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作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君王,她的是非功过究竟如何评说?

武则天作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女君王,她的是非功过究竟如何评说?,第1张

武则天的是非功过没有固定的答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说法,就像是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一样。

我们用古人的眼光去看武则天,那绝对是罪恶滔天的一个女人,不论你对国家贡献有多大,你就是一个违反伦理道德,十恶不赦的女人。

如果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其实武则天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女人,她能够在后宫这样阴险的地方活下来,并且被李世民和李治两位君王所接纳和信任,这已经就是难能可贵的了。

武则天的成功就如同现在一些小白的成功一样。毕业于三流大学,没有后台和经验,小白一个。凭借这自己不服输的勇气闯入皇宫这个大公司,一路上小心翼翼,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成为了大BOSS李世民的才人。

可是李世民这个BOSS很快就下台了,武则天不能因为领导权力的丢失就混不下去了,就需要找下一任领导作为自己的庇护伞。武则天很聪明发现李治这个潜力股,开始巴结李治。

李治对于这样聪明员工也是非常喜欢,并且让武则天出去学习几年,学成归来后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的女人。武则天不辜负自己,成为新领导的人后,开始努力的繁衍子嗣,壮大自己的势力,公司里如果有谁对自己不满意,有意见,都会想法的除掉这些绊脚石。

聪明的武则天很快就登上皇后的宝座,在员工这一方面没有人可以阻碍武则天,武则天暗地里一直学习如何审阅奏折,如何了解国家大事、处理国家大事等等,她一直在学习。通过学习她的自身能力变得更加的强大,导致大BOSS李治生病后没有人可以撑起公司内部的业务,只能由武则天来管理。

后来李治死后,由武则天来代替李治的位置,虽然有很多的人不满,但是最适合的人就是武则天,武则天通过不断地学习,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不断地提高,提高到无人可以取代自己,自己就成为那个最厉害的那个人。

武则天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全公司的人,上位后,对国家的治理是尽心尽力地,开创了新的大唐盛世。

武则天虽然杀死很多人,但是这都是她创业路程上不可避免的,因为在她的创业路程里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只有一人存活。武则天为全世界的女人做出很好的榜样,她用自己向全世界,全中国证明了女子是可以和男人一样的,是可以坐拥天下。

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1 修养的古文

《原毁》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⑴,其待人也轻以约⑵。

重以周,故不怠⑶;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⑷。

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⑸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⑹。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

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

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⑺。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⑻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

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⑼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⑽而理欤![1]⑴重:严格。

周:周密、全面。 ⑵轻:宽容。

约:简少。以上二句出自《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⑶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⑷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

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句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⑸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⑹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

句出《尚书·金縢》:周公有言:“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事神。” ⑺廉:少。

⑻已:太、甚。 ⑼说:同“悦”。

⑽几:庶几、差不多。[2]古代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周密,他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严格而周密,所以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的人;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君子对自己要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

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的;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

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

(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而少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对人要求)全面了,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有这点优点,这也就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技能,这也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

他虽然擅长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举出他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误),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 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

2 有什么书能提高个人修养

怎么提高修养,请看以下几点: 1,应该改言,改性,改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如果我们说话没有艺术,或是说话不得当,就很难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在性格上假如习气很重,恶性不改,坏心不改,心里面的邪见,嫉妒,愚痴,傲慢不改,就很难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高所以应该学会不断的改进,要改言,改性,改心,这样才能得到不断地进步 2,应该受教,受苦,受气: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的人为何能不断的进步,而有的人则不进反退呢?问题就是他不能"受"和学习读书是同样的道理,有的人容易进步,因为他乐于接受;有的人容易退步,因为他纳不进去我们在加深修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受教,受教就是把东西吸收到自己心中,然后把它消化成为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仅仅要受教,并且还要受气如果一个人只能接受人家的赞美,是不能永远和完全给自己增加力量的,还应该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指导,乃至伤害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受苦,受气,才会得以进步 3,应该思考,思想,思虑:不管什么事情都必须三思而后行思想是智能,任何事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去做,必定能事半功倍 4,应该敢说,敢做,敢当:有些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见的时候不敢在大众面前发表,只会在私底下议论纷纷;遇事也不敢当,不敢做不敢担当就不会负责,不会负责就无法获取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修养也不会提高因此只要是好事,善事,我们就要学会敢说,敢做,敢当 因此,我们想要加深修养,就应该要: 1要改言,改性,改心 2要受教,受苦,受气 3要思考,思想,思虑 4要敢说,敢做敢当 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修养上,而修养通常来自细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营造和谐环境,从而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怎样修身?读书,就是一个好渠道。以书为镜,可以修身立德。

哲学可以使人明智,历史可以增加良知。读修身养性的书,就如同与圣贤交谈,可收到“玩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志”的效果;就像眼前竖起了一面晶莹透亮的镜子。

