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重点文言文赏析

初中重点文言文赏析,第1张

1 初中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和做诗词赏析,文言文的技巧

初中的文言文都是一些基础简单的知识。

不要求你弄清太多句式,关键是要多积累一些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比如说:以(把,用来,来,认为,按照)、之(助词的,取独不译,代词,音节助词)、于(对于,在,比,和)、其(大概,难道,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人称代词)、所以(用来。

的方法,。

的缘故)、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因此)、乃(于是就,才,竟)等等常见的字;还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会(适逢)、度(估计)、再(两次)、顾(回头看)、拜(授予。

官职)还有一词多义:然(正确、这样、但是、确信)谢(告辞、道歉、拒绝、感谢)等等,关键在于多读,慢慢的就自身有一种翻译能力了。

做题时,不要求你逐字逐句翻译清楚,只要掌握整体意思就行。关键字对就给分。

有时还可结合题目中的信息帮助理解。关于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弄清其思想感情的核心和基调就好办了。

2 求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和必备古诗词赏析

初中人教版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桃花源记》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 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 《与朱元思书》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象奔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远。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百座山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了。

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船随水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至观赏景物。 5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和谐动听。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还像在黄昏时一样阴暗。 《岳阳楼记》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_--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人民,不在朝做官就担忧他的君主。 4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忧之后才乐"吧。 《醉翁亭记》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下落,石头露出来,这就是山间的四季。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曹刿论战》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3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人民不听从您。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用未能使神信任,神灵不保佑您。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燕、赵、韩、魏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鱼我所欲也》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单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使人们所喜欢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事情不做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的才干。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而后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而后人们才了解他。 《出师表》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降官吏,评论人物好坏(的标准),不应该不同。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送东阳马生序》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

3 初中文言文中的重难点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能正确理解浅显文言文虽说是浅显文言文,可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仍有很大难度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攻破这一重难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识记重点实词重点实词的记忆,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记住常用实词的用法后,才能理解文言文大意其次,理解重要虚词的用法重要虚词在文言文学习中也很重要,也是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要素,不可忽视再次,重视重点句型一些重要句型也影响了文言文的理解特殊句式的理解,固定搭配的识记都很重要最后,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文言文的兴趣很重要,在教学过程当中,适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能不断进步。

4 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365在线答疑网老师”帮你解答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5 整个初中的古诗文赏析

《长歌行》阅读赏析 作品简介: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 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 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 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 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 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 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 作者:王绩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这首诗在艺术上以质朴自然见长。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闲适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

(3)落晖:落日的余光。(4)犊:小牛。

采薇:《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自己的苦闷。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

6 初中重要的古文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

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

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

7 初中古诗文赏析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必背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

        这一单元文章都是古诗和文言文类型。作者们都通过文言文和古诗来表达自己很心情,在诗里面呢,你先心情因为外在的景色来衬托自己的心情我调整自己的情绪,让我感觉他们的优乐情怀。

      我看完文言文和古诗的时候,我在想编排者为什么要这样编排这些文言文和古诗?看完我就觉得他编排这些我是赞同。感觉他最后一课的三篇古诗分配的很乱。前面三篇文言文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政治思想,而最后一课的三篇,一篇是求事的路上很艰难,一篇又是和朋友相遇,赠送了这一首诗,最后一篇就是对自己的好友的思念。这三篇有递进性的关系。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朋友滕子京邀他来写岳阳楼,范仲淹庆历新政时候之后范仲淹被贬。他滕子京便要他来写岳阳楼记的景色。在范仲淹描写岳阳楼的景色时候,他并没有真正的去看见过,岳阳楼被重修过。哎,这一篇他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政治思想,对国家对人民的担忧。《醉翁亭记》那作者是欧阳修,在范仲淹等人被贬的时候,欧阳修便出来为他们求情,结果自己也被贬下来。描绘了在亭子里面的,生活的那种悠然好清静,面对国家的政治,担忧百姓的生活,那种安静快乐的心情也会抑郁起来。《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思国写的。在明王朝灭亡,就在雪后湖心亭的景色,坐在亭子里面很孤寂,望着亭子里面的景色,回想着明王朝那些忧国忧民,看着明王朝它灭亡自己也是十分的惭愧和惋惜。想起自己的国家,这时有一个人出来,两个人情投意合是彼此的知己,遇见知己的喜悦感,但这几里边儿的时候也是十分的惋惜,那种寂寞感和孤独感一下子没了。

        这三篇做的都是体现了自己对国家的思念和对人民百姓好生活的渴望。所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用外界的景色来衬托此刻的心情。让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领略了是历史文化的底蕴,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还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志气抱负。

