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年恰逢严冬,纣王和妲己看见有个老百姓赤脚走在冰上。妲己认为这个人之所以不怕冷是因为他的脚与常人不同,可能是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纣王便命人将他双脚砍下来,只为研究那两只脚不怕寒冻的原因。另有一回,妲己看见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便称自己能分辨其腹中胎儿的性别,而为了弄清究竟是男是女,不惜叫纣王命人剖开孕妇肚皮看看究竟,最终枉送了母子的性命。
2、妲己在蛊惑纣王纵情女色,荒*误国之时,渭水部落的周逐渐壮大。当年周首领姬昌被囚朝歌两年,长子伯邑考前往朝歌朝见纣王,因多看了妲己几眼,被纣王剁成了肉酱,还做成了肉饼让姬昌吃。由此,商与周便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而后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等人的协助下共同伐纣,在牧野展开交战,商溃不成军。
3、妲己和另外两妖——王贵人和喜媚与纣王日久生情,见今日之惨状不免动了恻隐之心,不顾女娲曾经的命令便去劫周营,不过寡不敌众,没能成功。纣王见大势已去,便在摘星楼自焚而死。妲己和另外两只妖则趁乱逃了出去,不巧被女娲拦住。女娲命人用缚妖索锁住她们,并要交予姜子牙处理。三妖泣声说道:“启娘娘得知:昔日是娘娘用招妖幡招小妖去朝歌,潜入宫禁,迷惑纣王,使他不行正道,断送他的天下。小畜奉命,百事逢迎,去其左右,令彼将天下断送。今已垂亡,正欲覆娘娘钧旨,不期被杨戬等追袭,路遇娘娘圣驾,尚望娘娘救护,娘娘反将小畜缚去,见姜子牙发落,不是娘娘‘出乎反乎’了?望娘娘上裁!”女娲却批评她们道:“吾使你断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气数;岂意你无端造孽,残贼生灵,荼毒忠烈,惨怪异常,大拂上天好生之仁。今日你罪恶贯盈,理宜正法。”随后三妖便被杨戬押解到周营,被姜子牙处死。
在中国历史上,要问哪个妃子比皇帝还出名,妲己绝对是第一个,妲己,有苏氏的女儿。商纣王子辛的宠妃,有美色。纣王非常宠爱她,对她言听计从,荒理朝政,日夜宴游。后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经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武王所杀。
说来妲己真是冤枉。历代文人,仅凭臆断和想象,便一步步地坐实了妲己的罪孽,让她背负起千古第一恶女的骂名。
他们历来被认为是一对恶男女
中国历代的“红颜祸水”里,最恶毒的恐怕莫过于殷商时代纣王的宠妃妲己了。而且两个人犯起“混”来,简直算得上“夫唱妇随”,惊人地合拍。按《史记·殷本纪》里的说法,纣王已经可谓残暴,但若按民间《封神演义》里的演绎,那就简直是变态,有严重的“施虐狂”倾向。照《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纣王也因此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这位叫妲己的美女自然不是狐狸精变的。《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据说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会有《封神演义》这般附会。虽然妲己不是狐狸精变的,可照样把纣王迷得魂不守舍,唯“妲己之言是从”。
根据正史记载,纣王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起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可谓荒*之极。
最过分的是,他耳根子特别软,最听妲己的话,甚至到了 “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这样一来,天下就无法太平起来,老百姓埋怨,各诸侯反叛。这时,妲己又给纣王出了一个“狠”招,发明了一种惩治犯人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铜柱横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后命“有罪者行其上”,没走几步,就纷纷掉进火红的炭火里,活活烧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炭火里挣扎惨叫,妲己“乃笑”。如何笑,是大笑还是冷笑,就不得而知了。对于这种冷酷而变态的做法,纣王的叔叔比干实在看不下去,就向他进谏说:“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这话戳到纣王的痛处,他非常生气,觉得这是“妖言”惑众,给他难堪。这时,妲己又在一旁添油加醋,樱桃小口一开,吐出一句血淋淋的话来:“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纣王一听,爱妃有如此求知之心,那就打开看看吧。于是,“剖心而观之”。
