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在周末的傍晚走进我们的微信分享平台,一起来聊一聊我们能产生共鸣的一些话题。相信大家对最近热播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不会陌生,那就是《朗读者》,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朗读者》这档节目跟大家一起分享如何用声音去传递内心的情感。
记得第一次看《朗读者》这档节目是有朋友介绍,说没事的话看看,挺感人的。当我看了一集后又把前面没看上的几集都一口气看完了。看完后就觉得这个节目形式很新颖,最重要还是被节目当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很多次还跟着的朗读者一起流下了眼泪。当时我在想这些朗读者并非专业人士(我的意思是并不是像主持人那样字正腔圆,控制气息和节奏,有专业的语言表达技巧),而且有些人甚至发音不准确,有很重的方言,像第二期《朗读者》当中那位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林兆铭,他在跟主持人交流的时候就很紧张,甚至脸部的肌肉都在抖动,朗读的表达过程中更是像我们儿时在语文课上读课文那样有一个有点死板的调调,但一点都不妨碍这位朗读者情感的表达,相反增加了《瓦尔登湖》节选当中一些小动物的拟人感,同样也传递出了感人的陪伴的力量,因为那一期的主题词就是陪伴。所以我在想在就像这档节目的初衷:它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帮助每一位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尝遍人生百味。
在以“眼泪”为主题词的第六期《朗读者》当中,有一篇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出自当代文学大师贾平凹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母亲没有死,仿佛三年之中都从未曾离去过一样,有时幻想着母亲就在床头静静的坐着看他写文章,有时又真真切切的听到母亲在呼唤着自己的名字,让自己休息休息,就像过去母亲在自己身边时一样。直到三周年作者去给母亲上坟,现实告诉他母亲是真的死了。阴阳两隔,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从此再难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听到这一处的时候,我的眼泪也如泉涌般再也控制不住了,相信无论是节目现场的关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看到这里时没有哪一个人会不为之动容,斯琴高娃这位资深的老演员,她把对自己已故母亲的眷恋和爱都融入到了这篇文章中去,让人甚是感动。
每一个人都有母亲,而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情感,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极强烈的共鸣,特别是有些母亲已经不在人世的朋友,再多的亲情和孝顺都无处去倾诉和表达,则更是伤痛懊悔,悔自己没有为母亲多敬敬孝而留下了遗憾。这篇文章语言平实简朴,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辞藻,斯琴高娃朗诵时的语音也并不十分饱满和高亢,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朗诵技巧,但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倾诉却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人。
❈
❈
在我以前专业学习朗诵的训练当中,或者说是按照我们传统学习朗诵的过程当中有很多必要的训练,大致分为:语音训练、语气训练、还有朗读训练、声音技巧。而仅仅是朗读语音训练当中的发音训练中就包括呼吸训练、声带训练、共鸣训练、吐字训练、读句训练,可以说对朗诵者的基础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训练的项目也是比较多的。那么这些罗列的技巧都做到了能否能够是一名优秀的朗诵者呢?答案也许不是肯定的,因为那一段段文字里最重要的支撑是情感,有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才有了一篇作品的灵魂,所以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董卿说过: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朗读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不同的故事来讲述,而每一位嘉宾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节目中他们又呈现出作为“情感人”的一面。我想,这就是《朗读者》这档节目与众不同的特点吧。
各位朋友,无论你是否学过朗诵,无论你的普通话是否标准,只要朗读的文字能与你的心灵发生碰撞,产生共鸣,那么不要去在乎条条框框的束缚,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用真诚去敲开每一个受众的心扉,这样的朗诵就是好的作品。
闲暇之余,遇到喜欢的文字,可以沏一杯清茶慢慢品读,酝酿着无声的文字与你的血液交融,升华,再用有声的语言试着去表达,一次两次或许不一定能做到,但美妙的文字会让你情愿一次次的尝试和感受,我相信喜欢文字,喜欢朗诵的你一定能够做到的。
“以情带声”这个词常用在声乐表演中,意为音乐表演有情才能有声,人为情所动,声为情所发的道理。古筝的弹奏同样也需要“以情带声”,如果只注重演奏技巧的单方面运用,而忽视作品的内在感情和韵味,那么演奏出来的音乐必定会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现是非技术性的东西,并非像演奏技法一般是实质的,它没有大致标准,是流动的,发自内心的,随作品变化,甚至同一作品中也是有多重复杂情感,因此许多古筝爱好者和学生都觉得作品情感把握及情感表现很难得心应手。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对音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音乐的审美情感,通过下列方法来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情感表现力。
