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酒的诗句所抒发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3、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赠卫八处士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5、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陶渊明《饮酒其四》
6、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
7、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8、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王安石《伤春怨雨打江南树》
9、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水,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10、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1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2、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1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5、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杜牧《遣怀》
16、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 关于对抗命运不公的诗句
关于对抗命运不公的诗句 1关于对不公平感到无奈的古诗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
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亦有所本。
清人钱振伦为《鲍参军集》作注时,曾引《世说新语·文学》里的一段记载:“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刘尹答曰:‘譬如写(通“泻”)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
可见用“泻水置地”打比方,在当时的玄学清谈中早已出现,并非鲍照首创。不过细心剖析一下,刘尹的答话是用水形的规整与否来喻指人性的善恶不齐,而鲍诗则是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其内涵并不等同。
相比之下,刘说更富于学理气息,而鲍喻则更接近生活,更为生动自然,也更适合于诗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诗人的独创性仍是无可置疑的。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就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了。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
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也不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
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就不用得着写下去了。不然。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
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此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
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读者细心玩味。
2关于对“不公平”感到无奈的古诗
1、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代: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 / 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登科后
唐代: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 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5、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代: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3诗人感叹命运不公的古诗句都有哪些
1《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释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琵琶行 / 琵琶引》
唐代: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释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释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4《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解释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5《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解释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4反抗命运 诗
古诗的:
郑板桥的。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作者 食指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鲍照《拟行路难》18选4原文注释及赏析
二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①
千斫复万镂,
上刻秦女携手仙。②
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③
内含麝芬之紫烟。④
如今君心一朝异,
对此长叹终百年。
注释
①博山:香炉名,形状象海中的博山。 ②秦女携手仙:指弄玉和萧史。相传弄玉是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嫁给箫史,夫妇骑龙凤飞升而去。这里有意以仙侣携手和情人变心相比照。
③此句言香炉在烛前光彩炫耀,有如龙鳞。
④此句言炉内烧麝香。
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第二首,设为闺怨,叹人心易变。
诗人采用以物写人和“睹物生情”的手法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诗中描写一位被遗弃的美女,孤独地注视着香炉,往事就象缕缕青烟,浮现在她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重点放在“物”——香炉上,工笔重彩,精心描画。这只香炉是京师名匠制成,上面雕刻着一对恩爱的仙人携手跨凤图。这只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的香炉曾伴随她度过美好时光。 接下去, 笔调陡然一变: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曾几何时,丈夫变心了,她只好对着这只被闲置的香炉低嘘长叹……。这明明是一首弃妇诗,却从香炉着墨;明明是写人,却不惜笔墨去写物。诗人用那只精美的香炉来象征女主人公,香炉的始爱终弃也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幸的命运。
诗歌的情调婉转而深沉。女主人公虽然怨情郁结,却只是对炉孤坐,徐徐“长叹”,并无激愤之语,然而凄楚之情溢于纸面。
四
泻水置平地,①
各自东西南北流。②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觉,
举杯断绝歌路难。③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④
注释
①泻:倾也。
②首二句以平地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不齐。
③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④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赏析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的十八首中的第四首。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飞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
对案不能食,①
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能几时?
安能叠燮垂羽翼?②
弃檄罢官去,③
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
暮还在亲恻。
弄儿床前戏,
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④
注释
①本篇原列第六首,言孤直难容,只得退出仕途。这诗见出一个才高、气盛、敏感、自尊的诗人在贵族统治社会压抑下的无可奈何之情。
②叠燮:即“蝶 躞”,小步走路。
③檄:文书。一作“置”。 ④孤:孤寒,谓身世寒微。
赏析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六首,主要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诗歌的开头两句,诗人通过“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外形动作来表现内心的焦虑不安。尤其是第二句中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非常精确而传神地刻画出壮士失意的内心痛苦。接下去的“丈夫生世”二句,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倾泻出来。一个“几时”、一个“安能”,说得分外沉痛,分外激愤。以上四句写诗人备受压抑的精神状态和内心反抗。下半段则用亲切的语调描绘“弃檄罢官去,还家自休息”的情景。最后诗人由古代圣贤的厄运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不禁扼腕长叹:“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激愤中又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怅恨,显得异常沉痛。
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诗歌的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关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孤做的精神状态。
十四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①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②
胡前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③
将死胡马迹,
能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④
绵忧摧抑起长叹。⑤
注释
①窅窅:(音杳):遥远。
②朔风:北风。
③留颜:留住容颜不使变老。
④轗轲:车行不利,引伸为人生艰难。 ⑤绵忧:绵长不绝的忧愁。摧:悲。 抑:压抑。
赏析
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十四首,主要表现戍卒流离边塞、思乡难归的愁苦。全诗共十二句,每两句一转。开头两句总写戍卒身世,由此牵出远离故土之悲。第三、四句则分别从时间及空间着眼来写思乡之切。第五、六句写边塞环境的恶劣,而处境之苦更烘托出思乡之情。如此苦情怎样排遣呢?
