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编配方法大全

和弦编配方法大全,第1张

和弦编配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三种,1、层次编配,是指根据和弦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结合音乐对比度的需要,依次构建出一系列有节奏感和感情运动感的和弦组合,2、变式编配,是指作曲家在编辑和弦时,把一些已有的和弦变体,并结合起来,目的是使乐句内有由浅入深,形成表达情感上的变化,3、整体编配,是指作曲者把不同乐句中的和弦,连续排列起来,形成更大的和弦结构,可以在更大的尺度上刻画在表现力、情绪上的变化。

以上三种编配方法都很重要,从一般的角度讲,各有其优势,可以根据乐曲各自的要求,或者根据作曲家的意图,结合使用,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音乐性。

拓展方面,还可以尝试和熟悉一些设计技巧,比如缩变式、局部复调式和隐性调式等,帮助作曲家更好地运用和弦编配表现作品的氛围和意境。

[TOC]

作曲的和弦分析,其实就是说分析歌曲的和弦走向了。可以说,歌曲的和弦走向是最具规(tao)律(lu)性的,理解一个歌曲的和弦走向就相当于理解了歌曲的一半。虽然并不能是说用那些和弦进行和和弦连接是绝对好或不好的,因为高手眼中大概什么样的和弦搭配都能够合理合适的进行创作,但是就统计来说,一些流行的和弦进行可能会有上万首歌曲再同时用,包括很多歌曲的和弦走向也往往是从一些经典的和弦走向变化过来的。所以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分析和积累常用的和弦走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编曲目前来说,我只着眼于吉他的编配。所以各种编曲中和弦的运用是最值得去学习的。与作曲中的和弦分析不同的是,作曲中的和弦分析着眼于基本的和声框架,并且用最基础的C大调顺阶三和弦进行表示,但是在编曲中很可能会用到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用到一些高级的和弦来诠释或丰富歌曲的感情,而如何在基本和弦进行的基础上,变化一些基本和弦,变成七和弦,转置和弦,挂留和弦或离调和弦,甚至完全不同的和弦,这是编曲中和弦分析的重点。

目前只分析流行歌曲中常用的和弦,按和弦级数依次分析其功能和常见走向。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和弦的搭配虽然有规律性,但都不是绝对的规律,更多的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规律性,毕竟牵扯到了人的主观感受,就会变得复杂很多。

下图是HookTheory里统计的基本和弦的使用频率(外国歌曲和国内的统计情况可能不太相同,不过大致情况是一样的)

主和弦,属于骨干和弦。一般用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和弦进行的开始。不过在曲子的中间可以尽量少用主和弦,否则老是给人以终止感,乐曲的进行也会很硬。

I和弦的第一转位,是最常见的转位和弦,比I要不稳定,常接IV。如C大调的C/E和弦。

一级七和弦,它的用处就是置于四级和弦前面,一级七和弦有强烈的倾向于四级和弦的特性,又由于它本身属于主和弦系列,所以如果我们使用了一级到四级的和弦进行,就可以在这两个和弦当中插入一个一级七和弦,形成I-I7-VI的自然进行。

I和弦的第二转位。也叫做终止的四六和弦。这种和弦的特点是,虽然算是主和弦,但因为它以SOL为根音,所以一点也不稳定,有着极强的向属和弦去的倾向。试验一下,如果一首大调歌曲结束时贝司手不弹DO音而弹SOL音,你肯定会感觉很奇怪,你会觉得这首歌曲根本就没有结束。这充分体现了主四六和弦的不稳定性。因此在编曲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如果有一首歌曲的结尾是C-G7-C(这可是很常用的结尾哦)我们就可以改为C/G-G7-C。由于C/G(主四六和弦)倾向与属和弦G7,而属和弦G7又倾向于主和弦,这样从C/G开始一系列的和弦都顺着它的倾向性行进,音乐就变得流畅了。在古典音乐中,C/G-G7-C的进行是最经典的终止式。

ii级和弦,是一个很柔和的和弦,经常接V,I,IV,vi,iii之前、它的最重要用途就是放在属和弦即V级和弦之前。而V级和弦则自然要回到I级和弦,所以很容易就形成了ii-V-I的进行。

