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青春是我们宝贵的资本之一。年轻的时候,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情感都投入到一个人身上,可能会让我们失去其他重要的经历和机会。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发展自己,尝试不同的事物,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子,拓宽自己的眼界。这样做不仅能够让我们在个人成长方面更加全面,还能够避免过于依赖某个人带来的风险。
其次,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不应该完全依赖于一个人。将自己的全部期望和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很容易让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失去控制。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么当他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期望或者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极度失落和沮丧。相反,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建立多样化的支持系统。这样,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能够依靠自己和周围的人来获得幸福感。
此外,把青春全部消耗在一个人身上也可能导致我们失去自我。在追求爱情和感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尊重。过度依赖一个人会使我们失去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只有在个人的成长和实现中找到满足感,我们才能够建立起健康、平衡的关系。
最后,把青春全部消耗在一个人身上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其他可能的机会和人际关系。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和值得认识的人,我们应该给自己多一些机会去认识新的人,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经历,通过与更多的人交往,我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获得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样的交流和互动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还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广泛、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在爱情中付出和投入,或者不能深入关心和陪伴一个人。相反,建立一段深厚的感情关系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也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人成长。我们可以通过平衡的方式来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度。不要把全部的青春都放在一个人身上,而是要为自己的成长、幸福和多元化的人际关系创造空间。
总的来说,把青春全部消耗在一个人身上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后悔。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拥抱多样性的人际关系,并在个人成长和实现中寻找幸福感。不要忘记,我们的青春是宝贵的,应该用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发展自己的能力,并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美好的时光。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男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个性性发育成熟,已经可以生育。由此可以看出,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叠。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大体的定义给你,不要完全依靠网络去做什么!自己多多动动头脑,祝福楼主!
青春发育期,以少年期为主,少年期的年龄是指11~12岁至15~16岁这个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个体生理迅速发育直至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该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方面都出现显著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事情,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
一少年期的生理发育加速
(一)生理发育加速
1身体成长加速①身高快速增长(每年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②体重迅速增加(体重年平均增长量达45~55千克)。
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体丰满,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
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①性器官发育迅速上升②第二性征的出现性③功能成熟。女性出现月经的初潮,男性首次遗精女性比男性平均提早两年。
(二)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心理疾病有:神经症,病态人格,躁狂症等。
(三)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可归纳为4个方面。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的内容包括:从心理上过高的评价自己的成熟度;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属于成人水平;要求与成人的社会地位平等;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半成熟现状:指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处于从童年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社会经验,都处于半成熟状态。
于是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经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员,特别是父母的羁绊,拥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但面对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依然希望在精神上得到成人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3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以及认为成人不理解自己而对成人产生的不满和不信任,导致青春期儿童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成人袒露,但诸多的苦恼又是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就迫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可信赖的成人朋友吐露心声。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儿童通常要表现成人时的果敢和能干,获得成功就会享受优越感和成就感,遇到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两种情绪交替出现一会儿激情满怀,一会儿低沉沮丧。
二,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记忆的发展
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对各种材料记忆的成绩都达到高峰。
思维的发展
少年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显著发展。
三,少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少年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1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2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①强烈的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青春期自我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的体貌形态,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②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能力和学习成绩是少年儿童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的重中之重。
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对他人针对自己个性特征的评价非常敏感。
④有很强的自尊心。
受到的肯定和赞赏,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受到批评和惩罚,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少年儿童强烈的自尊心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和心理依据。
