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一则两会新闻(要有一个主题)

摘抄一则两会新闻(要有一个主题),第1张

新闻新闻报道

新闻界对新闻与新闻报道未做严格区分是造成新闻学理论一定程度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新闻本体论纲》[1]中提出:新闻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新闻是人在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属社会存在范畴;新闻报道是经验事实的表象和陈述,是对新闻所做的报道,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关于“新闻”,我在《论纲》中已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试图进一步对新闻报道加以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进行重新审视。

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2]中区分了“两种新闻定义”,一种是“新闻是新近事实的信息”,另一种是“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并正确地指出,前者指的是新闻的实质内容,后者指的是新闻的表现形式。但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李仅仅抓住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看到两者间的对立和矛盾,而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上,李注重的恰恰是形式而非内容,因此,最终不但并未真正将新闻与新闻报道区分开来,而且把新闻的实质内容统一到了它的表现形式——新闻报道上。

现在我暂且把区分新闻与新闻报道的任务放一放,先来讨论一下新闻学说界普遍认可的关于新闻定义的两个基本观点。它们似乎就像计算机语言中的默认点(default

positions),人们不假思索就持有这些观点,因而任何对这些观点的偏离都要求有意识的努力和令人信服的论证。一是新闻只能是信息或讯息,不能是事实,因为事实客观存在着,无法移动,如我们不可能将一场火灾或一次车祸搬来移去,而只能复制并传播关于它们的信息;二是新闻必须经过传播,即由这个人或这群人传播给那个人或那群人,不经过这种传播的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可能是新闻。

我想从对这两个默认点的发难开始。先看第一个问题。它涉及到我们长期以来对“事实”的基本认识。究竟什么是事实?什么样的事实是新闻学研究中有意义的事实?总结我在《论纲》中的观点:(一)事实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即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种实际情况,如我们不能说“太阳”是事实,只能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事实;(二)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实际情况具有无庸置疑的客观性,不依赖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承认“自在事实”的存在;(三)但对人类社会来说,“自在事实”除了作为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经验和认识的无尽源泉便一无所用,包括新闻学在内的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哲学除外)中研究的事实只能是那些在社会实践中与人相遇、被人感知的事实,即“经验事实”。

现在让我们来看“经验事实”。“经验事实”一方面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或关系向人的呈现,另一方面又是人对这些属性和关系的把握和断定,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新闻学中所研究的事实并不只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或“自在之态”,而是为概念所接受、由主体断定的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的感性呈现,是被知觉到了的“自在之物”或“自在之态”,是知识经验中的“自在之物”或“自在之态”。这时的事实已不再是它自身发生、发展的自然史或某些物理、化学属性和关系的总和,不是只有通过自身某些能量、质量的投射才能得以传播的属态,而是通过命题能够加以断定、通过陈述可加以表达和传播的感性知识。感性知识的可传播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的分析能够成立,那么新闻学界普遍认为的事实不能复制和传播的观点就是错误的,而为此引进的“信息”概念也就是多余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用“信息”界定新闻的学者都会用“事实”来对信息做进一步的限定,都承认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关于事实的信息”,因为信息这个概念实在太宽泛太模糊了。与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用“事实”来定义新闻呢?根据我们的分析和理解,“关于事实的信息”其实就是“事实”,除此之外,实在想象不出它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

引进“信息”概念据说还有一个“重大理论意义”,就是厘清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使人们认识到新闻的内容是信息,而宣传的内容是观点(观点难道不也是信息吗?)。但在我们看,澄清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根本就用不着画蛇添足地引进“信息”概念,而只需明确新闻就是人在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即可。数千万年的共同社会实践为人们提供了经验外部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形式,这些被有的哲学家称之为“先验形式”的背景条件决定了人们对“经验事实”有着基本一致的认可度。正是在这种认可度范围,我们说“事实胜于雄辩”。新闻是经验事实,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基本一致的认可度;新闻报道是具体的报道者(个人或组织)对经验事实的陈述,除了上述基本认识

形式外,其中还包含着报道者自身特殊的“认识形式”,可以说,绝大多数新闻报道都凝聚着报道者的思想观点。所以,抛开当初中国社会现实的政治根源不说,将新闻等同于宣传的理论根源在于将新闻等同于新闻报道,而不是缺少了一个“信息”概念的引进。最初引入这个概念的学者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试图找出一个计算新闻信息量的办法甚至公式,但2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

此外,我们还赞同余斯勇对用信息定义新闻提出的质疑:第一,作为一般的科学意义上的信息概念,至今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因为目前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世界上已经公开发表的“信息”定义,有人统计已有39种之多。更为滑稽的是,《牛津字典》在解释“信息”时说“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韦氏字典》也认为“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如此颠来倒去、相互借用,倒是越解释越糊涂。第二,用信息来揭示新闻现象的本质,那么信息本身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就连信息论的创立者维纳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信息,信息不是精神的,也不是物质的。”在这种情况下,用“信息”来定义“新闻”,至少也是不科学、不严肃的。第三,根据普通逻辑中“定义项不得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项”的定义规则,用“信息”定义“新闻”,就等于犯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3]

