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抚摸新生儿,对新生儿有什么益处呢?
1抚摸是妈妈送给宝宝最珍贵的礼物。宝宝的心情会变得愉悦,父母也会轻松愉快。经常被呵护,经常被别人抱着的婴儿,长大后肯定会有一个乐观自信的性格。人类最初的关注是给予抚摸到婴儿,柔软的抚摸融化了母亲无限的爱与关怀,从中宝宝可以获得安全的自信、爱与被爱,拥有愉悦的心情。另外,抚摸婴儿的方法很简单,花费也不多。只要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效果。
2抚摸不仅对健康有好处,对心智发展也有好处。宝宝接受额外的按摩可以加速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分布在神经周围的髓鞘的发育,使神经反应更快。接受额外抚摸的宝宝消化激素分泌会增加,消化系统会更健康。对于宝宝的绞痛,如果多按摩,绞痛就会少出现。
3婴儿促进身体和智力发展;减少身体的过度反应;增强身体的免疫反应;当宝宝生病时,适当的触摸可以给予一定的治疗;缓解胃部不适和胀气;有利于改善脑电波;缓解紧张、焦虑和疼痛;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警惕性;宝宝促进行为发展和协调能力;宝宝强化自我意识能力;提高睡眠质量,让孩子享受安静的睡眠;调整亲密的亲子关系。
4抚摸可以让宝宝更直观地感受到母亲的爱,从而让宝宝有更稳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这对宝宝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大脑中处理触觉的区域比其他区域发展得更快,亲密的身体接触可以促进情绪的调节和各种感觉的统一。还能促进宝宝的肌肉协调,使其舒适,缓解宝宝的焦虑和抑郁,改善宝宝的睡眠状况。抚摸的时候最好是宝宝不累,不饿,安静的时候。最好每天抚摸3次,每次15~20分钟。在抚摸时间,还可以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帮助对方放松。在此期间,如果宝宝哭闹,立即停止抚摸。
婴幼儿早期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父母教育的,包括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建立、规则意识建立、道德是非观启蒙、人际交往沟通与倾听技巧等方面的情商能力,在对孩子进行这些教导时父亲一方不宜与母体争辩,会伤害到爱人,同时,父母可以自己去学习天子学的“亲子情商培训师“来帮助自己收获更多情商育儿知识。
最近美国有一份基于1万4千名婴儿调查的研究报告出炉。在这份报告中,研究者认为,每10个婴儿里面,就有4个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来能让宝宝安心的亲子纽带。40%啊!爸妈们,你能相信这个比例吗不管信不信,数据就在那里,而这个比例如此之高,不得不让我们做父母的也好好反省一下,我们和宝宝之间有没有建立起能带给宝宝安全感的亲子纽带呢
什么是牢固亲子纽带
亲子纽带是指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这段时间里,与父母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当婴儿发出某种需求的讯息时(可能是哭、扭动身体、发出声音等等)、甚至还没有释放任何讯息时,父母能以一种关爱且珍视的方式来回应(比如抱起宝宝安抚、检查他的状况、对宝宝说话等等),那么婴儿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得到了重视及满足,于是他就会觉得安心、也会对自己产生自信、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当他感觉难受时,他就会寻求父母的安抚。这就是亲子间的纽带,这纽带越牢固,孩子的安全感和信心就越稳固。反过来,如果亲子之间没有这样牢固的纽带,日后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不会去寻求父母的帮助。
这种情感联系,虽然是成形于孩子早期发育阶段的,却对小孩一生的行为和情感认知方面有长远的影响。研究发现,没有与父母建立起牢固的亲子纽带的小孩,很容易在成长过程中变得粗鲁、叛逆、过动,而情感方面的影响就会更加长远。
亲子纽带也需要经营
小宝宝刚出生,会本能的去寻找妈妈的乳房来吸吮,在第一次吸奶的时候,妈妈与宝宝之间的纽带就开始了创建的第一步。婴儿在有需求的时候,会自动自发的寻找慰籍,他向父母靠近的意识,就是他对亲子纽带的本能需要。所以,亲子纽带的建立,对宝宝来说,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那么在爸妈那一方呢很多父母在听到宝宝哭时,会直觉的把宝宝抱起来,看看他怎么了、好好安抚他,这其实也是一种本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本能。研究发现,婴幼儿期没有和父母建立起牢固亲子纽带的人,到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也不会有与小孩建立亲子纽带的本能。这就是说,爸妈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纽带越牢固,就越容易和自己孩子建立起牢固的亲子纽带。
而即使我们有这样的本能,也和父母有良好的亲子纽带,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能和我们的孩子建立良性的牢固的纽带。这是因为人的成长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尤其现代社会的儿童教育产业非常的发达,每个父母都会接受各种不同的资讯、从而形成自己的育儿观念。当你重视其它方面的时候,可能就会忽视亲子纽带的建立。所以,在父母这一边,要和宝宝建立起牢固的情感纽带,是需要付出扎实的努力的。
建立牢固亲子纽带方法 别忽视接触
人类和许多哺乳类动物一样,是需要肌肤接触的。即使是成年人,如果常年没有碰触到其他人的话,都很有可能出现忧郁症等心理问题,就更不要说小宝宝了。所以一般在顺利的生产过程结束后,医院会第一时间把新生儿交到妈妈怀里,让他学习吸奶,同时给母婴一个纽带建立的起始点。而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虽说现代社会的许多父母都很怕会宠坏宝宝,大多数儿科医生都认为,最起码半岁以前的宝宝是宠不坏的,所以父母可以给他你所能给予的一切关爱。
