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论证错误类型

事业单位考试论证错误类型,第1张

(一)论题类错误

1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又叫混淆概念,是指在论证中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的逻辑错误,实际上是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Eg:买人参送老婆啦!(一种理解是你买人参送给老婆,另一种是买人参送你一个老婆)

2 转移论题

转移论题,又叫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偏离正题而转向另一问题,从而转移人们对关键问题的注意力。

从论据的角度来看,其谬误实质就是通过对与原论题相似或无关的另一论题的举证来转移或逃避对原论题的举证责任。

Eg:老婆问你:“你为什么醉酒驾驶”你:“5年前的同学从日本回来,一起喝了几杯”。

分析:上文中老婆问的是“为什么醉酒驾驶”,你却将其转移为“为什么喝酒”,二者并非同一话题,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二)论证方式的错误

1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也叫嫁接因果、无关因果等,具体是指论据与结论之间毫无因果关系,却被论证者生拉硬拽在一起,即在明显不具有因果关系的现象之间强加或嫁接因果关系。

Eg:我一坐到饭桌上吃饭,电脑就死机了,所以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

2因果倒置

因果倒置是指认因为果或认果为因的谬误。

Eg:所有中公教育的高管都拥有豪车。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中公教育的高管,你最好有一辆豪车。

分析:论据中“中公教育的高管”是“前提”,“拥有豪车”是“结果”,而结论中则把“有一辆豪车”当成了“前提”,犯了因果颠倒的错误。

(三)论据类的错误

1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包括举例不当和轻率概括。举例不当是指所举的例子具有非典型性和偶然性,无法代表总体。轻率概括是指样本太小,以少数的事例就轻率地归纳出普遍性的事例。

Eg:我碰到的一个日本人是骗子,所以,日本人都是骗子。

2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是指在论证中不依靠有充分根据的论证,而仅利用激动的感情、煽动性的言词,去说服别人,使别人支持自己的论点。诉诸情感的方式有多种,也可以说人有多少种情感,就会产生多少种利用它来作为依据的谬误。常见的有诉诸怜悯、诉诸厌恶、诉诸仇恨、诉诸谄媚、诉诸荒谬、诉诸自然、诉诸新潮等。

首先来组织一下推理的结构:

1、找出结论和理由

2、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其有关的理由,将你的理由与作者的理由做比较。

3、如果结论支持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和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持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儿不管了。

6、看看有没有一些强力诉诸你的情感的词组可能干扰和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这里面有个新词叫做谬误。所列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坐着,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来采纳其结论。

相关谬误的花招有三种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论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下面描述一下关于各种常见谬误的特点:

1、对人不对事。人身攻击谬误只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和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

2、使用滑坡推理方式。滑坡谬误只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3、表现出寻找完美解决方案的趋势。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它的形式如下:我们不应该去支持针对甲问题的解决方案,除非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真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的接受。但问题的实质是,尝试某种解决方案之后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并不意味着解决方案就不妥当和欠考虑。如果坐等完美解决方案的出现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固守原题,动弹不得。

4、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偷换概念谬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一旦看到一个关键词或短语在论证中不止一次出现,检查一下看看其意思有没有发生改变,如果意思发生改变,就要警惕偷换概念谬误。那些高度含混的术语和词组尤其是偷换概念的绝佳材料。

5、不恰当的诉诸公众意见。诉诸公众谬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6、诉诸情感。诉诸情感谬误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和听众的注意力,让她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这个谬误特别常见的三个地方就是广告,政治辩论和法庭辩论。常见的形式是恶语中伤,属于一种人生攻击。主要通过引起人们不好的感情联想的言辞给人戴帽子,试图诋毁别人。

7、诉诸可疑权威。诉诸可疑权威谬误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8、攻击稻草人。稻草人谬误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他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9、呈现虚假的两难形式。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要找出两难选择的谬误,需时时警惕下列词汇:

不是……就是……

唯一的选择就是

两种选择,分别是

因为甲用不起,那只有乙能。

10、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乱扣帽子谬误指错误的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释这一事件。

11、将注意力从论题上转移开。问一个问题“作者有没有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来欺骗我们?”