现在再看第二个问题。客观事实如果没有人报道和传播它是不是新闻?甘惜分说:“有了事实,有了发生于某地最新的重要事件,还不等于有了新闻。如果在遥远的荒无人烟的地区发生了一种重大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而不为人所知,没有任何人了解到它,更没有任何人把这件事传播开去,这件事就算湮没无闻,它构不成一种新闻。”[4]这大概是建国后学术界最早关于没有传播就没有新闻最明确、最权威的表述。乍一看,这话不无道理。但稍加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里的“事实”是“自在事实”还是“经验事实”?从“不为人所知,没有任何人了解到它”看,似乎是前者;从这一“变化”是“最新的”、“重要”和“重大的”等为人所断定的属性看,显然是后者。如果是前者,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它不应该是新闻学讨论的事实;如果是后者,我们认为它就不能“算湮没无闻”,因为它已向人显现,被人所闻,对所见所闻者来说,它就是新闻。我们认为,一个人或一群人亲历或直接经验的新鲜事实,对这个人或这群人来说就是新闻。《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破解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后,把道人肩上的褡裢抢过来背上,竟不回家,同疯道人飘飘而去。这件事(我们假设它是事实)“当下哄动街坊,众人当作新闻传说”。从逻辑次序看,是先有了“新闻”,再有了对它的“传说”。

街坊们亲历或经验的事实是新闻,而对事实的“传说”是新闻报道。道理似乎很简单:所谓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是先有了新闻的存在然后才有对新闻的报道和传播;所谓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同样如此。从发生学上说,新闻肯定是在先的东西,报道和传播是在后的东西。一个为人类所经验的事实,只要它有新闻价值,你不报道、不传播它仍是新闻。报道和传播是新闻扩散的前提条件,但不是新闻诞生的前提条件。试想,如果不事先获取新闻我们报道和传播什么?人类的先民最初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认识周围客观事物情况的,借助别人的经验增益自身是进化的结果、文明的标志,新闻传播是这种结果和标志的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坚持认为,从本体论着眼,新闻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而且这里的经验首先是直接经验,如果一定要使用传播学术语,它属于人的“亲身传播”。

人是能够借助别人的经验增益自身的动物。即使是在规模比较小的社会里,也并非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直接经验到他想要了解或应该了解的各种自然和社会事件。这就需要间接经验,即借鉴别人的经验。任何事件或现象都有一定的时空界限和范围,处在不同时空范围的人们要了解这些事件或现象则不得不依赖于间接经验。这就是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存在的重要原因和理由。社会规模越是扩大,对间接经验的需要就越是增加,以至于当今社会不得不委托专门的人员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这项工作。

间接经验必须凭借一定的符号形式才能得以呈现和传播,而最精致的符号形式就是语言。新闻报道是“经验事实”的陈述,由于这种陈述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感性呈现对象,也就是客体刺激我们感觉器官而产生和形成的感觉图象,它必然是有真假的陈述即命题,所以新闻报道由命题构成。可以说,新闻是为命题所陈述和肯定的内容,新闻报道则是新闻的表述形式,两者既统一又对立,既相互一致又非一一对应,我们既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也不能无视两者的重大本质差异把它们混为一谈。

说新闻是为命题所陈述和肯定的内容并不意味一切命题形式都适合陈述新闻内容,实际上,只有一部分命题才能成为新闻的基本表述形式。金岳霖在1941年发表的《论不同的逻辑》一文中把命题分为三种:特殊命题、普及命题(彭漪涟认为似是“普通命题”的印刷错误)和普遍命题。特殊命题断定特殊的事实,如“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贾庆林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一男子携带可疑爆炸物闯入路透社驻北京分社”等;普及命题或普通命题断定的是一时一地的普通情形,用以表示和肯定“历史总结”,亦即“历史上特殊事实的结合”,如“清朝人有发辫”、“今天这个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妆”等;普遍命题断定的是固然之理,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人必须饮食才能生存”等。[5]第一种命题用来断定一个特殊的事实,以特称陈述或单称陈述的形式出现,故曰特殊命题。第三种命题断定的是普遍的道理(包括理论、观点、一般规范等),以全称陈述的形式出现,故曰普遍命题。两者的区分比较明显。第二种命题即普通命题有些复杂,需要具体分析。普通命题不同于普遍命题。首先,普遍命题表达的内容超越特定的时空,象“人必须饮食才能生存”是不受特殊时空条件限制的;而普通命题则受特殊时空条件的限制,不具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表达的只是某一时段、某一范围内的某种普遍情形,象“今天这个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妆”仅限于“今天”和“这个班”。其次,普遍命题具有普遍的概括性和类推性,因此可能为将来更具概括性和类推性的命题所推翻,如“地心说”为“日心说”所推翻等;而普通命题是对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历史总结”,如果这一总结符合当时的实际,就不存在为将来的命题所推翻的问题,如果“今天这个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妆”是真的,不管明天、后天这个班的女生是否化妆,该命题都不可能被推翻。第三,普遍命题要求有普遍的事实根据,可以为实验和观察所反复证实;而普通命题只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事实根据,超出这种条件的任何求证都是没有意义的。可见,虽然普通命题也具有全称陈述形式,但它不是普遍命题。

