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在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前两个阶段。
0~2个月为前依恋期
宝宝用哭泣、微笑、抓握和凝视家长的眼睛等方式,作为与他人接触的开始。一旦家长做出反应,宝宝就用身体活动或微笑给予应答。这一阶段的宝宝,可以识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但是,对人际关系进行客观的分化还没有实现,因此对所有人的行为反应都很相似,不会拒绝来自陌生人的爱护与关注。
2~7个月是依恋关系的建立期
宝宝开始对陌生人和熟悉的照料者做山不一样的反应,渴望更多的拥抱和身体抚摸,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当他发出信号的时候,希望照料者可以做出反应,但仍然不会拒绝来自陌生人的关注。
7~18个月为依恋关系的明确期
宝宝对熟悉的照料者有着很明显的依恋,表现出分离焦虑。当照料者离开的时候,宝宝会变得焦虑和难过。不仅会用哭声来作为对照料者离开的抗议,1~2岁的宝宝,也许还会跟随并爬到熟悉的照料者的身边。可以说,他认为照料者是他的安全基地,并从他们身上得到情感的支持。
18~24个月以后为交互关系的阶段
宝宝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使得他可以理解照顾者的来去,并对他的返回做出预测,于是,分离抗拒不再那么明显。而且,宝宝还会跟照料者进行协商,使用劝说和请求,以改变照料者离去的现实。也就是说,宝宝学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有意的行动,并考虑他人的反应与情感。如哭泣,已经不再是一种完全自动化的反应,而是被宝宝用作召唤妈妈的手段,并且宝宝能根据妈妈的反应和妈妈与自身的距离,来对哭喊的强度进行调整。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负面情绪和相对应的小技巧
10-3岁
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会比较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会哭闹。如果孩子在他哭闹的时候父母们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与孩子情感上的回应。
罗马尼亚的孤儿就曾告诉过我们生命早期关爱的重要性,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只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做出回应,而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破坏孩子自我映像的形成,心中的负面情绪会因此进行堆积。
两一方面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只有我哭的时候爸爸妈妈们才会理我或者是我不能哭不然他们不会理我。父母们要分辨清楚孩子在哭的时候是否是需要我们的安慰。
如果宝宝确实非常小,父母不在他身边的时候他就会哭泣,那么父母们就要给宝宝们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才不会一直有害怕的心里,想要哭。这个时期的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就会较少产生生理上需求以外的负面情绪。
23-6岁
宝宝们在这个年龄段已经会走路和说话了,不过他们依然是处于非常弱小的一个年龄。他们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能够做到很多事情,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崩溃。并且开始萌发独立意识,进入第一个叛逆期。
比如他们想要拿桌子上的东西,但是他们在经过努力之后发现东西的高度他们怎么都够不到,那么他们就会情绪崩溃,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件事情,非常的伤心。
父母们在孩子出现这种情绪的时候,要对他们有正确的教育方式。不是嘲笑他们不能够做到大人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应该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完成一些他们小孩完成不了的事情。
并且要鼓励孩子,告诉他们你们在长大之后也能能够做到这些事情,不要太伤心。不能够让他们觉得失去希望,那么他们会觉得更加的悲伤,并且在负面情绪里面走不出来。
这个时期还有一部分孩子会存在和父母唱反调的情况,不管是喜不喜欢,父母说什么都说“不”,也开始会懂得一些察言观色,会用负面情绪来威胁父母,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就开始哭闹发脾气。
父母们在面对孩子的这些叛逆要求的时候,不能够让他们因为哭闹就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他们只会更加沉浸在这种模式里面无法自拔。以后要是得不到什么东西他们会更加的失落和哭闹,到时候就更加难处理了。
这个时期父母应当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体会被尊重的感觉,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家庭守则,温柔而坚定的执行,既能让孩子发泄情绪,又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36-12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时候,需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在学校里面上学。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确实是非常残忍的一件事情。他们还没有接受陌生事物的时候就要把他们送去都是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
这个时期孩子的焦虑和负面情绪主要来自考试成绩和人际关系,孩子如果在这时候有了负面的情绪的时候,父母们一定要给与孩子足够的鼓励和安慰,孩子才有信心自己面对更加困难的事情和挑战。
再大一点的时候孩子可能就会有学习的压力了,需要经常不断的考试,害怕成绩不好会受到我们的批评。
家长就不要只把眼光停留在孩子的成绩上面,你应该告诉孩子重要的是TA掌握了多少知识,成绩只是TA专注于只是理解的附带结果。