12、通过光环效应来让读者分神。光环效应谬误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13、循环论证。循环论证谬误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14、介绍另一个话题来转移注意力。转移话题谬误指一个不相关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面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文中最后推荐了一本书,是戴默的《抨击错误推理》。

这章的主要介绍了常见的14种谬误,通过了解谬误不仅能知道如何判断结论是否正确,还可以了解到自己在说话的过程中有哪些偏差。很多下意识就会说的内容,并不一定真的就是真的。不自觉的我们就用了很多种论证中谬误来构建自己说话的体系,如果真的想有理有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那就在以后的生活中觉察自己说话中有没有以上的那些谬误

    摩尔、帕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2021年第27本。该出版社不时有经典好书。很好看的书,米国大学教材。是对思维的检视,以求正确分析各种信息,得出尽可能正确的结论。作为一个生活在信息泛滥时代、想保持客观独立思考、不愿被任何观点裹挟、力求做出正确判断的人来说,真的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工具。书中主要涉及逻辑学,也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一些知识。逻辑学的都略过没看,这部分一直对我来说太难了。提及的一些思维误区有些以前知道,有些知道但并未总结到理论程度,还有些是新的。总之,收获挺大的一本书。

    书里提到的一些认知偏差,稍微记一笔:区分理性断言和情感断言、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人类思维倾向于“我是否赞同”而非“此观点是否合逻辑”;可得性启发;从众效应;圈内偏见;高于平均水平错觉;消极偏见;亚里士多德指出,存在道德、情感、逻辑三种说服方式,其中逻辑说服效果最差,听众是否被说服决宇于主观和心理因素;以修辞类比有于替代论证;诉诸情感的谬误;一厢情愿的思维;诉诸愤怒的论证,其危险之处是寻找替罪羊;群体思维的错误;诉诸公众的论证谬误;以错制错的错误;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境地;滑坡论证;错置举证责任:一个断言初信度越低,提出断言人的举证责任越大。其他条件相同时,举证责任置于对问题肯定的一方,即要求提供“为何并非如此”的理由前,通常应先证明”为何如此“;法律的无罪推定:由控方证明被告有罪,被告不必证明自己无罪;循环论证;类比在道德和法律中有重要用途;不采纳“只是传闻”的证据;自荐样本谬误;在必须决策的时候,常识常会给我们指引方向。

主要的非形式谬误

相干谬误

预设谬误

含混谬误

当一个论证所依据的前提与其结论不相干因而不可能确立结论之真时,

其所犯的就是相干谬误。

R1

诉诸无知论证( The Argument from Ignorance: Argument Ad Igno-

rantiam }

诉诸或源于无知的论证犯的是这样的错误,它辩称一个命题是真的,

其依据仅仅是该命题并没有被证明为假,或者辩称一个命题是假的,仅仅

因为并没有证明其为真。

英美法中的无罪推定是这样定义的,在证明一个在刑事法庭上受指控的人有罪之前,必须先假定他无罪。除了被证明有罪,其余情况应裁决无罪。

宣判无罪者有罪的错误远比,宣判无罪这有罪的错误远比开释犯罪者的错误更为严重。在两害取其轻的情况下,诉诸无知是适用于此类因不能证明有罪而不得不采用无罪假定的情形。

R2

诉诸不当权威(The Appeal to Inappropriate Authority: Argument Ad

Verecundiam )

在试图对某些困难或复杂问题做出决定时,受公认专家判断引导是完然而,

当诉诸的对象对所讨论问题不能合理地宣称权威时,就会产生诉诸权威谬误。

R3

人身攻击论证( Argument Ad Hominem )

短语“ad hominem”