(二)情绪的变化
1青少年的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
拉森发现:青春期早期情绪状态的积极方面较少,消极方面较多,情绪的稳定性较差,起伏变化较多。到青春期后期情绪稳定性增加,情绪起伏变化逐渐趋缓。
2情绪变化的特点:
①烦恼增多。为在公众面前的个人形象而烦恼;为在同伴集体中的个人尊严和社会地位而烦恼;为与父母关系出现裂痕和情感疏离而烦恼。
②孤独感、压抑感增强。
(三)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的原意不同,他是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两个概念来表征。
1独特自我。
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
2假想观众
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他自我欣赏,以为人人也都欣赏他,他自感不足,以为别人也都对他无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
(四)第二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在2~4岁之间,多在3岁左右。第二逆反期出现在小学末期至初中阶段的10~11岁至15~16岁,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第二逆反期的特征就是反抗心理表现最明显。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强加的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1少年期逆反期的表现
①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抗争,②为社会地位平等的欲求不满而抗争③观念上的碰撞。
2反抗的主要对象~主要是父母,有时因情绪左右,将是和非一起排斥掉。
3反抗的形式:①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②将反抗也与内心,以冷漠相对。
4第一、第二两个逆反期的异同
共同点:①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②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逆反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不同点: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他们所要求的独立行为中有许多行为是力所不能及和不切实际的。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是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
5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逆反期
父母应注意的方面:①父母要认识和理解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意义②父母要正确面对逆反期这一客观事实③父母要理解少年期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少年儿童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父母对儿童的认识滞后。④父母必须正视少年儿童独立自主的需求。儿童本身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前进者,父母不能视他们为被动的受教育或被塑造的对象,对他们的教育应遵循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中的需要,理解他们,尽心尽责的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母亲和父亲的责任。
四,少年期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一)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成瘾的表现:①不由自主的强迫性使用网络②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③一旦停止网络游戏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④在网络游戏中所获得的虚拟感受,反过来会强化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
(二)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表现:思维紊乱,不能控制情绪,人格混乱,扭曲现实或与现实脱离联系。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先兆:在真正患病之前常常表现出社会行为退缩,交往困难,敏感、固执,并缺乏幽默感等。
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主要原因:一,遗传因素所致,二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迅速带来的种种不适应,不平衡以及困惑和危机感,三青春发育期性机能的迅速发展和成熟、初恋失恋等诱因,导致患者常有对性的妄想。
(三)自杀倾向
自杀也是我国全人群的第5位死因,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心理障碍,家庭环境,学校的强大压力,不能面对个人遭遇的问题。
(四)反社会行为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违反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或从事各种违犯法律的行动等,属于反社会行为和犯罪。青少年的违法行为的比例,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要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及预防
1有些家庭成为滋生儿童反社会行为和犯罪的温床。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
2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青少年惧怕被同伴排斥,害怕被集体拒绝,所以许多犯罪是在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
3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自身因素。
预防:父母教师和其他重要成员,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成长苦恼、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一定要真诚而又细心的关注,了解,理解,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首先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隐私,并且在孩子对父母说自己心里的困惑和问题时,父母应该非常耐心的倾听,其实就是父母也应该经常询问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而不是对孩子不闻不问,如果孩子在学习或者是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应该对孩子进行打击,反而要对孩子进行鼓励给予孩子自信心。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快要成年了,所以他们那些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对于父母的一些思想总是不能理解,经常和父母存在一些冲突,而这个时候父母也不应该太过于专制去管教孩子,而是应该去尊重他们内心的想法,让他们能够与自己好好进行沟通。
第一,尊重孩子
青春期的很多孩子那些都是比较敏感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管教时应当尊重孩子,对于孩子在学习一些生活上所取得的成就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去面对未知的困难和坎坷,并且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能与父母曾经的认知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个时候父母也应该去尊重孩子的有些想法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去贬低或者是讽刺他们。
第二,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
虽然说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和认知以前是比较成熟,但是他们对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依然不够深入,如果说自己的自控力比较差,很有可能会被一些人带入歧途,因此父母也当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以及他们对于有些事情存在的问题,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解答与孩子成为朋友,成为孩子的倾听者。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比较敏感的,而他们的心里又存在着与家长背道而驰的想法甚至想要挑战家长的权威,所以才会引发很多的冲突和矛盾,而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一般为10~20岁左右。青春期是以性的成熟为主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下面是我整理的青春期女孩情感教育,欢迎大家分享。
青春期女孩情感教育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的好与坏,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对青春期女孩子进行早恋教育?