1充分了解作品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奏中情感表现的根本,否则情感表现无从谈起。只有演奏者对作品的内涵有了正确、充分地理解,演奏时才能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的完美情感。所以,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应该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作品风格及主题思想。身临其境地用心感受时代背景及特定的环境给作品印上的情感烙印。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翻查有关反映当时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深入程度不同,在音乐表演中演奏的效果大相径庭。
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正确的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激发感官,以情动人。演奏者只有带着对作品内涵与情感的充分理解,然后体现在演奏之中,才能将作品演奏的至臻完美,“演奏者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就是这样来理解的。
例如《渔舟唱晚》这部作品,它是一首音乐语言简练、意境深邃的筝曲。美的标题给乐曲穿上了美丽的服装,它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古代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之时,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景象。
首先是结构之精美。乐曲分三个部分,内容起承转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动人。
第一部分为抒情的慢板,婉转悠扬,带有优美的歌唱性,加之演奏时配以左手的“揉”、“颤”、“吟”等伴奏装饰技巧,所产生的声音效果如同波浪般的清心荡漾,这足以撩人心扉,给人以舒展、恬静的美感。
第二部分速度欢快,旋律变得活泼流畅。演奏时以“揉”、“颤”技法奏出“4”音,并用明快短促的花指弹奏,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一连串模进和变奏手法,且速度逐渐加快,具有水波荡漾之美感。
第三部分是乐曲的最后乐段,旋律起伏多变,如同春风吹拂柳丝飞舞。乐曲力度逐渐加强,演奏运用了各种按滑跌宕的催板奏法,使乐曲表现的场面更加欢快、热烈。
其次是意境的美。因其乐曲赏心悦目,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美丽迷人的晚景:夕阳西下的余辉,映洒在湖面上,碧波与晚霞的色彩映照,描绘成的画卷多美啊!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荡桨声、摇橹声、浪花声、渔歌声、欢笑声等这一切,组成了一曲多么迷人的交响乐啊!当演奏者体会到这般意境时,自身情感得到大大地升华,成就了更加完美的演奏效果。
2巧妙结合技与艺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弹奏时纯粹的演奏技巧无法将音乐的灵魂完整地表现出来,难以引起听众的共鸣。也就是说,只有纯熟的演奏技巧没有艺术表现是不行的,只有将演奏技巧完全融入到深刻的情感意境中,巧妙地结合技与艺,才能使乐曲表现得更完美动人,真正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我们在演奏时会发现乐谱上标有一些感情记号:例如渐强、渐弱、渐快、渐慢记号等等,作曲家想通过这些标记来表达他的某种情感。所以,在弹琴之前要仔细读乐谱,构思好每一段怎么处理,整个曲子的高潮在哪里,以怎样的形式和情绪收尾,强弱记号如何溶入到乐曲中,如何做到真切的情感投入,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比如在不同的乐曲中,相同的记号所要表现的强弱、力度等要求也是不同的。不能单纯地去给以解释,都要透过整体详细分析,理解作曲家的意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独自的见解与感受,不一定要完全照搬作曲家的思路,只有符合乐义和了解作曲家的思路,我们才有可能另辟蹊径地弹奏出拥有自己风格的曲目。简言之,所有的演奏技巧、音乐术语、音乐记号等都是有机的为音乐服务的。
3丰富联想力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古筝艺术是离不开联想力的。联想力是进行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联想才可能从音乐中获得美感。演奏者的联想力越丰富,对曲调的体验就越清晰,对乐曲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就能更深刻的领会。
例如乐曲《临安遗恨》,如果演奏者能结合着当时的历史背景,将自己想象成为民族英雄岳飞,肩扛枷锁、脚戴铁镣。仍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及古代战场上万马奔腾,岳飞率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卫江山的壮烈场面。那么他的情感就能爆发,乐曲中蕴含的“情”就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通过我们的联想力加强我们所要表现的内容,使之较全面较细致的掌握音乐的风格韵律,以达到从内心深处所产生的艺术感受来,这样,在演奏中才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4提高学识修养可以促进情感表现
除了具备前面的条件外,还应该通过提高个人音乐素养、文化修养来更好的表达作品。
(1)多看文学书籍。文学反映的是生活,文学是借助艺术来表达作者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决定了作品中暗示和象征手法的存在。多读关于音乐史的书籍,了解作品的时代以及特点,了解作曲家生平、背景。通过多读中外的文学作品开拓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2)多看绘画作品。艺术是相通的,通过多看绘画,可以提高想象力,透过作品(绘画)感受到内涵和意境,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音乐的内涵和意境,展现给听众一幅画面。