带宝宝出门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方便的社会,连做爸妈都变得方便了,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帮助我们带宝宝,比如婴儿推车、婴儿座椅等等,这些东西既能保护宝宝的安全,又能让爸妈从繁琐的带宝宝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可是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亲子之间的直接接触,而纽带的建立也因此打了很多折扣。于是,复古之风蔚然兴起,那就是把宝宝当成一件衣服,穿戴在身上。买一个背巾,出门的时候不用推车,而是把宝宝用背巾背在身上,爸妈和宝宝之间的距离近到一低头就可以亲吻的状态,这样的方式大大的促进了亲子纽带的建立。
夜间的照护
网络上长期流传一个说法,宝宝跟哪一个亲,不是看白天谁照顾得多,而是晚上谁照顾得多。也许不同人对这个说法的认可度不同,但是宝宝在夜里惊醒需要喂奶换尿布安抚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建立亲子纽带的绝佳时机。现代育儿派系对于是否训练宝宝睡眠、如何训练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不管你信哪一派,不要忘记最根本的一点:宝宝在夜里醒来时,也是需要慰籍的。
爸爸的加入
母乳的妈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与宝宝亲密接触,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即使是瓶喂或是母乳/奶粉混合喂养的宝宝,一般也都是妈妈抱在怀里喂奶。可是,宝宝不仅仅需要妈妈,也需要爸爸,而爸爸由于无法孕育胎儿、无法母乳,几乎天生处在一个劣势上。那么爸妈应该一起努力,多给爸爸一些亲密接触宝宝的时间,比如用奶瓶喂奶、婴儿按摩、出门时把宝宝穿戴在身上,这些都是爸爸可以同样胜任的事情,那么父婴之间,也就同时建立起了牢固的亲子纽带。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妻子在照顾婴儿问题上「神经质」是指哪些方面?但是作为一个家有宝贝的妈妈,对于这个词有点敏感,感觉似乎不是什么关心妻子理解妻子的好词。作为孩子的妈妈,对于婴儿的照顾一定是无微不至、甚至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给宝宝的爱不够完美。宝宝有点头疼脑热拉肚子之类的情况,对妈妈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儿,作为爸爸或其他宝宝的监护人,对于宝妈的行为可能会有点不理解甚至是觉得宝妈神经质。若莲觉得,如果您不想让自己的妻子做出一些您认为神经质的行为,不妨问问自己,以下方面您做到了几点呢?
1、给妻子足够的爱和理解
不可否认,家里有了宝宝以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付出了很多,但却都没有宝妈最为辛苦。尤其是在宝宝刚出生第一年内,宝妈一个人承受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宝宝出生的第一年,妻子要完成为人母的角色转换,要熬过生产的痛和产后身体缓慢恢复的煎熬,同时要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时时刻照顾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这其中的辛酸,只要真正当过妈妈的人才能体会。
作为孩子的爸爸,不仅要经常陪妻子共同照顾宝宝,和妻子分担家务,同时更应该在妻子最无助、最心酸、最需要理解和支持的时刻,给予妻子更多的爱和理解,即使妻子作出一些你认为有些「神经质」的行为,你也要努力去探究妻子这样做的原因,然后真心的理解和安抚妻子,而不是像个局外人一样,只是觉得妻子有些「神经质」。
2、主动跟妻子一起照顾小宝宝
宝妈之所以会做出一些看似「神经质」的行为,很有可能是她一个人承担的太多了,过度劳累、过度追求完美所致。若莲觉得宝爸应该主动跟妻子一起承担起照顾小宝宝的责任和义务,别把照顾孩子的重担完全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
宝爸主动承担起照顾小宝宝的责任,每天抽时间陪伴妻子一起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在共同照顾小宝宝的同时一起沟通交流 育儿 问题,一起分享拥有新生命的幸福喜悦,对于妻子的一些「神经质行为」,适时的开导和安抚,让妻子觉得不是自己一个人在付出,相信妻子会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3、学习专业的 育儿 知识
作为一个男性,在面对大多数问题面前都是一个相对理智的角色,面对孩子的一些突发状况或身体不适,也会更加冷静的想解决办法,而不是做一些无谓的担心。但女性天生就是更为感性的,遇到问题时更容易陷入慌乱、甚至是焦虑不安,尤其是面对孩子的问题,确实有可能会做出一些反应过度、小题大做的行为,但若莲觉得这个时候宝爸应该做的不是觉得妻子有些「神经质」,而是努力学习一些专业的 育儿 知识,在妻子遇到 育儿 问题时,适当的给予专业的解答,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够在安抚妻子情绪的同时有效解决问题。
4、适当的给妻子“放个假”
最后若莲想说,作为一个小婴儿的妈妈,在宝宝出生的第一年里,真的要承担很多,生产的痛苦之后,是慢慢的身体恢复期和无休无止的照顾小宝宝的吃喝拉撒睡,宝妈也是人,不是一个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的机器,希望您作为她的家人,可以给予妻子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帮助妻子一起承担起照顾宝宝、分担家务的责任,只有这样您的家庭才能够更加幸福美满的走下去。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了解一下题主说的“神经质”的表现具体是什么?因为每个人判断标准不一样。其次,题中的婴儿大概有多大?
那么我进行一个猜测,如果是从一个爸爸的眼中看来,妈妈对于孩子全心全意的关心,比如孩子哼唧一声,妈妈就很紧张,担心孩子是不是饿了,尿了;孩子翻个身,妈妈就要过去查看一下孩子的状况,看看孩子是不是醒了,其实这样的情况如果在孩子六个月大以前,那么我们会说是非常正常的,并且我们也鼓励妈妈这样去做,为什么呢?