      最后一课里面有三篇古诗,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苏轼的《水调歌头》。在上面已经,说过他们三个有递进的关系,《行路难》表现了李白求仕的路上特别的艰难。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只是说了自己见了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朋友说自己的心情,离别时又是那种惋惜。 最后一篇《水调歌头》 苏轼望着月亮对自己的弟弟的思念,艺术思想,想见到自己的弟弟,却并没有实现。

      最后一篇其实是前三篇的总结,被贬时的孤独,朋友的关怀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所以这四课都是有关联性的,所以我觉得从《岳阳楼记》到《水调歌头》安排的很合理。前面的分点后面的总结,安排的很有序,景色的优美和朋友的关怀都能衬托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一, 要认识中考的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的目标要求是: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分析常见的考点 

分析这几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我们发现,以下是诗词鉴赏的常见考点: 1 领悟作者在诗词中的情感。 

诗词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词的情感呢?  一要知人论“诗”,在平时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要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要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如江西考杜甫的《旅夜书怀》,设题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我们结合试题后面的注释“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而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以及平时对杜甫“一生多难”的身世的了解,再加上诗中“独”、“老”、“病”、“沙鸥”等意象,得出“全诗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失意等)的情怀”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又如云南省2007年的中考题第10题:阅读“隋江总《长安九日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其题设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诗歌的内容,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又开了几朵,表面诗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因此,这首诗也就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 明白这首诗或词究竟写了些什么?概括其要点。 怎样概括内容要点呢?一要学会寻找“诗眼”;二要分析层次关系;三要认真审读题目。 如山东高青考范仲淹的《渔家傲》,设题为: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片写 _________ ,下片写 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浓郁。通过分析上阕可以发现,“异”字便是“词眼”,如再追问一句,什么“异”?边塞之秋色也。阅读下片亦可发现,下片从上片的写景转到写人了,也追问一句,写人的什么?边塞将士的浓郁思乡之情也。上下片的层次关系是先写景后抒情。 3 描绘诗词中的精彩画面。 

古典诗词都是用极少的语言去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因而含蓄便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而今人对古诗词的解读,又必须把那种悠悠不尽之意还原出来,才能领悟其精妙,所以通过再造想像去描绘古诗词中的画面便是很流行的考题了,怎样描绘画面呢?一要激发想象,二要生动表达。在平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词,有意识地调动激发自己的想像。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必须闭上眼睛,想像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4 谈读了诗词后的感受或启发。 

读一首好诗,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美感和享受,更为重要的是要获得一种人生的启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古典诗词所具有的这种教化功能,也是命题者常常举起的一面大旗。如:浙江金华考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设题为: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回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先读后感。如诗中“不畏”和“最高层”是产生感受的关键性词语。据此,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的哲理也不是很难的事了。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对她却十分青睐。解答这种题目的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一是写景方法(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二是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三是词语锤炼。然后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即可。 如江苏盐城考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设题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我们就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角度一)。也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角度二)。还可以这样回答: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角度三)。 

总之,中考诗词鉴赏题,只要掌握了诗词的知识点和懂得诗词鉴赏的技巧,要拿到高分也不是难事。 

如何做诗歌鉴赏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考纲》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为鉴赏材料的古代诗歌(包括词、曲)是浅易的而不是艰深的、晦涩的、争议大而莫衷一是的;它不会有太多的典故(有,也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对背景材料也不会作过多的了解;它篇幅短小,诗当是绝句或律诗,词当是在中调以下,曲当是小令;它应当是文质皆美的、脍炙人口的或蕴含哲理的;鉴赏的重点是形象、语言、技巧和思想。 命题的方式一般是2~3个小题。题型可能会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对诗歌内容的认知。包括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2002年高考试题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中的“折柳”寓含的意义,又如“王杨卢骆当时体”中的“王杨卢骆”指哪四个人,“当时体”怎样讲,等等;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写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包括对诗歌主旨的认知,如李白的《静夜思》表达了什么主题;还包括对诗歌风格(豪放、婉约)等、感情情基调(清幽、闲适、愤懑、惆怅)等的认知。另外一类是对所给的诗写一段鉴赏文字,它要求考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评价,也可以要求对内容进行评价,字数在100字左右。还的一类是给两首写作内容相近的诗,要求比较它们的优劣。 2002年北京高考题就是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登鹳雀楼》进行比较,说说王诗比畅诗更胜一筹的原因。当然具体的题型可能有些小的变化,但大的方面却是不会变的。 其次谈谈做诗歌鉴别题的一般操作过程。 1、仔细审读题干,明确命题指向 鉴赏诗歌难免“见仁见智”,考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这既符合 

