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终于挤出点时间进影院看了《集结号》。影片讲述一个退伍老兵为牺牲的战友追寻尊严和荣誉的故事。这个题材比较独特,既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对传统创作禁忌有所突破。关于无名英雄被遗忘、被忽略,乃至被冤屈的案例,过去在我军军史上总是一个被刻意回避的话题,因为它涉及一系列主流史观所不愿正视的缺失。 客观上,这类问题与我军历史上因战争而进行的数次大规模整编有关,但也涉及军队行政管理方面的某些软肋。因此,这类问题往往是传统军事题材影片创作无法涉足的禁区之一。本次冯小刚能选中这个主题,并且能以获得当局认可的艺术形式将它拍摄问世,本身就足以构成对传统的一种推进和超越。 此外,影片对战争场面的表现也较以往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开头两段战役场面,用如此晦暗阴郁的影调来表现解放战争的场景,在军事影片史上,也应该说比较罕见。大家如果能回忆起从《巍巍昆仑》、经《开国大典》、直至《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太行山上》为代表的经典军史影片系列,就会发现,表现我军英雄杀敌场面的镜头画面,色彩影调大多被营造为一种暖调。因为在传统战争史观中,战场只是英雄人物获得生命价值升华的圣地,而不是造成生命毁灭和恐惧、焦虑等精神困境的威胁性价值场域。 最有代表性的影片当属60年代的《英雄儿女》,英雄王成牺牲时,身后竞出现了万道霞光,画外高奏凯歌,英雄生命的丧失由此被营造成一种关于再生和涅槃的隐喻。这次《集结号》的影像表达,从单纯的讴歌、神话走向了凝重,走向了写实,不仅在人物造型和爆炸、枪击等视觉效果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视觉冲击力,并且也更为客观地再现了战争场面的残酷和惨烈。 当然,从军事技术层面讲,当时敌我双方的枪械杀伤力是否真有影片描绘的那么强大,子弹击中人体后是否会造成如此血肉横飞的爆裂、血腥的视觉效果,大概也会引起某些军事专家或医学创伤专家的质疑。但这并不构成对影片总体视觉效果的损害。**毕竟是**,只要能获得大多数观众的认可,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属于**自身的真实。 但话说回来,影片在剧作上也着实留给人太多的遗憾。
**《集结号》主题曲是《兄弟》。
歌名:兄弟
演唱:杨坤
作词: 梁芒
作曲: 杨坤
歌词:
兄弟你 在哪里
天空又飘起了雨
我要你象黎明一样
出现在我眼里
兄弟你 在哪里
听不见你的呼吸
只感觉我在哭泣
泪像雨一样在滴
我一个人
独自在继续
走在伤痛里闭着眼回忆
岁月锋利
那是最最伤感的命题
谁也无法
把曾经都抹去
还有什么 比放弃更容易
还有什么 比倒下更有力
没有火炬
我只有勇敢点燃我自己
用前进 证明我们没放弃
我一个人
独自在继续
走在伤痛里闭着眼回忆
岁月锋利
那是最最伤感的命题
谁也无法
把曾经都抹去
还有什么 比放弃更容易
还有什么 比倒下更有力
没有火炬
我只有勇敢点燃我自己
用前进 证明我们没放弃
还有什么 比放弃更容易
还有什么 比倒下更有力
没有火炬
我只有勇敢点燃我自己
用前进 证明我们没放弃
从未分离
每个夜晚都是同样的梦呓
自言自语 来世还要做兄弟
表达战争的真实面目。
影片没有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没有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它讨论的还是老百姓心里都存在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好人应当有好报,英雄不能流血之后再流泪。
影片让观众得以掀开英雄主义的帷幕,看看战争的真实面目,战争来临时,人如同蝼蚁一般被战争机器碾碎。
**让观众记住了那些死去、阵亡、烧焦、甚至肢体粉碎的战士,罗广田、吕宽沟、老刺猬……那些血肉横飞的农家子弟们,终于有了名字。
创作背景:
该片改编自杨金远的短篇小说《官司》,原作只有几页,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里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
《官司》首先刊登在2002年4月的《福建文学》上,于当年6月在《小说月报》转载。当初张国立看到这篇小说,非常喜欢,原想留着给自己拍电视剧,但后来还是推荐给了冯小刚。
冯小刚工作室的人员费了不少工夫找来全中国各个刊物的总目录一一翻查,后来通过《小说月报》的编辑才找到福建省作家协会,最后打电话给杨金远的正是冯小刚本人。
2004年春节期间,杨金远和冯小刚签约,当时冯小刚准备当年年底开拍,但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先拍了《夜宴》。
冯小刚拍摄《集结号》的初衷,是他认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该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
集结号影评
影评精选一:
**《集结号》里所描述的“ ”所在团的番号是139团。曾任中国人民 139团团长的张申明还是营长的时候,在信阳打过一场激烈的阻击战,史称“北向店之战”。他们应对的是 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正因要执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方法任务, 已经炸毁了全部火炮,而他们的对手是全美械装备,拥有100多门重炮。时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就在距离阻击阵地不到一公里的一片小高地上,之后的共和国元帅只说了一句话:“刘伯承坚信他们必须能守住阵地!”