(3)多听赏音乐会。为了增强自身音乐素养,开拓音乐视野,有机会多欣赏一些音乐会、多听讲座以及观摩等各种近距离接触音乐的机会,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从而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作品。
总而言之,古筝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存在于人的内心情感中,情感是使艺术生生不息、锦上添花的源泉。无论何种艺术的演绎,只有将情感加入其中,在对自己所接触的艺术作品中,加入最真实的情感理解,才能更好的演绎出作品,理解出作品的意,表现出作品的情。所以,好的古筝演奏是通过各种演奏技巧的自如运用,“以情带声”表达出与作品内涵相呼应的情感。
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把握
在各艺术类别中,声乐艺术无疑是一门充满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声乐艺术中所饱含的情感,需要演唱者首先调动起自己曾经的情感体验,情绪到位后,表演者再通过自身的表演,将歌曲中所包含的各种复杂情感传达给观众,并使观众们感同身受。下面是我分享的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把握,一起来看一下吧。
查理潘才拉说“歌唱必需触及灵魂,我们要把整个的生命和爱这双重的灵感,通过我们的演唱再现。”可见情感表达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音乐起源至今,经历了漫长又复杂的发展过程。歌曲从创作、演唱到欣赏都离不开感情,是词曲作者动心,演唱者唱心和观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歌唱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表现真实的人性、抒发真实的情感。
声乐情感的运用和表达既要求我们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又要求我们用自己个性化的风格去表达自己,感染观众并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反复的表演和实践中加深对情感内涵的理解。声乐艺术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即由于它自身就是一具乐器,所以它能给人以更直接的影响,更易于感人。它的美既是直观的、也是内在的、深入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一、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特征
声乐演唱是饱含情感的一门艺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情感的审美性。声乐演唱艺术情感的审美是一种精神活动,受歌曲的情感和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这两大因素所影响。在一首歌曲中,演唱者本身的声音美固然至关重要,但演唱的情感审美也不可忽视,这两者互 相补充,相辅相成,紧密协作,共同烘托出了整个演唱艺术的美感。演唱者不仅要充分展现出自己声音的美感,更要重视歌声的情感表现方式,声乐演唱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声与情的完美结合。
具体地说,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三大特点:
1、声乐演唱的情感审美受制于普适的情感审美标准以及情感审美表现
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可见人类情感的复杂与多样,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更是千差万别。但是总的来说,任何情感都会受制于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受制于人类的理性。人类情感审美的标准归根结底就是对事物对与错、黑与白的评判。上文已指出,声乐演唱艺术是生活的一种投射,源于生活,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对于审美态度的选择,以及对于情感表达的抉择。越是成功的声乐演唱,就越能将时代精神、社会追求、大众理想和历史潮流融入在歌声中,用普适的审美观唤起听众的共鸣和感动,同时注入演唱者自身的情感体验,最终感染到每位听众。
2、声乐演唱艺术审美具有真实性
声乐歌唱艺术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必须投入真情实感,任何矫揉造作都会影响声乐演唱艺术整体的效果。真情实感的流露,需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创造感动人心的艺术形象。同时,演唱者要悉心地揣摩歌曲的词和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将本身对于歌曲的演绎,包括感情的性质、强度,与歌曲所含的情感相契合、相融合,将两者毫无违和感地贯穿为一体,形成震撼人心的完整艺术作品。
3、声乐演唱艺术能直击人的心灵
最近两年,最受观众欢迎的综艺节目莫过于歌手选秀节目了,而声乐演唱艺术之所以能这么广受欢迎,最关键的就在于它具有直入人心的特点,比起其他艺术形式对人心灵的震撼更直接、更快速。短短几分钟的歌曲,带给人的是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或兴奋、或沉静,或喜悦、或哀伤。而且由于歌曲的简单易学性,观众容易跟着歌曲一起唱,所以声乐演唱艺术是最贴近群众的一门艺术类别。而只有听众在精神上获得了享受,这首歌曲才能带来真正的审美体验。从另一个角度说,歌唱者必须谙熟听众的审美反映,才能最大程度地打动听众,所以,声乐演唱艺术的演绎着不仅要是一个成功的演唱家,还要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把握