阅读文学作品的规律,又体现了创新教育的要求;但高考作为选择性考试又的自身的特点,定会对题目作必要的限制。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对诗歌某一方面设问,还是对诗歌综合要求进行整体鉴赏评价?2002年高考全国卷就只对李白的绝句中的“折柳”设问,而北京卷则要求对王之涣和畅当的两首同题诗《登鹳雀楼》作整体比较,说明王诗更胜一筹的原因。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不能粗心大意,答非所问。  

2、把握诗歌主旨,选准赏析目标 

作为高考试题的诗歌不会太艰深,不会让许多考生都读不懂(同学们要注意的倒是另一 种倾向,人为拔高,发掘微言大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且所选材料内涵一定较为丰富,呈多角度、多侧面的特点,能给考生提供一定自由发挥的空间。作题时应在基本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迅速确定你的赏析点。赏析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就思想内容而言,一般可从以下8方面确定赏析点:⑴ 爱国主义,反抗异族入侵;⑵ 谴责暴君暴政;⑶ 谴责统治者骄奢*逸的生活;⑷ 关心、同情民族疾苦;⑸ 表现作者自身的高尚情操;⑹ 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⑺ 热爱自然、讴歌大好河山;⑻ 蕴含哲理,启迪人生。从形式(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的赏析则可以着重从以下8方面考虑确定赏析点:⑴ 诗中有画(色彩搭配、点面结合、动静结合、高低错落等);⑵ 情景交融(以景写情、以情写景、情为景生、景为情染等);⑶ 对比映衬(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⑷ 巧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⑸ 形象鲜明(这形象既指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也指从诗人自身的形象);⑹ 含蓄蕴藉,意在言外;⑺ 语言特点(清新、淡雅、明快、含蓄、绚丽、热烈、凝重、沉郁等);⑻ 创作风格(豪放、婉约,田园诗、边塞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3、咀嚼推敲作品,着力分析评价 

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最易犯的毛病有二:一是泛泛而论,架空分析;一是逐句解释 或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这都是明显违背诗歌鉴赏要求的。因此,必须在“这首诗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上作文章。执柯伐柯,其则不远。日积月累,鉴赏能力定会提高。 4、精心组织语言,通达准确规范 

诗歌鉴赏由客观性选择题变成主观性表述题,对考生语言能力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诗 歌的语言是精练形象的,鉴赏诗歌的文字如果干瘪无味,必然会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应当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文采。而语言表达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所以须在平时多揣摩、常借鉴、勤动笔。在写诗歌鉴赏文字的时候掌握平时语文学习中遇到过的一些套语也有一定帮助。比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着一x字境界全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铺垫映衬”“卒章显志”等等。要强调的是,这些文字评论中常用的话并非随处可用的万用灵膏,只有使用恰当才有效果,如果生搬硬套,就南其辕而北其辙了。 

最后再说一说做诗歌鉴赏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供同学们借鉴使用。           

(一)知人论世,注重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尽管用作高考鉴赏材料的诗歌对背景材料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但对一些中学生必须了解的著名诗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则不能不了解。比如,杜甫是一个爱国忧民的诗人,他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正值安史之乱;陆游、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王维、孟浩然是著名的唐代田园诗人等。如果出现一些同学们不了解而在鉴赏时必然涉及的背景资料,就一定会有注释,在阅览时不能忽略。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如果不了解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叛军进入长安之后,“国破”“烽火”的含义,“感”什么“时”,“恨”什么“别”都难以落实,对全诗的主旨就更难把握了。

1 宁夏省吴忠市中考语文古诗文

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一句问候,给人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个微笑,给人亲切的关怀;关爱是一湾清泉,给人心灵的洗涤。

往事在我心底犹如潮水一般起起落落,变得遥远模糊了,可是每当我看到母亲那忧虑、湿润和浑浊的眼睛,就会想起那个难忘的夜晚,因为就在那个夜晚,我知道了母亲对我的关爱是心头那永不退却的潮水。那年,我刚刚从四川转到江苏读书,我的入学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245分!这对于我和我的家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尤其是父亲,他看着我的成绩,一怒之下对我说:“今天晚上你不准睡觉,给我好好地反省一下!”深夜里,书桌上那盏灯仍旧顽固地亮着,发出刺眼的光。

我疲倦地揉了揉酸痛的眼睛,对于我手里的语文试卷,光是前面的生字部分就已经把我弄得头昏脑胀,只有无可奈何地一个一个地翻作文网。过了一会儿,一阵清脆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学习:“孩子,你睡了吗?”原来是母亲。