因为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 一个婴儿刚降生是非常脆弱的。离开了抚养者,他是完全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我们如果没有妈妈的这种全方位的 情感 支持,那么他就很难生存下去的。
所以 妈妈这种对于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在爸爸看来有点神经质的举动,对于孩子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随着婴儿慢慢长大,那么如果妈妈一直过于神经质,可能就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类似题目中给爸爸的困扰。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分阶段的来看。
如果在婴儿特别小的时候,妈妈照顾孩子很“神经质”,很无微不至,那么 作为爸爸,其实该去体谅妈妈的这种心情,爸爸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更好的去给妈妈提供一个理解,支持包容的环境,让妈妈能够情绪比较平稳,身心愉悦 。比如孩子生病的时候,妈妈本来已经很心疼很慌张了,那么我们这个时候作为 爸爸就应该去安抚我们的妻子去支持她 ,而不是告诉她“你不应该这么着急,没关系的,不要神经兮兮的”这些话。
那在 孩子慢慢长大一点之后呢,我们可能就要去告诉妈妈,不用太过于焦虑,因为现在的各方各面的这种 育儿 知识啊,科学7教养,其实都包括这种营养状况,医疗条件都特别的好,我们没有必要过度的去草木皆兵 , 这样反而对孩子的情绪以及成长都会有所影响。
其次,我们 爸爸也要更多地参与到 育儿 中去 ,有时候我们也要给到妈妈足够的支持, 让妈妈知道她并不是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让妈妈的紧张情绪的到缓解,妈妈可能这个神经质也会降低下来,对宝宝的关怀也会更加理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 黄孜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催眠治疗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正念瑜伽导师
新手妈妈初为人母,对 育儿 完全没有经验,在照顾婴儿的问题上有些神经质,这是很正常的。
作为丈夫,首先应该多关心,多包容,多与妻子沟通。两个人一起面对 育儿 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别把 育儿 的所有责任都交给妻子,而自己做一个甩手掌柜。
其次,要多学习 育儿 知识。你的妻子之所以会在照顾婴儿的问题上神经质,其实是因为她的 育儿 经验不足。宝宝一哭闹就手足无措,更别说吐奶、拉稀、夜惊等等,一大堆她完全没有面对过的事情。所以你要做的是多鼓励妻子学习 育儿 知识,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或者多看看 育儿 方面的书籍。 最后,就是要调整好情绪。一般来说新手妈妈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因为刚生产完各种身体虚弱,而且还要面对那么复杂繁琐的事情,难免会出现焦虑和烦躁。所以新手妈妈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把心情放开,吃好睡好,才能保证身体 健康 ,也才能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宝宝。 每对夫妻初为人父母都不容易,希望你们能互相包容,携手走过这段岁月。你会发现为人父母之后,你会得到一个飞跃的成长。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蛮不是滋味的,题主没有说出妻子为什么“神经质”,在哪种情境下“神经质”?
我们就简单设想下,是否是妻子对新生儿的全面照顾让家人觉得她“小题大做”?
给题主以下建议:
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体贴,美好生活需要互相扶持,希望您的家庭幸福美满。
他的神经质来自于一个新手妈妈对宝贝的爱。而你对于你老婆的看法是你还没有进入新手爸爸角色。问题本身不在你老婆、而是你自己!!!
妻子在照顾婴儿的时候可能会(神经质),爸爸要多理解,多包容,也可以买一些 育儿 的书籍让她看,这样也可以减少妈妈的过度紧张,因为有时爸爸说的妈妈可能听不进去,可是书上说的,妈妈会坚信不疑。记得刚开始做妈妈时我没有经验,小孩有个小感冒呀,或者吃的不合适可能会小题大做。有一次我小孩刚出生才20天大,他拉肚子,一天就拉了三四次,我紧张的赶紧让我老公去医院问医生,回来后老公说,要带着孩子的大便去化验,就这样他又去了一次医院,结果化验都正常,说孩子可能是受热了所以拉肚子。之后老公就买了几本 育儿 书,看过书后就会知道那些是孩子的正常反应,那些需要精心护理。不知道我的建议是否可以帮到你
你的妻子,孩子的妈妈曾经也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少女。
但是在她生下宝宝之后,迅速的进行了身份上的转换。但是对于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其实新手妈妈真的是非常无措,她很担心自己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很想要给孩子一个最好最舒适的成长环境,而婴儿的这部分最初的确是从母亲这里获得的。
你所觉得的“神经质”是妻子伟大母爱的象征,她想要做一个好妈妈,一个优秀的妈妈,所以难免有时候会用力过度。
作为家人这个时候应该给予的是支持和认可,多些鼓励和帮助。
还有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转移妻子的注意力。
让妻子知道,即使她现在是一个妈妈,可是她依然是她自己,鼓励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前提是有人可以很好的照顾孩子。
送她她喜欢的礼物,让她知道不是只有孩子才是家庭的中心,你也是。
增加夫妻双方独处的时间可以很好的转移妻子的注意力。
另外,多多理解她的感受,少一些抱怨,妈妈对孩子的爱永远是没有错的!