唯有“登山远望得留颜”,希望借远眺稍稍宽慰思乡之情,使容颜不至于因忧愁过度而憔悴衰老。第九、十句写戍卒前途命运的悲惨,他必将死在胡马之迹纵横的荒野,不可能与妻子团圆。最后两句写戍卒的绝望心情。诗人通过戍卒少壮从军白头不归的遭遇,唱出了一曲血泪交流的哀歌。
收藏到:[新浪ViVi][365Key][YouNote][搜狐网摘][博采中国][365Fav][天极网摘][和讯网摘][热门文摘]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行路难》。在部编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有一篇南朝宋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位于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中。
原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诗歌赏析
诗人“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想通过喝酒和唱歌来解愁。通过喝酒解愁,并不是鲍照独创的做法,阮籍曾醉酒六十天依然无法解开心中郁结,曹操想用杜康解愁,奈何也只能和李白一样“举杯消愁愁更愁”,那么多前人身体力行地证明了酒只能麻醉自己却不解症结。
于是,鲍照又尝试唱歌,歌曲是《行路难》。他本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奈何歌词悲愤、曲调悲凉,此刻,因过于忧伤而无法唱下去了。本想解愁,可是愁思却无可排解,长时间以来压抑的情感,此刻“心非木石岂无感”,酒的麻醉也不能使心如槁木,如今再也压抑不住,情感的闸门突然打开,喷发出慷慨义愤。
随后,陡然“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这一扬一抑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大肆渲染,“愁”得此起彼伏。由此,可以发现诗歌中各个局部也不总处在同一层面,局部中更小的部分支撑起一个较大的局部,并逐渐形成与整体的关系。
正是前面作者从“人生亦有命”的默默承受到“酌酒以自宽”的借酒消愁愁更愁,才使得“心非木石岂无感”的慷慨义愤和“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急转直下成了必然,这才是作者要揭示出“愁之源”的意图所在。
1 关于悲愤无奈的诗句
关于悲愤无奈的诗句 1 关于悲愤伤感的诗句名句有哪些
1、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醉花阴》
译文: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的《琵琶行》
译文: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的《相见欢》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
4、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蝶恋花》
译文:我渐渐消瘦衣带宽松也不后悔,为了她我情愿一身憔悴。
5、过境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的《梦江南》
译文: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6、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纳兰容若《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译文: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的《秋浦歌·秋浦长似秋》
译文: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
8、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译文: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朱庆余《宫中词》
译文: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0、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译文: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1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
译文: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1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声声慢》
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1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的《声声慢》
译文: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
1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一》
译文:《出师表》真足以万古流传,试问千载之下,谁能和诸葛亮并立比肩?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
译文: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2 悲愤伤感诗句名句
形容心情悲伤的诗句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9、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2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1、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2、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2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4、过境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7、秋风秋雨愁煞人!
28、过眼烟云散随风, 幻化金顶伶仃松。 分分合合世间爱, 缘起缘灭一场空。万念俱灰渐憔悴, 只羡世外比丘僧。 我佛慈悲救苦难, 愿遁空门渡众生。
3 悲愤伤感诗句名句
形容心情悲伤的诗句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9、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2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1、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2、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2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4、过境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7、秋风秋雨愁煞人! 28、过眼烟云散随风, 幻化金顶伶仃松。 分分合合世间爱, 缘起缘灭一场空。
万念俱灰渐憔悴, 只羡世外比丘僧。 我佛慈悲救苦难, 愿遁空门渡众生。
4 形容悲愤的诗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不我以,其后也悔
多少离愁谁得会?人事改,空追悔,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
益悔风流多不足,须知恩爱是愁根。
5 关于对不公平感到无奈的古诗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当然,这个比喻可能亦有所本。清人钱振伦为《鲍参军集》作注时,曾引《世说新语·文学》里的一段记载:“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刘尹答曰:‘譬如写(通“泻”)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可见用“泻水置地”打比方,在当时的玄学清谈中早已出现,并非鲍照首创。不过细心剖析一下,刘尹的答话是用水形的规整与否来喻指人性的善恶不齐,而鲍诗则是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其内涵并不等同。相比之下,刘说更富于学理气息,而鲍喻则更接近生活,更为生动自然,也更适合于诗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诗人的独创性仍是无可置疑的。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就不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了。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也不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就不用得着写下去了。不然。“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读者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此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读者细心玩味。[
6 有哪些悲伤至极又很无奈的诗词句子
1、《秋风词》
唐代: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早已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被这阵挂的树枝作响落叶飘散的声音惊醒,难耐凋零凄凉之景,呱呱的加了几声,想起曾经相遇相知的种种,不禁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见?
而此时此刻我实在难耐心中的孤独悲伤,叫我情何以堪。如果有人也这么思念过一个人,就知道这种相思之苦。想起你的时候数不胜数,而孤单的时候则陷入了更加漫长无休无止的相思中,唉,早知道如此牵绊我心,不如当时就不认识你好了!
2、《锦瑟》
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3、《相见欢》
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4、《古怨别》
唐代: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译文:在秋风萧瑟,满眼凄凉的季节,一双相濡以沫的夫妻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含怨辞别。在这令人肝肠寸断的时刻,两人眼含热泪,面面相视,想要向对方说点什么,可尚未开口已是泣不成声。
心中早有千言万语,可是在此刻,因悲痛至极而无法诉说。分别后天各一方,相思之情能与谁人说,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天涯两地共赏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的相思愁苦。
5、《苏溪亭》
唐代: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译文: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