“还没有呢!”我连忙把我房间的门打开,让母亲进来。“孩子,别再跟你爸爸斗气了,都10点半了,快睡觉吧!”母亲劝道。

“不,妈妈,就算不跟爸爸斗气,我今天晚上也要好好地把我的试卷钻研一下。”我斩钉截铁地说道。

听了我的话,母亲沉默了一下,一会儿又对我说:“那好,儿子!我来帮你一起钻研试卷。”说完,母亲端来一把椅子,坐在我的旁边,然后和我一起分析试卷。

“错了错了,‘打架’的‘架’应该这样写……这个也不对,‘端午’不是这样写的……‘偏旁’的‘旁’字又写错了了……”母亲的手里也一直握着笔,把我不会写的生字一个一个地写在了草稿本上。为了帮助我学习,母亲仿佛又一次做回了学生。

有了母亲的帮助,我的语文试卷很快就搞定了。接下来该轮到做数学了,母亲从厨房为我端来了一杯开水,放在说桌上后又开始帮我做起试卷来。

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字,每一种方法,母亲都耐心地为我开导着。渐渐地,渐渐地,天也亮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试卷该订正的也订正好了,该稳抓的知识重点也抓住了。可是,原本身体就不好的母亲如今变得更加疲惫不堪。

我抬起头,望了望母亲那饱经风霜的脸颊,和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歉意和感激之情。关爱,是一种有着无限力量的事物,它能让一个无望之人成为一位世间强者。

它也许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但都令人心中非常温暖;可是,她也许是一份付出,一份无私大爱,甚至是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人的一切,给人无限感天动地的震撼。

2 中考古文鉴赏

古文鉴赏:一篇曾国藩有关论及“名利”方面的文章。

(原文)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赏,既得务求坏。

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颓,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

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

君看十人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涂,奚事生嗟气?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语云:名根为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译解) 知足就会觉得心中像天地一样宽广,贪得无厌会觉得宇宙也十分狭小。

对于没有超乎常人姿质的人来说,多欲多求就更招致祸害;贫困时总想到丰盛,困境时经常寻求平安,富贵时要求有千乘车,尊贵时追求万钉带,没有得到又要求迅速赏给,得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264643132到后又永久占有,没有知足,整日精神昂扬但越来越委顿,天气有寒有暖,日月有全有缺,时运好时多结善缘,时运不好会生灾患。各种福分不可期求,各种祸害往往纷至沓来。

一句话会招人怨尤,一举足便会有障碍。举首望世界,乾坤是多么大啊,得到荣誉不要立即欢欣,遇到患难也不要立即气馁。

你看十人中,八九没有倚赖。别人穷困多超过我,我的穷困仍然可以忍耐;况且处于平坦夷途,还有什么事值得嗟气叹息呢?对于世界少一些索求,走路睡觉都十分愉快,听天由命活到老,就不会四处不安。

俗话说:一个名利思想不能彻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且甘愿过着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广波四海甚至遗留给千秋万世,其结果仍然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从这篇短文中不难看出,曾国藩由于受时代所限,他只是针对功名利禄本身所具有的消极的一面来论及的。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二者对功名利禄的论及其角度是一样的。

在这个小小的地球村,人人都想活的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

那么是什么把人们给拴住了、缠住了、卡住了呢?说穿了这个东西就是以“得到”为基准而欲以索取的功名利禄。当这样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追求的唯一境界,似乎自己功名愈厚,其人生也就愈美妙滋润。

其实,以索取为基准的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没法自在逍遥。 但见世间多少人,没有功名利禄之时总想“得到”功名利禄。

“得到”小的又想“得到”更大的。一旦“得到”又怕失去。

多少人就是在这样的患得患失中被煎熬,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的滋味?多少人只知“得到”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多少人在劳心、劳神、劳力。

为了功名利禄,又有多少人在计较、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又有多少人在相互怀疑、欺诈、争斗。

为了功名利禄,更有一些人在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 功、名、利、禄,人不可不争,不争,人则无进取之心,社会也无进步、发展之动力;亦不可强争,强争,人则伤神损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缺失正确的导向。

更不可为了功名利禄相互怀疑、欺诈、争斗、玩阴谋、耍诡计,对功名利禄的如此歪争、奸争,便是对功名利禄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性的亵渎了。 由此说来,对于有机会又有能力以“奉献”为基准能够获得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还是要以平和积极的态度来争取的,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胸中装有进取之意,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果从政之人都能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努力进取;从商之人都能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努力实践,那么,强盛的中国必将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使自己真正成为礼仪之邦、和谐之域。

3 宁夏中考语文必考篇目有哪些

我以前是景博的,现在已经考上二中啦。

以前发过的必备篇目大致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1、次北固山下

2、题破山寺后禅院

3、赤壁

4、浣溪沙

5、《古代诗词三首》

6、过故人庄

7、游山西村

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9、西江月

10、秋词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2、观沧海、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4、登岳阳楼