在照顾婴儿的问题上,妈妈天然的会更加敏感,母爱的天性让宝宝出生后变成了生活的核心,只要一哭闹妈妈就紧张的不得了,这个是完全正常的。
像题主所说自己的妻子在照顾孩子上已经有些神经质了的父母,也有很多:孩子哭闹了紧张,孩子不哭闹了也紧张;孩子睡的时间长了担心,孩子睡的时间短也担心……仿佛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自己最敏感的神经。
针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需要减少不必要的焦虑、紧张
一、学习、储备 育儿 知识
紧张大多源于缺少知识储备,第一次当父母,面对这样一个没有“实习期”又比其他任何一个工作都重要的“职业”,焦虑和紧张在所难免,建议爸爸妈妈们提前学习基本的 育儿 知识,了解孩子成长每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那么遇事就不会太过慌乱,也就不会对一些小朋友正常的行为反应大惊小怪了。
照顾小朋友和上学其实一样,都是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一个人一门心思啃课本,肯定不如跟着老师和同学一起来的效果好。小朋友第一次吐奶了,第一次便秘了,第一次发烧了……在我们看来非常紧张的事情,问一问有经验的其他父母,可能悬着的心马上就放了下来。
三、有问题找权威,不要焦虑
如果孩子真的有身体状况你把握不住,身边七大姑八大姨又七嘴八舌的传授自己的“经验”,查了网上自媒体也是众说纷纭,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医院医生。
四、夫妻间的相互支持、沟通
最后,对于题主妻子,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丈夫更多的体谅和行动,多安抚妻子情绪,多主动担负照顾孩子的责任
其实我觉得,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你也有点神经质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你的潜意识里面意识到你老婆神经质的时候,其实你心里也出现了问题。
初为人母,她对处理孩子的问题上,饮食,穿着,照顾上面她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跟意见,特别是很多东西他都不懂,然后都是从零的基础开始的,那么这时候他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多,接触的东西又特别多,当然接触的人群不一样,之后然后每个人给他说的方法呀,然后,带孩子的方式呀,肯定都是不一样的,然后他在选择这个的时候,这些处理的方式的时候他难免会出现一些就是纠结,不知道选择哪个是对的,哪一个对孩子更好的时候,那么这时候他就会出现一些混乱的想法,就是琢磨不定,特别的纠结这个过程。
所以我觉得不存在神经质这一词。
反而在这时候我觉得你的存在更重要,为什么?因为,你对他的照顾,对她的理解,对她的支持,可能更能改善它的这种紧张的情绪知道吧?
所以你换一种心态,嗯,去理解它,嗯,换一种方式去跟她沟通,换一种角度去理解她,因为这时候,她很需要你。我相信,多一份理解和宽容,两个人之间会越来越和谐的在生活上,在照顾孩子上,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这是一个母亲正常的反应,本来平静自由的生活增加了这么个小人儿,睡不好,吃不好,还要照顾这个小人儿,让原本就紧张的情绪再添几分焦虑,做为丈夫,要清醒地引导,有时间要多帮助她照顾孩子,多学些科学的 育儿 知识去说服妻子,生活上也要多体谅,才能让她变回原来的她。
腾讯网首页 > 腾讯公益 > 正文搜索: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10年05月28日 10:26 腾讯公益
已有18条评论 手机新闻网 RSS 打印 大 小
根据《中国青年报》在《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的报道中说,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遭遇一场特大洪灾,12名儿童死亡,其中11个“留守儿童”。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他们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干,可是谁又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影响?留守儿童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孤儿,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也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里缺陷,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中国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河南省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在暑假期间,对河南省18个地区的1000名(6—14周岁)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众所周知,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河南也逐渐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500万人,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557万人,从而使河南人均收入,成为河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河南农村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人数的10%。
下面是我们调查所得的数据,希望能给我们的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很少与父母联系的239%
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的793%
非常想父母的650%
做错事被批评时当面顶撞的84%
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123%
在学校里基本上没有朋友的175%
害怕陌生人的400%
遇到困难自己解决的455%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的527%
学习上听老师的话,很刻苦的253%
觉得身边得人不太关心自己的491%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觉得社会不公平、看不到希望的119%
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而有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里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对于孩子们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子比男孩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约占留守儿童的4.7%。主要特点: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通常亲戚朋友也都有孩子,由于对待不尽公平,留守儿童常常因感到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部分上寄宿学校,年龄较大的孩子属于自我管理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这种类型约占2.3%,一般情况下孩子年龄在14岁左右,多为初中学生。主要特点: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而学校在监管上却无能为力。[1]同时由于多数农村学校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没有认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久而久之,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将来所担心。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近日公布的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两个方面都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父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普遍过早的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爱抚。