阻击战是残酷的。在最危急的关头,原有500多人的张申明营,包括轻伤员在内剩下不足百人,而他们应对的是以营为编制发动集团冲锋的敌人。这时候,张营长让剩下的5个号兵吹起了冲锋号,号声与 战士的呐喊声融在了一齐,血与火染红了天边的晚霞···阵地守住了,最后的胜利属于 。
人民军队在应对强敌的时候,有的是和战士们一齐亲临战阵的将军,而不是丢下战友的军官;有的是激励战士们去战斗的冲锋号,而不是并不存在的集结号。从八一齐义的枪声响起,到烧遍敌后的抗日烽火;从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到打出民族尊严的抗美援朝;从中印自卫反击战,到中越自卫反击战,人民军队的冲锋号让一切敌人发抖。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这样写道:“只要她一响起, 军队就如著了魔法一般,全部不好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在和平时期,无声的冲锋号同样在激励着人民军队为保护人民而战斗。1998年的九江洪水,是 浸在水里一夜之间修起了10里长堤, 的中将一样在大堤上和战士们在一齐5天5夜。2003年非典肆虐,在很多人逃离北京的时候,又是 的军医进驻小汤山医院。
<<集结号》的精华在战争后,在于一个老兵用自我的剩余光阴回忆,回忆战场上兄弟们的相继牺牲,并全副身心拯救光荣,告慰深埋地下的灵魂。最打动我的是这样一个镜头,那个女生跑来告诉老谷,此时老谷正站在高高的观望哨,他听清楚了之后,慢慢地下来,缓缓地下来,泪水流下来,一向盼望着找到部队,找到组织获得认可,他的泪流下来,我的泪也流下来。
当谷子地得知团长为避免大部队损失压根就没让号手吹响集结号的时候,积压多年的愤怒如决堤之水爆发,挥酒瓶欲砸向团长墓碑,被人紧紧抱住!他想说的是,他的这47个性命、47个弟兄跟撤退的大部队同样重要!然而这就是战争。总会有牺牲,总会有无名烈士,会有那种不明真相的牺牲,会出现各种始料不及的状况。你能够选取勇敢,选取牺牲,但你不知道答案。
演谷子地的张涵予个头不高,但眼神有力,有股子狠劲,是真男生,说话也幽默。经历了许多波折后,见到了原部队政委,47人被追认为烈士。几十年后,最后,尘埃落定,烈士见到了阳光。那三排枪响,震动人心
**中,谷子地执意要找到当年战友们的遗体,拿着镐头去挖去刨,形如野人,还要忍受众人的不明白,被说成疯子。他要找的还有属于自我和第九连的那份荣誉。这荣誉太重要了,是一个老兵的立身之本,尊严所在,否则,谁信?谁信你说的话?谁信你是战斗英雄?谁信牺牲了47名战士?