声乐演唱艺术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综合体,而又首先是听觉的艺术。演唱者在讲语言符号和音乐符号转变成声音时,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是在既有歌曲上的再创作。无论歌曲本身的旋律多么优美,歌词多么隽永,没有演唱者的演唱,听众永远无法感受到歌曲的情意和内涵。演唱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名副其实的创作者。因此,歌手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不断提升艺术再创造的能力,保持艺术创作的活力。
1、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作品的内涵是作品的思想感情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内在含义。面对一首歌曲,歌手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歌曲的内涵,这是表演歌曲的最基础的工作。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首先要弄清歌词大意,将歌曲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分析清楚。这其中包括歌曲的情感基调和情感风格,比如作品的悲喜,是哀怨还是激昂,是奔放还是婉约等等。此外还包括歌曲特定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缘由。记得一位声乐理论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歌者献出足够的时间和思想来分析他的歌曲,并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他将对其结果感到愉快、惊奇,如果他坚持下去,他将及时发展出一种敏锐的机能,
从而他将能够进入与作家创作某特定作品时的、多少有些相似的心理状态。”所以,不管唱什么歌曲,都应该仔细认真分析作品,做到深刻理解作品,尽可能的把自己放在一个具体环境中,这样会在表现上更加切实,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认真地分析作品的词和曲,这是演唱好任何音乐作品都首先要做到的,但对演唱好歌曲向而言,我们还要对作行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2、对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歌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是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西北民歌的旋律高亢激越这与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性格粗犷豪放声调高亢有关。
必须先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在歌中为我们演唱所带来的意图,正确的把握作品的基本思想,然后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处理歌唱。千万要注意设身处地的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准确表达歌唱的内容。例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我们首先要知道由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崇山峻岭,造就山里人豪爽粗狂的性格。唱歌时要真挚炽热,欢快热情。演唱时音调高亢明亮。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优美柔和的旋律,亲切含蓄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在朦胧,恬静的山村夜晚。阿哥阿妹相知,相恋不相见。通过内心独白式的歌唱来传达心生的婉约情境。呈现出清新柔美的夜曲风格。
3、对作品意境的想象
我们发现,很多歌手在演唱时经常会闭着眼睛,仿佛在摸索什么,揣摩什么,可以说,这个时候,歌手便进入了对于歌曲意境的想象中。任何优秀的声乐演唱艺术家在演绎一首歌曲时,都会想象自己身临其境地处在歌曲所描绘的场景中,发挥音乐对于想象力的启迪作用,根据歌曲的内容,在脑海中虚构出各种场面,这就是演唱者对于作品意境的想象。只有感同身受,才能最大程度地阐释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如果歌手将歌曲本身的意境建设得非常具象和细致,那么在演绎时就会生动和真实,对于歌曲意境的想象能够帮助歌手尽快地完成对歌曲所含艺术形象的塑造,形象完成后,整个歌曲的主旨也就豁然开朗了。对于作品意境的想象与建立,需要歌唱者以实际生活为蓝本,多听、多看、多思,不断累积对于生活、社会、人生的感悟,增强自身的艺术领悟力和灵性,以便能更深刻地阐释声乐作品。
4、对作品风格的掌握
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不同于情感基调与意境,风格更侧重于作品本身的文化元素和社会背景,一种风格的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一个作品的风格中我们最容易发现这个作品中交织的地域与时代特征,以及文化的底蕴。例如由台湾艺人陈升创作的歌曲《北京一夜》,原本是一首摇滚歌曲,但特别之处在于因为里面加了京剧的唱腔,再加上。地安门、老情人、绣花鞋、古锈铁衣、征战男儿,使得这首歌曲蕴含了一种古典的中国风。
视觉艺术由于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风格往往比音乐更容易把握。而同为线性艺术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音乐风格的把握。提升歌唱者的文学修养对于把握和理解作品的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成熟的歌唱家能把作品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能让听众感受到音乐背后的声音。
5、把握作品的艺术对比
