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第1张

#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一、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二、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三、多音字

 行 háng(银行) xíng(不行)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五、问题归纳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3《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六、课文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一直没有找到。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

  成名反复思索,莫非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粒小芥菜子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叭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

  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赔上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

借古讽今的写法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例如小说的第1段,以极精练的笔触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胥这些下属和爪牙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这一段是一幅黑暗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然后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头能够“塞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而得福。这种“化魂”的情节,只是寄托美好愿望——所谓“天酬长厚者”的艺术虚构,除增强悲剧的深刻性之外,这并不能说明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因此,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是本文的特点与基调。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 免战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并非良心发现。这些官僚的获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

《促织》见于《聊斋志异》第四卷,其内容久为人们所熟知,它深刻揭露了“苛政”之危害。《变形记》主题思想: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变形记》用表面的荒诞不经,来诉说作者自己内心的生活理想,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卡夫卡的象征,不但具有深刻的文字艺术的深刻意蕴,又包含者理智的比喻。

首先,它表现了作者对于被社会同化的内心忧虑。社会发展趋于同化,大众对于成功学理解的单一与成功标准的功利化,使大众趋向于常规,尽力规避风险。

大众被他人所谓的成功标准而同化与影响,甚至胁迫的不能自主,成为只对名利金钱追逐的奴隶,从而人纯洁善良的一面彻底被抹灭,人成为非人。《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对生活压力的畏惧和逃避。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就像是他对于自己命运控制的无力。这种恐惧与无力,挣扎无果后的绝望,是作者表达给读者的近体化情绪,给读者带来一种强烈代入感。

《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再深入点说,是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

《变形记》有趣的正是在于,表面上看,变形的当然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命运无力改写的强烈苦恼与愤慨。在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面对家人的嫌弃与冷漠,他无力改写,只得承受。在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作者所想表达的现实性意义被鲜明地揭示出来。

艺术特色

《促织》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小说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

同时,文章在语言方面推敲斟酌,精炼生动,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

《变形记》中叙述者视角就像一部摄影机一样,客观记录着人物的言行,所以,这一外聚焦的感知不但没有显示出特定的情感、立场和认知态度,相反,却好像“有一种奇特而明显的反常现象,即人物遭遇越是非同寻常,叙述就越显得自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阅读体验与叙述者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即使文本内容非常惊骇,叙述者也保持不动声色地冷静观察。卡夫卡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描述,甚至连他自己的感受都没有留下来。小说开头叙述者就用一种若无其事的态度叙述了一件奇特而又恐怖的事情——“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随后让故事在令人困惑不解的境遇下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61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