[2]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男孩,今年15岁,幼年母亲改嫁,由父亲带着他和姐姐生活。迫于生计,他父亲外出务工,留下姐姐和尚未成年的他由奶奶照顾。特殊的生长环境使他小学还未毕业就早早辍学,开始在一家馒头厂打工,不慎一只手的三个指头被机器搅断。生理上的残疾使得他性格孤僻,不愿与其他孩子交往。令我们心痛的不仅如此,他的道德观念甚弱:离开馒头厂后他又到一个家庭小厂去作伙计,一次他奶奶不放心去看望他,把他的名字泄露给大家,他怒骂他奶奶“老不死的”,还有其它不堪入耳的话语。奶奶走后他仍在骂骂咧咧,好像他奶奶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似的。周围的人有的叹息、有的嘲笑。我们该做如何感想又该怎样去做呢?谁又该对的他悲剧人生负责呢?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很少有全面发展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品德发展不尽人意。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总体差于非留守儿童。“双差生”绝大部分产生在留守儿童中,是学校和老师的一块心病。由于没有父母的细心监护,而班主任老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留守生学习缺乏自觉性,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勤俭节约;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参与偷盗,迷恋上网,有的甚至早恋。
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13岁女孩在网吧产下一婴儿。一个孩子生下一个孩子,这是怎样荒谬的事实!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护,面临更多的安全隐患和外界滋扰。留守儿童大多胆小孤僻,社会上的“混混”常把他们作为猎物,有的伺机敲诈钱物(大多为吸毒者所为),有的教唆甚至逼迫他们寻衅滋事,还有的社会青年对留守女童实施性骚扰,性侵犯的事件发生在留守女童身上的并不是少数。
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有调查资料显示,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留守儿童学生3809%行为表现好,4397%行为表现较好,1495%存在违纪行为,015%存在违法行为。根据共青团中央的统计,全国大约又23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0%,这一比例在四川、重庆、安徽、河南等地会更高些,达到50%甚至70%。[3]那么至少将有34500留守儿童有违法行为。这些留守儿童长大后对社会的危害性不言而喻。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令我们欣慰的,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与会代表的关注。
人民网北京3月2日讯记者赵颖报道:“国务院支持全国妇联,联合中央14各部门,成立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工作小组,专门来抓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况……”,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了,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确保落到实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300万,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认为,要建立留守儿童问题长效保障机制,国家要做六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首先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问题,要弄清楚。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它的办法。
第二项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随着我们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一些流动人口很多是城市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留守儿童。我认为它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法律政策的层面,从机制、体制的层面来给它解决。
第三项工作,要完善一个工作机制。工作机制就要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然后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我有一个很大的信心,我们国家任何的工作,任何困难只要有人抓,有人管就能把工作做好,所以确保他们落到实处。
第四项工作,扩大社会的宣传,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以及各种宣传媒体阵地的作用,让他们宣传保护儿童的方针政策、法律措施,另外,也要宣传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好的经验和好的办法。同时,还要表扬留守儿童的先进分子和留守儿童的先进家庭,以他们的经验做法,把他们动员起来。这样就可以动员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我们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把他们的事情办好。我想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第五项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现在我们要发挥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作用,发挥志愿者、农村老党员、优秀的教师、村干部这些作用。另外我们现在针对家庭在城里做工,我们办理了“代理妈妈”、“代理爸爸”,还有其他监管的体系。同时我们也对奶奶、爷爷进行现代化幼儿的知识教育,让他们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第六项工作,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的来搞执法力度,执法力度要加强,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打击,对于犯罪的,我们将其绳之以法。
顾秀莲说,实际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着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近,国务院就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儿童问题也统一规划进去了。现在各个部门,除了中央、国务院重视,各个部门都在重视。比如说,公安部门也下了通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力,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教育部一定要把留守儿童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入学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全国妇联从上到下启动了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有关爱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比如说,四月妇联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留守儿童怎么办的问题,他们搞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这个行动使得2409个乡镇,有39万个留守儿童受益,现在各地都在做,比如江苏、福建,他们已经把留守儿童纳入寄宿学校,……,结合起来解决