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没关系,重点是学习态度,这个时候主要的任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应该从说教过渡到倾听。让孩子保持对你的信任感,不把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而是向你倾诉。
4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很多事情自己都能够完成,不需要父母的帮忙和啰嗦。
而父母们一时间没转变过来,孩子已经长大很多,会依然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孩子,觉得他依旧是没有长大的,需要父母在后面不断的提醒和帮助的。
那么孩子在这个时候就会更加有叛逆感,更加不听父母的话,或者觉得父母不理解她们,感觉很失望。
父母们在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确实要学会慢慢的放手,也适当的让孩子参与到家庭重大事件的决策中来,就像《小欢喜》里面季胜利和刘静,最开始刘静生病怕影响学习而选择了瞒着季杨杨,事实证明父母的谎言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并没有什么帮助。
反而是告诉季杨杨之后,季杨杨发奋学习最终在高考取得好事成绩。所以这也给我们做家长的一个警示,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长大了,家里的事情他也有权知道并进行参与。
积极的情绪确实是我们在生活或者是做事上面非常的提倡,但是凡事都是有两面的。我们有积极的情绪就会有消极的情绪。当孩子们有了消极的情绪,父母们应该多多关注和照顾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走出负面的情绪或者是让他们学会怎么处理负面的情绪,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他们永远记得的时刻和一生的财富。
一般孩子多大有共情能力?共情是一项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展的能力,它的形成受遗传学因素、气质、背景、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尽管我们天生具备共情的潜能,但这种能力并不会自动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
共情发展:情感基础
共情既是情感体验,也是认知体验。情感成分最先出现,例如婴儿会立即反映周围人的情绪状态和表情。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出生18个小时的小baby就会经常对其他婴儿(处于困境:比如哭)表现出某种反应,这一点不需要任何人教,孩子天生就有在脑海中、身体上绘制他人经历的能力。
婴儿和其照顾者(如父母等)的早期情感体验对共情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养育和照顾过程中,婴儿会在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奖赏系统和平静与安全感建立起至关重要的联系,感到安全和被爱的孩子最终会对他人的情感需求更为敏感。
心理学家把照顾者和婴儿之间的这种联系成为“依恋(Attachment)”,现在研究表明孩童时期依恋的质量是一个人今后生活中共情、同情能力的预测器。
共情发展:感受与认知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共情的认知成分开始出现,与之前形成的情感模式互为补充。
到学龄前,孩子逐渐意识到其他人也具有独立的身体、情感和经验,此时,就发展出了所谓的“心理理论”,这使得孩子能够参与早期的“观点采择”,这是能够站在别人立场上、理解关心别人感受的前兆。
整个幼儿时期是区别自我与他人能力成熟的阶段,例如一个1岁的小孩子看到朋友不高兴可能会找自己的妈妈安慰他,但一个25岁的孩子处在同样情况可能会去找朋友的妈妈,因为他知道朋友其实是希望得到他自己妈妈的安慰的。当然,这种交互仍存在于最早期的阶段,受限于幼儿的经历,是对成年人(照顾者)行为的模仿。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家长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发展情况。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相关内容。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据研究调查,胎儿时期宝宝心理活动有限,进入婴儿期心理活动才能通过实践得以体现。
初级阶段——感知阶段
所谓感知阶段就是指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阶段,这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新生儿刚出生3、4个月时还不会走路,只能通过感觉器官去接触和了解外界。所以,婴儿心理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就是让婴儿多接触环境。家长可以抱着孩子到处走走,让孩子在安全情况下多触碰物体。不会走的宝宝一般都只能躺在摇篮看到上方的物体,视野范围有限。所以宝宝需要早点坐起来,这样能看到躺着看不到的物体和色彩,视野范围也更加开阔,有助于发育大脑。
中级阶段——高级心理活动
经历了初级的感知阶段的发育,婴儿的思维、情感、兴趣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学会爬行,爬行也成了婴儿高级心理活动的助力。在初级阶段,婴儿无法移动,没有思维、兴趣等高级心理活动。但是,当婴儿会爬行的时候,婴儿会爬向想要到东西。比如喜欢某一种颜色,就会爬向那种物体,甚至在成功触摸后变成情感体验。研究表明,在婴儿会直立行走前的5、6个月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就是宝宝的爬行阶段。一旦这个阶段宝宝不会爬行,就可能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症。
高级阶段——简单人际交往
这里所指的简单人际交往不是成年人的交往,主要是宝宝的语言交流能力和直立行走的能力的配合。简单交往阶段离不开两大基础:语言和直立行走。所以,在宝宝适龄的时候进行科学的早教是很有必要的。宝宝通过直立行走去接触物体,扩大了视野;通过语言去表达喜好,但是婴儿的语言不会成句,成人无法理解,所以需要配合动作。
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和年龄的阶段性