所谓歌曲的艺术对比,就是指一首歌的强与弱,轻与重,叙述性和歌唱性,而艺术对比最重要的就是一首歌曲中高潮点与低潮点的对比。处理歌曲的通常做法是强化高潮,弱化低潮,并在高潮和低潮之间进行合理和恰到好处的过渡,设置一定的转折,通过比对,增强艺术的多变性。一味地高亢或者低沉都是不成功的艺术表现。加强高潮部分的方法常常是加重一部分字词或语句,重点突出的部分要逐字逐句地揣摩,既不能强度不足、火候不够,也不能过于浮夸,过犹不及。这个过程需要歌手仔细揣摩,反复寻味,最终找到最恰当的表现方法。歌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些难关,但必须遵循最初的设计,不断克服难关,直到所有情感都内化在歌声中表达出来。歌曲的总体设计应该包括歌曲的整个感情基调、快慢、强弱、音色、音调大小,以及歌曲的伴奏音乐等。这些设计都要根据歌曲的结构、旋律以及情感发展来构建,确保歌曲的艺术表现能够指引歌手的情感基调,并能完整表现出歌曲的高低潮和内在层次。
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全曲5各乐句一气呵成。第一句“月亮出来亮汪汪”与第二句“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是一种平稳的情绪。第三句“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情绪上要稍微有渐强的变化。第四句“哥啊哥啊”连续三声对阿哥的深情呼唤。情绪高涨形成了全曲的高潮阿妹对阿哥的浓烈情感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演唱这一句的三个阿哥要有力度的对比处理突出阿妹微妙丰富的心理描绘。
三、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声乐作为一门学科,如其他学科一样,由多个技术性的层面构成,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提升。而情感的表达是技术层面中最为特殊的部分,甚至它本身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在声乐演唱中,传神的情感表达将使这种艺术形式更臻完美,这将带来听众与演唱者之间心灵上的共鸣,也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使得声乐成为不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成为一门艺术。
什么才是良好的情感表达人们形容演唱常常会说声情并茂,即演唱的音色、唱腔与情感都非常动人。“声”侧重于我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声乐技巧,“情”即是指情感。二者并茂即意味着声音与情感得到完美的融合。声与情并非是孤立的两个部分,声音是演唱艺术的载体,声音即是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演唱情感的载体。情发自于声,情感的表达是通过声音传递到听众的耳中,完美的表达即是形式、内容、情感的高度统一。
情感的表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也并非不可把握,通过体悟、训练和实践可以提升情感表达的能力。而这也正是歌唱家探索和实践的重中之重。
1、情感想象与场景想象的重要性
在熟读乐谱的过程中,要反复体悟音乐的感情特征,领略歌曲音乐的旋律,理解歌曲音乐的意境。歌唱者就是要从歌曲的文学(歌词)语言造型和音乐旋律起伏中,发掘出这些丰富的情感闪素,掌握歌曲的风格基调,引发我们心中的想象,发展自己的音乐思维,激起内心的歌唱热情,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从而艺术的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
场景想象即想象作品描述的场景,并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场景,设身处地的感受。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演唱者可“移情”于这样‘种场景:在开满槐花的山上一位羞涩的少女对情郎的思念和向往。
2、再创作的重要性
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即再创作,对一部声乐作品来说至关重要。歌曲是语言符号、音乐符号和声音等多方面的结合, 作曲家、作词家、歌手,共同完成了一部歌曲,任何歌曲,都要经过歌手的演绎,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声乐作品。 这种再创作,是歌曲演唱表达情感的基础。纵观乐坛,演唱家们之所以受听众喜爱,除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绝美嗓音、超凡的演唱艺术,还在于他们的歌声包含着深情,不仅毫无遗漏地将歌曲中蕴含的感情表达了出来,更将原本的感情进行了演绎和升华,使听众和歌曲产生了共鸣。
增强声乐演唱艺术的表现力,就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不仅要充分调动听觉,还要在内心积淀不同的音乐形象,为演唱艺术积累起足够的情感储备。演唱家的再创作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再创作,由于歌曲的独特性质,歌曲具有语义和非语义的共同特点,正是这种非语义性,为歌曲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可能,也为歌曲的情感表达提供了足够的表现空间。在表现作品的方法中,联想和想象是最佳方式,这两种方法是表达歌曲情感的前提,也是激发歌手感情的源头。准确而丰富的想象能够使歌手更深入地进行作品剖析和延展,也会使作品更有感情,使作品感染力更强。
声乐的艺术魅力取决于声乐的情感表现。歌唱的初衷就是“唱情”,声音贵在以情动人,歌唱者应以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优美的音色和真挚的情感将作品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入歌曲的意境中,把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才能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收到演唱的预期效果。
;
音乐艺考-声乐歌唱技巧的训练方法