译做“人身攻击”。它命名的是一种谬误性反驳,

即它的抨击不是指向结论,而是指向断定结论或为结论辩护的人。

A诽谤

B背景谬误

背景谬误是人身攻击谬误的一种形式。引起背景谬误的是,在本不相

千的信念与该信念持有者的背景之间加以牵连。人们做出或拒绝某个主张

的背景并不承载该主张为真。

R4诉诸情感

(The Appeal to Emotion: Argument Ad Po pulum )

用表达性语言和其他有计划的手段以博取情感,激起兴奋、愤怒或憎恨,而不是致力于提出证据和合理论证。

早餐的麦片粥与健美年轻、体魄健壮和精力充沛相联系,威士忌与豪华和成就相联系,啤酒与崇高冒险相联系,汽车与浪漫、富有和性感相联系。广告产品描绘出的男人一般都是英俊而杰出,女人精明而迷人一或者干脆一 丝不挂。

措辞1:

“(在行将盈余的资金中)其大部分应当用于减税,还是应当用做新的政府计划的资金呢”

措辞2:“(在行将盈余的资金中)其大部分应当用于减税,还是应当花费在教育、环境、保健、打击犯罪和军事防御等新计划上”

R5

诉诸同情(The Appeal to Pity: Argument Ad Misericordiam )

诉诸同情(misericordiam 的字面意思是“同情心”)可以看做是诉诸情感的一种特殊情况,其中听众的利他主义和怜悯之心是其所诉诸的特殊情感。

R6诉诸暴力(The Appeal to Force: Argument Ad Baculum )

”强权就是公理“

R7不相干结论( Irrelevant Conclusion :Ignoratio Elenchi)

当一个论证声称要确证一个特定的结论,但却去证明另一个与之不同

的结论时,就犯有不相干结论谬误(Ignoratio elenchi的字面意义是“错

误证明”)。

P1复杂问语{Complex Question)

最为常见的一种预设谬误是,它以预设掩藏在问句中的某些论断为真

的方式来问问题。问句本身往往是修辞性的,并不是真正寻求问题本身的

P2虚假原因(False Cause )

有时会发生这种现象:人们假定一-事件是另一事件的原因,只因为另一事件在时间上紧随着前者。我们当然知道,纯粹的时间连续并不能确证种因果联系,但是很容易被欺骗。

P3丐题(Begging the Question: Petitio Principii )

丐题就是在证明论题的努力中,却又假定了所要寻求证明的论题。

P4和P5偶然和逆偶然(Accident and Converse A ccident)

偶然环境,可能不能运用于该事例。当我们把一个概括运用于个别事例中

而该事例并不适于这种运用时,我们就犯了偶然谬误。反之,当我们无心

或故意地把对一个特殊事例为真的东西直接看做对大事例为真,我们就

犯了逆偶然谬误。

一个词项在前提中可能具有一种意义,但是在结论中却是另一种相当

不同的意义。当推论依赖这样的变化时,当然就是谬误。这种错误称做

“含混谬误”,有时或称为“诡论”( sophisms)。

A1歧义

当人们有意无意地混淆一个词或短语的几个意义时,就是在歧义地使用这个词或短语。如果在论证中这样做,就犯了歧义谬误。

A2双关

一个陈述是双关的,是指由于它的词汇组合松散或笨拙导致它的意义不确定。一个双关陈述可能在一种解释下可能是真的,而在另一种解释下却是假的。当

以使其为真的解释来表述论证前提,而以使其为假的解释得出结论时,那么就犯了双关谬误。

A3重读

若前提的明显意义依赖于一个可能的强调,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依赖于对相同词汇不同的重读意义,这时就犯了重读(accent) 谬误。

A4合成

第一类合成谬误可以描述为:从作为整体之部分的性质得到整体本身性质的推理。

A5分解

第一种分解谬误断言对一个整体为真的东西一定对它的部分也真。

第二种分解谬误是从元素的汇集性质而得出元素自身的性质。

感觉就是不对,但就说不出所以然

动物保护组织说:人们宰杀一些活禽。

业主: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你们为什么不去关心一下他们。

人身攻击论证,业主没有将注意力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动物保护者的行为上,认为他们更应该去关心一些无家可归的人。

人们信任尼采在哲学领域的权威性,但这个权威性不能迁移到到对于权利、残忍、道德败坏的言论。

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来自何方,所以在这个问题没有弄清楚之前,我们可以在任何国家拥有公民身份。

既然没有材料能够证明你不是坏人,那么你就是坏人。

学生问摩尔为了阻止战争,美国应当怎么做?