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不可中断,且该心理过程会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和其他阶段不同,具有代表性。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按照顺序发展,无法跳跃,每一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会轻易变化,相对稳定。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个体发展成熟度在变化,造成了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这也体现了心理发展的可塑性。
3、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性
婴儿心理发展时期是儿童成熟心理时期的基础阶段,发展速度快。婴儿从呀呀学语到简单词汇,从观望到认识再到理解,从理解到记忆、兴趣、情感。这个阶段是婴儿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做铺垫。一旦这个阶段没有被重视,那么会影响到宝宝以后的心理和行为。
婴儿心理发展的规律1、感知觉的发育
(1)视觉:新生儿的视觉神经较为敏感,尤其是移动的物体、色彩鲜艳的物体、人脸。这也就是为什么新生儿认生的原因,因为他们喜欢看人脸的外形,眼球喜欢随着移动的物体转动,月龄增长之后能够辨别色彩和非色彩。
(2)听觉:新生儿出生后对声音也很敏感,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特别是成长到3—4个月的时候,听到母亲的声音很兴奋。
(3)嗅觉:新生儿在出生后嗅觉就发育得不错,当哺乳时候会根据乳香找乳x位置。成长3—4个月后开始区分愉悦和不愉悦的气体,7—8个月后能够区分刺激性气味。
(4)味觉:出生后的宝宝从喂养母乳开始就知道乳汁的味道并识别,月龄成长后就能够用情绪表达令人愉悦的味道,比如说甜味、酸味。
(5)触觉:触觉是宝宝出生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的主要手段,宝宝的认知和依恋关系都离不开触觉,触觉的主要载体是皮肤、双手和嘴巴。
(6)知觉:知觉是感觉的发展和延伸,先有了感觉的初步印象再经过知觉的加工。一般来说,知觉活动开始于出生后4—5个月。
2、运动的发育规律
(1)从头至尾,婴儿先能抬头,接着会坐,然后直立、走路。
(2)从近到远,婴儿的肌肉先发育的部位往往是离身躯近的地方,比如先学会抬起肩膀。
(3)从不协调到协调,婴儿的神经发育不成熟,肢体协调程度在逐渐加强。
(4)从正面动作到反面动作,婴儿先学会向前走才会向后走,先会向前看才会向后看。
3、语言的发育阶段
(1)语言感知阶段:婴儿刚出生对环境不能适应,母亲哄着就逐渐不哭了,能够感知到熟悉的语言。
(2)语言——动作阶段:在想要得到某个物体的时候,往往嘴里发出声音,同时自己也会向那个方向移动。
(3)学说话阶段:这个时期婴儿开始学会简单词组,会跟着大人说一些简短的句子。
4、心理活动的发育
(1)依恋母亲:新生儿在母亲的亲密接触和照顾下形成了特别的情感,那就是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关系能够促进婴儿的智力发育,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以及健康的情感。
(2)父婴交往:据研究显示,父亲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用来区别于母亲。父亲的角色对婴儿个性的养成和认识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婴儿会患心理疾病吗
事实证明,婴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极易很引发心理疾病,家庭关爱的缺失直接影响婴儿心理的发育。
父母的感情出现裂缝,其养育的婴儿心理就会抑郁;母亲为减肥而节食,婴儿会出现厌食的情况;父母离异,婴儿的行为就表现为忧虑和恐惧;婴儿幻想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而得不到,他就会感到内疚、自卑、愤怒甚至灰心丧气。所以,家庭温暖、父母和睦、亲情融洽是婴儿心理健康发育的最好的营养。
婴儿心理需注意的问题1、断奶的心理问题
断奶是每个婴儿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大事,采取合适的办法是很重要的。有些母亲为了断奶隔离孩子,孩子见不到母亲会哭闹;有的母亲狠下心断奶发现孩子哭闹舍不得,又继续喂奶,然后又几次断奶,这样断断续续的方式没有取得效果反而刺激孩子。这些不合适的断奶方式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会造成婴儿厌食、哭闹、夜惊。专家建议,可以在断奶前几个月慢慢带着粥、饭等食物,给宝宝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
2、控制训练要循序渐进
婴儿逐渐长大,大小便需要自我控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训练,不能对孩子过分训斥和埋怨,更不要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练不要过早,因为婴儿的脑子发育程度不同以及对自身的控制力也有差异,但是差不多两岁半开始训练比较合适。
3、不要吓唬孩子
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家长不能吓唬孩子,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孩子在经过吓唬之后心理会留下阴影,以后再触碰相同的物体或者听到相同的话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性格也会变成胆小怕事。
如何从手指语言看婴儿心理
新生儿在不会说话的时候经常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手指的动作是最常见的。
1、手张开,手指前伸
这个动作通常是在宝宝醒来的时候心情开朗,想邀请父母陪自己玩耍。
2、手指放松弯曲
这个时候宝宝手臂放下来,手指放松的弯曲,并且头也不再东张西望,说明累了。
3、轻轻握着拳头
一般来说当宝宝在睡觉的时候会这样,说明此刻正在做梦。
4、紧紧握着拳头
这个动作说明宝宝现在很紧张,可能是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畏惧,或者是身体不舒服。
5、轻轻握着小手,手臂放松