声乐不仅作为一门艺术学科,而且是音乐艺考的一个考试内容。作为一个歌唱者,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扎实的基本功——技巧训练。那么声乐有哪些训练方法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声乐的训练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气息的运用
用“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来开始,呼吸对于演唱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呼吸支持是歌唱的动力与基础,因此在练习时也应该做严格的呼吸训练,吸气与呼气得到充分煅练,形成条件反射,做到想唱就唱,一张口,气息就已准备充足,并能控制自如。
“声”与“气”必须协调平稀,气多声少或气少声多都不行!唱高音时,我们的气息要下沉,所谓“气沉丹田”。唱中低音时,气息要略提,声音强则气要沉,要均匀,声音弱则气要稳,要柔和呼出。但是,在不同演唱风格中,不同情绪,不同风格作品的处理,我们要将气息技巧相结合,创造出更好的演唱效果。
不管是自身条件好的还是不足的,想要灵活的运用气息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练气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打嘟噜、吹蜡烛和漱口时用气息不断的冲口中的水。总之在唱歌时,吸气要注意自然适度,既不可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你采用漱口是练气的`那种方法,如果气息力度控制不适当,你马上就会被水呛住。所以说精巧的气息运用在演唱者演唱歌曲时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声练习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是用于训练声乐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练习,就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基本、最简单的动机或越剧提炼出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作伴音上行或下行移动发福练唱。
1、在练声前
在练声首先要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曲调旋律,抒发心中的情绪。例如,543211——这一音阶练习曲,可以引导发挥想象空间,对这个旋律加上对“彩虹”的理解,用声音展现出来,这样、简单枯燥的发声就有了新鲜活力,以愉快的心情来完成练声目标。
2、带词练习
带词练习。要求正确的发声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后头,使声带和气息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都有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三、完美的共鸣
1、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在较低的声部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联系时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能过分地追求共鸣而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2、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的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颚自然放下稍后;拉,上颚有上体的感觉。要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自然地松开,以使咽、喉、腔通畅,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3、头腔共鸣
头腔头腔共鸣常被称之为头声。它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分。它使声音明亮辉煌且穿透力强,尤其是在高音声部,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联系时最好是用哼鸣的方式,也就是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的越宽越好,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声音。
四、歌唱中的语言
奥斯汀曾说:“如果没有能获得良好的读字技巧,任何嗓音都不能算是一件真正良好的乐器。”长期以来,歌唱艺术以其优美的唱腔、鲜明感人的语言,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有人说,歌唱是动感人的音乐。而其动人之处就表现在声音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即我们所讲的“声情并茂”。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掌握“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的发音方法。
歌唱中的咬字
歌唱中的咬字不同于说话时的咬字,首先要求呼吸的支持、音质结实且有共鸣;其次是注重咬字部位。发声的字头是字的声母,因为声母的发音清晰有力能够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联系时可先用一个单独的母音,如“啊”代替歌词来联系,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唱母音上来,咬字的着力点要准确,有助于纠正发音不准的现象。
歌唱中的吐字
口腔如何打开吐字具有严格的要求,开小或开大都会影响声音的音质和音色。正确的吐字要以气息为基础,根据母音的发生方法的状态大开口腔,运用共鸣腔体使声音得到扩大。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保持口型的稳定,无论发声旋律怎样变化或者长句中如何换气等,口形都不能有所变动。
歌唱中字的收尾
演唱时要使每个字有收尾,不仅为下一个字的出声作好铺垫,又保证了两字间的清晰连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字尾轻轻收,既要保持口型不变,又要轻轻地,干净地收声。