那么证明的好处又是什么?是心灵的安宁,是对死难战友的慰藉,是一个坚持不楔的承诺,一个老兵的精神支柱。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活出点儿好处的。看到那么多的木桩,上方没有牺牲战士的姓名,有的只是“无名烈士”字样。让人看了很是心酸。老谷把洗干净的钢盔扣在木桩上。大家谁都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的,谁都有父母兄弟,谁都是血肉之躯,就这么倒在那里,远离家乡,连个名都刻不上去。战争岁月,有太多的故事令人动容,有太多的人消失无影踪。如果你受了许多委屈,那么,很多状况下,也就只好委屈你了。
还有许多,细节感动人心。**没有交代老谷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是怎样排除法国产地雷的,也没有展示最后七八个战士是怎样牺牲的。如果是刁导演的话,肯定都拍全了,因此像我也只好在那里倒著,而冯导怎样说头一次拍战争片还是不错的。
一位老军人说,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集结号》里的 伤员喊“救命”,他们那个时候部队上只有忍着伤痛而战斗的军人,而没有人喊“救命”,正因 是救人的,不是求别人救命的。
影评精选二:
集结号影评
一开场便是硝烟弥漫、弹片纷飞,每一个镜头都似要扼住观众的呼吸,如同第五交响曲《命运》,每个节拍都能震摄人心。叙事的节奏快得像在与死亡竞赛——不是 迭起,而是一个不断提高、不停垒升的浪头,在升至极限那一刻轰然崩塌,造成毁天灭地的海啸。这一刻,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戛然而止,《命运》的第一乐章结束了,第二乐章在舒缓柔和的小提琴声中轻轻展开,故事变成对一个人的讲述,对惟一一个幸存者的娓娓道来。
比较鲜明的前后两段是**《集结号》很突出的一个特点,这也是许多影评不断争论的一个问题。最大的一个争议是后半部慢节奏的叙事削弱了整部**铁骨铮铮、惨烈悲壮的主题。有评论认为后半段占的篇幅过长、比例过重,是**的一个失败;也有说**前后反差太大,令人不适。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这种表现手法却能够说是独特的,而且相较于完整紧凑的故事它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这并不是《集结号》的首创,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安德的游戏》及其下部《死者代言人》均采用了同样的模式:前半段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与后半段战场归来者心路历程的奇妙结合。
《高山下的花环》中,作为尖刀连的九连在连长梁三喜的带领下以一昼夜的时刻攻下敌人的364高地,该高地据说美军要用一个加强团花半年才可拿下,九连战士几乎全军覆没,连长梁三喜亦壮烈牺牲。曾想当逃兵的指导员赵蒙生带着忏悔的情绪开始追寻烈士们的足迹。《安德的游戏》与《死者代言人》是相对独立的两部书,但两部书讲叙的是一个故事,《安德的游戏》是对指挥官安德战斗经历的描述,而《死者代言人》中的安德则在为自我过去的行径自责。
《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与赵蒙生和安德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谷子地的痛苦中也有“悔过”的成份,他后悔在焦大鹏告诉他集结号吹响劝他撤走时,他却要坚守。但谷子地更主要的是在坚持自我的信念,是要为死去的弟兄讨回“烈士”的封号。与上述两部作品相比,《集结号》后半部的反思要单纯、直接得多,体现出一种最平民化、最纯粹却也最令人为之动容的强烈情感。出处:binzz,转载请保留。
上述作品都会给人一种“老兵回忆录”的感觉,这大概也是众多影评质疑《集结号》的一个主要原因:战争片就该重战争轻回忆,回忆录则该重回忆轻战争,《集结号》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不弄成了“四不象”?确实,前后两段的反差有互相削弱的作用,甚至会令后半段显得拖沓冗长,这是这种“一分为二”的手法难以避免的缺陷。然而,它所展现的十分独特且难以替代的艺术效果却是不可忽视的。看过**便会了解:**的重头戏在后部,那么为何要着力表现前部呢?按照一般“回忆录”的模式,战争的描述就应是穿插在老兵的思绪中,有时甚至是略写和淡化处理的。而《集结号》对战争不吝笔墨浓墨重彩,将其完完整整展示给观众,竟毫用了整部片子一半的时刻,使人简直要以为这是部单纯的战争片了。这使观众深刻地意识到自我不是在听什么传奇故事,而是亲自证明这场真实的斗,是在与主人公一齐出生入死。这样,当**叙述到后半段时观众才会明白为什么谷子地那么痛苦又那么执著,会更深刻地明白**要告诉人们什么。前半段,影院中沉默肃穆,惨烈的战争场面让人们感觉到每一个牺牲都是壮烈的;后半段,观众们无声垂泪,一个人的苦苦追寻令人们意识到“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落幕,对观众的震憾却仍未消失,这不是一部酣畅淋漓、雄壮到底的战争片,也不是一部字字血泪、催人泪下的回忆录。但《集结号》却表现出远超过其篇幅的东西,如同一部短篇的士兵史诗,只能令人肃然起敬。