史书记载,他还将九侯﹑鄂侯两位臣公一个剁成肉酱,另一个做成肉干;另一位臣公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本也要 “炮烙”,但他很聪明,马上服软,并献给纣王“美女奇物善马”以及自己的洛西领地,纣王这才松口,把他放了。后来,有点头脑的大臣装疯的装疯,卖傻的卖傻,投敌的投敌,流放的流放。这样一来,自然民心背向、诸侯离心。很快,西伯昌的儿子周武王就起兵造反,将他打败。他不愿投降受辱,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好的宝物,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而他的美人妲己,结果更惨,被砍头不算,砍下的头还被挂在小白旗上,给天下人看,要让天下的女子都引以为鉴。
他们真有这么坏吗
无论正史典籍,还是稗官野史,都说妲己是一个蛇蝎美人。这样论调已经家喻户晓,深植人心。但问题是,历史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先说纣王,历代史书已经把他符号化成一个暴君的形象了,可这个形象离他真实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早在春秋时期,子贡就有点看不过去,他愤愤为纣王鸣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在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有了更生动的演绎,说是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而到了晋朝,皇甫谧因为职业是医生的缘故,写些文史文章的时候,也不免会犯些“职业病”,又演绎出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形状。纣王纵是不好,也不至于如此之坏。后世书生们根据个人好恶,纷纷加工演绎,以讹传讹,其谬岂不大哉
而关于纣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传说,周时的文献没有记载,春秋时也没有,可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突然很生动地描绘起来:“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据说韩非子口吃,可文章非常雄辩,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便是明证。但那时“诸子百家”个个口才了得,为了推销个人的主张、论证自己的观点,不免只顾激扬文字,“强”词夺理了。很多论据,也多是“想当然耳”。便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有时也会润润笔。譬如他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又加上“男女裸奔其间”的合理想象。当然,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在酒池面积上大做文章,说可以“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这样的想象力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也许,在他们看来,反正纣王不是个好鸟,形容得再*荡、再荒唐也无妨。历史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警示后人嘛,于是,他们的想象和润色,便常常显得坦然而大方。譬如司马迁之后的史学大家刘向,就把纣王鹿台的面积升级为“大三里,高千尺”,而晋朝的皇甫谧觉得还不过瘾,一咬牙,把鹿台的建筑高度提高了十倍,达到“高千丈”的地步。
同时,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里的“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里的“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丰富,写出来的史料也就愈生动,直到后世的《封神演义》,因为没有史家的顾虑,加上历代文人提供的诸多素材,演绎起来更是神乎其神。千古恶女的罪名,也终非她莫属。
对此,不禁要扪心自问:那些关于妲己近乎变态的行为,虽是后世杜撰,可我们为什么一直津津乐道,而且好像还很乐意把这些脏水泼在一个女人身上
纣王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那么,为什么纣王会被描述得如此不堪呢
这不得不从纣王本人谈起。《史记·殷本纪》说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自然是个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大丈夫。只可惜,也正因为具备这些过人的才能,他便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意见,有着“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的坏毛病,“以为皆出己之下”。