;唱是声乐的艺术。好的唱应该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一、 唱中技与艺、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技与艺、声与情、向来是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曲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构成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好的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达要好。声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唱出来给人听的,作品写得好,还要靠演唱者进行高超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科学辩证地处理技与艺、声与情的关系,深入地探讨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显然是提高和发展声乐艺术的重要课题。 关于这二者,古今中外的唱论中多有论述。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曾有过"唱声"与 "唱情"的不同主张。 在17、18世纪的欧洲阉人手盛行的两百年间,声乐的美学原理就是"惟声论"。后来虽然经过了格鲁克的剧改革,但"惟声论"的观点对欧洲的声乐艺术还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9世纪,意大利的剧演唱已经到了"美声学派新时期"这个阶段时,有人询问起当时著名的剧作家罗西尼,演唱剧需要什么条件,罗西尼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唱艺术发展到现在,在理论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是不多了,但在唱实践中,这种声乐重技术轻情感和艺术表现的唱者却依旧不乏其人。当然,有些唱者,因为声音修养的不成熟,技术的不完备,或在发声上还存在某些负担和障碍,使得他的演唱意识不能从声音观念中解脱出来,这自当别论。问题是有一些演唱者或声乐教育者认为,只要声音完美,就没有无情之声。也有人认为声伟曲即传情,没有无情之曲、无情之声和少情之声。在这些人的唱观念和唱思维中,主要是声音。实际上,他们自己已经把声音当作了一种形式,在演唱中,为声音而紧张,为高音而发抖,对唱意识的思维,停留在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它们的演唱在听众的听觉中有形无神,有声无情,甚至是生硬、机械的,他们这种外在的紧张和内在的空虚,必然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 演唱艺术需要美好的声音,高超的技巧,这是很重要的条件,是这门艺术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发声技巧、强化和美化嗓音是每个声乐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但唱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要通过声音,把情感和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化听众,"心的唱"、"唱情"、"唱神"这都是指要把音乐的最深情感唱出来。 从唱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来讲,唱必须先"入人"才能"化人"。你的声要"入人",就必须与人"情通";你的声要"化人",就必须使人"神往",也就是"声入而应,情交而感"。所谓"神往"应当是者与听众"情通"之后,达到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深刻感应。这既是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音乐美的欣赏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声乐艺术中强调唱情,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比如戏曲、曲艺的演唱者,大多是沿用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发展下来的。有情有声,每位演唱的曲、段子,大都有故事情节,特别是说唱,唱的成分比一般唱要少一些,因而注重情感就特别重要,这是我国现代声乐工作者该继承下来下来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当然不是说在我国古代就无"惟声论"者了,唐代诗人白易有诗曰;"古人唱兼唱情,今人唱惟唱情。"就表达了诗人对有些人唱只唱声而没有情感所发出的慨叹。二、 在声乐教学中对二者的正确把握和具体要求 一提到声乐教学,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声音技巧的训练。没错,嗓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声乐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出动人的声来。石惟亚教授在《声乐教学法》中对演唱水平的评价标准用了"正确、规格、动人"六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这里"正确"或"规格"还是处于学生学习的不成熟阶段,只有在"正确""规格"的基础上再加上"动人",他就已经步入了艺术成熟的阶段。可以这样说:"正确、规格"的目的是为了"动人",但是否在达到"正确、规格"这一标准的过程中就可以不要"动人"呢不是,其实达到前两项要求就意味着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动人"的标准,并且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任何阶段,即便是学唱的初级阶段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让情感参与体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一种情绪状态来。