二级六和弦是二级和弦的第一转位,在C大调中是Dm/F。它的构成音是FA,LA,RE。大家会发现它与F和弦(四级和弦)只差一个音,前者是FA,LA,RE,后者是FA,LA,DO。所以,二级六和弦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四级和弦的一个替代品,也就是说某些地方本来用的是四级和弦,现在就可以用二级六和弦代替,C大调中就是用Dm/F代替F和弦。二级六和弦保持了二级和弦柔和的特性,不象四级和弦那么硬,也没有强烈的“飞”起来的感觉,所以如果你想要使1-4级的进行不要那么强硬,但又要保证有1-4级进行的和声效果,你就可以用二级六和弦代替四级和弦。

iii级和弦,也是一个十分柔和的和弦。常用在V,IV之前。音乐的进行中有了她马上就会变得柔美而略带忧伤。乐曲中本来用I级和弦的地方有时可以考虑换成iii级和弦,音乐立即就不强硬了。港台音乐中这种手法很常用。

IV级和弦,下属和弦,属于骨干和弦。它十分明亮,让人感觉心胸开阔,有一种一下子“飞”起来的感觉。骨干的功能和弦就是它们几个,更简单的说,实际上音乐的最为简单的呈示就是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I-IV-V)的轮流出现,周而复始,音乐就这样动听起来。

属和弦,大调中的第三个正三和弦,任何一首歌曲都不可缺少。它起着对主和弦支撑的作用。乐曲的终止感就是由V-I这样的进行产生的。当然现代流行音乐特别是欧美音乐中不使用5-1终止的歌曲也很多,这正是流行音乐的特色,但5级和弦作为音乐的骨架和弦仍然不可动摇。

第五级和弦的第一转置,也是常用的转位和弦,对主和弦的倾向性显著减少了跟在I和弦之后,常接vi,可以作为连接I,vi的桥梁

除了三个骨干和弦之外最常用的和弦,一个中性的和弦,它前面可以接几乎所有的和弦,后面也是如此。它可以是和弦的进行连贯,不呆板。I-vi-IV-V是极为常用的进行,事实上就用这四个和弦就可以写歌了。

极少用

它的特点就是强烈倾向于属和弦(V级和弦),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D-G的进行。在C大调中就是用D-G7代替Dm-G7。在歌曲的适当位置使用这种代替手段效果是十分好的。但是要注意,歌曲的旋律音如果是FA(首调)则不能这样代替,因为这会构成与和弦#4的小二度冲突,十分尖锐刺耳。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二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D7和弦,2,#4,6,1。它的和弦性质和D和弦是一样的,只不过音响更丰富些。

它倾向于vi级和弦也就是在C大调里构成E-Am的进行。它实际上也是Em到Am进行的强化。和前面一样,我们可以用E-Am代替Em到Am,但仍要注意,如果旋律音是SOL,就不能这样代替,因为SOL会与和弦里的#5冲突。另外,和所有的离调和弦一样,大三级和弦也可以扩展成七和弦,C大调里是E7和弦,3-#5-7-2。它的和弦性质和E和弦是一样的。

它的最有效作用是置于四级和主和弦之间,也就是在C大调形成F-Fm-C的进行,小四级当然是一个小三和弦,它的加入会使音乐突然变得忧伤,所以它不但可以置于四级和主和弦之间,而且可以直接加在乐曲中的某个部分。著名的<Edelweiss>(雪绒花)在最后结尾时,就使用了小四级和弦。很多港台流行歌曲也使用小四级来表现忧伤与失落。

这也是一个离调和弦。而且这是一个很常用的和弦,它的“离调感”十分远,所以能制造出很动听的效果。在C大调中是A或A7和弦(和其他离调和弦一样,它可以扩展成七和弦)它强烈倾向于二级Dm和弦,这样就在C大调中形成A(A7)-Dm的进行。这可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进行,它不仅可以代替Am到Dm的进行,还可以代替其他和弦到Dm的进行。只要你的旋律中带有6,#1,3,5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音,你就可以使用这个进行。它是用来强调和声在音乐中作用的最好例子。

下面的和弦进行,用初级,中间,高级来进行分类,目前从初级和弦进行进行收集整理,资料来源自 HookTheory 。国外常用的和弦进行,国内并不一定非常常用,但以此作为基础吧,后面可以再进行调正。( 这里只讨论大调中的和弦进行