15、木兰诗

16、观刈麦

17、破阵子

18、黄鹤楼

19、归园田居

20、春望

21、泊秦淮、

2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3、过零丁洋

2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5、夜雨寄北

26、已亥杂诗

27、望岳

28、钱塘湖春行

29、登飞来峰

30、雁门太守行

31、论诗

3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3、渔家傲

34、天净沙 秋思

3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6、无题

37、关雎

38、《蒹葭》词二首

39、相见欢(李煜)

40、浣溪沙(晏殊)

41、龟虽寿(曹操)

42、使至塞上(王维)

43、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4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 2016年宁夏中考语文最有可能考什么

一、试卷特点

2015年宁夏中考语文试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为标准,以“课程目标规定的内容为考试范围”,以《2015年宁夏中考语文试卷命题说明》为依据,从宁夏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宁夏地区不同版本的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试卷继续保持了往年宁夏中考语文试卷的版块、风格、题型特点及分值,循序渐进,稳中有变。试卷依旧是三大板块:积累36分、阅读40分、写作40分、卷面与书写4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整套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试卷题型丰富多样,考查面广,难易适中。难度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

2许多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道题不只是考查学生某一单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而是考查了学生诸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试题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接地气,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4今年的试题比较简约,问题问点清楚、明了。学生不易受干扰,容易抓住问题问点答题,不易丢冤枉分。

5一些具有开放性的试题,试卷都尽可能提供了比较开放的宽泛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意见,为学生着想,体现了多元性。

5 中考必背73篇古诗文言文赏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唐代: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 宁夏中考语文必考篇目有哪些

我以前是景博的,现在已经考上二中啦。

以前发过的必bai备篇目大致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1、次北固山下2、题破山寺后禅院3、赤壁4、浣溪沙5、《古代诗词du三首》6、过故人庄7、游山西村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9、西江月10、秋词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2、观沧海、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4、登岳阳楼15、木zhi兰诗16、观刈麦17、破阵子18、黄鹤楼19、归园田居20、春望21、泊秦淮、2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3、过零丁洋2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25、夜雨dao寄北26、已亥杂诗27、望岳28、钱塘湖春行29、登飞来峰30、雁门太守行31、论诗32、宣州谢版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3、渔家傲34、天净沙 秋思3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6、无题37、关雎38、《蒹葭》词二首 39、相见欢(李煜) 40、浣溪沙(晏殊)41、龟虽寿(曹操)权 42、使至塞上(王维)43、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4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7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译文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满,包容天空于水浑然一体。

水面的雾气笼罩了云梦泽,波涛汹涌,震撼了岳阳城。

想要渡湖水而没有船只,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的天子。

坐在那看人家垂钓,只有徒然的羡慕之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

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

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

评析

:曹操的诗词大都气魄雄大、情调悲壮。该诗亦如此。写海景有远有近,

虚实相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

现出博大的胸怀。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赏析

(1)

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观;

从写景的虚实上看,

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

后四句写虚景。

(2)

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

洪波涌起

(3)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

风萧瑟,洪波涌起

(5)、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7)、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评析

]

:“次”指旅船停泊。颈联:字面意思是

"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

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

。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

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对比残夜,

江春对比旧年,

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

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都是新生

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赏析

:(1)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

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

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

好像春天

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3)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正

、悬

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5)作者从炼意着眼,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

的力量,蕴含哲理。

3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

评析

]

:妙处:善抓住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

草)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渐”字写出了诗人是骑在马上边走边看渐入佳境的。

[

赏析

]

(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

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

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

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一个“争”字,妙在形象地写出了黄莺争着挤上向阳之树的情景,准确地

描绘出了初春的独有风貌;;一个“啄”字,美在写出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

情景,准确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之情。

4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

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

评析

]

: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

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

一片蛙声,

青蛙叫的似乎就是

"

丰年,

丰年

"

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

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尾联:正

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

赏析

]

1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

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

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3)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

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4)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

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5

6

天净沙

秋思

刘禹锡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

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

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

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评析

]

“秋思”

“秋天的愁思”

之意。

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

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

乡之情。

[

赏析

]

:(1)《秋词》中

"

排云上

"

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

秋天的萧杀之气;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

"

等形象,

则写尽了秋天的萧杀之气。

(2)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景与情结合,表现了

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3)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

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7

《木兰诗》(节选)

8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评析

]

比较

“夫”

字的含义

“岱宗夫如何”

(无义)

“夫战,

勇气也”

(句

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

因太高,

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

形成一面如同清晨,

一面如同傍晚

的奇观。

尾联:

诗的字面意思是

(某一天)

"

"

定要登上泰山,

到上面俯视群山,

群山就显得渺小了。

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

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

所以该诗影响深远,

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

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

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

赏析

]

(1)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

惊叹仰慕之情;

一个

“割”

字,

炼得极好,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

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

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9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评析

]

“感时”和

“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

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

就有希望!

