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一诗诗人是怎样表达他的情怀的诗人是怎样

《赠从弟》一诗诗人是怎样表达他的情怀的诗人是怎样,第1张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托物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并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本诗整体上主要运用了衬托(映衬)的手法,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也借以勉励从弟。具体而言,全诗前三联中,为了表现松树由外而内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借谷中风及恶劣的天气来衬托松树,让寒风瑟瑟吹起,在严寒大风中坚劲不移的松树的高贵品格,不言自明。

2、本诗整体上还可以理解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追求。自然中的松树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更不具有诗人所说的什么高贵品格。是诗人用多情的目光关照松树,让这松树具有了某种与人类相通的特征,作者正是借此来寄托怀抱,象征自己的志趣追求。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称得上“雄伟”。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

以上写的是“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冰霜正惨凄”,先渲染环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终岁常端正”。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终岁常端正”?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题:“岂不罹凝寒”,然后从容回答:“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

赠从弟其二原文及翻译详细如下:

一、古诗原文

赠从弟·其二——魏朝·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诗文翻译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三、诗文赏析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

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橘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17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