由基础和弦,I,ii,iii,IV,V和vi组成的和弦进行归为初级和弦进行。首先由骨干和弦,然后是加上vi和弦构成几组进行,这是最常见的搭配,然后就是ii和iii的加入。

“三个骨架和弦也会有自己的一份天空”

被HookTheory里称为永恒(Timeless)的进行。

被HookTheory评委最受欢迎的和弦进行,维基百科上都有专门的词条介绍此进行( 见此 )。国外歌曲较常用,但似乎中国歌曲较少用;听起来还是比较积极的。

被HookTheory里称为"Gaining popularity",大概是越来越受欢迎的意思吧。

C-Am-F-G,我印象中这个比上面的还要熟悉,很多经典老歌都有用这个进行,网上有人这样评价:“这是80-90年代老歌喜欢用的和弦进行(美国人称之为「50年代进行」),如果现在用,会有复古的感觉”( 见此 );

著名的卡农( <span class="searchmatch">Pachelbel's</span> Canon) 就用了这个进行,所以称为Pachelbel's progression。下面有卡农里完整的黄金八和弦。

I-V-vi-(V,iii,I6)-IV-(I,iii)-(IV,ii)-V。括号表示可以相互替代。这就是卡农使用的「黄金八和弦」。网上有人评价:说是现在的中国乐坛里面被用烂的一种( 见此 );

I-V-vi-iii-IV-V-I-I。卡农进行的变体,只是把终止式提前了而已。把这个和弦进行从头用到尾的如《稻香》

“连续四度进行的变体,其在目前的中国乐坛的滥用程度仅次于上一个的卡农和弦进行。更有甚者,会直接连续用这两种和弦进行,或者轮着用,典型《突然好想你》。其实周董的《青花瓷》的和弦进行也是基于这两者的。”( 见此 )