那么普通命题与特殊命题的区别何在,它们是否也能像特殊命题一样陈述一个经验事实呢?由于普通命题运用的是全称陈述的形式,它所断定的就不是一个特殊的经验事实。这样看来,这类命题既与表示一般理论的普遍命题不同,又与表示具体事实的特殊命题有别。金岳霖认为它是“介乎普遍与特殊之间的命题”,就与事实的关系而言,“这类的命题和普遍的命题两相比较,似乎与事实比较地接近些”。[6]但与我们论题相关的是,这类命题究竟是否肯定事实,如果是它们肯定的又是什么样的事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赞同彭漪涟在《事实论》中的分析:普通命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项表示的对象范围很广,以至于一个观察者不可能通过感性经验直接获得其要断定的全部内容,如“清人有发辫”这样的普通命题,对一个具体的观察者来说,就不可能通过对一个一个清朝人的直接观察得到确定,任何一个具体的观察者都无法保证它肯定了一件一件的特殊事实,即不能确证每一个清朝人都有发辫,所以这类普通命题“既不表示普遍的事实,也不肯定一件一件的特殊事实”。

[7]另一种是主项表示的对象范围较窄,一个具体的观察者可以通过感性经验直接获得其要断定的全部内容,如“这个班的所有女生都化了妆”,一个具有正常能力的观察者完全可以断定和确证该班每一个女生都化了妆,这类命题虽然不像特殊命题那样断定一个特殊的经验事实,但它能概括并确定一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事实状况,即在一个狭窄的时空范围肯定了一件一件的特殊事实,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经验事实的结合。为叙述方便,我们把前者称为“广义普通命题”,后者称为“狭义普通命题”。

通过以上对命题的分析,不难得出,作为“经验事实”的新闻只能是特殊命题和狭义普通命题所陈述的内容。由于狭义普通命题的全称陈述是有特定时空限制的,而且其时空范围十分有限,我们有理由把它视为有限范围内特殊命题的结合。因此我们认为,新闻的基本陈述形式是特殊命题,当然这种特殊命题必须与客观事物状况的感性呈现相符合,即必须是真的。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闻是真的特殊命题所陈述的内容,新闻报道是真的特殊命题以及由这类命题所组成的陈述形式。在一则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只有真的特殊命题所陈述的内容才可能是新闻内容,否则无论多么新鲜、重大都是非新闻内容。

新闻报道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以理解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者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既互为表里,又并非一一对应。把它们割裂开来固然错误,不加区别地把它们混为一谈同样错误。

从理论上看,新闻与新闻报道的主要区别有四:

首先,新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新闻报道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根据前文的论述,新闻来自经验事实,经验事实来自“自在事实”;而新闻报道则是人脑对部分经验事实整理、加工和表象的结果,属于另一个环节上的东西。如图所示:

左边的三个椭圆中,最外层的大圆表示“自在事实”,中层的表示“经验事实”,最里层的代表“新闻事实”(本体论意义上的新闻);新闻报道者只是从新闻事实中选择一部分,有意识的进行整理、加工和表象,并通过适当的符号形式物化为新闻报道。右边的小椭圆代表具体的新闻报道,大圆代表抽象的新闻报道,即所有具体新闻报道的总和。当然,用具体的图形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总会有些问题。如上图中的“自在事实”实际上是无限的,而非有限的,“经验事实”则是不断扩展的、动态的等等。但该图至少清楚的表明,新闻与新闻报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环节,前者属于社会存在范畴,后者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其次,同样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此相对应,同样的新闻可以有不同的新闻报道。这个问题早有学者指出过,甘惜分20多年前就列举了新华社和美联社关于北平解放的不同报道。不过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是从“事实”与“新闻”的关系而不是从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关系谈论这个问题的,在他们看来,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不同的报道者对“事实”有不同的选择和判断。根据我们的观点,新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新闻报道是真的特殊命题构成的陈述,简言之,新闻是事实,新闻报道是命题的陈述。同样的新闻可以有不同的新闻报道,其根源在于同一事实可以用不同的命题来陈述。金岳霖论述该问题时举例说:“‘树在庙前’与‘庙在树后’不仅是两句句子,而且是两命题,可是,这两命题所断定的只是一件事实”。[8]这里似乎不存在对事实的不同选择和判断,“树在庙前”与“庙在树后”选择和判断的都是同一个事实。就是说,造成同样的新闻可以有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本体论根源不在于新闻报道者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而在于作为“经验事实”的新闻本身就是直接性与间接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就事物的客观情况以自己的样态向人们呈现来看,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就事物的客观情况为主体的概念接受并由其作出断定来看,它又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质。作为新闻的“经验事实”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到了这里则体现为事实与命题的对立统一,即命题反映事实,但又不同于事实,事实集中体现了“经验事实”的客观内容方面,命题集中体现了“经验事实”的主观形式方面。主观形式又有普遍与特殊之分,作为普遍的认识形式,是人们在亿万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每一个认识主体所接受和认可,具有社会存在属性,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是建立在这种普遍认识形式基础上的;而特殊认识形式则受具体认识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可能千差万别,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倾向性以及部分无意失实与此相关。