后四句,

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

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

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

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

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种

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

赏析

]

(1)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

望中所见

,颔联分写,通过

花和鸟

两种事物写春天。

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

尾联总写忧国思

家的感情。

(2)

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

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10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

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赏析

]

:(1)“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

妇已被抓走。

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

么?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

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

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3)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

表达诗人对

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11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评析

]

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

虽苦累却满不在乎。

描写了一种月下

回归的美妙意境。

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

也隐含祝愿

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

[

赏析

]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

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种豆南山下”

是平淡之语,

“带月荷锄归”

是幽美的,

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3)“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

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2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评析

]

首尾两联叙事。

颔联:

借景抒情,

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

“归雁”

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

心的寂寞伤感。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

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

烟,

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

在河的尽头,

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

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

赏析

]

(1)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被王国维赞为

“千古壮观”

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2)“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

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

泊不定的行踪。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

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

“直”

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

“圆”

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13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评析

]

: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

(故乡水)

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

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

赏析

]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3)

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4

游山西村

(

陆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评析

]

: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

农民、

美丽的风景。

颔联:

意境优美而含蓄。

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

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

看见前边绿柳飘飘,

花团簇拥,

一个村庄出现在

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

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

尾联:

“若许”

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

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

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

赏析

]

(1)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

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

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

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3)

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

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

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1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评析

]

: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

23

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

后四句情调变高昂,

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

另一方面又表

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

颈联:

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

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

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

后来引申出

“新事物终究

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

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

这里的

“沉舟”

和诗中的

“沉舟”

不同,

“破釜沉舟”

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

赏析

]

:(

1

)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

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

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

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

)“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

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

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

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

心情。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

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1 古文阅读的赏析

一、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说不谈本体,只谈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体的目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诗没有正面描写琵琶声和琵琶女的演奏技艺,而是通过描写东船西舫的人以及江心秋月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琵琶声的美妙和引人入胜。

又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中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也用了烘托手法,不管是首联的萧瑟凄凉景象,还是颔联的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都是为了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情。再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丽时,作者巧妙地用了诗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稍头”来从侧面烘托,让人们对罗敷的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渲染。

中国画技法中的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的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渲染刚好和烘托相反,烘托是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则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的《登高》中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连用了“风急”,“猿啸”,“落木”等意象对秋景进行渲染,写出景物的萧条,凄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悲凉感伤之情。

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借“微雨”“暮钟”“帆来重”“鸟去还”“浦树含滋”等景物对送别的情景作正面描写,把昏暗、迷蒙、压抑之景写出来,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三、对比、反衬。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歌通过陶者与富家贵族的强烈对比,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类似的手法有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反衬是衬托的一种,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的一种手法。常见的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等。

前者如王维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月出”“鸟鸣”来反衬山中的宁静。后者如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以散发芳香的春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类似的手法如《诗经》中的名句“若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乐景反衬出征时内心的悲苦。

四、虚实结合。“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实像,实事,实境;“虚”是指眼前未见的,或是回忆,或是想象之景。

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高适的《赛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二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

而三、四句虚写,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这梅花是家乡的梅,是想象之景,诗歌虚实结合,抒写了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从眼前之景写到别后情形,也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五、抑扬结合。

“抑扬结合”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

不管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王昌龄的《闺怨》:“闺中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 “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

通过对 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出 因触景而生出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这一主题。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

2 古文欣赏

老 子 道 德 经~ ·※· ~一 章 〔道,可道,非恒道〕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三 章 〔不尚贤〕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五 章 〔天地不仁〕 六 章 〔谷神不死〕七 章 〔天长地久〕 八 章 〔上善若水〕九 章 〔持而盈之〕 十 章 〔载营魄抱一〕十一 章 〔三十辐共一毂〕 十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十三 章 〔宠辱若惊〕 十四 章 〔视之不见〕十五 章 〔古之善为道者〕 十六 章 〔致虚极〕十七 章 〔太上,不知有之〕 十八 章 〔大道废,有仁义〕十九 章 〔绝圣弃智〕 二十 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二十二章 〔曲则全〕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二十八章 〔知其雄〕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三十 章 〔以道佐人主者〕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三十五章 〔执大象〕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四十 章 〔反者道之动〕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四十二章 〔道生一〕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五十 章 〔出生入死〕五十一章 〔道生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六十 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六十三章 〔为无为〕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七十 章 〔吾言甚易知〕七十一章 〔知不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七十五章 〔民之饥〕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七十七章 〔天之道〕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七十九章 〔和大怨〕 八十 章 〔小邦寡民〕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一章(45)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二章(4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三章(4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四章(4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六章(50)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十章(54)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