引用自知乎连接,在此作为参考。

<div>以上只是常用和弦进行里面的一些<u>套路</u>。要想有创新,不妨在一些地方用一些<u>变体</u>。常用的如用调外和弦来代替普通和弦,或者用七、九等和弦代替三和弦。 1、七和弦代替三和弦。 可以保持根音不变,增加一个七音,如Am->Am7。也可以在原根音下方三度增加一个音构成下方三度的七和弦,如Am->Fmaj7。 一般说来,七和弦有以下功用: (1)小七和弦:有模糊调性的作用,一般常用于中国风。以C调为例,如果把歌曲里面大部分C、Am用Am7及其转位代替,F、Dm用Dm7,G、Em用Em7,那就会别有一番风味。 (2)大七和弦:大七度有扩张的感觉,加上了三音和五音其不协和感会降低。这种和弦也有模糊调性的感觉,更多的会有一种舒适、放松的听觉效果。 (3)大小七和弦(如G7):<u>这个和弦的三音和七音是减五度,有极为强烈地向内解决倾向!</u>也就是说这个和弦一般用来作副属和弦使用,其下一个和弦一般只能是其上方四度(或下方五度)的三和弦,如G7-C,D7-G,E7-Am等等。如果不是为了这种效果,请慎用。不建议初学者把副属七和弦用于阻碍进行。 (4)小大七和弦:不常用。主要为了营造一种奇幻的效果,其七音可以看作和弦外音点缀。 (5)半减七和弦:主要是为了缓冲减三和弦的强烈冲击感而增加了一个七音,听起来会稍微缓和一点。毕竟在连续四度进行中,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减三和弦。 2、修改三音,即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互相转化,或者变成挂留和弦。 对于一个「正常」的三和弦,其根音和五音就是纯五度,所以唯一能改的就是三音。 这种方法用得比较普遍,<u>以下以C大调为例。</u> (1)四级小和弦(Fm):一般来说,把一个大三和弦变成小三和弦会有一种柔和的作用,但是一般主和弦C不会变成小三和弦(否则会改变调性)。属和弦G也基本上不会这么改,否则其三音就构不成导音,没有向主和弦进行的倾向了。所以这么改的一般只有下属和弦F,即变成Fm。这个和弦实际上是<u>和声大调</u>的和弦,不仅仅会将下属和弦的色彩改变,而且其三音为降六级音有强烈地向属音进行的倾向,所以Fm后面一般接的是主和弦C。变格终止式中的四级和弦常为小和弦,如《蒲公英的约定》、《一生有你》。如果用大和弦来变格终止反正没有终止的感觉。<u>注意,旋律里面如果有六级音(La)的话不要这么改,否则将会造成增一度的极大的不和谐。</u> (2)副属和弦(B、E、A、D):而将小三和弦变成大三和弦的话,其离调的三音反而会有强烈趋向于其上方小二度音,即和弦根音的上方四度。所以,这种和弦多数置于其上方四度和弦之前作为副属和弦使用。根据以上关于大小七和弦的分析,这种副属和弦加个七音未尝不可。<u>一般来说,如果你的和弦进行中有一对连续的和弦,后者的根音是前者根音的上方四度或者下方五度(如Em-Am)的话,你就可以把前一个和弦的改成大三和弦或者大小七和弦。但是,这种技巧切忌连续使用!连续使用调性就乱了,就不是离调了!</u>至于导大三和弦B,已经不属于「只修改三音」的范畴了,但是由于其情况与其他三个相同,故在此并列。 (3)小三和弦变成大三和弦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在小调中把乐曲结尾的终止式的主和弦改成大三和弦,如a小调以A而不是Am结尾。本来小调是有阴暗、忧郁的特性的,但是最后这么改会给人一种变成大调的感觉,也就是说,忧郁到最后,就豁然开朗了,有一种「风雨过后终于见彩虹」的感觉。——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情况叫「<u>辟卡迪三度</u>」。 (4)挂留和弦:一般来说,挂四和弦(sus4)的四音是不稳定的,有向大三和弦的三音解决的倾向,故一般放在同根音大三和弦之前使用。如属挂留和弦(Gsus4)可以作为半终止式的倒数第二个和弦使用。同样,挂二和弦(sus2)的二音也有向小三和弦的三音解决的倾向。当然,这两种挂留和弦互为转位,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 (5)上面提到的五级小和弦(Gm):虽然说它在主调中失去了功能,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不会被用到。实际上,它是副调里面的和弦:上主副调(小调)的下属和弦,或者下属调的上主和弦。也就是说,这个和弦大多数会这么用:Gm-A7-Dm(上主副调的4-5-1)或者Gm-C7-F(下属调的2-5-1)。前者在《东风破》中出现过,用得很妙。 3、根音不在音阶中的离调和弦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这里只挑几个有代表性的介绍。 (1)降七级和弦(C大调的♭B):a)可以看作重下属和弦,即下属调的下属和弦,对应的用法是♭B-C7-F或者♭B-F。也可以在连续四度进行中作为Bdim的代替。