青春期女孩子的早恋教育
一、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不使矛盾激化
处于心理发展期的少男少女,对方面多是封闭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做为家长要仔细观察,引导,让他们无意间能把隐私暴露出来,这就给父母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家长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别把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它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家长通过讲人生、树理想、论道德、比学习,很好地引导孩子,为孩子答疑解惑。
我和孩子们沟通时,他们帮助我分析过初、高中阶段的同学早恋的原因:
其一、寻找精神依托。激烈的学校竞争使大家神经高度紧张,异性间或许能得到少许安慰,互相倾诉,逃避现实。
其二、受某些爱情小说和影视的影响,甚至课本中的爱情故事……这些对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无疑有诱惑力。
遇到早恋的孩子,不要打压、呵斥。家长、老师要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予他们真正发自内心的温暖,做耐心细致感化和艰苦的思想工作。必要时,不妨请教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对迷途的孩子予以教诲,相信孩子会转变的。
二、正视早恋,不放弃希望
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严重,解决早恋的难度大,学校、家长对早恋反感,加上早恋难于启齿,所以容易各方都捂着、盖着、藏着,甚至放弃教育希望,最终酿成不良后果。
如果孩子真的早恋了,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切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把家庭营造成一个温馨、和睦的乐园,让孩子有安全感。发现孩子 早恋,要分析原因,对症解决。是因为同学们起哄造成的所谓“事实”?还是一时感情冲动?是青春期的困惑还是学习过于紧张?通过做细致的调查,然后对症下药,耐心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2、积极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不要一开口就问学习如何?成绩如何?名次如何?可以从生活的其它方面,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沟通交流要讲艺术,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找到解决方法,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帮助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困惑。譬如,家长期盼孩子成绩优秀,孩子却不理想;学校反对早恋,孩子却陷入恋情;孩子因为违反纪律甚至被误解,遭到严厉批评……这些矛盾冲突会使孩子觉得心里压抑,平时要抓住时机,多与其沟通交流,及时帮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4、与学校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孩子发生早恋,家长既不能掉以轻心,也别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要难为情。要及时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配合,放下面子,积极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这一期间,不论男孩或是女孩,在身体内外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因此,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身体内的变化,对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孩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个性性发育成熟,已经可以生育。由此可以看出,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叠。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而青年期除了包括青春期外,还将延续至25—30岁。由于男性的成熟比女性晚一年左右,所以可以把男性的青春期年龄范围确定为14—18岁。偏早或偏晚1~2年,都属正常现象。人们通常把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称为少男,而同样年龄阶段的女性称为少女。在青春期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青春期女孩情感教育2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女生比男生文静、乖巧、懂事,可以让老师、家长少操心。
相对男生而言,女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强,对自己需求的表达方式上也要含蓄些,正因为这样,在家庭教育和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容易被忽视。
