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诗人 花朵 意象
内容提要: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花朵意象。我们在对其作品进行赏析时,不免要对其中所涉及的花朵意象解析。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所以,了解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是赏析李白诗歌的关键。
引言
李白天性自然。喜好以自然界的客观意象来表达感情。如:鸟类,花朵类。古人以为意是内在上午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地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本文试图以我所接触到的李白诗歌中的花朵意象为考察对象,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花朵意象分六类作一梳理。
一
一类是用花朵意象表达对祖国山水,生活的热爱。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桃花一般用来比喻很美或美人。白居易赞道:“闲折两枝握在手,细看不似人们有。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故又“花中西施”的美名。诗人的“桃花带露浓”则是通过视觉上的感观,用一“浓”字写出了蕴于日常生活中的美。正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朵普通的桃花,由于诗人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便能发掘出它的色“浓”。《望庐山五老峰》:“庐山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芙蓉:荷花的别称。荷花并非五片花瓣,而五老峰也没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环境。二者似乎联系不起来,诗人却能通过自己的感受把连峰际天的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别具一格。《夜下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山花:顾名思义,就是山坡上的花,本不应受到注意,诗人却将它比做“绣颊”,正是由于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加上视觉的冲击,才形成这种比中带兴的写法。诗中生动的比喻,流畅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了江中夜景,体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越女词五首》其三):“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荷花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誉为“花中君子”。是美的象征和化身,也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叙述,勾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光。风格清新活泼,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飘落轩辕台。”这首诗中,诗人用“比”的手法,将雪花比喻成“席”,夸张到了极点,体现了诗人豪迈的风格。是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采用“赋”的方式,以问答形式,抒发隐居读书的情意,清新自然。桃花最早成为象征文人隐逸的理想境界,便是晋带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与世无争,在自然美景中其乐融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成了世代隐逸文人的精神家园,也成就了“桃花源情结”桃花在历代文人的吟咏中演绎成典型的诗歌意象,它是春天的象征,美人的象征,理想桃源的象征。(《秋浦歌十七》其十一):“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诗人用“兴”抒发对自然的热爱,普遍的山花也有它的芳香,情景交融。(《秋浦歌十七》其十二):“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夜色中,哪里有花迹可寻?这非赋,非比,非兴的手法,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民歌色彩。《扶风豪士歌》:“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诗人用“赋”,抓住日常生活极普通的事物进行描绘,以景抒情又赋景以情。《荆门浮舟望蜀江》:“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桃花在诗歌意象中是春天的象征。本文运用“赋”的手法,描绘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形象生动,感情热烈,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二):“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诗人从颜色上着手,强调视觉与味觉。(《少年行二首》其二):“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落花:从草木上掉下来的花瓣。落:本指植物的花,叶往下掉。诗人用“赋”,不表其“残”意,用“笑入”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慷慨给予心花怒放,对人间赏心悦目之事饱含激情。《寻雍尊师隐居》:“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诗人从视觉和温觉(冷和热)出发,赋写花,一个“暖”字饱含无限韵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
李白性格爽朗,率真,所以他的诗歌感情真挚,饱满,他一向反对雕章琢句,所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他努力学习民歌,深得民歌自然天成之风致。他的诗歌语言,平易真实,毫无矫揉造作之处,就象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
另一类是用花朵意象比托羁旅行役,作客他乡的愁苦心绪。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诗人用赋,兴,描写了五月天山的寒冷,一个“寒”字不仅写出了诗人的温觉,也显示了客观环境的冷酷。《塞下曲六首》其五:“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月光伴随着弓影,霜花拂着剑锋。”这首诗中,描写战士夜行军的情状。将胡霜比做剑花,抒发了行疫之苦。《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扬花似雪何!”扬花:农作物开花后飘散花粉。诗人用“比,兴”手法将往日的情节一一浮现。(《秋浦歌十七》其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诗人用“兴”,抒发作客他乡的愁苦心绪。《宣城还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春忆三巴。”杜鹃:①鸟类,也称“杜宇”,“布谷”,“子规”等,②一种植物,也称“映山红”。历来是对思乡的寓意象征。此诗赋,兴结合,描写诗人在宣城见杜鹃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在蜀常见的杜鹃鸟,引起了他对蜀中故地的回忆和眷恋。此诗歌音节之美妙自然,犹如天籁。诗人强烈的思乡情,也只有通过这种婉转缠绵的音节才能表达出来。《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挑花锦浪生。”这首诗赋写鹦鹉洲的艳丽春景,以桃花象征很美的春天。却抒发了自己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心情。
三
第三类是以花朵意象影射黑暗势力,比拟奸佞之徒,庸碌无能之辈,或通过反衬来比喻贤能。如(《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其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本诗以芳兰比做贤才,对唐玄宗的宠信奸佞,谗害贤能,作了有力揭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扬花落尽,杜鹃正在悲鸣。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对王昌龄的不幸遭遇,表深切的关注和同情。《桃花开东园》(《古风》其四十七):“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这首诗用比兴体,借鲜艳妩媚,华而不实的桃花,巧妙地讽刺那些逢迎拍马,一时得宠的达贵。《西上莲花山》(《古风》其十九):“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芙蓉:荷花的别称。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子,花叶供人观赏。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美的化身。这首诗以芙蓉为中心虚构一虚无仙境,安宁,美好。衬托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惨酷景象,对安史之乱的强烈谴责。
四
