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人常用萱草象征母爱。
2、在中国,代表母亲、母爱的花卉就是萱草,萱草出现在中国古籍记载中已有3000多年历史,作为代表母亲的意象符号也有千余年历史。
在1934年,美国首次发行了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安静地看着花瓶中一束美丽的康乃馨(香石竹),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变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
3、在台湾地区,羽扇豆是母爱的象征,鲁冰花的正式名叫羽扇豆,鲁冰花这个名字更具有艺术气息一些,不然歌曲变成“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羽扇豆”就非常具有乡土气息了。
4、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5、萱草,在中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中国的母亲之花。
6、萱草花,又叫忘忧草。它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的花,十分艳丽,非常适合供人观赏,它的花蕾叫金针,所以也叫金针蕾。在母亲节,子女为母亲送上一株忘忧草,祝福母亲远离烦恼和忧愁,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以及松竹梅岁寒三友都是古代诗人咏诵的对象。比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五言绝句《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辙的七言绝句《种兰》: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从古籍记载来看,槐、柳、榆和梧桐最受古人青睐。为什么古人特别喜欢原来它们都有特别的象征,是古人眼里的吉祥树。
槐树——先秦时的官方绿化树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门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
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
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
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遍植槐树。
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朝。
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移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即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故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祛病消灾之神树
“柳暗花明”“桃红柳绿”,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南海观音的形象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古人迷信“柳可驱鬼”,南北朝时,民间已出现了门前插柳的风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此时歌咏描写柳树的诗文也最多。
贺知章的《咏柳》,浓缩了古人对柳树的喜悦之情:“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北宋的都城汴梁,柳树的数量远多于槐树。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大大小小的树木约有170多棵,其中柳树占了大多数,堂前屋后,路旁水边,总不少曼妙柳姿。
榆树——活命树、救荒树
榆树同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已广泛栽植。既没槐的才干功名,又无柳的姿态风流,榆树之所以能赢得古人青睐,概因它是一种“活命树”。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黄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先秦时人们已发现了榆树的救荒功能。
《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
明朝朱橚《救荒本草》也记载了榆树的各种“救饥”之法。
因为榆树有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时家家不忘栽上几棵榆树。
梧桐——“宜子孙”之祥树
梧桐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古人往往将梧桐与竹子配合起来栽植,“前栽碧桐,后栽翠竹”。如果再养点菊花,到了秋天则别有景致。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这也使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与高雅。
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汉魏时,人们用梧桐木制琴已很有经验,以生长在今鲁南峄阳山的梧桐为佳。
此外,梧桐还被视为“宜子孙”的祥树、“知岁时”的灵树。
在古代的时候,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喜爱都通过诗词表达出来了,例如王安石的《梅》,李商隐的《忆梅》,陆游的《梅花绝句》等等。在这些字里行间当中都透露出了人们对于这种植物的特殊情感,赞美它的高洁,通过诗词的写作可以看出来他们将自己精神层面的东西寄托在其中。在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之所以将梅花比喻成一种高洁的事物,也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
一、盛开的季节特殊不少的植物或者花朵都会选择在春天这样一种万物复苏的季节盛开,但是梅花却不一样,这也彰显了这种植物的特殊性。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而言,这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因为它们在严寒中挺立不惧风雪。这样的植物在自然界当中是非常少见的,凌寒独自开这是诗人对它的描述,无论是生长到开放这个过程都是默默无闻的,这也代表了一种淡雅与世无争的品质。
二、代表精神层面的寄托梅花能够在寒风中挺立,即使是面对险恶的环境仍然保持自己的姿态,也是在皑皑白雪当中的一抹亮色。在冬天由于气候的因素,大多数的植物都会凋零,由此也可以体现出梅花有着坚韧不拔的秉性。迁客骚人能够在梅花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通过对梅花的描写,也能够寄托自己在精神层面的一种思想。代表的也不单单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三、有特殊的寓意这种植物并不是外来的品种,它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木,在传统文化和精神表达当中用梅花来进行比喻再合适不过。在春天的时候,百花争艳,这时的梅花默默无闻。可是在严冬来临的时候,面对瑟瑟的寒风,它却勇敢地盛开,这与古人所崇拜与尊敬的君子形象十分类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