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晚游六桥待月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创作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介绍了西湖的景色。对如此美景,作者是很欣赏、很迷恋的。
但是,这并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情感,是那种世间多庸碌之辈,自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音的一种落寞……
似乎,高人都有这种感觉。
只不过,袁宏道写的这篇文章如果被他的好友,也就是与他同游西湖的石篑看到,会是什么感觉……他会因为袁宏道在他面前感叹找不到知音而生气么?
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外面世事变幻的冷静观察。根据查询《宿凿石浦》内容得知,在诗中诗人把宿凿石浦当做一种自然景观来赞叹,并通过自然景观的表达来传递自己内心的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外面世事变幻的冷静观察的情感。《宿凿石浦》出于杜工部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泰山梁甫行 》曹植(魏晋)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翻译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扩展资料: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居。
所以“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泰山梁甫行
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的游记《小石潭记》,通过绘形绘神、绘声绘色的笔法,将潭水、游鱼、岩石、树木等逼真地再现出来,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此同时,这篇游记又寓情于景,含蓄地反映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寂寞失意之情。
《小石潭记》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小石潭》充分表达了对大自然秀美风光的热爱,同时透露了对自己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的身世感怀。不被重用,寄情山水,有些伤感,但没有颓废。
写的是游赤壁的所见和心情,对江山的赞叹和历史的凭吊。当时东坡被贬为黄州知府还是什么太守刺史之类的。感觉怀才不遇,心里憋屈、不爽。看到赤壁的景色后顿时心情开阔,热血澎湃。词中对周瑜潇洒的描写,借以出出自己心里的闷气。周瑜少年得志,官拜大都督又娶了小乔这样的国色天香。想象着自己也能像周瑜那样多好啊,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展自己的才华。
不过好像听说他游的不是赤壁之战的遗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