是为玄德。十一章(5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二章(5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十三章(5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十五章(59)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

3

拿到文言文后,先分析句子,划定句子成分,先分好主谓宾定状补,这样比较能摸准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经验找出关键字,一般来说一个句子里面关键字词会有两个,如果只两分的题,那就只有一个关键字关键字一般是实词比较偏、难的用法,也可能是虚词的特殊用法,比如“所以”在古文中是两个分开的字,作为所字结构讲,它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用……的方法”基本找准句子脉络和关键字词,那就能把大体的意思把握准了,然后在雕琢一下细节,如果是考试的话,阅卷老师会先看你关键字词的翻译,再看句子大意,你按照这样答题一般不会出大纰漏还有一些很细的东西,得自己总结一下如果你需要的话,以后可以hi我,虽然我挺少用百度hi的,但是看到一定会帮忙的文言文的词的用法是有大致的规律的,而每一题的扣分除了整体意思的连贯有一份其他都是关键字眼的翻译的分看到文言文句子翻译题的时候,先分析一下哪个字是关键字,一般是动词性的字或者用法比较特殊的虚词(如“所以”,可以理解为“用……的方法”,就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用法),你见过,但是和你平时理解的意思有区别的字这是需要你多联系一下上下文和平时积累的一些常识或者答题的经验来猜测字的意思,之后整个句子连起来翻译就好做文言文选择题的时候,一定要大体理解全文,理解那句话的句意,找准关键句就很重要了,做这个用排除法比较好做建议看文全文后,先看一下第三题选择题,那个一般是选择全文大意的题目,能帮你理解一下其实文言文重在平时的一些积累,积累一些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并且要总结一些规律,因为我们现在很多词组在古代不是连用的,如“所以”“以为”等等,这些规律要靠你自己平时的注意与总结建议买一本古汉语词典平时多翻翻,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你有疑义的字,不要急着听老师的讲解,先自己在下面查阅一下字典,这样印象更深刻的同时还很连带着记一点别的用法字典的话,可以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那个比较适合学生用,字义也比较全面诗歌鉴赏,第一找意象,第二点出手法,第三透析思想感情诗歌的意象往往能体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但是很多意向喜欢混用,意义不一不过拿到一首诗,首先确定这是一首咏物诗还是咏史,或者只是单纯地抒发自身情感大多数考题是考抒情诗其次将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情感的词句找出来就是了然后分析诗歌中主要用的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比如直抒胸臆、象征、比喻、夸张、拟人、以小见大、借古讽今、借物抒情等等,这个需要你将常见的表现手法背下来最后的思想情感,就是通过第一步找出来的能体现情感的意象来分析情感作答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格式,“诗人/词人借……的艺术手法,通过描写……(诗中意象)的景象,表达了……的情感”。

4 在线求指导:文言文赏析

1(1)喜爱,喜欢

(2)对(正确)

(3)率领,带领

(4)使……蒙受耻辱(羞辱)

2D

3(1)王翦是频阳东乡人。

(2)我想攻取(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

4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国难当头时,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意对即可)

5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1黄琬巧对 黄婉小时侯聪明,祖父黄琼做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情况,黄琼把听见的情况告诉皇上。

皇太后招他问日食遮了多少。黄琼思索答案却不知道日食情况。

黄婉当时7岁,在旁边:“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刻用他的话回答诏书。 2神童庄有恭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

(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

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将军认为他大气夸奖他,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

应声对道:“惨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堤防堤防。” 3曹植聪慧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

他十多岁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数十万字辞赋,他还擅长写作。太祖读了曹植的文章之后曾问他:“你是请人代笔的吧?”曹植跪下答道:“孩儿出口就能谈论,提笔就能写出文章,请父亲当面试试,看是否请人代笔?”当时,恰逢邺城铜雀台落成,曹操把儿子都带上台去,让他们各自作一篇赋。

曹植落笔如飞,转眼即成,而且写得很值得欣赏,太祖对曹植的才能惊叹不已。曹植天性随和,不让人敬畏,他使用的车马以及自身的装束打扮也都不追求华丽。

每次去见曹操,曹操都故意用疑难问题来刁难他,但曹植都能应声而答,因此颇受曹操宠爱。太祖去攻打孙权,派曹植留守邺城,并告诉曹植说:“我以前作顿邱令时,只有二十三岁。