再次,内容无所谓真假,反映内容的形式则有真假。与此相对应,新闻报道有真假,新闻则无所谓真假。新闻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事实只能是实存的,或者是过去存在过的,或者是现在存在的,不可能有一种过去和现在均未存在过的“事实”;从经验的层面看,人们对事实的把握是一种感性经验的直接把握,即通过感性直观经验事实。这种感性直观有人类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和亿万年的实践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学基础。正是这两大共同基础,我们将太阳从某类物体折射的光经验为“红”色,把有质量的物体脱离地球表面的移动称之为“飞行”,把超过一定分贝的声响认定为“噪音”等等。所以说感性直观经验对正常的社会成员来说基本上是共同的,这是“经验事实”何以可能的原因所在。新闻报道由命题构成,而命题总是有真有假,否则就不是命题了。可见,所谓“新闻的真实性”其实是一个虚假范畴,新闻无所谓真假,假的就不是新闻,有真假的是新闻报道,所谓“假新闻”其实是假新闻报道。

最后,新闻报道带有报道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新闻中没有这种色彩。作为经验事实的新闻,是人的感觉器官客观事实的直接接纳和把握,人的情感、价值等主观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无能为力,所谓“我们必须面对事实”正是这个道理。但是,当经验事实作为结果成为主体的“对象意识”时,主体的“自我意识”就开始纠缠这一“对象意识”,甚至干预“对象意识”。新闻报道是报道主体对经验事实的陈述,其间渗透着陈述者的主观自我意识

转眼间2023年已经过半,在如今这个新能源大变革阶段,短短半年已经足以发生很多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先来梳理和盘点一下,2023年上半年行业内发生了哪些让人印象深刻,影响深远的大事件。

湖北降价

春节假期刚过,东风系在湖北地区以“车企补贴+地方政府补贴”的形式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其中最吸睛的莫过于综合补贴高达9万元的东风雪铁龙C6从无人问津变成炙手可热,再次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卖不掉的车,只有卖不掉的价格。

这场东风系掀起的降价行为,引来了许多汽车品牌和地方政府的效仿,最终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价格战。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40个汽车品牌、上百款车型,甚至是BBA这样的高端品牌,都通过厂家补贴、地方政府补贴或经销商降价等方式参与其中。这也引出了不少想趁机浑水摸鱼的牛鬼蛇神,打着补贴的旗号吸引眼球,实际优惠幅度反而不如去年;更有各种降价谣言满天飞,让不少厂商不得不出面辟谣。

价格战的原因无非是因为今年以来,一方面消费需求有所下滑,而市场内卷得太厉害;另一方面由于国六B实施在即,特别是传统合资车企的库存高企,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但是这场价格战打了一个月就偃旗息鼓,厂商们忽然发现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不仅没能顺利清掉库存,反而让消费者的购车预期变得更加迟疑。

锂矿价格下跌

电动车之所以成本高企,很大程度上是动力电池成本过高所致。2022年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度逼近60万元/吨,较2021年初涨幅超过了10倍。当时业内有预测,2023年碳酸锂价格极有可能突破70万元/吨。

但是2023年初,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抛出的“锂矿返利”计划似乎暗示了2023年碳酸锂的价格走势将会一路走低。此后,其他电池厂商也纷纷开始了“价格战”。蜂巢能源也被曝推出了“降价10%”的计划,不过,蜂巢能源官方对此消息不置可否。而亿纬锂能也曾经透露,公司会将三种定价模式提供给客户。

而碳酸锂的价格果然一路走低,4月底碳酸锂价格一路回落至18万元/吨左右,此后又有所回升,目前稳定在了30万元/吨的水平。但这也已经给整车厂带来了很大的降本空间。可以说,今年电动车之所以敢卷得这么厉害,很大程度上也与锂电成本下降有很大关系。

长安起诉吉利

今年2月28日,一张长安汽车起诉吉利汽车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的律师函截图在网络上热传。该律师函内容显示,吉利银河发布的“银河之光”原型车,经对比发现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量产车型雷同之处,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随后,吉利汽车也发布声明表示,上述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指责毫无根据,误导公众,对吉利的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并发布了四点严正声明。双方似乎要就此展开互怼大战,惹得吃瓜群众纷纷激动不已,搬起小板凳坐等吃瓜。

然而此事之后再无下文,两个月之后,长安汽车与吉利汽车转头又握手言和,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两个月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二者相爱相杀的背后,反映出的是电动化转型时代下传统车企的焦虑。一方是老牌央企,一方是资深民营整车巨头,这种合作模式在整车制造领域十分罕见。然而,严峻的形势让车企们意识到,合作求存远比互怼更重要。更何况,说不定未来车企巨头们的合作甚至是合并都可能是一种趋势。