事实上,女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注。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女生比较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相对来讲心理负担也更重些,因此女生对于抑郁、焦虑和恐怖的体验显著高于男生,这几个指标主要是指在我们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心神不宁、消极应付,日常生活感觉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不足,失望、悲观情绪多,还有就是平时表现有些烦躁,坐立不安,紧张等等,可以看出女生不出问题还好,一出问题可能就比较难受,所以我们还是会更多关心女生。
对于女生心理的困扰,主要是人际交往,早恋问题,还有就是学习(前途及就业)焦虑,这是影响女生心理健康的几个重要方面。
前两个问题都体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其实,我发现现在你们仿佛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还很老练,说出话来是一套一套的。
但实际上你们还是非常需要指导,而且是科学的、全面的、及时而有效的指导。
比如说早恋(在这里我也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是否应该就叫做中学生情感?)问题,现在的影视剧、文学作品对于爱情的渲染已达到了一个非常高度,中学生(甚至于是低年级的初中学生)也开始“将爱情进行到底”。
家长和学校对于这件事情当然是格杀勿论,“禁止”什么什么,“校规”几条明确列出。
我看到的一个例子是浙江省的一所知名重点中学——温州中学有一个校规是“男女生的单独交往不能脱离公共区域”(话比较拗口,原话不太清楚了,大概是这样了。),可是以身试法的“革命者”却是越来越多。
我当过班主任,做老师十多年来,到我办公室来和我交流的学生也有一大部分是关于男女生交往的,我发现,学生对于男女生交往往往会走两个极端,有的学生对异性同学有了好感,就惊惶失措的,好象自己变得很肮脏了一样,就希望自己赎罪(对不起父母、老师云云)或者要解脱“让我如何不想他(她)”;而另一部分学生则非常热衷于“谈情说爱”,每天迷离恍惚,“幸福”得晕头转向,不能自拨,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性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又为什么说是片面呢?因为我们的青春期教育没跟上。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职业高中,短短几年功夫,男生女生在生理上实现了一个大跨越。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想一想,生理上的成人化就慢慢实现了,很少有爸爸妈妈跟我们的学生讲过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应该要注意什么问题,只是一味的管吃管住,管穿管用,出了问题又一把泪一把鼻涕的说自己费了那么多的心思,怎么孩子会变成这个样子?光有吃有穿还不行呀,孩子还有好多的问题和困惑没有解决呢,父母那儿没有给出答案,老师那里又只讲ABC,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所以就纷纷走“自学成长”“偷师学艺”的道路。
我曾经看过一个调查:青春期的一些生理卫生常识只有不到百分之八的同学来自于父母和老师。
我到新华书店去看书,总有这样的情形:一本标有“性教育“字样的书,总是被翻得破破烂烂的。
许多都是中学生模样的,在偷偷摸摸的看。
有人一从旁边走过,总是遮遮掩掩的。
有了电脑了,能上网了,就在网上随便乱看,有的父母还以为孩子在家学习呢。
有的人说了,父母当年也没有谁教,不也是平平安安的过来了吗?可是对比一下现在社会环境,网络、杂志、影视、各种动漫(说句老实话,好多动漫书我都不敢翻,太吓人了!)正常的教育之路没有,那就只有走歪路,而且渠道非常多,不就是一些青春期的生理教育吗?哪里都能看到一点。
——而哪里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教育渠道?哪里才有科学的青春期教育?又都不是,不出问题才怪呢。
比如你们不懂,就会去尝试,失败,就会造成阴影,整个人消极的因素会增加。
而等到真正的青春期教育开场后,我们的学生心理早变得扭曲了——因为感觉“偷学来的东西总不会是好的”,学生的心理本是一张白纸,你家庭教育不讲,学校教育不管,那就只好由社会来教育了,社会却是个大染缸。
有一次我们在上大学的时候去展览馆看艺术展,是毕加索的美术作品,里面有一些人体画。
当时还有一个中学生团体。
参观完后的留言本上,我们看到这样的留言“毕加索是个大流氓!”“色狼……”“谁看谁流氓”。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学生究竟怎么了?
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更强调青春期心理这一方面,因为只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才是完美的人生。
学生在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性意识也在增长,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
而你们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讲,她的发育更早些,也比男生更早的进入角色,在心理上也早熟。
我们来讲第一个问题:
一、中学生有性心理问题吗?