这种情况下可以扩展成大七和弦。b)可以代替二级和弦(C大调的Dm),你仔细听《记得》第七小节的地方就能发现。 (2)降六级和弦(C大调的♭A):这个和弦有极为明亮、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下属功能,可以用作♭A-♭B-C,在乐曲结尾使用有种高调圆满结束的感觉。而作为主功能,可以用来作为终止式中主和弦的替代,与G-Am的阻碍进行不一样,G-♭A的阻碍进行有种金碧辉煌的感觉。 4、转调衔接和弦 有时候,离调和弦不一定只是为了离调,有时候是为了转调!一般来说,乐段之间的转调可以是上方/下方小三度的转调、上方/下方纯五度的转调、还有纯粹为了在高一点的音上面重现主题以示升华的上方大二度/小二度的转调。当然,也有其他不符合这些的转调,如《My heart will go on》是转到上方大三度的调。如果直接转调,未免生硬,使用一些和弦衔接会更自然。 转调衔接和弦一般符合<u>「阳奉阴违」原理:即 表面上 是原调的离调和弦,即原调的调内和弦的替代品,但 暗地里 其实是新调的重要功能和弦,当转到新调的时候听者才恍然大悟。</u> 前两者可以使用的和弦比较简单,小三度的可以直接用同主音大小调的和弦转调,如C变Cm之类的,<u>甚至可以利用同主音大小调的属和弦完全相同来通过半终止式转调</u>;而纯五度的更不需要离调和弦,纯粹将属/下属和弦当主和弦即可。下面来讲一下转到上方大二度和小二度用于衔接的和弦。 (1)上方大二度调:和原调只相差两个升降号,故较容易。常见的做法是把半终止的属和弦G当作新调的下属和弦,一般在G后面加一个看似阻碍进行的六级大三和弦A,然后再从新调主和弦D开始新的乐段。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离调和弦转到A和弦,然后再衔接新调。《一个人失忆》用的是前一种方法(后面又直接升高半音,总共升高了一个小三度)。《我的歌声里》的做法是,从原调♭G调先「离调」到上方大二度的♭a小调即♭C调(这样只需要动一个升降号),然后再通过同主音大小调相同的属和弦♭E和弦转到♭A大调。 (2)上方小二度调:和原调相差五个升降号,也就是说要降低原调里面除了下属音和主音以外的其他五个音,故必须通过降号多的离调和弦衔接,如上面提到的降六级和弦。还是<u>以C大调为例</u>,通常是用降六级和弦♭A代替终止式的主和弦C造成明亮的感觉,然后又可以把它当作新调的「半终止式」(♭A和弦是♭D调的属和弦)然后开始新调。即-G-♭A-(开始♭D调)♭D-。《丝路》的做法是,从F调半终止式的C和弦开始,下一个和弦并不是预期中的主和弦F,而是同主音的小三和弦Fm作为Bridge乐段的开始,而Bridge乐段是♭D调(即下方大三度调),也就是说那个Fm是过渡调式的三级和弦;在Bridge乐段结束的终止式♭D和弦后,又转到其上方纯四度调♭G调。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迂回的转调过程:F调-♭D调-♭G调。 (2016年1月3日更新:克罗地亚狂想曲是c小调,是直接属和弦G阻碍进行到了调内VI级的♭A,然后就当作新调属和弦顺势转入 ♯c误 ♭d小调了,不得不说,真的很突然) 5、用得出神入化的典范 这里再提一下那首 我们的爱(FIR(飞儿乐队)演唱歌曲) ,它是离调和弦用得出神入化的一个典型。 首先,它主歌的开头并没有使用f小调的主和弦Fm,而是转而用下中和弦♭D。并且主旋律与其相对应的却是和弦外音♭E——也就是说听起来像九和弦,给人一种很新奇的感觉。而那个地方对应的歌词是主角回忆小时候,这种飘渺的听觉会让人感觉到描述的场景「不在当前,只在遥远的回忆中」。当然,用得好可以这么用,用得不好是适得其反。主歌基本上都是♭D-♭E-Fm的循环,给人一种「最后才定下来」的感觉(类似的用法见《离歌》副歌第一句)。到了副歌,就是正常的主和弦开头的进行;但到了副歌的末尾处,♭D-♭E结束后连续出现了三个根音都是主音的和弦:Fm-Fsus4-F。看起来Fm已经结束了,但是后面为了形成一种「最后的温暖」的残留感觉,使用了一个大三和弦(参见第2(3)条),于是就用了一个挂四和弦来过渡(参见第2(4)条)。 这首歌的Bridge才是最亮的地方。从一个离调的♭G和弦开始,一直使用离调和弦,感觉换了一个调,并且一直向下大二度模进,于是甚至分不清它换的具体是什么调,反正是降号比原来多的调。歌词为「不要再问你是否爱我,现在我想要自由天空,要离开这被捆绑的世界,不再寂寞」,而这种<u>看似漫不经心,离原调越来越远的离调和弦群</u>,正好可以表现这种<u>幻想</u>着无拘无束,忘记从前的一切的意象。Bridge的最后,又从离调「最远」的降下属和弦♭♭B开始连续二度上行,将之间离的调一步步拉回原调,暗示着从想象重新被拉到现实的悲伤中:♭♭B-♭C-♭D-♭E-Fm。 总之,这首FIR的作品使用了各种离调和弦的技巧,将其所需要表现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出来,远远胜过目前中国乐坛90%以上只使用六个调内和弦的各种平庸作品。</div>