摩尔的回答是:战争能够将人们的视线从国内经济矛盾上,转移到国外的巴勒斯坦问题上。帮助布什摆脱困境。

稻草人谬误:

故意歪曲别人观点为了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或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因为如果一个人可以负面地歪曲别人的观点,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2错误归因谬误:

将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件事强行关联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发生或存在的原因”的结论。因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但事实是,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因为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更可能的是,这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的共存只是巧合。同理,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也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3诉诸感情谬误:

用操控别人感情代替论述试图通过操控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可操控的感情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诉诸感情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如果只用感情操控而不用逻辑论述,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每个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同时也很低级。

4谬误谬误:

将论述过程中的错误当成观点错误当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定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的。有时候,辩论的赢家往往并不是因其观点正确,而是辩论技巧更好。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5 滑坡谬误:

用臆想的恐惧来逃避真实的当下如果A发生了,那么Z也一定会发生,由此认为A不应该发生。有些人总是不愿意讨论现下的事物A,而把讨论重心转移到臆想出来的极端事物Z上,但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A的发生一定会造成极端事物Z的发生,所以这是一种诉诸恐惧的谬误,也影响人们讨论A时的客观性。

6人身攻击谬误:

用攻击取代说理讨论问题时,对他人的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处境等进行攻击,并以此为理由或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观点,或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所谓人身攻击,不一定是直接攻击对方,也可能是以背后捅刀子、暗示听众等方式来故意引导其他人对对方人格产生质疑。对他人的人格实施攻击,以此试图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7诉诸虚伪的谬误:

用批评别人来回应别人的批评不正面回应别人的批评,而是用批评别人作为回复。比如,“你不也曾经……”这种心态就是想通过用批评回应批评的方式,免去为自己辩护的责任。比如,通过这种方法来暗示对方是个虚伪的人。且不管对方是否虚伪,这种反应都只是在逃避别人的批评。

8怀疑谬误:

自己不懂的东西,就是错误的对于自己不明白,或者知识水平不够不能理解的东西,不是去学习,而是认定一个事物可能是假的。要搞懂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生物进化,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背景。有些人因为自己不懂,就认定这些概念是错误的。

 9片面谬误:

用特例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当自己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就用特例给自己开脱。人都不喜欢被证明是错的,所以当一个人被证明是错的时候,总会想办法给自己开脱。

 10 诱导性谬误:

问题暗含陷阱,怎么回答都是错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他的意思来回答。就是试图用诱导性的问题来逼对方回答你提出的问题,从而破坏理性的讨论。

11 举证责任的谬误:

让质疑者承担举证责任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当自己的某个观点被人质疑后,认为举证的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质疑者。即便不能证伪一个事物或者举出它的反例,也并不代表这个事物就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个事物是合理的,也不能肯定它就是不合理的。

 12语义模糊谬误:

把有歧义的语言当作挡箭牌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比如,故意使用双关语或者意思本身存有歧义的语言。当他因此被别人批评的时候,却又把这些有歧义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挡箭牌。

1全神贯注

许多错误的产生源于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在面对相似的情景时,世上没有绝对两片相同的叶子,需要我们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不要对周边的事物漠然处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学会关注细节,不因事小而疏忽。

2确认事实

事实的客观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事物是比事件更基础的存在形式。

事物和事件都是客观的,它们都存在于公共领域,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主观事实是指自己,由个人亲身经历或者间接通过别人的经历确认的事实。