同时,他还有“好酒*乐,嬖于妇人”的毛病。身为一个君王、一个英雄、一个男人,这些毛病也不算太大的毛病,绝非后人夸张得那么荒*无耻。商朝人好酒,喜欢以酒佐餐、聚众豪饮,这是那个朝代一贯的风气。从出土器物来看,商朝后期的饮酒器具明显激增,这表示社会饮酒之风蔚然。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也不足以亡国。
如果说他的时代刑罚过重,也欠客观和公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们总不能要求他文明执法,用电椅或静脉注射吧在此,不妨以事实说明。《尚书·大禹谟》里载,夏朝已有“五刑”制度和“夏台”监狱。除了砍头外,那时还有烹煮、醢刑(把人剁成肉酱)、车裂、腰斩、绞杀、烧死、弃市、灭族等各类残酷的刑罚。也就是说,这些刑罚并不是商纣王独创发明的。该不该对他的政敌或罪犯处以这样的刑罚,那就是司法制度的问题了。
再举个例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刑罚。《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这是轻罪重判,当时子贡以为罪轻而罚太重,便去问孔子。孔子却认为制定此种刑罚的人是了解治国道理的。因为如果扬灰时恰遇过路人,使其满面蒙尘,那此人必定发怒,怒就会斗殴,因殴斗罪,按当时法律要灭三族。所以,弃灰于道看来过错轻,实则重,这样的重刑很有道理。因此,《尚书·康诰》才会赞曰“殷罚有伦”。这就说明,商朝的刑罚看似野蛮,但有合理之处,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也就是说,他绝不是无道之君,可他为什么还是失败呢
根据史料分析,除却诸多不确定因素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周武王发动的政变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投机性。当初纣王杀比干、囚箕子,可能只是政见不同罢了,但对微子(他的亲哥哥)却没有防备。后来微子竟背叛了他的兄弟和国家,引狼入室,难怪毛泽东都骂他是个汉(商)奸,感叹“微子最坏!”
实事求是地讲,纣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当时商朝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的军队都装备着先进的青铜兵器和盔甲,而且他的作战部队中还有“象队”这样的特种部队。古书上就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因此,他的部队所向披靡,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时,他有两个主要的对手,一个是西部的周方国,另一个就是东部的夷人部族。纣王曾在山西黎城与文王恶战一场,把文王打得大败(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若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姬昌早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稍作休整,纣王立马发兵东夷,计划一劳永逸地除掉东部威胁,永绝后患。凭着优势兵力,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般,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也几乎拖垮了商王朝。卜辞记载商征人方往返一次需要200天左右的时间,这是一件非常劳民伤财的事。安阳殷墟出土了一块刻有“人方伯”字样的人头骨,显然是商军杀死了人方的君长并带回其头骨作为战利品。虽然商最终战胜了人方,但商的国力也因此而大大消耗,因此《左传》评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缓过神来的周武王根据纣王亲哥哥微子的告密,得知纣王大军尽出,都城内防御力甚弱,遂发兵奇袭商纣,在牧野展开决战。而当时商王的精锐之师远征东南,不可能及时赶回,因此,只好将70万东夷战俘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应战。牧野之战打得异常惨烈,正如《尚书》上所描述的那样,“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绝非后世史书上所说的什么奴隶临阵倒戈,周武王兵不血刃赢得胜利。
纣王不肯投降,他选择有尊严地死去,所以自杀了。后来,商朝的遗民很不服气,在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带领下起来造反。周人用了3年的时间,才把这场暴乱镇压下去,由此可见商朝遗民的团结与纣王的威望。对于纣王的死,孔子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评价:“不闻王死,只闻一莽夫死矣!”大概也是感叹他太过尚武,忽略以德服人的重要性了吧。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评判。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不能总“以成败论英雄”。最最不能的,就是把无辜的女人也扯进来,恣意涂抹,胡乱辱骂。