第四类是以花朵意象拟指爱情欢合与朋情友谊。如(《长相思》其一):“美人如花隔云端。”诗人用“比”的手法,将美人比做花,这是一首刻划相思之苦的抒情诗,形容与所念之人如隔云端,相思而不能想见,反映了诗人被迫离京后的心情。(《相思》其二):“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诗人用“赋”描绘了黄昏时刻花的景貌,抒发了相思劳苦之状。景愈美而心愈衰,反衬同陪衬一样能起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褴露华浓。”,诗人用比拟,将“云”,“花”赋以鲜活的生命。(《清平调词三首》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用“一枝红艳”借代作花,从视觉上来看,花红。从嗅觉上,花香。(《清平调词三首》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这组诗歌前两首写名花美人,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时而花喻美人,时而美人比花。第三首总明所咏“名花倾国”,写花写人都极其传神,堪称生花妙笔。《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这诗以赋的手法,直接描写生活场景。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是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杨柳在诗歌意象中象征惜别,离别。本诗也借柳花一表惜别之意。《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诗采用比的手法,将烟花象征春天艳丽的景色。表达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首诗用比兴手法,对王昌龄的不幸遭遇,表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五
第五类是以花朵意象比拟对时光易逝的思索。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这首诗亦赋亦兴,先以普通的口吻叙述一代美女绿珠楼下的花园。而后抒发时光易逝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哲理的思索。时光流逝,名淑的青春,都随岁月消逝了。对于绝代名淑光彩沉埋的感慨,隐含着对于一切美好生命无法永存的叹息与思索。《醉后赠从甥高镇》:“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落花:形容残春的景象,这首诗赋写江东此时风光明媚,可惜即将消逝,以落花象征残春。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哀伤。《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这首诗中,赋,兴结合,诗人抒发兴废盛衰之叹,人世无常,逝者如斯。
六
第六类是以花朵意象表现诗人豪放洒脱的性格与崇高的理想。如(《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二):“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这首诗以赋的方式描写诗人月夜泛舟的情趣,概括了许多自然物独特的形态,反映了诗人豪迈洒脱的风貌。《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以赋的方式叙写在山间与幽人对酌的事件。短短四句诗,把一个天真,倜傥不羁的诗人形象给活画了出来。《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郁金香:一种多年生的名贵观赏植物,花朵非常艳丽,唐代传入中国。(郁金香是无魂之花,而蔷薇和百合仿佛能见其精神。),在这首诗中,郁金香是美酒的代称。诗人采用“赋”法,铺陈叙事,却将诗人洒脱的情怀,忘掉人生忧戚的境界,流于字里行间。《下途归石门旧居》:“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本诗以桃花暗喻“桃花源”,整首诗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思想,表明诗人已认识到求仙访道和追求富贵荣华的虚无。《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本诗以芙蓉象征美,神圣贞节的风貌,表明诗人在湖光山色的描绘中,寄托经历挫折后希望超脱现实的精神。《梦有天姆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依石忽已瞑。”这首诗用赋,写千岩万转的山路,及忽明忽暗,若隐若现的花,刻画出想象中的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也隐喻了自己追求光明,摆脱困境的愿望。构思奇特,语言夸张多变,通过梦境的描绘。
结束语
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不同的色调的花也可以表示同一意思。也就是说,“意”同而“象”异,“意象”就不相同。即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象,构成具有独创性的意象。例如,那些同样是写“花”的名句,选取的物象就可以各不相同,诗人将自己感受感悟到的情思投射于天地万物间所有宜于投射的客观物象,将自己获得的审美经验寄托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寄托的客观物象。这就是意象。换句话说,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我们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必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总之,意象是诗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诗意,诗的结构和效果的重要线索。同样,我们赏析李白诗歌时,领会其诗歌中的花朵意象的意境也是必要的。
参考书目:《唐诗的美学阐释》,李浩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词典》南方出版社 2003
《李白诗》,(唐)李白著,商务印书馆1928。
《李太白全集》,李白著,中华书局1977;
《李白诗选》,(唐)李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李白诗选注》,(唐)李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 关于风意象的诗句表达愁
关于风意象的诗句表达愁 1关于风的诗句的意象和列句
古诗词中“风”的意象解析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卷,有关“风”的诗词也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
一、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比如: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冬日的风伴着雪搅碎了思乡人的心。元代刘秉忠《江上寄别》中的“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夜风袭来,孤客梦醒,再也无法梦回家园,这是何等凄苦之情。却用“好风”来说,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唐代刘禹锡《秋风引》中的“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都写到了秋风,风吹过,花飘落,雁南飞,在这番境地里不会有他种情绪,只有思乡的情。满天的秋风带来满目的萧条又引出满心的相思。
二、以风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愁苦的情怀。
“风潇潇,雨潇潇,便作陈抟也睡不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等等,这许多的诗句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悠悠而来的风吹出满腹的萧瑟孤寂,读来无限凄凉,真是“风飘万点正愁人”。
三、以风展现豪气。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豪气冲天的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塞外无垠的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又是悲壮的风。在这些意境中愁苦、凄清已经全然消失了。风不再是柔婉、哀思的意象,而是幻化作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着人世间豪迈旷达的琴弦,让人不由得激情澎湃,豪情万丈。这样的风是气势,是力量,是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精神的载体。
四、以风彰显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夜放花千树”;“风吹柳花店满香”,风把阴霾一扫而光,带给人们的是生机盎然,是舒展身心的动力,所以此时的春风“更比路人忙”,把春日的生命力撒播开来。“风”又成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的象征,此时,世间万物只有风最早吹开文人的心灵,让他们聆听人间的喜悦,即景抒情把春的美好跃然于纸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词人的不同情怀。内心的思想情感与风互为辉映,又将诗词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2古诗文中有关“愁”的意象
落花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
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捣衣”和“砧声”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
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
(杜甫《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
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月亮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3急需一些以风为意象的诗
春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秋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
眺:远望。平楚:平野。
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
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