影评精选三:
在《集结号》中,咱们看到的战士不再英勇无敌,也看不到那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正因在导演冯小刚看来,怕死是人类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打仗。
镜头从对准将军改为描述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会主动请战、牺牲时更不会高喊口号撞枪子儿……正在辽宁宽甸紧张拍摄《集结号》的冯小刚日前理解记者探班采访时表示:**表现战争的方式有很多种,作为第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商业大片,《集结号》也会凸显英雄主义,但肯定不是传统的主旋律战争片。冯小刚期望透过这部影片至少讲清楚一件事情,“怕死是人类的本性,但在这种本能下主角谷子地又做出勇敢的举动,这个反差,比较出来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咱们熟知的一些战争片中,敌人总是溃不成军,好人往往以一敌百,而力图还原战争真实的《集结号》将把人从神身边拉回来。
《集结号》的拍摄,既有规模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有注重细节的巷战镜头。记者探班时恰逢攻坚战突破城门的一场戏。韩国技术人员正在按照冯小刚的要求埋炸点,这些技术人员曾为《太极旗飘扬》制作战争效果。他们为这场戏使用了最新的气爆技术,能够保证20厘米外的人不会受伤。因此,《集结号》中咱们看到的,不再是过去一些战争片中“战士”躲著炸点和子弹跑,“好人怎样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场面,相反,那里的“战士”们将迎著炸点上。
《集结号》的剧本十分简练有力,比如过去战争英雄站起来一边豪言壮语一边机枪扫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我还没事儿,但这次不少英雄“刚站起来还来不及说一声‘啊’,就已经中弹阵亡了”。冯小刚表示,影片期望从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们将脱下高大全的外衣,一个个真实地牺牲在战场上。
正是正因每一次牺牲都十分宝贵,以往的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主动请战”剧情这次也不会再有,这些符号化的革命英雄主义场面在《集结号》剧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细节处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长焦大鹏,为了保留连队血脉在关键时刻选取了撤退。冯小刚表示:“这部**我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打仗的,他必须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务必把这种真实感还原出来。剧中主角谷子地除了坚定不移执行命令,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性命。”
影评精选四:(乔布斯名言)
《集结号》——国产主旋律**的新榜样
十年前冯小刚拍《甲方乙方》的时候,中国**几乎没人看,张、陈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全国的票房也不到一万元,当时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说,北影厂要是足额发了职工的工资,偌大的**厂账上就不剩一百块钱了。当时没想到,之后冯小刚的**开创了中国**放映的一个档期:贺岁档。
十年后,冯小刚重回贺岁档,这次带来了《集结号》。此时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年进口好莱坞《变形金刚》国内票房的官方统计数字到达2。7亿人民币。此刻不是**没人看,而是在看谁的影片——国产影片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好莱坞影片的大,国产**依然面临着为好莱坞培育了市场后,黯然退出舞台的尴尬。因此,中国**就应是什么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样,紧迫而模糊。