透过这面镜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日积月累,既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又知天下事而懂荣辱,辨丑恶。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

所以,读书要读修身养性的书。 我国历史悠久,学派众多,讲修身养性的名典格言数不胜数,儒家讲博爱,墨家讲兼爱,道家讲无为,法家讲霸道,兵家讲策略,虽各家言论不同,但各有千秋,闪耀的都是人性的精华,是流传千古的经世哲学。

读诸子百家这类富含哲理的书,能使人明白人生的价值。对一个人来说,哪怕是只把儒家一家的精髓吃透了,那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大有益处的。

从我多次读过的《论语》来看,里面大到齐家治国、小到日常起居,讲的都是很实用的东西。比如交朋友,《论语》提到: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教导我们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才能有助于发展。如果与逢迎谄媚的人,与当面恭维、背后毁誉的人,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就会受到伤害。

这些对我们处世都是至理名言。在小时候听老师教过《古文观止》中的几篇文章。

那时候,我对老师的讲解听不懂记不住,只知跟着念课文。其实是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过后便什么都忘了。

有暇再回过头来通读《古文观止》的那些文章,犹如牛吃草反刍,重新加以咀嚼,才觉得这部书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非曲直深深地吸引住了。198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买到了一套《古文观止》,从此,就和这本书相依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文观止》的文章,总共222篇,但这些文章却经天纬地,气壮山河,品在竹之间,格在梅以上。如把品格比作:高洁韵同修竹,孤清操比寒梅。

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反复通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的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真知灼见,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如果背诵,就犹如一道精神快餐,用来滋养心田。通过对平凡的人生的描述,把对待胜利与失败,逆境与顺境,幸运与磨难,荣誉与羞辱,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做官与卸任的正确态度和人生哲理也传达了出来。

读这本书,获得的是一种放达的人生感悟,觉得应该像他那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读了全书,能够使人警醒,使人振奋,使人高尚,使人坚强。

此外,还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寥寥数十字,但字字掷地有声。

读后,都会被他的那种境界、那种情怀所感染。像李密的《陈情表》,王勃的《腾王阁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可以说,书中的哲理,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

3 个人修养的诗句是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 莱辛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伊索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柏格森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 泰戈尔 凡是与虚伪相矛盾的东西都是极其重要而且有价值的 高尔基 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吴玉章 辱,莫大于不知耻 王通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柏格森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神涵光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郭沫若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马克思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4 修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四义:

1指道家的修炼养性。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 柳公权 书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

2指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或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学说的要求培养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规矩。《近思录·为学》引 宋 程颐 :“修养之所以引年……皆工夫到这里,则有此应。”

3学习,仿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权利篇》:“胥一国之人,皆以忍耐谦让为美德,争相模效修养之,日无暇刻,岂不痛哉!”

4休息调养。 元 曾瑞 《哨遍·村居》套曲:“除去浮花,修养残躯,安排暮景。”

5 要有修养文言文阅读

孔子去访问康子,弟子子张和子夏跟随着前往。

孔子入座之后,子张和子夏相互讨论问题,讨论了一天也没有决出个胜负。

子夏说话的时候,言辞激切,语气强悍,表情变化很大。

子张说:“您也曾听说过夫子如何议论吧?夫子说话的时候比较言辞缓慢,态度平和而意志坚定,仪态稳重而含有敬意,在没有弄明白别人的意思之前先沉默静听,心平气和而又谨慎小心地把看法说出来,能够推己及人而且谦让有礼,见解高超而符合礼义,心胸开阔而能以宽恕的态度对待他人,大道就由此言传身教而得以弘扬。”

子张接着说:“修养不够的小人在议论的时候,只从自己的心意来看问题,而且又自以为是,专门挑拣别人的错误,眼睛瞪得大大的,攥紧拳头,几乎要赤膊上阵,言辞急切好像喷发出来的一样,口若悬河好像沸腾的水,因为感情冲动而眼睛变得红红的,偶然在某一方面胜过了对方,便沾沾自喜,哈哈大笑,仪态固执而又鄙陋,言辞和语气都鄙下俗气,因此,君子不提倡这样的方式。”

原文

传曰:孔子过康子,子张、子夏从。孔子入坐,二子相与论,终日不决。子夏辞气甚隘,颜色甚变。子张曰:“子亦闻夫子之论议邪?徐言暗暗,威仪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让。巍巍乎信可好,严乎,块乎,道归矣。小人之论也,专意自是,言人之非。瞋目扼腕,疾言喷喷,口沸目赤,一幸得胜,疾笑嗌嗌。威仪固陋,辞气鄙俗,是以君子贱之也。” (《韩诗外传》卷九)