有的。
初中学生爱慕异性的问题、高中学生追求异性的问题,都是性心理问题。
青春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异性接近期。
随着生理发育和对性有了基本了解,中学男女同学都相继表现出了一种喜欢彼此接近的心理。
这种男女生之间彼此愿意接近、互相吸引的心理,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中的必然过程。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萌发阶段,体内迅猛增长的性激素分泌,使其性心理的感受和体验明显增强。
但从总体上说,仍然是比较朦胧的。
到了高中阶段,进入了青春期发育的中晚期,兴奋与抑制基本处于平衡阶段,特别是心理上由于高级情感的发展,使他们的性心理受到了极大的牵制。
这是中学生性心理可塑性的内因,家庭和学校的环境影响、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则是他们性心理可塑性的外部条件。
我们注意到,易出现问题的学生,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就出现了问题,要么是父母不闻不问,疏于教育;要么就是教育方式不为学生所接受。
前者是失职,后者是失当。
常见的性心理问题有:
1、异性交往不当
中学生的异性交往活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社交能力强的、担任学生干部的、性格开朗的学生,一般都能主动地与异性交往;而有近10%的学生基本上与同龄异性保持着实质上的隔绝状态,形同陌路人,这是异性交往不当的表现之一。
有一些学生最后发展成不会与异性同学交往,一有接触就脸红,表情不自然,并不是他(她)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是异性交往敏感导致的结果。
有的学生在上了大学,走入社会之后就有了异性交往的障碍。
另一表现则相反,那就是交往过密,这种行为有年龄提前、范围扩大、后果严重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引起这种趋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①性早熟是该行为年龄提前的生理原因。
性意识萌芽提前,较早对异性产生好感和爱慕,成人感过分强烈,然而生理成熟并不等于社会化成熟,形成了生理水平与心理水平之间的差距,把异性间的仰慕当作是成人间的恋爱,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害怕的“早恋“就是这种矛盾处理不当的结果。
②教育滞后及社会文化的影响是该行为范围扩大、后果严重的外部原因。
在升学率的重压下,学校较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大多数学校还没有系统地及时地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青少年缺乏一个健康正面的了解性的渠道。
他们易受同伴影响,从众心理强烈,校园内流行“没有男(女)朋友就很没面子”的舆论风气。
学校教师对此要不“一刀切”,严打严防,要不就避而不谈,任其自生自灭,收效甚微。
(其实作为学校教育来讲的话:严打是错,放任是罪)整个社会文化的改革激变,令我们的教师自己都需要一个整合适应的过程,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宣传媒介在爱情方面的过分渲染对情窦初开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力,尤其港台、日韩文化已深入人心,接受力强、逆反心重的男孩女孩离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越来越远。
2、青春期紧张症
受第二性征显露以及性格特征的影响,青少年容易出现情绪紧张症,即青春期紧张症。
该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过分关注自身发育状况,容貌外表、体重身高是否符合标准;有的表现为“恐人症”,见人就脸红,表情不自然,不敢看别人,总爱低着头,尤其是见到同龄异性;有的表现为神经异常敏感,对别人的行为如吐痰、咳嗽等行为过分注意,以为别人是借此来讥讽自己的言行、体像;有的表现为喜欢用眼的余光去看异性的敏感部位,看时精神紧张,过后会产生一定的恐慌;有的女生表现为一遇到重大事情就会月经失调或者在月经期自信心下降、感到孤独。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对于异性同学的好感?
“可能是由于我和外班的一位男生多说了几回话,同学们戏称我们是一对。
开始,我有点怕,总是有意无意地疏远他。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真的开始喜欢上他了。
每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情窦初开的时刻,青少年在这一时刻,往往在认知和个人价值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认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渴望通过行为体验来确认自己的成长和独立性。尤其是和爸爸妈妈的家庭以外的生活有了更热烈的渴望。于是,在对异性的关注里发生了异样的情感。由此证明自己长大成人了。我们对待这种现象,先不要给孩子戴上早恋的帽子。而是以疏代堵,用心交流。孩子不愿意上学非得“谈恋爱”,家长得搞清楚这种状况是什么引起的,但必须得明确,这和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密不可分。
一个好的家长应该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思想的动向,思想工作做到位了,他不可能去谈恋爱,即使去谈刚有苗头家长应该发现,立刻想办法铲除在萌芽状态,问题还好办,一旦孩子早恋进入了“佳境"才开始管,有点棘手,一个初中孩子,思想不定形,可以说根本不懂事,不知何为爱情,但这个时期孩子很叛逆,管不好还起反作用,成了催化剂,后果严重。在他们自己心里,那个爱情大如天,自已就像琼瑶小说里的男女主角。
青春期男女孩子发生一些朦胧的好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女孩子比较早熟,容易更多些对异性的憧憬。从家长角度来说,需要告诉孩子对异性的好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人生漫长,中学谈感情爱情还是太早,应该以友情为主,彼此可以交换礼物相互祝福,共同鞭策为理想而拼搏,让好感转化为彼此前进的动力。今后到了大学期间再考虑爱情选择的问题,毕竟人生的沟沟坎坎和变数实在太多,而忙碌的中学阶段根本就不会有足够的时间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经营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