记着张大师和另一个张姓房地产商一齐以前放过豪言,要张大师拍**救市。但是比起个人要救世的豪言,我更坚信香港导演王晶的话,导演从来救不了市,但是是顺应市场的需要而已。张大师拍了一部《千里走单骑》三千五百万票房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你拍古装武侠卖座,并不代表你拍回文艺片就能卖座。中国市场需要的是商业片,想要救市场只有商业影片一途。
这也就是去年张颐武在一次青年**导演研讨会上说的,张艺谋他不拍《黄金甲》,那钱也落不到像贾樟柯一样你们第六代导演身上。这句话倒不是说贾樟柯的**不值得看,而是说**首先是一门生意,赚钱才是本质。这个论点推广到中国**身上,就是未来能救中国**的,必须是中国商业**,而不是小众**、艺术**。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悲壮的死去,之后很多人归纳原因认为正是台湾的新**户外害死的台湾**。这个结论恰恰是本末倒置。台湾学者卢非易在归纳了超多台湾**的放映数据后认为:台湾新**户外从来就不在台湾**票房中占据主要地位,换句话说,它一向处在市场边缘,等待一个只能在边缘行走的**户外拯救整个台湾**市场,这不是痴人说梦就是高烧不退,事实是台湾商业**的死亡导致了台湾**的死亡,这才是真相所在。
此刻大陆国产**依然面临这个问题:咱们的主流商业**就应是什么面貌?是张大师所引导的方向吗?如果是,那么中国**必死无疑。事实上张大师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时代紧密相关,完全不具备可复制的可能性。中国急剧变换的二十多年不可能在留出一个空间产生张艺谋第二。因此张大师能做到的,国内导演很难复制,这包括投资、人脉、名气、演员、剪辑、发行、放映等等。
相反,冯小刚这次带来的《集结号》正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方向。这个方向是:第一,商业影片。第二,主旋律。国产主旋律**一向是让人诟病的毛病就是不讲人话不办人事,因此即使像《张思德》这样票房收入2个亿(估计90%的水)的影片也不能叫做商业**,正因它不能带给观众购票入场观看的欲望。而《集结号》能让观众购票入场(不是包场)正是《集结号》作为商业**的成功之处。
另外也没必要遮掩,《集结号》就是主旋律**。把《集结号》做成主旋律,相反是导演冯小刚编剧刘恒的高明之处。正因主旋律在宣传(上了CCTV《新闻联播》)和档期上(元旦前一个星期多一点,去年这个时候是《云水谣》后面是《黄金甲》)上都占足了便宜。
事实上就咱们国家目前的体制来说,主旋律**无论在资金还是在放映发行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如果说现阶段要对抗好莱坞**,目前重任是在主旋律**身上。问题在于主旋律如何结合商业**的长处,令观众掏钱进入影院。
从《集结号》的故事原本杨远金的小说《官司》看来,这是个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主旋律故事。当初冯小刚联系八一**制片厂要拍摄《集结号》的时候,八一厂的领导正是高瞻远瞩的看穿了小说《官司》背后隐忧,因此思考再三拒绝了冯小刚的要求。令八一厂领导没想到的是这个小说能变成主旋律**,因此也令观众能够有幸不受八一厂战争片的折磨。
从《集结号》来说,这个未必是国内最好的战争**,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国内最好的喜剧**,但是如果《集结号》能够像《甲方乙方》一样,为中国**指名未来的道路,一样功莫大焉。
影评精选五:
首先这个片子告诉咱们战争原来是残酷的。南北战争时期的南方名将伯特·李将军曾说道:“战争如此残酷是件好事,否则就会有人钟爱它。”但是看以往我党拍的片子,咱们是很难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比如《小兵张嘎》,一个小孩子把日本人耍的团团传;比如《绝境逢生》,潘长江拿着把铁锤在全副武装的日本人堆里杀个几近几出,最后力尽铁锤脱手而飞还砸倒一个人;还有《地雷战》、《地道战》,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居然奈何不了一群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平民。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意思是拿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百姓作战,跟抛弃他们没有什么两样。平民和武装到牙齿的军队作战,是占不了便宜,胜了也是惨胜。大部分国产战争片中,智勇双全的主角在子弹横飞的战场总是能无所畏惧,简单搞定敌人,顺便还能泡个mm。俺们党这么拍片子是用心良苦,都是为了俺们好,生怕俺们不敢上战场,或者一上战场就开小差,因此把战争片拍的既温馨又简单。