这个动作会出现在宝宝安静的呆在某个地方,说明宝宝现在正在享受独处的时光,不希望有人打扰。
用玩具促进婴儿心理发展婴儿的心理发展和大脑发育来自于营养和外界刺激,玩具是外界刺激比较适合的手段。婴儿除了日常生理活动就是玩,借助玩具进行玩耍就不会寂寞。不然婴儿就会发呆,无所事事,容易引起反应迟钝。父母在给不同年龄段孩子选择玩具是也要有针对性,不能给孩子玩不符合当前年龄段的玩具。
不同年龄段的玩具选择
3—4个月的婴儿
这个时期婴儿才会坐立,头能转向声源并且眼睛会跟着色彩明亮的物体移动,听觉和视觉能够初步配合。这个时期的婴儿,最适合宝宝的玩具是发出明显声响、色泽艳丽、高度和婴儿视线差不多的。
5—7个月的婴儿
这个时期婴儿能够挪向想要触摸的物体,手能够逐渐配合眼睛去抓移动的物体。这个时期父母选择玩具要注意大小,婴儿开始抓住物体就往嘴里塞,太小容易塞进嘴里,有危险性。这一阶段的玩具最好具备声音和动态,吸引孩子去抓取,能够锻炼孩子的四肢的协调性。比如会跳的青蛙玩具,能够吸引孩子爬行。
8—12个月的婴儿
这个时期婴儿的感官发育的逐渐完善,听视觉也进一步发育。该时期玩具最好具备真实感,或者带孩子去看真正的物体,比如看小狗、小猫,孩子看到后就会在脑子留下印象,甚至去模仿动物的声音。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3~4岁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环境,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说,是个重大的变化,3岁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岁起,幼儿才开始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过起了集体生活,这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如何使幼儿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保育员与幼儿之间要建立感情,因为这一时期幼儿突出的特点是情绪性强。
行为受情绪支配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对3~4对的幼儿其作用更大。他们的行动常常受情绪的支配,而不像成人那样受理智支配。
小班幼儿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多方面。例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爱听;常常为一件小事哭个不停。不喜欢大灰狼,就把图书上所有大灰狼的眼镜都戳城洞洞;喜欢哪位老师,那位老师组织的活动就特别爱参加,等等。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感染,看见别的孩子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玩具,又马上破涕为笑了。
了解幼儿以上的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幼儿的问题。对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幼儿,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他们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爱模仿
小班幼儿的独立性差,模仿性很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就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要什么。玩娃娃家时,看见别人当妈妈,自己也要当妈妈,他们才不管一个家里有几个妈妈呢!因此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宜太多,但同样的玩具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过程中,多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例如,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某位小朋友,“看小明坐的多直呀!”马上全班幼儿都挺起了小胸脯。如果需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可以说,“悠悠小朋友学习最认真了,眼睛使劲看着老师呢!”如果老师说,“小朋友,不要看外面了,外面没什么好看的!”则会引起更多小朋友看外面。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幼儿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出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指点着小汽车数才会数清,而不会像大班幼儿那样在心里默数。
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画什么,而常常是在画出某位形象后,才突然有所发现地说,“我画的是太阳”“是饼干”。
幼儿小班幼儿的思维很具体,很直接,他们只会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注意正面教育,而不能讲反话。例如,在教学活动时,有一个幼儿要上厕所,其他幼儿也要上厕所,教师就不高兴了,说:“都去都去”,结果果真孩子们都去了。此外,对小班幼儿提要求也要具体,因为他们不容易接受一般性的抽象性的要求。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班幼儿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加上身心更方面的发展,显得非常活泼好动。与小班相比,中班幼儿比较突出的特点如下。
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幼儿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幼儿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幼儿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保育员帮助解决。
活动好动