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及问题的解决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对孩子来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而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有些孩子会变得坚强,但也有些形成了自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性格特征。因此学校、家庭应该去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
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部分打工者曾试图把孩子带到务工地点去上学,但大城市的好学校门槛太高,面向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学条件还不如家乡的学校。再加上现在国家已经在全国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费用全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乡读书。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解决: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其分析和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家庭篇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
3、寻找“代理”,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代理妈妈”。“
代理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篇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发展心理学家将父母身份的转变看成生命周期中最大规模的重组——大脑、内分泌系统、行为、身份、关系都被改变。
当你的身份转变为父母的时候,大脑、身体、生活将会发生10个方面的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会发生哪些变化。
1 你的大脑会让你在情绪上做好充分准备
2014年,Ruth Feldman,一个以色列的研究者,在耶鲁医学院和她的同事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发现,无论是新手妈妈,还是新手爸爸,大脑中有两个区域会变得特别活跃。
第一个就是“情绪处理网络”。
它位于大脑最中央并且在大脑进化过程中比新皮层发育的更早,涉及边缘系统、感觉、回路:
l 杏仁核,它使我们警惕和高度专注于新生儿的安全与生存
l 下丘脑产生的催产素,将我们与新生儿联系在一起
l 多巴胺系统,会分泌一些“奖励”激素让我们感觉良好来维持我们的动机并享受养育的过程。
这个“网络”可以使父母对自己的新生儿萌生更多情感。
2你对宝宝需要的关注度会提高
第二个变得更加活跃的区域是“心理化网络”,涉及较高级皮质,或更多的大脑思维区域。
这个区域,与另外一条连接情感和心理化系统的神经通路相连,使得父母的精力能够集中在婴儿身上。
它也有助于增强父母感知婴儿需求的能力:大脑中涉及认知同理心、内部成像和与人共鸣的部分也被点亮了。
这些区域能够帮助一个新手父母读懂孩子的非言语信息,推断婴儿可能的感觉以及需要,甚至于将来可能需要什么(长远的目标)。
3在照顾宝宝上,感觉与思维并行
上面讲到的两个系统与多任务处理和更好的情绪调节都有关系。
换句话说,新手父母的大脑被改造了,以便能够更好的保护婴儿、协调生活的方方面面。
Feldman和她的同事们发现新手妈妈的“情绪处理网络”更活跃,而与妈妈共同养育婴儿的爸爸大脑中“心理化网络”更活跃。
父亲在养育过程(换尿布、喂养、抱孩子、安抚)中参与越多,产生的催产素就会越多,就越能激活大脑的心理化区域。
也就是,养育是一个灵活的过程:直接孕育婴儿的妈妈的大脑会准备好去养育,爸爸以及其他养育者的大脑也会在参与养育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以更好的完成养育活动。
4压力会减少,但是记忆也会减弱
其他的研究已经发现,女性在怀孕后期荷尔蒙的变化会抑制她们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似乎是为了腾出更多精力来关注婴儿。
孕晚期的平静心态好像是为接下来重要的工作做准备。
与这些变化相伴随,还有一个认知打击:通过对17项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从怀孕开始一直到产后80%的女性记忆力会受损(回忆和执行功能)。
5你的生活将变得更有意义
身为父母,自然要不断地成长自我,孩子的到来也更加激发了自我反省。
媒体经常说有了孩子以后会使幸福感下降,比如时间被占用、没有了二人世界、身心疲惫等等。
但是大多数父母还是认为拿幸福感与教养孩子以及爱的关系带来的意义相比简直太肤浅了。
“如果我们只想要积极的情感,那么我们的物种早就灭绝了”,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Martin Seligman曾说。
“我们让孩子去追求幸福,我们享受生活的意义和爱的关系就够了。”
6你将面临激烈的身心挑战
每一个变身为父母的人都希望知道如何能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这些挑战不仅来自身体,更来自心理。
很明显,因为新生儿的到来,新手父母的生活会受到直接影响:从怀孕和分娩的经历中恢复、母乳喂养、睡眠不足、疲惫……
面对新的养育角色,新手父母同样也要有心理上的调整。很多新手父母都需要时间从困难且复杂的生育过程中恢复过来。
而对于那些童年曾经受过创伤或困扰的人来说,他们在面对自己身份的转变时可能会经历更巨大的情感波动。
与身体荷尔蒙的变化相伴随而来的失眠、新生儿不断地需求,这些都会触发新的情绪:生气、悲伤、被束缚、孤独、甚至罪恶感、恐惧、惊慌失措。
要应对这些身心挑战,可以尝试以下三点:
l 降低对自己的养育要求;
l 增加身边的支持资源;
l 不断提升自己的恢复力。
7你和另一半的关系将受到考验
新生儿的到来将使夫妻两人的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家务活谁来做,孩子哭了谁来抱,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教养方式,什么时候继续工作,谁来帮忙带孩子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冲突点。
如果夫妻二人在生养孩子之前就不能很好的沟通,随着新生儿的到来,这些问题会被放大,进而成为家庭冲突新的导火索。
与之相反,那些能够采用有效模式进行沟通的夫妻,能够很好的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困难和挑战。
重新优化夫妻关系,培养新的“家人意识”是夫妻二人需要携手面对的挑战。
虽然是挑战,不过这也正是大好时机,以温柔、耐心的态度一起试着处理问题,给新的关系注入生命力吧。
8你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也将受到考验
新手父母也会经历社会生活的重排,包括他们如何与家人和朋友互动。
一些朋友网络被重新配置(毕竟不是所有没孩子的人都想和新手父母一起出去)。
由于照顾孩子,新手父母也许没时间撇下孩子去见朋友,但是,令人欣喜的是,新的朋友也会出现。由于身份的转变,新手父母更容易融入养育圈,认识新的朋友,一起讨论孩子的种种。
所有新手父母面临的关系考验中,重要的一点是有人能够始终“看到”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并时常提醒你成为你自己。
9你的原则将受到挑战
成为父母后,总是会收到来自别人“不请自来”的各种各样的建议——你应该给孩子多加件衣服或者要多给孩子喝点水,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些建议会让新手父母觉得愧疚,或者厌烦。
新手父母应该做的是,在面对不同的建议时,要坚定自己的内在准则。
要学会倾听自己,只有自己最清楚孩子的情况,以及哪些才是对家庭有益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提的任何建议。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与新生儿的关系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需求看起来很简单——保护与爱。
积极响应的亲密关系是给宝宝最好的人生开端。
10关系和支持变得更加重要
产后期对于妈妈们来说是一段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妈妈们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她们不会继续工作,而是会和孩子待在一起,由家人来照顾她们。
妈妈们不会为自己做任何事,所有事情都是围绕孩子来的。来自丈夫的安慰和拥抱变得非常奢侈,而这正是妈妈们最需要的。
爸爸们还是要多看看自己的妻子,多关心呵护在这个阶段比较脆弱的心爱女人。
身份过渡到父母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很多研究都表明,这个阶段对于家庭来说是非常敏感且重要的时期。