确认事实有两种方法:某个事物是可以亲身体验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亲自参与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果无法第一资料的情况,就必须检查所获得的间接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然后去确认事实。

3观念与其对象

每个观念最终都源自于对事物的描摹,而真实存在的事物却对利于观念之外。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4留意观念的本源

观念能感知的来源是独立于人脑意识的客观事物。与事物接触得越多,对它的理解就越深刻;对它的理解越深刻,观念就越清晰。大脑中的观念,是主观的范畴,我们所确定的事实是客观的范畴。

5观念联系事实

认知由三部分组成:1客观存在的事物;2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3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 。先有事物再有观念最后才创造语言。

简单观念是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了,复杂观念是观念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非一一对应,这样的观念通常在客观世界中具有多个来源,需要一一排查。

6将观念付诸语言

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语言要忠实表达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使我们的沟通有坚实的事实基础。

7有效沟通

在逻辑学中,陈述有其特定的含义,它是语言上的特定表达方式,只针对可以做出真假判断的命题。词语是语言的基石,命题是逻辑的基石。只有在命题的层面上才会涉及真假问题,逻辑的本身就是发现真相并将其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说完整的句子,不要将主观看法当作客观事实,避免使用双重否定,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8避免使用模糊和多义的语言

避免使用产生歧义的方法,所运用的词语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反映出你的本意,以便读者或者听众不用费心去猜测你所说的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不要含糊带过。

9避免闪避式语言

闪避式语言会让听众理解错表达者的真实想法;也会对表达着产生影响,扭曲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使用者塑造语言,语言也会塑造使用者,长期使用扭曲的语言,会逐渐相信自己编造出来的世界,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10真相

逻辑推理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出真相。

真相有两种形态:

1本体真相:指真正存在的事物

2逻辑真相:命题内容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

决定命题真假的依据是现实情况,而逻辑真相是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之上的。

1基本原理

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理性原理是一致的。

人类理性基本原理有四个:

1)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2)排中律: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3)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4)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2灰色地带及人为灰色地带

灰色地带:指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的情况。

人为灰色地带:陷入灰色地带,认为周围一切都是灰色地带,从而深陷其中。

负面只有在正面已知的情况下才可以被确认为负面。

3万物终有其根源

找到事物的根源就可以控制事物的发展,控制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探寻事物根源的原则: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必然存在根本的相似之处。

4对原因的探寻不要半途而废

原因都是一系列的,一环扣一环,不要被自己的偷懒打败

5区分原因

原因有四个:

1)目的因:对于行动来说,就是行动的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作用。

2)质料因: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

3)形式因:决定一个事物是此非比的特殊性质。

4)动力因: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

针对某一个事物,可以确认的原因类型越多,对事物的理解也就越深。

动力因有主要原因和工具原因,工具原因从属于主要原因,但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不可或缺的。好的工具握在不合格的人手中,也不会出现最好的结果。

6定义术语

定义术语:在逻辑论述中,避免语意不清河模棱两可。定义的术语所代表的是客观事物。

逻辑上定义术语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将要定义的术语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当中;第二步,确定其与同类中其他事物的不同特性。

逻辑定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所定义事物的本质。

7直言命题

对他人说明这个或那个事物是真的,并通过论证让其相信它。

最有效的论证,其结论都是直言命题,清楚明确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真相是什么。

8普遍命题

普遍命题要满足两个条件:

1)所陈述的事实都是真实的

2)适用于整个类别

普遍命题有两种形式:1)全称命题:某个类别的全部

2)特称命题:某个类别的部分

1建立一个论证

论证是由命题组成,推理所关注的观点由命题来表达,论证的核心是推理的过程。

每个论证都有两个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一个正确的支持性命题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必要条件

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2从全称到特称

从全称到特称的特点是必然性,推理过程中某个结论针对整个类别是成立的,它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3从特称到全称