比如说用一条五度下行的音阶做为练声曲时,老师除了提出呼吸、声音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唱得"乐感"些,提示学生,让他想象着"我高兴极了"、"我幸福极了",让学生唱出来的声音显得有乐感,在很大程度,若使声与情二者互动起来了,学生就体验到了"情带声,声托情"的感觉。 声乐教师面对的所有声乐学生并不个个都是乐感非常好,音乐天赋极高的学生。那么对乐感一般,甚至很差的人,我们用些什么办法和手段来增强他们的唱表现力呢 首先,教师选择教学曲目要适人适时适难度。"适人"是指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等方面去选择与之吻合的作品教学。"适时"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去选择曲目,或者是在了解到他对某种情感刚好有了极强的体会后,比如说学生正在经受失恋的痛苦,你若布置他此时唱《悲叹小夜曲》,他可能会把这一作品的情感演绎得很感人。"适难度"则是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来选择作品,演唱能力不仅指发声技术上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艺术表现上的能力。同时恰当地选择一些学生自己非常喜欢唱的去带动其唱欲望,不拘形式地让学生演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演唱一些美声风格的曲时,声音非常"硬",喉咙难以放松;有些学生演唱民族风格的曲时,声音习惯"挤"或"捏",用很重的基音来唱,给听者带来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遇到这些学生,我通常给他们找一些很抒情的现代流行曲,并且是演唱者用了很多的"气声"来演绎的、音域及音乐的张力都较适当的这样一些曲来让他们昕,让他们去学唱。这样,他们往往能做得非常好,唱得松了,通了,感情也非常地投入。当学生再捡起以前唱得吃力的那首传统教学曲目时,我要他带着唱流行曲的那种"松"和"遇"的感觉来唱,"硬"或"挤"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通过教学曲目的选择来解决学生某个阶段的发声技术问题,或是唱缺少感情投入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把任何风格的曲都演绎成流行风格,这是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明白的道理。 其次,就是对比手法在曲艺术表现教学中的运用和强调。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在唱一首三拍子节奏的曲中,若拍子本身强弱弱的节拍规律都不能突出来,还谈什么音乐表现昵还有就是作品的谱面上标注的一些表情记,以及一些节奏型运用和表现中所蕴含着的规律,这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几乎是只要有旋律就会有一些诸如强弱、快慢、轻重上的对比,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熟视无睹而把这些给忽略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唱中,没把它们给做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叫缺乏表现力了,那是属于"唱的还不如说的好听"呢。相反,若能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这些对比技巧,将会给你的演唱增添不少活力。 再次,就是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词。一首好的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词完美的结合而成的,那么,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对词进行研究来进行表现。在这种处理中,要求演唱者去细心地体会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要"说"的"事儿"。斯坦所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要求唱家:"你们的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再发觉你们在唱。"要让你的唱像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样,吸引别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到的。 对一个作品进行教和学是要花很多心思的,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设计一个角色一样,认真研究他所需表现的东西,即使是一个小作品也不放过。独唱艺术和戏剧、剧或戏曲的演唱技巧不全相同,后者有一个故事情节连着,表演或演唱的东西有一个底子或线条可寻。而一首曲,就算内容比较曲折吧,也只那么几小段,若不用心演唱,就很容易唱得平平淡淡,故"简单"的曲更需要有缜密、细心的,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把握词曲所表达的内涵,做出周详的设计,声与情,技与艺有机的结合,才能使唱艺术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一个演唱者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阶段,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就能达到的,同时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后,希望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努力,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感受,并化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再通过艺术实践的控索,对表现方式的反复钻研,并在唱"情"上狠下功夫,逐步到达成熟的境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