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也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简而言之,逻辑体现我们的思维。
那么怎么有逻辑、有思维性地表达我们的观点?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如下:
1全神贯注地去思考,保持对身边事物的敏感性。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事情想当然了,遇到相似的事时,认为现在发生的事只是对之前的简单重复,却忽视了两者细微的差别,这时很可能会造成误解。
2确认事实。
可以亲身体验的,就亲自投身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没有条件去获得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必须严格考察所获得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确认事物的真实性。
3语言要忠实表达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
4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在交流时确定对方的信息差,补充背景知识和解释名词很重要。
5说完整的句子。
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习惯于说话说一半。说句结论:"我讨厌那个老师",就结束谈话了。这时听话的人可能就疑惑了:“为什么讨厌啊?老师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呢?”这样不完整的话是会让对方很不爽的,谁也不喜欢说话说一半的的人。
6不要把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
比如:那个人身高180cm,这个就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命题,只能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但如果你说那个人真帅,这个命题则是主观和客观相糅合了,这时你需要来论证它的真假。证据可以是:他身边的人都说他帅或符合帅的特点:高鼻梁/肤色白等等。
7避免使用双重否定。
比如:“我不是不喜欢她”这句话就很绕口,而且表达得不够打动人。你完全可以直接用肯定句:“我喜欢她”来表示。
8避免使用模糊或多义的语言。
你可能经常会说:“你去帮我把那本书拿来。”这让拿书的人很头疼?哪本书?你直接指出:“书架上蓝色壳子的《简单逻辑学》这本书”就省事多了。还有多义的词,比如“善良”,每个人对“善良”的定义是不同的,但你提到这词时,可以先对它进行一个范围的定义:“在我看来,善良就是对别人真诚、喜欢帮助别人、有爱心。”
9避免闪避式语言。委婉式表达时,注意不要遗漏信息。
10注重真相 。书中说:真相有两种基本形态,一为本体真相(关乎存在的真相),二为逻辑真相(关乎命题的真理性)。逻辑真相需要我们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上去查找,去论证。
今天就说说逻辑真相。 以下是逻辑漏洞的示范例子
①否定前件。
A→B,因为-A,所以-B
如果小明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
小明没有在跑步,
所以他没有移动。
这个结论很荒唐,小明没有跑步,所以他没有移动。那么他就不能在走路,打个滚,或者跳舞吗?结论只能说或许正确。
②肯定后件
A→B,因为B,所以A
如果小明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动
小明在移动,
所以他在跑步。
结论不成立。如1所说。
③中项不周延(针对三段论)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每一个S都是P(P大项,M中项,S小项)
例子:几个坏孩子是XX学校的
小明是坏孩子
所以,小明是XX学校的。
这个结论不成立,但如果换成所有的坏孩子都是XX学校的,即成立。
④偷换概念
M-P
S-M
S-P
这个三段论没问题,
但
M-P
S-Q
S-P
就是错的。
⑤窃取论题
命题A作为另一个命题B的前提条件,然后,过程被反过来,最初的A变成结论,而最初的B变成前提。
教室所有的人都在看书
小明在教室
所以,小明在看书
问题是,小明在看书这个结论是所有的人在看书的前提呀!没有论证,只是陈述我们已知的事实。
⑥虚假假设
假设不能自相矛盾
⑦故意扭曲辩证过程
⑧误用传统。
不要用”以前这件事是这样的“来论证”现在这件事必须按以前的来。”
⑨以暴制暴
两个错误的命题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而我们经常纠结于错误的命题,他们是错的,我们应该以错误的行为去报复对方,只会让历史的错误再次重演,而不是得出正确的结论。
⑩民主谬误
民主谬误这词的解释是, 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命题X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就此得出结论说X是正确的。
这个错误很普遍,我也经常为了劝服别人说:“大多数人都这么说“。但是大多数人的说法真的是真的吗?大多数人说”男人是水泥做的”,但这个事实成立吗?并不。
当情感战胜理智时,我们需要小心了。
11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中,我们要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做出论证的人。”
因为人往往会偏向主观,有时面对的是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那么他所说的一切都认为是错的,当你和这个人争论时,可能会陷入对人不对事的错误原则中,导致你论证的理由不充分,最后取胜,可能是凭你扰乱观众视听的能力取胜,而非观点。
这时,我们往往要多问自己一句:”我真的是在论证这件事吗?而不是想求个胜?“
12压制理性。
强制性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以粗暴的言语,以温和的情感,以权威的身份,通过压制对方的理性思考,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
我之前遇到过别人论证证据不足时,总会说:”我是你妈,我说的都是对的,得听我的,巴啦啦一堆。”用身份去压制孩子,能论证道理吗?