从特称到全称则不是必然的,避免以偏概全。

4断言

命题包括一个主项和谓项,主项是要说的对象,谓项是对此对象所说的一切。

断言是将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

5否定命题

肯定命题在观念之间搭建桥梁,将不同的观念联结起来,否定命题则是完全组织观念之间的联系。“不是”是否定命题的指示词。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肯定命题和否定命题都能同样清晰地说明同一个事物,最好是选择肯定结构的命题。

否定命题也可以用在需要婉转表达的时候

6比较

没有比较,观念就不可能产生,通过比较才能辨别事物的异同。

比较两个事物时就会发现它们或者完全相同,或者截然不同,或者部分相似。

比较两个事物,一定要找到其主要特性比较,如若不然得不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7比较和论证

以比较为基础,一个最普遍的论证形式是类比论证。

两个事物有大量相同的特性之处,其中一个有另外的特性,另外一个很有可能也有这个特性

8正确论证

为了使论证正确有力,必须关注其事实(内容)和形式(结构)

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联言论证、选言论证和条件论证

联言论证:A·B  二者同对同错

选言论证:AvB 二者只能选其一

条件论证:假言论证,如何……那么……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在条件论证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结论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9三段论

三段论:通过观点的联系推导出结论。

三段论推理的根据,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是每一个S都是P

第一个是大前提,第二个是小前提,第三个是结论

S代表小项 P代表大项 M代表中项,中项最为重要,连接着大项和小项

10前提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正确的结论必须两个基本要求:1,它必须要有正确的内容(真实性);2它必须有合理的结构(相关性)。缺一不可。

11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事实命题有确定的评判标准,价值命题评判的标准不稳定,价值命题所依附的的客观事物越是广阔坚固,它本身也更加可靠。

12论证结构

论证的理想结构是根据真实的前提可以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命题的量指的是它是全称还是特称,命题的量取决于它的主项。

14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命题的质指的是它肯定还是否定。

15归纳论证

演绎论证得出的是必然性结论(前面的论证都是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只能得出可能性论证。

演绎论证的基本原理是:从一个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

归纳论证:以整体中的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科学家们都是在收集一些零碎的信息,举一反三推导出结论。

16评定论证

论证展现的是推理的核心,推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形式里,从一个观点出发并接受另一个观点。

评定论证正确性的过程:1确定需要评定的论证是否一个真正的论证;2检查前提与所要得出结论的相关性,确认结构是否合理;3论证的力量取决于它对客观规律的反映程度。

17构造一个论证

构造一个论证需要前提和论证,前提必须符合两个标注:真实,有力。

前提的真实性:单个命题中包含的几个主张必须都是真实,不能仅仅是部分真实。

前提的有力:给予结论最大限度的直接支持的前提才是相关前提。

了解听众:逻辑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论证有双重的目的: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听众接受。为了说服听众,必须选择适合于听众的方式。逻辑艺术性的由来。

1怀疑论

推理过程中,怀疑的存在是合理的。

怀疑论的两种态度:1永久性怀疑;2特定的情况下,将怀疑作为一种适当的、必要的态度。

永久的怀疑在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极度危险的,在推理前就已经设下障碍,扭曲推理的正确推理。

2避免性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们仅仅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事物的真相所知甚少。

不可知论的人,哪怕自己知道少许的情况下也会承认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无知更像借口而非理由,是懒惰和漠视的结果。

3玩世不恭和盲目乐观主义

玩世不恭对事情都存在悲观的预计,盲目乐观主义却刚好相反。

这两种情况都不合逻辑,在未深入了解事物并对其作认真分析之前,就已经作出自己的判断。

4眼界狭窄

在推理事物真相时,一定要预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探寻真相存在各种可能性。眼界狭窄就是把自己的思考范围限定在一个圈内。

合理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在任何事情上都无原则地接受。

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是道德沦丧,而忍受一切则会使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