正常的幼儿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总是手脚不停地变化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他们安静坐一会儿,很快就会有疲倦的表现;如果此时让他们自由活动,一个个立即又生龙活虎一般。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中班幼儿身上表现的特别突出,甚至表现为顽皮、淘气。不少保育员都反映“中班的'孩子最难带”。与中班相比,小班幼儿还不大熟悉和习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些还“怯生生的”,加上动作、语言的速度相对慢些,头脑里的主意也不多,所以比较“乖”;而大班的幼儿懂得道理比较多,兴趣比较稳定,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对自己喜欢的事能比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因此显得比较懂事。中班的幼儿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像小班那样乖巧听话,又不像大班那样懂事,但他们的可爱之处恰恰在于他们的“活泼好动”。因为活泼好动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增强了他们的活动能力,扩展了他们的视野。不少研究发现,中班是幼儿许多心理品质发展最快的时期。
思维具体形象
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在解决简单为题时,可以不再依赖实际的常识性动作,但却必须借助于实物的形象。事物的形象常常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对问题的理解。比如,在他们的头脑中,“儿子”的形象是小孩或年轻人,而长胡子并满脸皱纹的人是“爷爷”的特点,因此,当听说某个符合爷爷特点的人是某某儿子时,常常感到不解,他们理解,“能吃苦”的意思就是“能吃掉很多带苦味的东西。”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幼儿晚期,儿童的心里特点开始接近小学生。
好学、好稳、好探究
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幼儿的好奇与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事物表面的兴趣上,看见什么都想去摸摸,去摆弄摆弄。他们常常向成人提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大班幼儿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问题的范围也很广,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花鸟鱼虫,无所不有。他们不仅希望得到成人帮助解答,同时通过自己实际地尝试、实验,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加提高。
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切淘气行为也反映了幼儿的求知欲。这个年龄的孩子特别喜欢拆拆卸卸,他们把玩具汽车拆开,是为了看看它里面有什么,它为什么会动,为什么会发音;想拆收音机是想找里面说话的阿姨。所以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问题。对类似拆坏玩具的行文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自由摆弄的材料,支持他们的研究行为,对探究事物过程中的失误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实时地教给他们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例如,他们已经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橘子、香蕉都是水果);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去了;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由于大班幼儿的抽象概括能力开始萌芽,所以可以、也应该进行简单的科学教育,引导他们去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内在联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个性初步开始形成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现出绘画才能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幼儿园保育员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幼儿全面地、健康地发展。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正常婴幼儿心理行为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动作发展
婴幼儿的动作包括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刚出生的新生儿(满月后至1岁止一般称为婴儿)应具有一些简单的动作反射。婴儿应会吮吸塞入口中的奶头,转向触及嘴角的物体,握紧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满20天时,俯卧着的婴儿可以把头平举起来;足月时,婴儿凭借自身的力量可移动所躺的位置;4个月时,婴儿借助支撑可坐1分钟;6个月时,婴儿应能独自坐;7~8个月时,婴儿能用手和膝爬行;9~10个月时,借助支撑可站起来;11个月时应能独自站立;12个月时应能由别人拉着走;13个月时应能独立行走;18个月时应能独自爬楼梯。到2岁时,幼儿应能从地板上拾起一个物体而不跌倒,并能奔跑和向后走。
语言发展
新生儿最初的语言是哭声。一个新生儿应能通过哭声,向成人表达其饥饿、排泄、疼痛或身体不舒服。大约从第4个月起,婴儿应开始咿呀学语,把声母和韵母联结成一串音节,并且不管其父母操的是什么语言,他们说出的似乎都可能是一种“世界通用语”,即“mama、baba、dada、gaga”等。到接近第12个月时,婴儿一般可理解性地使用“妈妈”—一个含义丰富的词,同时这个词也代表了一个句子的含义。到18个月左右,婴儿应能说出双词句,如“妈妈水”、“吃果果”等。从第18个月到24个月,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有迅速的发展。他们将开始使用由3个词或3个以上词组成的短语或句子。这时,他们的词汇量应从约20个迅速扩大到300个以上。在2到3岁期间,幼儿应具有使用各种基本类型句子的能力。在3到6岁,幼儿语言的发展将进入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通过游戏、学习、日常生活等活动,迅速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他的语音迅速变得准确,而且,在没有任何人专门教授的情况下奇迹般地掌握母语的语法,并操一口地道的母语。