具备一些知识和远见,对于新手父母和他们的家人来说能更好的渡过这个时期。专业的支持与服务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月嫂、导乐陪伴等。她们可以在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心理疏导等方面提供众多的支持,可以帮助妈妈们更平稳顺利地渡过这个敏感期。
参考文献:
Diana DivechaTen Changes New Parents Face[OL]GGSCMay 4, 2016
孩子小离开妈妈会对他心理造成影响吗
孩子小离开妈妈会对他心理造成影响吗,很多的女性在生了孩子之后,因为需要去工作或者某些原因需要离开孩子,下面为大家介绍孩子小离开妈妈会对他心理造成影响吗。
孩子小离开妈妈会对他心理造成影响吗1一般情况下,是有阴影的。因为,她看到小朋友们都有妈妈。我的亲身经历,两岁的时候妈妈有一段时间在外地工作,几十年后,我还隐隐约约的记得当时的难受,这就是阴影。
太小离开父母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性格
太小离开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两个比较极端的性子,一个是非常的独立、孤僻;另一个是极度的依赖他人。而这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极度的不安全感。
孩子的依恋在婴儿期特殊情绪联结阶段,会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孩子会通过哭喊来寻求母亲的照顾,当照顾得到满足时,孩子会对母亲产生一对一的情感依恋。
这种依恋关系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当这种依恋得到满足时,孩子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当这种照顾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也会产生身心记忆,产生不安全依恋类型,也就是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对父母情感淡漠,极少对父母不在身边表现不安,当与父母在一起时,他们也避免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不理睬父母与他们交往的表示。因为他们的感情需求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因此尚未能很好地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
他们对于他人都是比较淡漠的,因为在他们的生存记忆中,自己的需求是没有得到满足的,这种记忆促使他们被迫独立,他们对于外界的信任感很低,因此会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孤僻。从小离开父母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属于基本与父母断了联系,这种情况大部分会使得孩子产生更独立更孤僻淡漠的性格。
矛盾性依恋的孩子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这是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规律,时好时坏,因而孩子会因为父母这种不规律的态度,而变得患得患失。从小离开父母的孩子,如果面临父母时不时的关心,也会存在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依恋的需求不断增加,最终非常依赖他人。
太小离开父母的孩子在本质上内心都是缺少安全感的,他们失去了人生中在父母身边寻求安全感的重要阶段,即使表面上独立自主让人觉得省心,其内在也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因此,我们不建议让太小的孩子离开父母身边。
孩子小离开妈妈会对他心理造成影响吗2宝宝多大可以离开妈妈
首先,宝宝在三岁之前是不建议离开妈妈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宝宝,对于自己身边的事物都非常的陌生,很多新的事物才开始接触,所以他们会没有安全感。如果是妈妈不在身边的话,他们会感到非常的害怕,也会影响到宝宝以后的性格。
另外,很多的宝宝在自己三岁以前的记忆都是非常模糊的,虽然是这样,他们内心的感觉却是非常的真实。如果是没有妈妈在身边的话,会让宝宝感觉到非常的危险。如果是在妈妈温暖的臂弯里的话,宝宝的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最后,宝妈们如果是想要离开自己的宝宝去工作的话,最好是在宝宝三岁之后。因为宝宝这个时候会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并且也会接受新的事物,他们不安的感觉会没有那么强烈了。因此,宝妈们要注意体会宝宝的这个心情。
孩子小离开妈妈会对他心理造成影响吗3孩子在小时候离开父母生活会对性格有什么影响
一、从小离开父母的孩子性格会比较内向。
在农村,有些父母生了孩子之后,会把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而他们就会选择到城市里打工赚钱,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孩子带在身边花销比较多,因而,这样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由于长期和父母分别,孩子内心非常渴望得到父亲和母亲的爱,很希望父母能够陪伴自己,但是自己内心得不到满足,慢慢的就会变得非常内向,不愿意和别人接触,觉得自己是没有人要的孩子。
二、这些孩子会表现的比较孤僻,不合群。
如果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一定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当伙伴们找自己来玩的时候,这样的孩子总是直接拒绝或者找借口推脱,不愿意和外界接触。因为他们和爷爷奶奶带习惯了,爷爷奶奶只能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不能带他们开阔眼界。很多外界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为了不被人笑话,因此,他们就会拒绝别人的邀请。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会独来独往,没有了好朋友。
三、经常会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
在孩子小的时候,非常渴望能够在父母的`身边撒娇,能够得到父母的拥抱,能够和父母共进晚餐,说一些开心的事情。如果父母经常出差或者一直没有和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来说,虽然理解父母,但还是会不自觉的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因此才会抛弃自己。
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有说有笑的时候,自己就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头,不能受到大家的喜欢,而且这种感觉会一直陪伴着孩子。
孩子小离开妈妈会对他心理造成影响吗4新生儿离开妈妈可以吗
1、母亲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母乳喂养的宝宝离开了妈妈就意味着没有了可以吃的东西,如果换成奶粉喂养的话,宝宝不适应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2、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
孩子离开母亲的危害
1、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母亲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2、而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对孩子管得太严,包办太多,或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机,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几种原因加起来,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的心智无法正常发育。年龄越小、和父母相处时间越短,孩子的症状越严重。
