现实而又独具风格的诗人是臧克家。
1928年,《新月》在上海创刊,标志着后期新月派创作的开端。主要诗人有徐志摩、陈梦家等。30年代产生的现代诗派,其创作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高峰。现代派诗人中,风格较为独特的是被称为"汉园三诗人"的何其芳、卞之琳和李广田。相对于中国诗歌会的创作,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创作倾向趋向于一致--在诗歌观念上,都坚持贵族化的纯诗立场,坚持表现自我,以个体生命和个人情感为中心;在诗感上,流露出幻灭的空虚感和迷茫的感伤情绪。戴望舒的创作代表了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将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以戴望舒的诗歌为例,简述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色。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现代派的得名除了因为他们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之外,还因为他们在思想艺术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影响。现代派诗歌在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方面,与后期新月派基本一致,但与后者相比,它们的诗绪更加朦胧,更加注重把握总体的情绪而不拘泥每一诗句和形象的具体含义,追求一种神秘的美。在艺术上,现代派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并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将其外化为美的形象,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戴望舒的诗歌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他的诗情,往往都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暗示与表达的。
答案解析 参见教材P144。
本题知识点:30年代诗歌创作,
1、《遇见幸福》
《遇见幸福》是由梦继执导,蒋欣、李光洁、郭京飞、刘孜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讲述了甄开放、司问渠、欧阳严严、萧晴四人,婚恋、友情和亲情的故事。
2、《如果岁月可头》
《如果岁月可头》是由强视传媒出品,张建栋编剧并执导,靳东、蒋欣、左小青、赵子琪、傅晶、陈冰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剧 。该剧讲述了同一个城市中三个彼此陌生的男人因婚姻失败不约而同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进行治愈之旅的故事。
3、《奔腾年代》
《奔腾年代》是由徐宗政执导,佟大为、蒋欣领衔主演的年代剧。该剧讲述了建国后年轻技术员常汉卿和战斗英雄金灿烂,为新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发创新、不断发展,奉献毕生精力的故事
4、《半生缘》
《半生缘》是由杨亚洲、杨博执导,刘嘉玲、蒋欣、郑元畅、郭晓东领衔主演的年代情感剧。该剧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
5、《最后的武林》
《最后的武林》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制作出品,吴斌、陈硕、刘向京联合执导,蒋欣、巩峥、蔡蝶、等主演的民国武侠喜剧。该剧讲述了在民国初年的动荡风云里,一群朴实无华的习武之人以轻松诙谐的喜剧方式诠释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武侠故事。
二者的区别如下。
1、作品风格不同:白先勇是台湾作家,他的作品更接近台湾落魄文人的风格;而王安忆的作品更接近海派风格,她在文风上细腻深刻且挥洒自如,被认为是对张爱玲的继承。
2、主题不同:白先勇通过描写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艰辛、社会、文化和人伦方面的挫折和摧残,展现了她们对于爱情、婚姻和命运的无力感;王安忆的作品也涉及人情世故,但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
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拓展:艾青的简介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1939)
《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巴金:
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处女作)、《新生》(《灭亡》的续篇)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的成熟,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家庭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40年代中后期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最后一部作品)显示了巴金小说的深入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继续采用家庭典型题材,继续表现家庭中人物的命运,表现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变化在于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热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静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过去的控诉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巴金的文学创作给文学发展带来的新质
巴金的小说创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关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身处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觉新、觉慧等年轻一代;也有身处社会底层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满矛盾性,人与人的性格之间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巴金独特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表面上把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实际上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这样的描写更生活化,生活气息浓,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巴金善于在生活的对比当中、矛盾冲突当中,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如:《家》中觉新和觉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就各是一对矛盾,在现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茅盾:
茅盾的文学创作一直实践着现实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始终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从《蚀》三部曲到《腐蚀》,始终追随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风云变换,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现代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如:《蚀》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后的风云变换,《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国最动荡时期的社会本质,《腐蚀》则是表现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危机的政治小说。
老舍:
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大明湖》(书稿毁于战火)等长篇小说,《阳光》、《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成熟。 40年代以后,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组成)、《鼓书艺人》等问世,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展。
曹禺:
曹禺的主要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改编的《家》;抗战题材的剧本《黑字二十八》、《蜕变》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