认知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的学习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反射上,如巴宾斯基反射,即当婴儿的脚底受到轻轻拍击时,大脚趾伸展,其他脚趾呈扇形展开。到了4个月左右,婴儿应表现出越来越“聪明”的行为。他应该会对一切人,甚至对物体发出微笑;能把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结合起来,如把愉快的脸和愉快的声音联系起来,把愤怒的脸同愤怒的声音联系起来。在出生后7~12个月之间,婴儿应能认识他们以前看见过的刺激,即记忆的形成,从而能意识到在物体和人的世界之外,存在一种独立分离的现象,如物体和人会消失不见,又会重新出现。
到2岁的时候,幼儿应能以心理意象的形式来描绘出自己的体验。例如,当通向某一目标的道路受阻或改变了,幼儿就会去寻找新的路线。这是一种心理符号的控制和理解活动,它使得幼儿能以可预见的、一致的、可调节的,甚至是反射的方法来作出行动,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前概念思维。前概念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大约在2~4岁之间),通过同化与顺应的作用,幼儿直觉思维便会接着发展起来。这时,幼儿的年龄大体在4~6岁之间。
婴幼儿的发展通常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新生儿期(出生至1个月):
近距离观察:通过观察、听觉和触觉来熟悉周围环境。
吸吮反射:通过吸吮满足饥饿和安慰的需求。
眼神对视:学习与照顾者进行眼神接触和交流。
婴儿期(1个月至2岁):
运动探索:通过滚动、翻身、坐立、爬行、站立和行走等方式探索周围环境。
社交互动:开始与照顾者和其他人建立情感联系,表达需求和情感。
语言发展:逐渐学会发出简单的声音和词汇,理解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
幼儿期(2岁至6岁):
独立性培养:儿童开始追求独立,学会穿脱衣物、自己进食、上厕所等自理能力。
意识和思维发展:开始发展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够理解概念、问题解决和执行简单任务。
社交技能:学习与其他孩子和成人合作、分享、交流和解决冲突。
学龄前期(6岁至进入学校):
学习和认知发展:培养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学习文字和数学等基本概念。
社交关系:与同龄人建立友谊,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发展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
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复杂的动作技能、语言表达、阅读和写作等。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因此上述任务和特点只是一般性的指导,而非固定的准则。同时,父母和照顾者的支持和关注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提供适切的刺激、鼓励和爱的关怀,可以帮助儿童充分发展他们的潜力。
一、概述
情绪对婴儿适应生存有着特别的意义。婴儿天生就具有情绪反应能力,生后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情绪反应,是其重要的适应生活的方式。儿童年龄越小,情绪在生活中的地位越高,这是婴儿心理的特点。
二、情绪发展的特点
(1)易变性,即小儿的情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支配,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易哭闹,稍加劝导又破涕为笑,所以,这时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此外,小儿的情感也易受他人的感染,倘别的孩子大声叫嚷,他也大声叫嚷;别的孩子表现害怕,他也害怕。随着小儿生活经验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儿情感的稳定性就逐步增长起来。
(2)冲动性,即小儿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如当小儿第一次看到墙上的电插座后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虽然大人因危险而不让摸,把孩子支开,但是小儿却大哭大闹,执意要去触摸一下。
(3)反应不一致,即同一刺激,有的小儿可以反应强烈,有的则无反应。2岁开始,小儿的情感表现日渐丰富、复杂,如喜、怒,初步的爱与憎等。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情感,如见人害羞、怕黑等。
三、发展过程
情绪是婴儿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婴儿生后不久,对人即有了泛化的认识,任何人逗都会微笑,2-3个月婴儿吃饱,就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的认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5-6个月开始新鲜的东西可能更能引起注意。婴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也乐于学习,而情绪不好时,则什么也不听,不学,不做。宝宝6-7个月开始表现认生情绪,并产生了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绪,这种情绪在13-15个月最强,1岁半以后逐渐减弱。1岁多的婴儿即可出现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如有同情感。2岁时已出现快乐,兴高采烈,爱亲人,爱喜爱小朋友,害怕,厌恶,苦恼,甚至妒忌等情绪的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