徐和谊落马

反腐的消息往往越简短,问题越严重。3月31日深夜,北京市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作为北汽集团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徐和谊将北汽从当年被边缘化的地方国有企业,发展成为了年销数百万,营收数千亿的大型集团。不少北汽的员工在提起徐和谊时,都经常用一句话:“没有徐就没有北汽的今天”。徐和谊也因此相继获得过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全国劳动模范、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2014年最具影响力50位商界领袖、2015中国杰出质量人等荣誉称号。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位行业****竟然在退休3年后落马。汽车行业的腐败风气可见一斑。

宝马MINI的“冰淇淋”

今年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众多国际品牌都不遗余力的在“讨好”中国市场。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在“宝马之夜”的活动上,全程用拼音的方式完成了中文的致辞。“今日中国之动向,将引领明天世界之方向”、“中国是未来所在”、“中国也是我们的家”、“能在中国优秀,就能在全世界出彩”、“BMW家在中国”……这相比过去“中国是最重要市场”这类言辞,不得不让人感受到宝马已经放低了身段。

然而高乐先生的话音未落,宝马MINI展台上就因为区别对待中外观众而被送上了热搜。宝马MINI展台在发放免费冰淇淋,有中国访客前去领取冰淇淋时,女工作人员对他们表示“没了,发完了”。然而,仅仅只是几秒钟后,一位外国访客前来询问领取冰淇淋,女工作人员立即笑脸相应,不仅给了冰淇淋,还非常周到体贴的教对方如何食用。事后网上舆论一片哗然,MINI中国方面不得不连续两日在微博上进行了道歉。

这件事情也再次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国外豪华品牌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高在上的调性,即使是到了今天,所谓的“重视中国市场”也还是停留在嘴上而已。中国用户想要真正赢得尊重,还是需要中国品牌在市场上彻底打疼洋品牌。

车企法务部“开张营业”

过去汽车行业舆论战仅仅只是属于键盘车神和网络喷子们的娱乐。但随着竞争的愈演愈烈,车企、公关公司、媒体都开始有组织的参与到了舆论战当中。

3月2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包括比亚迪、长城、吉利、广汽、一汽、东风、奇瑞、蔚来、理想、小鹏等多家主流车企共同倡议,呼吁抵制汽车行业网络水军。之后,长城汽车率先抛出了“1000万悬赏计划”,意在净化网络环境,整顿“网络水军”乱象。吉利汽车也上线了网络不实信息举报中心,以打击损害吉利品牌形象的网络不实信息,对线索提供者最高奖励100万元。而新势力方面,蔚来、小鹏、零跑等新势力品牌的法务部微博也迅速“开张营业”,大有用法律手段震慑舆论之意。

庞大集团退市

中国汽车经销商第一股,国内规模最大,一度拥有超千家汽车经销商的庞大集团,在2023年终于走到了退市的这一步。庞大集团的崩塌诚然有其自身盲目扩张埋下的祸根,但是近年来经销商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才是压垮庞大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被压垮的也不止是庞大一家。

汽车经销商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一面是车商有着不断扩张业务的欲望和需求,而另一面则是随着这两年“油电之争”的愈演愈烈,大部分仍以燃油车销售为支柱业务的经销商们在经营上又深陷困境,难以自拔。传统4S模式又受到来自直营店、商圈店、代理制等新模式的冲击。庞大其实也是因为这种两难才最终酿成苦果。

在油电切换的大背景下,庞大的退市只是汽车流通行业的一个缩影,渠道的“危”与“机”都在于传统4S模式的转型上,转型未必能活,但不转型则必死无疑。

新能源汽车下乡

每逢中国车市遭遇大幅下滑时,有关部门就会祭出汽车下乡这个杀招。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暖风频吹。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5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6月,先是商务部通知开展“千县万镇”和“百城联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季,后是五部门联合启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但是樱桃好吃树难栽,新能源汽车下乡显然要比当初的传统燃油车下乡更加复杂和棘手一些。先不说别的,光是充电服务在农村就是一大难题。县乡农村区域的充电桩布局分散,单站规模小,后期充电设备安装难度大,运营运维成本高企。充电桩建设的问题不解决,恐怕新能源下乡就难言效果。

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

一个油箱引发了国内两家车企巨头的互怼。5月25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4月11日向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举报材料,就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采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随后,比亚迪汽车回应称“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保留法务诉讼的权力!”

随后,围绕着“油箱”话题的讨论,各路大神、水军、粉丝纷纷登场站队,从技术、道德等各个领域展开争论,让这桩举报事件成为了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行业的最重磅事件。而且由于举报事件也牵扯到国家有关部门,因此直到现在相关部门仍未出具相关的说明,对于此事也没有一个最终的定性。

假如长城汽车举报最终被认定是属实,对行业和用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可以说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而比亚迪目前的“新能源一哥”地位无疑也将会遭受致命级别的打击。但如果比亚迪证明了自己是清白的,长城则会在道德上被口水淹死。无论如何,不管是作为媒体还是吃瓜群众,我都很想说,赶快上演续集!