13滥用专家意见
这年头专家真的是人们心中的神,只要专家说:‘XX对身体好”,那么肯定这个产品肯定大卖,就如同书中所说:“王教授说项目A很好,李教授说项目A很好,张教授说项目A很好,所以,我们应该接受项目A。”
理由呢?项目A好的理由在哪?就算他们是领域的专家,他们说好,就一定好吗?世上的专家那么多,我们应该信服的是他是怎么论证的,而不是他的结论。
还要注意的是,一个以音乐闻名的专家,他说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言论是没有权威力量的。
14质的量化
质量不能被量化,如果质量可以完美地用数量来表示,那么数量与质量之间界限的基础完全消失。
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我们量化一个事物时,考虑到它的范围是极其广的,所以量化它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想通过量化来论证这个事物的变化更困难,不要为了精确理解而轻易量化一个词。
而不需量化的事物,更不要强加量化,比如善良价值几分,成本几块,简直无稽之谈。
15以出身论英雄
很多用人单位出现一种偏向,专科毕业的一律不收,学校差=人差,这并不一定成立。考察出身是重要,但是可不可以深入了解下这个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品质、专业技能呢?
16止于分析
我们通常能把一件事拆开看,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能将分解的部分组合起来,简而言之,就是关注事物的表象,却忽视了事物的本质 ,这些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整体呢?这个问题才是我们需要深刻研究的。
17简化主义
我们通常会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谬误,认识一个人,知道他的优点就以为这就是他了,当我们得知他缺点时,常常心理会很失衡,所以不要简化看待问题 。
18分类错误
如同我们图书馆的书分类错误,会造成几年都找不到的情况。那我们对事物的分类呢,如果一开始懒散地分类,也会让我们长久陷入错误的思维中:比如说认为“天牛”是牛。
19混淆视听
特点是:1它将直接诉诸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干。
20以笑饰非
当我们不能论证一个命题正确与否时,就会掩饰自己能力的不足:这是不值得探讨的问题,试图一笑而过带过这个问题,但这并不利于我们逻辑思考。
21以泪掩过
故意忽略或低估手上的问题,把焦点放在论证无关的问题上,错误地引导听众的情感,从而来论证问题。比如:现在的情感大咖们。
22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不能因为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就说明你的观点是对的。
举个例子:
甲:宇宙中有其他生物存在。
乙:你有证据吗?
甲:我没有,你有证据证明宇宙中没有其他生物吗?
乙:我也没有。
甲:那我就是对的。
23两难陷阱
“两难陷阱”对我来说,其实就是去小摊上买手抓饼,小贩问你:“夹里脊还是加鸡蛋"。其实我什么都不想加,但因为目前面对了两个选择,就陷入两难中,被迫选择鸡蛋或者里脊,但等买完后才后悔:“我只是想买个饼而已。”
24以先后论因果
这个谬论让我想起最近特火的转发锦鲤事件。很多人说转发锦鲤很有用,一转发她就实现了什么什么愿望,真的是锦鲤起效了吗?其实并不是,只是锦鲤事件恰巧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断定他们之间必然有因果关系,是很不理性的。我们要在这些事件中间加一个词——可能。然后用更多的信息来判断:“是不是我之前为愿望作出的努力奏效了?是不是我正好赶上好时机了?”
25情感误导
“当我们选择性地忽略一些与我们的信仰相抵触的重要信息时,我们就犯了请感误导谬误。”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情感误导中,心里认为谁好,那么这个人哪哪都好,忽视了他身上可能存在的其他的问题 ,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事实的扭曲。
26功利误导
“效果不能单独确定一个行为的价值。当我们仅仅注重于一个方法对想要得到的结果的作用,而不考虑其他方面时,我们就犯了功利误导谬论。”
当我们的眼光只放在结果上,就可能在过程上偷工减料,或许会成功,但这样的成功很多时候只是昙花一现,要不得啊!
27避免结论。
如果我们由无效的证据直接跳到结论,论证将不是必然的。
针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论证结论时,不要缩减过程,弱化前提,不然得到的结论是不充分的。
28简化推理。
“通过对复杂的现实的简单扭曲来达到简化的目的同样是不合逻辑的反应。过分简化的结果往往是扭曲现实。”
当你想说道理时,不要告诉听众想听的,而是告诉他们真实的。虽然听众可能一时无法接受,但是时间久了,他们会认清现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