<div>

现在限于我的视野和能力,主要还是分析按大调分析和弦,小调作为大调和弦分析的一种变形,比如在按大调来记谱,如果歌曲是小调的话,我们把主和弦当做vi极和弦,属和弦当做iii极和弦,下属和弦当做ii,其他的都按照大调和弦的分析思路进行分析。

关于相关连接

父类节点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叫和弦。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什么叫和弦我想你就不会问第一个问题了。和弦指的就是多个不同的音组合起来(一般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比如你一个人唱歌的话,同一时间只发出一个单一的音高(极其专业的个别特殊情况除外,这里不讨论),但如果一个合唱团在唱歌,同一时间就可以发出很多不同音高的组合,你在其中随便挑一个时间点去看它是由哪些音组合起来发出的,这就是一个和弦。

和弦在歌曲中具有各种你能想到的作用,基本上决定了一首歌好听不好听。你随便听一首歌就会知道,歌曲一般都不是清唱,而是有伴奏的,伴奏其实就是提供了和弦。有了美妙的伴奏,歌曲听起来就生动多了,很多时候也明显更具有表现力,更感人,这些都是和弦(和声)的功效。

和弦有两种。一种是和弦中所有音并非同时奏出,而是有先后顺序地奏出,这种和弦叫分解和弦。另一种是不分解的和弦,即和弦中音同时奏出。假如把前者称为A类和弦、把后者称为B类和弦的话,那么和声指的是若干个B类和弦的连接。也就是说,和声和和弦的区别有二。一是和声一定是和弦中的音同时奏出,不是分解和弦;二是和声一定不能是孤立的一个和弦,而必须是若干个(至少两个)和弦的连接(“连接”在这里也可称为“进行”)。不过和声与和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第二点,也就是说,和声与和弦相比增加了时间这一维度。

你问的是为什么曲子中有的地方配3和弦而有的地方配7和弦吗?因为3和弦与7和弦的表达效果与表达情感是不同的。

三和弦是有三个音按照三度叠加而成,而七和弦是由四个音按照三度关系进行叠加,也就是说七和弦比三和弦会多-一个音,在制作曲子的时候经常发现只依靠基本三和弦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尤其是在制作恢宏大气的曲子时,只依靠简单的三和弦是完全不够的,因为三和弦由于只有最基本的三个音,音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七和弦是在三和弦五音基础上叠加一一个三度音得到的,所以其音域可扩展性较三和弦强了很多,在制作恢宏大气的音乐时,利用七和弦来制造乐段的两天可以达到很多出其不意的效果。将基本三和弦,七和弦,或者更加高级的九和弦融合起来来使用,让整个音乐华丽的同时,也不缺乏朴实,这样在使听众倍感精彩的同时还让整个曲子具有了更多的记忆点,更强的耐听性。

三和弦与七和弦表达的情感不同。一般来说,三和弦比七和弦更纯净、简约。七和弦比三和弦更丰富,多色彩。

一级和弦、四级和弦和五级和弦是音乐中比较基础的三个和弦,它们在各种调式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如下:

一级和弦:也称为主和弦,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在任何调式中,该和弦都是调性的根音所对应的和弦,是整个调式的起始和归宿。

四级和弦:也称为次主和弦,用罗马数字表示为IV。在大调调式中,该和弦是距离主和弦(一级和弦)四度距离的和弦,常常被用于表现出沉稳、安逸、舒缓的情感氛围。

五级和弦:也称为属和弦,用罗马数字表示为V。在大调调式中,该和弦是距离主和弦(一级和弦)五度距离的和弦,通常用于制造紧张、悬疑的效果,是很多流行歌曲、摇滚乐曲的必备和弦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调式中,上述和弦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或者其他名称,但它们的基本功能和特点是相似的。

按照主-下属-属的形式进行连接,形式可以多变,但是切记不能进行属-下属的连接;因为这样的和弦连接在音响效果上极其破坏旋律性,除非作曲者刻意要让旋律有该效果。

以上所说的是大小调中的主三和弦连接,另外还有副三和弦,副三和弦的使用是根据旋律情感来使用的。

比如一个小节中出现1和3,那么可以使用C和弦,也可以使用a和弦,两个和弦有2个共同音,是可以使用和弦借代功能的,并且他们同属关系大小调中的主和弦,若想让旋律明朗一点则配C,若要忧伤一点则配a。

扩展资料:

弹奏和弦,要掌握好四个连贯性的触键动作过程,良好的手型支架和松通的手腕统治三个手指贴键弹下;三个手指平衡同步均匀触键着力,

弹奏手指的弹奏重量要通畅地下沉至键盘底部;四是和弦弹完后的抬手动作要由大臂带动小臂及手腕完成。这四个连续性弹奏环节,是柱式和弦弹奏的一个完美过程。

手臂和手腕放松、手腕富有弹性、手掌支撑、手指贴键和指尖站立的弹奏状态,是弹好和弦的重要保证。弹奏和弦要注意肩部放松和大臂舒展,切忌拍打敲击琴键和小指倒邪虚飘等弊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