想想当年的所作所为,我至今也不后悔。你如今也二十三岁了,也应当努力啊!”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受到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辅佐。

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做事我行我素,言行上又不注意修饰,饮酒也没有节制,而以后成为文帝的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给他说好话,因此曹丕被立为太子。

曹植有一次乘车在御街上行驶,从司马门径直出宫。太祖知道后非常生气。

守卫司马门的官也因罪被处死。从此以后太祖加重了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太祖一方面担心自己死后出现祸患,一方面因为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更是袁绍、袁术的外甥,因此捏造罪名,把杨修杀了。曹植心里更加不安。

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想派他去解救曹仁。为此太祖专门敕令告诫曹植,曹植却因喝得酩酊大醉而不能受命,太祖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4鲍子难客 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一起吃饭的)幕僚有上千人。宴席上有敬献鱼和大雁 的,姓田的看了,于是感叹道:“老天对民众很厚道啊!生长五谷,孕育鱼和鸟,用来享用。”

所有食客高声附和。 鲍家男子年龄二十岁,在幕僚中排列在次等的位置,进言道:“不是您说的那样。

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并存,种 类不同而已。种类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互相制约,互相成为食物,并不是为了给谁吃而生存的。

人类获取可以吃的东西吃,难道是天为了让人吃而孕育它们吗?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吃肉,岂不是为了蚊虫而孕育出人、为了虎狼而孕育有肉的生物了吗?” 5曹绍夔捉“怪” 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一个老和尚屋里的铜磬,常常自己会发出低沉 的声音半夜,寺中的钟声悠扬地响起来,铜磬也跟着幽幽地响,似鬼魂在 啜泣,如幽灵在飘荡,老和尚神情悸动,恍惚不宁,以为妖怪作祟时间一 长,老和尚给吓病了,卧床不起既然是妖怪作祟,和尚们不敢去搬掉那口 铜磬,以免招灾上身 老和尚的朋友曹绍夔前来看望谈起铜磬作怪的事,曹绍夔觉得很奇 怪,仔细察看铜磬,与别的铜磬并无两样这时,寺庙里开饭,饭堂里响起 钟声,那磬也跟着发出"嗡嗡"声响老和尚又惊惶不安起来旋即,钟停 了,那声音也停止了曹绍夔见老和尚如此害怕,不由好笑他故弄玄虚地 对老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 老和尚不相信地摇摇头,说:"你若能捉妖,别说一顿酒,就是你天天 来,我也请你!" 曹绍夔诡谲地笑道:"捉妖只是举手之劳,你不用太客气" 第二天,老和尚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个精光 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在老和尚眼前晃了晃,然后"刺拉, 刺拉"地把光溜溜的铜磬挫了好几道口子老和尚被弄糊涂了:"你这是……" 曹绍夔说:"哪里有什么妖怪呢 是因为磬和寺里的钟标准音相同,钟 一响,它也就随着响起来现在挫了几道口子后,和钟的标准音不同了,磬 就不会自己响起来了" 。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初中经典文言文短篇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初中经典文言文短篇赏析

  大道之行也

 礼记〔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不是为了占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理想社会。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2初中经典文言文短篇赏析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 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 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作者官 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3初中经典文言文短篇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及其弟子〔先秦〕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辞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对于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千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万里不可阻挡的气势。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一起首连举六位圣贤的成功事迹,从数量上给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觉得“生于忧患”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接着又极力铺排艰难环境给人们带来的磨难,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历述圣贤面对艰难忧患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一般说来,铺陈排比的写法,固可造成宏大气势;若处理不当,也可致繁复拖沓之虞。其后的汉大赋,由于片面强调了这一特点,往往使人难以卒读。而孟子的这篇文章,虽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却仍给人以行文简洁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词用字,尽量扩充每一词语,尤其是动词的容量。以起首一段为例,共六句话,六个动词,包括一个“发”,五个“举”,既表现了人物由微贱趋向显达的运动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为尧的赏识,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与努力,故曰“发”;傅说等是臣,是贤人,他们的成功,固然因为自身的才能与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如同所有成就辉煌的文人学者一样,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写得如此出色,诚为“发愤抒情”的结果。

4初中经典文言文短篇赏析

  孙权劝学

 司马光撰〔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鉴赏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此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先前史书中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而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白传神,以“话”塑人

 文章篇幅短小,通篇主要记录人物的几次对白,却传神生动地塑造出了两个艺术形象。先看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能够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比较坚定有力。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侧面烘托,展示变化

 除正面记言外,此文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由文中可知,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他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5初中经典文言文短篇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南北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尊君”,骤然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08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