历史,终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女人,也不是随意摆弄的塑料花。
给妲己翻案,也是给历史上所有曾是男人附属品的女人翻案。关于她的史料有限,年代又太过久远,所以讲她的历史,也就只能讲她如何被描黑的历史。讲她的失败,也只能讨论她依附的男人怎样失败。古代的女人,只是男人的陪衬罢了。成功了,享受荣华富贵,失败了,不但要搭上性命,甚至还要背负许多历史的骂名。那么,这是谁的悲哀
导语:虽然说妲己是妖,但自古令人感动的人妖恋也不少,比如《白蛇传》里的白素贞与许仙,《追鱼》里的鲤鱼精与穷书生,还有《聊斋志异》里面也有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妖恋情,甚至是人鬼恋情。
真正的爱是是无条件的,甚至是可以不分物种,有些外国人还与自己的爱犬结婚、甚至于自己的宠物蛇结婚呢。 那么,《封神榜》中的妲己,对纣王究竟有没有真情和爱意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
也别说妲己是一只狐狸,就算是一只狼,在纣王的长期投食关怀下,也该逐渐褪去兽性、被感化的温顺柔软了吧? 何况妲己与纣王朝夕相伴,同床共枕了多年,最起码也该日久生情了吧?可惜的是,妲己对纣王的关怀与宠爱丝毫不为所动,心硬如铁。
全书看下来,妲己当真对纣王是毫无感情的,纣王对她再好,也打动不了她那颗冷酷的心,她只是持之以恒的祸害着纣王的江山、家庭,以至于后来将他身边的亲人和忠臣统统斩尽杀绝。
如果妲己仅仅作为一名特工的话,还真是令人敬佩:“泰山压顶不弯腰,心如磐石不动摇,”有着坚定不移的目标和信念,不会为中途的各种诱惑侵蚀腐化,这份果敢刚毅,铁面无私的敬业精神,还真是难能可贵。
但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或有一些“人类共性”的妖,妲己就显得过分冷酷无情了。
那么,妲己的这份冷静与坚守,真是单纯出于任务在身、不辱使命吗? 其实不然,她不是没感情,而只是对纣王爱不起来。甚至有些鄙视人类的感情,觉得人类的感情最虚伪也最脆弱,根本不堪一击。
纣王听信她的话,挖去自己结发妻姜王后的双目,又炮烙姜王后的双手, 已经让妲己彻底看清纣王是一个多么薄情寡义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她根本爱不动。
更令妲己厌恶憎恨的是,纣王居然会听信自己的话,杀害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令妲己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纣王这样的男人。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就可以诛杀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样的男人还配做人么?连我们禽兽都不如——人类的感情原来是如此虚伪脆弱啊? 他今天可以为了我诛杀他的妻子和儿子,明天就可以为了别的女人杀了我,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我爱?
在受命嫁给纣王之前, 千年狐狸精就已经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了。不仅有子女,而且连孙子孙女都有了。
只可惜,后来被比干一把火都给烧死了,比干不但烧死了妲己的狐狸子孙,还把他们的皮毛做成皮大衣给纣王穿。看看此时的妲己是什么反应。原文如下:
比干早已经看出妲己与这帮狐狸必然有些着极其亲密的关系,虽然并不知道他们是妲己的子孙,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关系亲厚,非同寻常。 所以,趁此机会,用物伤其类的方式警告一下妲己:你的老巢已经被我们发现了,你适当收敛一些,免得自取其祸! 原文继续:
接下来就是妲己的反应,妲己的反应很现实也很真切,可比要诛杀儿子的纣王有“人情味儿”得多了。
此时的妲己是如万箭穿心的,这符合一个母亲痛失骨肉的反应,妲己在想:“不过是让我的孩子们来朝歌吃了顿饭,又没有吃你家的,你这老贼何苦要害我的孩子?何况,我的孩子们并无为祸。 你为何要把他们赶尽杀绝?我定要挖出你的心肝,为我的心肝宝贝们报仇!”
如此看来,妲己在执行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也是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她的老公孩子,兄弟姐妹,均遭灭顶之灾,几乎只剩一个胡喜梅了。
妲己如此珍爱自己的子孙,看到纣王那样残害自己的儿子,怎能不鄙视,不厌恶?她对纣王还能爱得起来吗?
更何况,如今又跟纣王结下杀夫杀子之仇,她怎么可能对仇人动真情?像纣王这样绝灭五常人伦的男人,只配下地狱,死有余辜!
而令纣王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王后不但是再婚,而且还有老公有孩子,自己居然还有一位狐类“前夫哥”。
狐狸这种动物的特性是对爱情比较忠贞,一般都会自觉形成“一夫一妻制”。组建家庭后,夫妻二狐会繁衍子女,共同捍卫自己的家庭。妲己早就心有所属,怎么会对纣王“移情别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