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
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冬风si=4东风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
4古诗中描写愁的诗句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简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源于李白的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和悲欢之后,仍然不能忘怀那十年前于长安呼风唤雨的得意,虽然它早已是过眼的烟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销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贴切的形容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5古典诗词中用什么意象写愁
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僧仲殊《南柯子。忆旧》
3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 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 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便营造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 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的那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啼春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 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已《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 写得淋漓尽致。
五 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六 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洒下的清辉,营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时,很自然的将难以排解的忧愁流露出来,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七 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词人借助斜月这一意象,在点明长夜难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气氛。于是,早对故旧往事的执着追怀中,抒发了缠绵的忧愁和感伤之情。
此外,还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来抒发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凄婉惆怅之情的,这里不再例举。
总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空中不同姿态的月亮。无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笔下都含悲带愁,通过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一个个古人跃然纸上。
-----------以上复制
但我觉得诗歌中的意象太多了 要依具体语境来判断的
同一物体 比如“叶” 在不同的诗歌中会带有不同的寓意的
还是要多看些例子 重点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为好
6有哪些表达愁苦意象的词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 流水。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 猿猴。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5 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7关于愁的古诗,最好有意象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添字采桑子 作者: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武陵春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主要有月、杜鹃、鸿雁、杨柳、菊花、梅花、兰花等。它们在诗中表达了作者相应的情感。
1、月:对月思乡,思念亲人。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时,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另外,月夜用来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刘禹锡《石头城》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杜鹃:孤独悲苦的意象,又名子规、杜宇。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另外,也是乡愁的象征。如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鸿雁:代指书信,寄托思念之情。如晏殊《清平乐》中“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4、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菊花、梅花、兰花:坚强、清高人格的写照。例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又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洁洁白。
一、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2、乌衣巷:原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的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的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折戟:指战争的惨烈。
6、柳营:指军营。
7、后庭花:荒*而亡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借指统治者的荒*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的植物,借以渲染萧索的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二、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等。
1、水晶帘:闺中的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的寂寞之情。
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
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的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的眉毛,多指美人的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的情景。
6、罗幕:精美的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的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的逝去。
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
10、南浦: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 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18、吹笛、吹箫、吹笙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
1、月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写明月的诗词不可谓不多。如我们熟知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明月通常用来渲染清幽的气氛,体现出作者的思乡怀人之情。
2、杨柳
“柳”与“留”字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或“柳枝”便具有了惜别怀远的感情。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另外因柳树常见于屋舍前后,在古代常被视作是故乡的象征。
3、杜鹃(子规、望帝)
古代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有位明君,退位后归隐山林。之后不幸身死,魂灵化作鸟类便是杜鹃,因杜鹃叫声凄厉,声声泣血,仿佛是在鸣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因此被视作思念故国,故土之兆。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另外,也有诗人用杜鹃的意象来表现只是内容的愁苦,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等句。
4、燕
用来体现世事变迁,常见于抒发国破家亡或昔盛今衰的诗句。如“到国依栖应有梦,巢空月落旧楼台”也用来表现春光美好,体现惜春之意。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具体化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