未来三年购置税减免政策落定

端午节前夕,传闻中的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终于实锤落地了。简单的归纳就是:2023年年底前新能源车全部免征购置税税;2024-2025年两年时间内,车价339万以下的新能源车免购置税,超过3万购置税的征收超出部分;2026-2027年两年时间内,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半征收,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也就是说,截至2027年,国家还会以购置税减免的政策来继续支持新能源车,特别是30万元以下的国产新能源车,包括换电模式也有政策支持。新政宣布靴子落地,未来4-5年的发展方向也基本上可以确定,也让车企吃了定心丸。如何抓住最后的保护期机会,将会成为中国品牌接下来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结语:

以中国车市如今的内卷之激烈,行业已经不再像传统燃油车时代那样可以“和气生财”了。市场格局、行业规则、价格体系、渠道模式都在面临变革。在激烈变革的背景之下,我们看每一件车坛事件的背后,都可能对市场和行业潜藏着不可预测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发生在眼下,甚至会到下半年或者明年,我们不妨等到年底的时候再来盘点2023年的车市到底有哪些变化。(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优视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16年将有这些重大事件发生。下文按时间顺序带您一同展望未来一年的热点事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美国大选和中国首次举办G20年会。

  一月

  台湾举行大选,有望选出首位女“总统”。

  美国在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Cheniere Energy公司的码头开始生产用于出口的液化天然气,为1969年以来首次。

  全球***齐聚瑞士达沃斯,出席全球经济论坛。请关注彭博特别报道。

  越南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改选***,制定政策。

  联合国监督员或得出结论,伊朗已经实施了7月份签署的核协议要求的所有措施,从而使美国和欧洲取消制裁。

  二月

  美国第45任总统大选将从爱荷华州的党团会议和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拉开序幕。内华达州的党团会议以及南卡罗来纳州的初选也将受到密切关注。

  教皇方济各访问墨西哥。

  奥斯卡颁奖典礼于洛杉矶举行。

  三月

  美国开始拍卖波段,为更快的移动电话连接腾出空间。

  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中国政府公布新五年规划的详细内容。

  哥伦比亚政府和FARC叛军结束在哈瓦那进行的和平协议谈判,结束长达50年的争斗。

  美国召开被称之为“超级星期二”的初选,并且阿拉巴马、阿拉斯加、阿肯色、科罗拉多、佐治亚、马塞诸塞、明尼苏达、俄克拉荷马、田纳西、德克萨斯、佛蒙特、弗吉尼亚和怀俄明州召开党团会议。

  标志着引发叙利亚内战的起义爆发五周年。

  四月

  投资53亿美元的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预计将启动。

  联合国举行巴黎气候协议签署仪式。

  韩国举行议会选举。

  秘鲁召开第一轮总统大选。除非某位候选人赢得逾50%的选票,否则将于6月份进行决选投票,同天议会选举。

  彭博新能源财经在纽约召开“未来能源”年度峰会。

  五月

  菲律宾选出立法机关和总统。

  苏格兰进行议会选举。

  英国香烟简易包装法令生效。

  七国集团***在日本三重县召开会议,当地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伊势神宫所在地。

  朝鲜劳动党召开大会。

  六月

  美联储公布全国银行的年度压力测试。

  美国最高法院会议结束,密切关注对平权行动、移民改革、堕胎和投票权的裁定。

  英国有关是否脱离欧盟的公投最早可能在2016年年中进行,虽然截至2015年底,尚未有确定的官方日期。

  七月

  波多黎各面临198亿美元债务偿付。

  入主白宫的竞选白热化,共和党和民主党分别在党大会上选出各自的总统候选人。

  日本预期举行参议院选举。首相安倍晋三可能还会决定提前进行众议院选举。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NASA)的朱诺号(Juno)航天器开始探测木星。

  八月

  夏季奥运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美联储举行杰克逊霍尔年会。

  九月

  俄罗斯举行国家杜马选举。

  联合国大会在纽约举行年度会议。

  20国集团***首次在中国召开峰会。

  香港立法会选举。

  中国纪念毛泽东逝世40周年。

  十月

  诺贝尔奖在斯德哥尔摩宣布获奖得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华盛顿召开会议。

  十一月

  美国选出总统并决定国会控制权。预期加州针对大麻合法化召开公投。

  刚果民主共和国举行大选。

  中国双十一购物狂欢,美国零售商亦将迎来“黑色星期五”。

  亚太经合组织(APEC)***前往秘鲁利马,进行第28次年度会议。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东亚***在老挝召开峰会。

如何看待“抢红包”问题

互联网 2015年02月26日

时事评论背景:

抢红包的火热,以致很多人成了专职的“抢手”,一个个都抢得手发酸。但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因忙于抢红包而忽略身边亲人时,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就变成了“我看着你,你却在抢红包”。

时事评论观点:

春节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馨时刻被红包抢走,让有的人不能容忍。比如某男子看不惯妻子疯狂抢红包,“你到底要抢多少钱,我一次性付给你。”

更多的人还是显得无可奈何,最终选择“妥协”。

微信红包是互联网应用技术和传统习俗的巧妙结合,强化了网络空间的交往,增进了感情交流的互动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微信红包也不例外。若不分场合不分地点抢红包,抢红包从闲暇消遣的“好玩”“雅趣“,演变为春节假期的“家庭大战”,甚至因此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冷落家人,疏远情感,实在是舍本逐末。

痴迷于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持,异变为成瘾的思维与行为定式,无异于一种心理疾病。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正在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但人类有着强烈的社会属性,当我们对抢红包趋之若鹜,难得的春节长假里,只见网络红包不见身边亲人,不妨扪心自问,到底是我们在抢红包,还是红包在抢我们?