5情感和论证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自己发现真相。

6推理的原因

除了推理真相,任何其他目的的推理都是对逻辑的滥用。

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

7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是理性的探讨,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自己的对手。

8真诚的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自己对自己的观点都不曾信服,那就是在滥用推理。

9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又高于常识。

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敏锐洞悉。

常识更接近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原则。

错误的推理有着双重意义:1它是我们对正确推理有更深入的了解,敏锐我们的神经,从而使我们更加坚定地遵循正确的路径;2在我们面对错误推理的时,它将保护我们不受误导。

错误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方式来战胜正确推理。

1条件论证时

有效的形式是: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

无效的形式是: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

2中项不周延

三段论时中项必须至少有一次全程的(周延),在适当的范围链接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会出现中项不周延谬论。

3偷换概念

三段论,必须只能是三段,如果在其中加入很多多种意思的词,三段论未必真的只有三段,错误就变得难以发现。

一个建立在多义词基础上的前提,结论一定是不成立的。

4窃取论题

窃取论题:把有待证明的观点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

窃取论题也被称为恶性循环,把前提变为结论。

5虚假假设

为了推理过程的进行,必须假设一些事情是真的。

评判假设的一个基本标准,命题不能违反矛盾律,也就不能自相矛盾。

虚假假设是假设对方有自己所认为的一种能力,而是事实上对方并没有,从而接受自己所表达的事物时,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尽可能的少用虚假假设。

6稻草人谬论

与人辩论时,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的过程,就是犯了稻草人谬论。“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稻草人谬论不是无心之过,而是有意扭曲别人的论点。

7误用传统

习惯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分析实际上是否值得就遵循习惯做事,就会成为习惯的奴隶。

将历史悠久作为接受传统或者拒绝传统都是不正确的,时间在变,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只有变化才是唯一永恒的。

8以暴易暴

直观上,两个错误的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事实上两个错误得到的仍旧是错误而已。

因为          什么已经完成,所以现在应该做                  。

这样的推理,先例独立决定未来的行为,明显是错误的。先例不能为未来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经完成的行为只有历史意义。

9民主谬论

民主谬论,大部分的人说是对的,那自己也认为是对的,随波逐流。

10对人不对事

在论证的过程中,关注的是论证本身,而不是作出论证的人。

11压制理性

人们只有在自由思考的时候才能接受什么是真,只有在独立判断的时候才能确定什么是真。

12滥用专家意见

在论证过程中,专家的话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并不是绝对正确的。

13质的量化

质量和数量之间有着界限,我们在纵容一种关于精度的假象,似乎只要质量被量化了,那我们就会很好地了解它。

很多重要的事物都不能定量衡量,哪怕是最重要的事物也不能。

14以出生论英雄

知道一个来源是坏的,于是认定出自于这个来源的所有都是坏的。

15止于分析

分析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知道事物由哪些部分组成,更是要弄清楚这些组成部分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最终再组成一个整体的。

16简化主义

把了解整体的一部分看成了解一个整体。

17分类错误

将事物归入错误的类别是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没有正确认识它们,造成这一原因是懒散的态度。

18混淆视听

混淆视听通常是转移他人的注意力发生作用力,其特点1直接诉诸感情,而不是推理;2所提供的信息与所要进行的论证毫不相关。

19以笑掩非

当问题无法解决时,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状态以掩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无力感。

20以泪掩过

以博得情感上的支持来赢得对论点的支持。

21无力反驳不算证明

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对论证,并不能因此证明其为真。

22两难陷阱

必须在两个自己都不愿选择的选择中选其一。

23以先后论因果

先后顺序并不能证明某件事的因果关系,只能表现出一个先后状态。

24情感误导

为了向大众展现别人,会把他的缺点抹除只展现他的优点。

25功利误导

为了成功,不在乎以怎样的方式获得成功。

26避免结论

前提必须符合论证,由无效的前提直接跳到结论,论证将是不必然的。

27简化推理

过分的简化往往会扭曲现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3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