文章来源:华夏复兴网,原文题名“君子之论与小人之论”

6 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首先,文学素养的高低还是与自己天赋沾点关系的,但文学水平的高低可以锻炼,在于读与写。

你所说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文学造诣的人应该主要体现在说与写两个方面,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但这又与人的价值观,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思想高度有关系。

我建议你首先多多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如唐诗宋词,古典散文等,它们无论从从语言文字锤炼,思想艺术上都是中国文化精品。如周易,四书五经之类的哲学思想性作品可以帮助你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也能提高你的思想修养。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作品可以做你写作的样本。可以模仿写作,由浅入深。

其次,阅读国外的经典小说可以增长你文学视野,素养及技巧,西方的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各方面影响非常大,所以其哲学思想以及文学理论都需要了解。文学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一定会和哲学联系到的。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太多了,你随便搜索写经典作品都够你读了再次,老生常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需要在生活中多多观察和思考,才可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最后,你自己当然要多练习写作了,一些经典句子,章节都可以背诵下来。

提高文学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需要踏踏实实的多读多写。最重要的是你要去做,才会有收获。

祝你以后能有所收获。

我看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化友为敌: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是非恩怨

司马光为官清廉,他的薪俸大多周济了穷困的亲朋,个人生活十分俭朴,到了洛阳后,居住条件更是十分简陋。为了修史不受天气的影响,司马光想了个办法,在室中挖了地窖,以砖砌成地下室居住。

自古以来,只要有皇帝在,就必须有臣相。“臣”是尊贵皇帝和凡尘百姓之间的一个沟通的环节。臣对君来说,是“事君之吏”,然而伴君如伴虎,臣相虽无衣食之忧,却不时存在生命之虞。岳飞精忠报国,却最终被奸佞陷害,葬身之处至今仍是一个谜;袁崇焕对抗清兵几十载,最后却落得个民族败类之名。官场如战场,战场有兵术,官场亦有潜规则。浸染官场多年的权臣,深谙为臣之道,虽处险境,却也如鱼得水。曾国藩功高震主,却为何不拥兵称帝?孔明足智多谋,为何选了一个丑妇为妻?自古不管贤相佞臣,都在权力中心扮演了重要角色。混迹官场难寂寞,是非功过任评说。

清代的大词人纳兰性德在《木兰词》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用这首词来形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再恰当不过。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抚州东乡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先后任多个地方官。宋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他推行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先生,祖籍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一群小孩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不小心跌进装满水的缸里,其他小孩见状惊恐万分,四处逃散。司马光则拿起一块石头,砸破缸的下部,缸破水流,小孩因此得救。司马光少年时和王安石一样,读书也非常用功,很早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才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20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司马光先后从政48年,官至宰相。

司马光在谈到他与王安石十数年的交往时,认为自己于王安石,应当算是益友,他在《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游处相好之日久”,“平生相善”。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北宋大诗人梅尧臣结为忘年之交。他们还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有一次,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公置酒赏花。司马光回忆说:自己素不喜酒,但是在包公劝酒时,还是勉力喝了几杯。王安石也不喜酒,但他不管包公如何劝,始终滴酒不沾,包公也拿他没有办法。司马光由此知道,王安石是一个倔强之人。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赞赏的诗赋。王安石与司马光友谊的顶点是在他们共同担任官职——皇帝文学侍从的时期。《宋人轶事汇编》记载:“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时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终日,他人罕得预,时目为嘉祐四友。”

据《邵氏见闻录》所引司马光的《斋记》记载,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好读书,能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人莫能。始为小官,不汲汲于仕进。”《邵氏闻见录》称“荆公(王安石)、温公(司马光)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这些共同的品格和志趣,使得他们互相“倾慕之心,未始变移”,就连租赁住宅,王安石也宁愿和司马光做邻居。

由于长辈和好友的交口称颂,王安石很快就名重天下。司马光在写给王安石的信中说他“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泽矣!”欧阳修也赞他“德行文学,为众所推,守道安贫,刚而不屈”,还写首诗说“小王天下第一,堪比李白韩愈”。所以,当熙宁二年王安石初任副宰相之际,欧阳修曾专门写信祝贺王安石,王安石的诸友也都摩拳擦掌,预备助他一臂之力。这年五月,司马光发现好友吕诲袖中藏有弹劾王安石的文章,非常不理解,对吕诲加以劝阻后,回到学士院默坐终日,想不出王安石究有何“不善之迹”。

但是,好景不长,两人因为政见不同发生了分歧。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由于国库空虚,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王安石认为:“造成国家财政状况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这并不是当务之急。” 司马光则反对道:“你所说的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加重老百姓头上的捐税而已。” 王安石说:“事情不是这样。只要善于理财,就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司马光大不以为然,他反驳道:“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3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