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受外界干扰而产生的心理活动
情感:是内心自发引起的心理活动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同认识活动一样,仍然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不过反映的内容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认识活动反映的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它们的外部特征和内在联系。情绪和情感反映的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情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观性:情感是主观体验,是个体对内外刺激产生的感受和反应。每个人的情感体验可能因个人经历、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多样性:情感具有多样性,包括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厌恶等。不同的情感对应着不同的感受和情绪状态。
时效性:情感是一种瞬时的体验,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迅速产生,并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强度变化:情感的强度可以有所变化,从轻微的情绪波动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和情境的影响。
影响行为: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起着指导作用。积极的情感可能促使人们追求奖励和满足,而负面情感则可能导致回避和逃避。
可塑性:情感是可塑的,它们可以受到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个体可以通过认知重构和情绪调节等技巧来调整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这些特点使情感成为人类丰富内在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具有深远影响。了解情感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并加强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情绪指与生理需要和较低级的心理过程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紧密联想的内心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角度看
情绪是和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较低级、表层爱,如喜、怒、哀、乐。
情感是和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较高级,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 人的道德,美感。
(2)从发生角度看
情绪发生较早,人和动物都有。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特有的。
(3)从稳定程度看
情绪带有情境性。
情感既有情境性又有长期性、稳固性。
您好,
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哀、突如其来的危险所带来的异常恐惧等等,都是激情状态;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是应激状态。
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教学中,把儿童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学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儿童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以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融情感教育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丰富提升学生的情感。 那么具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课前精心设计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在课前教学准备过程中,我始终把情感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好。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情感色彩的内容,结合儿童的实际精心设计,并形成计划写入教案中。其次,在搜集资料,利用各种资源时,也充分考虑到有关情感教育的资源,特别注重收集感人故事,英雄人物等有利于情感教育的资料。然后,利用教学手段,组织活动,都充分考虑到情感教育形成预设,这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有效教学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课堂教学是实施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1、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启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我总是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起着陶冶、感染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课堂中以热情的态度,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从而使学生愿意与老师积极配合,很好地接受教育。同时,我也特别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形成积极的乐观的生活学习态度。同时,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展与利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会有丰富的情感因素,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图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共鸣。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德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不偏心,不歧视,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平等与真诚,为学生创建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从不同程度都达到发展。 3、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在受到外界因素的启发、诱导下才能产生相应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善于运用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而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具体、直观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诱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学《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我在课前搜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录像、等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憎恨外国侵略者的感情引发出来了。使学生获得一份现实背景下的新感受,新体验。从而获得认知感悟,达到了教学目的。 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我不是把某种情感结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习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社会。从而促进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城乡巨变》这课时,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在课前先让孩子们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过去的状况,或者采访学校工作人员,了解学校过去的情况。如学校附近的道路设施等变化。然后做好记录,准备汇报。课堂上,组织学生以新闻播报的形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状况进行汇报。这样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课外实践活动是情感教育的升华。 品质与社会课程性质本身就具有实践性,情感教育也具有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情感才能得到升华。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容易激发,容易消逝的。他们往往不能明辨是非,甚至他们会觉得书本上或老师讲的道理与他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相矛盾的。比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习了诚信真可贵,可是现实生活中学生会发现有些人会说谎,会骗人,不讲诚信。他们思想会感到疑惑。我们要正视这种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正确观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践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说实话、办实事后那种踏实的感受以及被人称赞的愉悦心里,同时也让学生实践体验说空话、说假话后的那种空虚的感受以及被人们指责的难堪。这样学生就会从人们的积极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自己的内心道德情感标准。我们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创造实践条件,还应把课堂教育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外实践条件,使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观念、情感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深化情感,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爸爸、妈妈一天的生活工作情况并记录下来。课堂上全班共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父母的辛苦。课后,我又安排学生星期天亲自当家,并把当家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写出当家的真实感受。课堂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激发了学生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师要依据新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课内外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我的教育教学目标。
感情是人类进化而产生的,人都会有,只是有时感情过于强烈,人无法承受它,会通过一些心理机制对它进行处理,以至于无法觉察。
主要的方式是“情感隔离”。
人对一件事情的完整体验,由理智上认知+情绪上的反应两部分组成,情感隔离会仅保留理智的部分,而将情感压抑到内心深处,无法感知,这是人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也是是人在极端环境的一种的适应方式。
隔离是个体经验并未真正从意识中抹去,但其情感部分却踪影全无,它具有很多实际的价值,如在在医护人员抢救人紧急关头,面对病人的痛苦,如果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是很难做到有效医治的。一个将军如果不能应对极端残酷引起的情绪,是无法冷静地运筹帷幄的。
从不利方面来说,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常常会用这种方式,可能有时无法与他人感同身受,影响对生活的体验和人际交往。
情感隔离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机制。
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理智化(处事不惊地谈论感受)、合理化(为某事寻找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为某事寻找道德和责任上的理由)等。
这些心理机制的共同特点,就是将情境、观念和事件引发的感情压抑,重视思维而忽视感受。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所以我们习惯把情绪情感分为两类:情绪由于自身的一些基本需要而产生的,而情感则是由于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情绪一般出生就有,但是情感则是由于自己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才会出现。总之情感出现比较晚,情绪比较早!在我们出现情感之后,情绪和情感慢慢的就会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比如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就会不开心(情绪),这则是由于情感在起作用。接下来就详细分析情感的分类,在考试中如何出题,如应对。
情感从反映的社会内容不同分为三大类,分别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其次,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自尊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最美。。。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学生常见的(考试、做题),此外发明创造等等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总结:常见的考试题干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
情感的分类也分为三类,分别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①道德感:是借用一定的道德品标准去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最美女教师”,这都是一种道德感。包括我们的一些爱国主义情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责任感、正义感,这都是属于道德感。
②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他做完一道难解的数学题后,所产生的一种成就感,这就是属于一种理智感。理智感是与学习活动有关与探索活动有关的一种情感。
③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去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它包括了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女孩子,说这个女孩子长的非常漂亮,这就属于你所产生的一种美感;以及我们在欣赏艺术品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艺术品非常的精致,这也是属于你的一个美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