我们向来注重礼节,人情来往、待人接物中关注对方,应答得体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亲近感情的别样表达,而一门心思就想抢红包,心不在焉,由此怠慢了别人,也显得非常不礼貌,不文明。

为抢红包夫妻反目虽是一个个案,但这个特殊的事例,向人们发出警示:为抢红包冷落家人、淡薄亲情是买椟还珠。正确对待数字通讯化时代的网络新事物,珍惜亲人相聚时的美好时光,用亲切的交谈和笑容维系美好的情感,当真诚交流和微信红包相辅相成,人间的亲情日渐紧密而不被红包稀释,主次分明而不是本末倒置,才能消弭亲情的距离,感受新春的温暖和力量。

时评材料作文是当前高考中常用的作文形式,加强时评材料作文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在阐述时评材料作文的特征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时评材料作文训练必要性,并从形式和内容角度提升时评写作技法。关键词时评作文技法时评类文章针对社会实际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说理透彻、语言辛辣,为读者所喜爱。时评类作文是高考中应用较多的新材料作文,将社会焦点问题以材料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以时评的写作方式表达看法与观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视野从学校扩展到社会,提高深度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取得更好的作文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时评类材料作文具有思想教育的意蕴。新华社总编辑何平认为在时事评论中,“时”决定了文章的内容,他说:“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笔者认为,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另一主要特征是“评”,即针对国际或国内某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表评论,做到以理服人。一、时评材料作文的特征(一)激情与理性的交融。时评材料作文必需充满激情,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读者对社会问题也有独到的评价和生动的体会,如果作文中的语言如温吞水一般平淡无味,则难以反映生动鲜活的生活,也会让读者觉得“不过瘾”。要想说理透彻还需有深刻的理性分析。学生需理性客观地判断材料,运用分析方法理清逻辑脉络,合理搭建文章框架,树立明确观点,寻找有力的论据支撑。总之,时评材料作文既要是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做到情理交融,交相辉映。(二)鲜明的时效性。时评类文章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发表意见,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而时评材料作文的材料内容通常是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学生写作时也要结合当前社会形势、思想潮流进行分析,写出体现鲜明时代气息、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文章。(三)准确的针对性。时评材料作文不是对某一社会问题泛泛而论,自有发表见解,而要紧密结合给出的材料,针对其中反映的矛盾关系,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换言之,时评材料作文一定要弄清“文章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这两个问题,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二、时评材料作文对于学生思维和写作的意义(一)为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表达需求。写作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独特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加强知识积累,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具有宽广的视野和胸怀,具有真情实感,拒绝千篇一律、套话连篇的文章,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观点。时评材料作文的话题内容“火辣”,能够激发青少年思考的意愿和表达自己独特观点的欲望,时评材料作文鼓励学生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发出内心的声音。(二)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和文字表达的严密性首先,时评材料作文需充分运用逻辑推理方法,准确分析问题,并使自己的表达层次清晰。所以有利于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其次,材料作文需要学生将思维聚焦在材料所提供的事件和矛盾上,所表达内容必需紧密围绕材料,如果脱离材料内容进行天马行空的论述,即便言之有物、精彩纷呈,也不是一篇良好的时评材料作文。(三)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网络表达。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应用,学生在网络上具有很多发表自己观点、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而高中生由于年龄、阅历、文字基础等原因,尤其在网络碎片化阅读和情感宣泄的影响下,高中生的网络表达有时具有文字肤浅、情绪偏激的问题,时评材料作文的训练可以规范学生的网络时评表达。三、方法和措施(一)加强审题,把握材料的抓手时评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材料入手提炼观点、形成思路,所以写好时评材料作文,加强审题是必备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材料“抓手”,把握文章写作的第一块敲门砖。对于评述性材料而言,学生应在材料的议论和叙述间找到材料的核心观点,发现材料核心矛盾,这就是作文写作的“抓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框架搭建、观点提炼。一般来说,评述性材料中的抒情议论语句,常常是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而在事件性材料中,常常没有议论抒情语句,揭示事件的因果关系的语句是关键语句。如在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题目,给出的就是事件性材料。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体育**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第二天他得知这张**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销售“最诚信的业主”。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该段文字中,没有议论性的语句,都是描述性的语言,我们通过阅读分析可以把握“北京一家体育**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第二天他得知这张**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交给买主。”这句话体现了“业主为某彩民垫资——**中奖——交给买主”这样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应该成为我们剖析材料的抓手。(二)观点鲜明、重心突出时评材料作文在行文时,先要确立明确的观点,旗帜鲜明地表达意见和观点。文章的观点可以针对材料中观点的争议、人物的对错、事件的成因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切入,但必须紧密围绕材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空发议论。