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

数学教案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写,第1张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不像“知识和能力”那样容易把握,再加上还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因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落实这上目标,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少有方法途径上的探索。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充分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目标意识

钟启泉教授在《学科教学论基础》中提出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告诉我们,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知识和能力”等显性部分,只是语文素养的冰山一角,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匿于水面之下的不可见部分才是支撑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有目标性质,又有实现目标的驱动力性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也是学生和谐发展的体现。

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各项目标都贯穿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在各阶段目标中,也都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如,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的识字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四学段“口语交际”中的“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都是必须作为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予以培养的。设计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目标,并把它们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激发情趣,唤起体验,深化理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案例1:《掌声》(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教师:今天老师从别的学校来到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同学们欢迎不欢迎?(部分学生说“欢迎”,声音小,也不整齐。)

教师表示怀疑,再次问学生:是真的欢迎吗?(又有部分学生回答“真的欢迎”,仍不整齐。)教师引导说:真的欢迎应该怎样表示?(有学生开始鼓掌,其他学生跟着鼓掌。)

教师进一步引导:听了大家的掌声,老师知道同学们真心欢迎老师来给大家上课,但老师对能否上好这堂课还没有信心,是不是请大家再用什么方式来鼓励一下啊?(掌声再次响起。)

大家热烈的掌声,使老师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信心。掌声的作用可真不小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掌声》,看看掌声对一个人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借班上课的教师紧扣课文内容,通过富有创意的导入,创设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既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自己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又将课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予以落实,体现了追求综和效应的语文教学理念。

三、把握标准和尺度,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目的是“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虽然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尊重个性化的理解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尽量避免消极的、反面的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认同。我们要在认真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目标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2:《穷人》(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1: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学生2: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公平,劳动人民的命运很悲惨。

老师正准备归纳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桑娜和渔夫穷也不能怨别人,他们的孩子太多,有五个!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家九口人,怎么能不穷?就是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也很难让他们富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热烈的争论……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是值得重视的,但这种见解与课文“尽管自己穷,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主旨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任何时代都有穷人,桑娜和渔夫的可贵之处在于心灵的富有,孩子多也不是穷的根本原因。否则,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有可能被“消解”殆尽。

四、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概念化说教

语文的人文性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主性、体验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不能靠外在的灌注,而必须靠学生内在的自我建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过程。

案例3:《青花》(语文社S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古筝《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中欣赏一组青花瓷,并作简要介绍,然后借助课文后的“学习链接”,让学生了解青花瓷的瓷、花、釉、色等方面的特点。

(1)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大量使用“?”和“!”的段落。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引导学生弄清“我”是怎样修补“残缺”的青花,寻找祖传秘方的。

(3)引导学生讨论:在我修复青花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表现?父亲的表现对“我”有什么作用?

(4)教师:“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听听周杰伦是怎样咏唱青花瓷的。(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花瓷》,并显示歌词。)

(5)教师:“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关于“青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你心目中的青花是什么样?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一篇短文,或写一首诗,或写一段歌词将它表达出来。

这个案例最突出之处在于抓住文章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适当延伸,通过欣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悟,实现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语文教育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如果总是在理性的条分缕析之后,加上概念化的“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该怎么办”等说教的尾巴,不仅难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单位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5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