有人说这个片子很像《兄弟连》或者《拯救大兵雷恩》,那是正因所有的战场都是大同小异,战场是怎样样的呢?血肉模糊的躯体、断裂的四肢、满地横流的血水、和泥土混杂在一齐的内脏、正因恐惧和痛苦而面目狰狞的士兵。如果是冷兵器时代,你还能够看到满地乱滚的人头;如果是热兵器,你能够看到浑身冒火的钢铁怪兽。谷子地曰:“子弹头上飞,手榴弹挡下满地滚,神仙也得尿。”斯言是也!但是咱们的战争片中却很少能看到普通士兵脸上的恐惧,在大部分片子里,如果有死亡,主角们总是英勇大无畏的死去,配角则无足轻重地死去,间或爆出一声惨叫。很少能在我军士兵的脸上看到恐惧。咱们的导演和编剧用英雄主义掩盖了对战争的恐惧。只有《集结号》中,咱们能够看到这种恐惧,当文教员慌乱地躲避著同伴的尸体的时候、当遍体鳞伤的士兵颤抖地告诉连长集结号响了的时候,咱们看到了这种恐惧,也看到了人性——凡是人,总会害怕死亡,机器和螺丝钉是不会害怕的。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兄弟姐妹,打仗就要靠战友了。《集结号》有一个很搞笑的细节,就是战友们互相称呼对方“弟兄”或“兄弟”,而不是传统的“同志”。当打退敌军两次攻击后,死伤惨重的士兵开始崩溃,谎报军情宣称听到了集结号,然而谷子地一句:“我没听到集结号,我要留下。听到集结号的,能够走。”就把所有兄弟留下来。很显然,让兄弟们留下的不是军令、使命感、荣誉感或者类似“为了新中国”等等的口号,否则他们根本不会谎报军情了。他们留下是为了和连长同伤共死。而相对的,谷子地回报他们的是千方百计的证明他们是烈士——不停地给组织写信,独自一人去媒山挖弟兄们的尸体。从某种好处上来说,他活着的目标就是让兄弟们的死能够换回700斤的小米。
“把死掉的弟兄们送到窑里,不好让炮弹炸著。”谷子地对排长焦大棚说道。(描写桂花的句子)
“黑子,到下方后好好歇著。”谷子地抱着牺牲的黑子说道。
谷子地吃力地将最后一名弟兄的尸体拖到煤窑里,细心放好。
“连长,我没有给你丢脸吧?”受了绝命伤的文化教员问道。谷子地摸了摸他的头,“没,下辈子还做兄弟。”
“下辈子还做兄弟。”这就是这个片子主题。吕宽沟和姜茂存冒着性命危险去找手表,残存的九连士兵自愿留下陪连长,眼睛半瞎的谷子地独自一人去媒山上挖弟兄们的遗体,统统都是围绕着“兄弟”这一主题。
比起兄弟,组织就不是那么贴心了。打仗时候不吹集结号放他们鸽子不说,打完仗后售后服务做得也不好。赵二斗对急着找部队的谷子地,师里面压了十几万封信,全是找部队的。想想也是,那时候组织刚刚把朝鲜人民从美帝国主义的魔掌中拯救出来,让他们从此过上了愉悦愉悦的生活,又忙着解放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民,哪有功夫管这十几万人的个人小事。当然,组织有时候也蛮好的,比如征兵的时候,给你带着大红花,让你骑着大洋马,后面敲锣打鼓,别提多有面子啊。
如果说九连的士兵们是为了对连长的兄弟情坚守在阵地上,那么连长谷子地又是为了什么留在阵地上死活不撤退呢?就为了团长一句话:“没听到集结号,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许撤退。”
俗话说军令如山,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来自上级的军令(也许还包括不是军令的命令)是有点神圣不可侵犯的。当年孙子受命训练宫女,王妃担任队长,但宫女们在训练时嘻嘻哈哈,不听指挥,孙子以军法将队长处死,杀了妃子后,宫女们言听计从。在这个故事中,不听命令本身就导致死刑。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人,谷子地忠实地执行了这个命令,为此不不惜陪上他自我的性命和骨肉相连的弟兄们。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优秀的军人,他的做法和谷子地有点不一样。在1944年的冬季,101空降师在德国边境和德国人隔河对峙。团长命令e连派一支小队半夜渡河深入敌境抓一名俘虏过来——这真是一个危险的任务。营长温特斯少校亲自安排了这次任务,大兵们在漆黑的夜里偷偷过河,袭击了敌军的一个据点,抓住了一个俘虏,然而在行动中一名弟兄受了致命伤,悲愤交加的大兵们眼睁睁地看着自我的同伴垂死哀嚎,然后慢慢被死神夺去性命。
团长过来了,热情洋溢地赞扬了大兵们的勇气,称赞他们为团部争了光,然后下达了第二个命令——晚上再渡河去找一名俘虏。团长走后,温特斯少校开始布置任务,在某处用橡皮艇过河,然后在对岸某处集结,然后袭击某处敌军据点,最后他说道:“晚上在营地睡觉,然后明天交给我一份过河后没有抓到俘虏的战报。”士兵们吃惊地交换眼神,但是他们如释重负,正因不用正因团长想为团部争光而冒险。
在那里我不想争论温特斯少校和谷子地的做法谁对谁错,我只想问一下,如果你当兵,你愿意是当谷子地的兵,还是愿意当温特斯的兵?当然,他们都是优秀的军人,也是优秀的上司和兄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