例如面对以下材料:“2013年之前,多名内地状元选择港大,一时间港大成为了比北大清华更加受到追捧的对象,成为了比北大清华更加遥远而美好的梦想。当然,一直也不断有港大拒收内地学子的新闻。2013年,辽宁高考状元刘丁宁同学从港大退学,选择复读来实现北大梦。”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出题者对于选择港大和北大清华间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则我们在确定观点时要鲜明地站在支持该同学复读圆梦的立场,进一步挖掘则是执着追求理想与迎合现实需要的关系。(三)论证充分、论据有力时评材料作文不仅应有明确的观点,还应为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论证,用说理和证据说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把道理讲清、讲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信服文章观点,起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所有的说理都需要实例的证明,而时评材料作文的论据,则要时代气息和历史素材有机结合,新近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要闻和科学技术进步是富有时代精神的论据,而对于历史性的论据,我们应挖掘其中的新因素,年代久远的事件不能不经加工就简单作为论据,否则发挥的支撑作用有限。论据还应做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例如清华校长顾秉林在会见宋楚瑜时,赠送其一副字画,当一首诗的卷幅时,顾校长不能将全诗的三十二个字认全,念错了一个字,没有把整首诗念完整就结束了。我们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如果从支持顾秉林的角度看,则可首先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其次,说明顾秉林在其物理和材料学专业是大家,做出很大贡献,不能因为其在不擅长领域的一次小失误而对其大加鞭挞;第三,举例说明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家出丑的例子,并未影响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指出过度批评者是否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方面做得欠佳。这样论述的层次鲜明,说理有力,具有说服力。(四)行文规范、思维缜密时评材料作文的写作通常在第一部分的引证中提出问题,并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论点,使读者清晰地把握作文的核心思想。在作文的论述部分,既要使用正面论据阐述论点,还要运用反面实例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支撑,并在论述中注意“脚踏实地”,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发议论。最后说理需深刻,不能浮于表面,要体现出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入思考,如此才能服人。(五)透过现象挖掘材料本质时评类材料作文给出的参考资料,常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而我们在作文写作过程中,论述的层面绝不能局限于现象,而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使作文的探讨走向更深的层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观察、深入思考进行锻炼。重庆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材料讲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游客打算在波罗的海边租一位老人的房子渡假,老人非常热情,建议他先住几天再决定是否租住。游客住了几天,觉得很好,但就在他决定和老人签协议的前一天,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精美的杯子。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打电话告诉老人,老人并未生气,只是说,明天我过去签协议时再带一个杯子就好了。第二天,老人如约而至,进门第一件事情就问那个打碎的杯子在哪里。游客说已经和其他垃圾装在一个垃圾袋里,放在门口的垃圾桶里。老人立刻去垃圾桶找到杯子碎片,单独装在袋子里,并在袋子上写了“玻璃碎片危险”几个字。回来后老人很坚定地告诉游客,这间房子不租给他了。对于材料中给出的事例,从表面上看是一间房子租与不租的问题,向更深层次挖掘则看到社会公德心的不同,老人对于游客不小心打碎精美的杯子给予宽容,但对他将玻璃碎片混于垃圾中,可能危害他人安全的做法坚决反对,体现出较高道德修养。我们再深入思考,则看到老人和游客对于“人”的观念的不同,看到老人思想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从这个深度去谈,则作文更有深度。(六)写时评作文要做到“五味杂陈”时评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必须写得生动鲜活接地气,才是好的时评文章。时评作文应写出“五味”。1.鲜味。时评材料反映的是当前发生的事,我们也要结合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使用鲜活的语言,尽量运用当前的事例来写作文章。2.杂味。学生思路一定要开阔,不能就事论事,可以将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材料都为自己所用。3.辣味。时评作文切忌不温不火、四平八稳,要针砭时弊就一针见血,要放声讴歌就热情似火,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让读者读起来“过瘾”。例如某文作者在指摘官场用人不正之风时,说“像官居某省委副书记的贪官王耀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儿子女婿小舅子一家门统统当了官,这样的恶例,并非只此一家。”便有些辣的味道。4.趣味。评论角度的选择、题材的确立和语言风格的使用,都可以体现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的特点,增强作文的吸引力。5.哲味。时评作文要对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发现事物的本质,用简明、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进行表达,令读者深思。

2021热点新闻及点评如下:

1、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顺利出舱、平安抵京,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9月17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正式发布。

3、中国人民银行17日发布公告,将于9月27日发行辛亥革命110周年银质纪念币1枚。该银质纪念币含纯银30克,最大发行量20000枚。

4、18日10时2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分离,并绕飞至前向端口完成自动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历时约4小时。

1、论题的新闻性

先有新闻,再有评论,若议论不以新闻为依托、为由头就无所谓新闻评论,讲究时效性和价值性。

2、论理的新闻性

(1)贵在说理、怎样说理和说什么道理。

(2)新闻评论是有的放矢、就事论理的一种文体,就实论虚、析事明理是它的根本目的。

3、论说的公众性

(1)提出和解决的问题,是有现实意义,当前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迫切的问题,人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

(2)立论客观、为民代言、为民立言,真正成为公民利益的代表者,正确舆论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97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