这样看来,新生儿离开母亲真的是不可以的,对宝宝的身体和心灵都是有害无益的。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完整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什么迫不得已的情况,宝宝还很弱小,真的不建议新生儿离开妈妈哦。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分析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分析;新生儿的哭闹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很多新手宝妈们都不知道宝宝为什么一直哭闹不止,下面我给新手宝妈们分享一下新生儿哭闹的原因分析、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分析11生理性婴儿哭闹:
(1)饥饿、口渴:由饥饿引起的以3个月以内的婴儿为多见,如母乳不足、奶粉冲得过稀或二次喂奶时间间隔太长。不及时补充水分也可因口渴而哭闹。
(2)湿、痒、冷、热:尿布湿后没有及时更换是引起哭闹的常见原因。湿疹、蚊虫叮咬、过冷过热的环境中等均会引起哭闹。
(3)衣着不当:衣服大小限制活动或影响呼吸、衣服布料不舒服等均可刺激皮肤而引起不适。
(4)大小便前:经过训练的婴儿,常常以哭泣来表示想要排便。
(5)周围无人:婴儿睡醒后发现周围无人而感到寂寞,以哭的方式吸引亲人来陪伴。
2病理性婴儿哭闹:
(1)口腔溃疡:多数在喂奶或进食,尤其吃热的食物时出现哭闹,常伴流口涎。
(2)鼻塞:有鼻塞的婴儿因饥饿而哭,吃奶后立即停止,然而因鼻塞而影响呼吸,必须停止吸吮而用口呼吸,又因吃不到奶而哭闹。
(3)脑部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或脑膜炎时出现一阵阵尖叫样啼哭声,大一些的婴儿在脑膜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高压时因头痛而哭闹。
(4)中耳炎:外耳道疮肿。吃奶时当耳朵贴到母亲身体时或者牵拉婴儿耳朵时出现哭闹。
(5)皮肤溃烂:当摩擦腋下、颈部、腹股沟处皮肤时出现哭闹。
(6)蛲虫病:蛲虫于夜间爬出肛门口排卵,刺激肛门周围及阴道白而引起奇痒,无法人睡,这种哭闹常常发生在半夜。
(7)泌尿道感染:如尿道口炎、膀胱炎于排尿时因尿痛而哭。
(8)肛裂:排便时哭叫,往往大便坚硬干燥,同时有鲜血滴出。
(9)腹痛:引起腹痛的原因比较多。肠套叠、急性阑尾炎、嵌顿性腹股沟疝、肠痉孪等均可引起腹痛。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分析2宝宝晚上哭闹的12种原因。
1、长牙期的疼痛
提醒您注意的是,宝宝从5个月开始长牙,到2岁半长全,宝宝会有因为长牙带来的不适而哭吵。注意观察宝宝的脸颊、下巴,如果有明显的口水引起的红疹、牙龈肿大、触痛及轻微发烧等,就要考虑是否有长牙疼痛困扰着宝宝。建议: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宝宝的不适。待宝宝牙齿长出后,睡眠会自然好转。
2、憋尿而哭吵
有的宝宝,尤其是男宝宝,因憋了尿,膀胱饱满的刺激使宝宝感到不适,于是宝宝就会表现为睡觉不踏实、来回翻身、伴哭吵。建议:解尿后,宝宝就会继续安静地睡觉。不要在宝宝临睡前半小时给宝宝进乳、喝水,否则,入眠后半小时~2小时之间,宝宝会解尿3~4次。如果您掌握了宝宝解尿的时间规律,也可以主动在一定时间,提前给宝宝换尿布或把尿,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宝宝因憋尿引起的哭吵。
3、小宝宝的鼻塞
有经验的妈妈会发现,小宝宝常会出现吃奶时的鼻塞,尤其是刚出生不久的宝贝,或是不幸感冒了的宝宝。宝宝鼻腔中有很大的鼻痂,会使鼻腔阻塞,迫使宝宝用嘴呼吸。这样,干燥的空气刺激咽部,造成咳嗽等不适,就会引起宝宝突然大哭。建议:要学会用清水滴注或用器具清理鼻腔,软化鼻痂,清除鼻腔中的阻塞物后,宝宝才能顺利地吸吮,继续安然入眠。
4、注意夜间温度
室内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4℃,太热或太冷,或穿的、盖的过多,使宝宝在睡眠中烦躁或把被子蹬掉,继而感觉寒冷,也会导致宝宝出现哭吵。建议:控制室内的温度,便于宝宝安静入睡。
5、空气中的刺激物
卧室中的刺激物,可能使宝宝的呼吸道发生过敏、阻塞,因而发生哭吵。刺激物可来源于香烟味、痱子粉、驱蚊花露水、油漆等。建议:让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少用痱子粉、驱蚊花露水等,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清新。
6、蛲虫
另外,妈妈可以在孩子深睡眠时,检查一下孩子的肛门。当宝宝深睡眠时,有蛲虫会在此时爬出来活动,这也是2岁宝宝晚间哭闹的原因之一。蛲虫很小很细,是白色的。妈妈只需要用棉签把蛲虫粘住带下来就可以了。
7、感冒
患感冒的宝宝半夜容易醒来哭吵。因为感冒可造成宝宝的呼吸道阻塞及全身的不适,应对症处理,尽快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建议:这时多给宝宝喝热水,喝新鲜果汁,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减轻鼻堵的药物。侧卧的睡眠方式,更适合感冒的宝宝。
8、发烧
宝宝在发烧时,会不断哭闹。建议:父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解热的方法,给宝宝尽早的解热,进行降温护理,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9、患有肠道疾病
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宝宝经常会因吃东西不当引起过敏或腹部不适,常会在夜间焦躁不安,甚至哭闹。此时要注意宝宝的腹部有没有胀气、包块(包括粪块)或拒按的情况,如果有,父母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
10、突然的母子分离
由于妈妈或看护人的突然离别、更换,造成宝宝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就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半夜啼哭,且在白天很黏人。建议:对于这种宝宝,监护人需多拍拍、抱抱,亲切地小声说话安抚宝宝,使宝宝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11、父母、照顾者的情绪变化
如果是与宝宝接触最亲密的人,尤其是妈妈,情绪不稳定,比如生气、沮丧、失眠、紧张和焦虑等,往往也容易“传染”给宝宝;如果有家庭关系变故、人员之间冲突或者搬家等情况,都会使孩子处于情绪紧张状态,因而哭吵。建议:希望所有看护宝宝的人,爱护宝宝,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变化“接种”给还不懂事的小宝宝,影响宝宝一生的心理发育。
12、过分的活动
宝宝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抑制功能较弱。所以如果白天受到过强的刺激或晚上睡前有过过于激烈的活动,都会使宝宝在睡眠时大脑仍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发在睡眠中的突然哭闹,似做噩梦一般。所以,建议:注意在睡前不要让宝宝让活动过多,使大脑兴奋性过高,以保证宝宝有一个好的睡眠。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分析3理由1我饿了
状况说明一般而言小宝宝可能2~3个小时就饿了,有些长辈总喜欢固定3或4个小时才给宝宝奶喝,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这种方式对饥饿难耐的宝宝而言,可能会把他们给逼疯了。不是气得哭不停、就是有了奶后狼吞虎咽的狂喝,以至于喝入太多空气,这样的结果反而又造成肚子痛,只好再哭一次了。
更惨的是,有些爸爸妈妈以为宝宝还喝不够,又泡了一次奶!你知道吗?宝宝的神经尚未发育成熟、健全,仍保有吸吮反射能力,任何东西只要放到宝宝的小嘴,是一定会用力吸吮的,这样下去可惨了,宝宝的小肚子会更加地不舒服。
解决方法到底几个小时喂一次奶,要依小孩的个性气质而定,至于每次喝奶总是又快又急的宝宝,可在喂一半时先帮忙拍背排气,以免宝宝吸入过多的空气。
理由2肚子胀
状况说明两餐之间,宝宝有时也会有腹胀的状况发生,次数则是因人而异。
解决方法帮宝宝拍背排气,或擦一些含薄荷油成分婴幼儿专用的消胀气药膏,宝宝会比较舒服。如果宝宝常有胀气的情形发生,爸爸妈妈请考虑换另一种配方奶,或者喂母奶的妈妈则少吃一些产气食物(如:豆类、豆浆与地瓜等)。至于该换哪一种配方奶,可建议新手爸妈们与专业的小儿科医师们讨论即可。
理由3尿布湿了
状况说明尿片湿了的状况,对新手父母来说,是比较容易去判断的,目前许多的新生儿纸尿片,都会有尿湿显示,来提醒新手爸妈们该替小宝贝更换干爽的尿片啰!要不然小屁股触碰到湿湿的尿液或是粪便,可是会让小宝贝感到相当不舒服。
解决方法透过尿湿显示或触摸纸尿片是否已膨胀,来进行更换尿片的工作。
理由4想被拥抱、撒娇
状况说明新生宝宝有时候会怀念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会藉由哭泣来期待爸爸妈妈们给予拥抱或呵护,这是一种撒娇的表现。
解决方法根据调查显示,高达九成的妈咪觉得怀抱宝宝具有相当的好处。怀抱会促进宝宝的消化及循环系统,也会影响人格的发展,因此,新手爸妈们应该多给小宝贝抱抱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