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牧场之国资料

荷兰牧场之国资料,第1张

<牧场之国>谧静、悠闲、和谐之美,相信定吸引了所有的师生(课下,听到不少老师都说希望去荷兰看看)。快节奏,多压力的现实生活,让每一颗心都疲惫之极,都渴望入此如诗如画的乡村生活。不过,如果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欣赏美,体悟美的层面上,我觉得还太浅。

让学生学习本文的特色写法,如细致的观察,恰当地比喻、排比及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为自己的写景小文服务,我觉得是重点之一。

评论者:张蓉燕 评论时间:2008-5-25 14:38:35

《牧场之国》是略读课文。教学时我先激情导入,给学生介绍了一些关于荷兰的资料,使学生对美丽的荷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围绕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来展开教学。课文中的语言很丰富,教学时我就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在读和说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人和动物的和谐统一——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最后设计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课外去搜集相关内容展开想象,学着文章写写“水之国”“花之国”。

评论者:俞中英 评论时间:2008-5-19 10:02:51

本课虽是阅读课文,但有些语段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句式优美,如课文描写的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迷人和谐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那份宁静。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自觉摘抄,从而做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其次,要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明白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评论者:俞中英 评论时间:2008-5-19 9:57:49

本课虽是阅读课文,但有些语段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句式优美,如课文描写的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迷人和谐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那份宁静。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自觉摘抄,从而做好语言、知识的积累。

评论者:王秀虹 评论时间:2008-5-16 16:10:39

虽为略读课文,但字里行间透出异国风情,对学生来说是有无比吸引力的。让学生根据自学的要求,自己先接触文本,对于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特别是此文总分结构的写法,条理清晰,易帮助学生构建文章的框架。从整体到具体每个细节点,都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如写了动之美——“牛多”“马骠”“猪鸡成群”,再写到了“静之美”,荷兰夜色下的牧场之安静,体味另一种风情。学生通过读、找、品、悟,走进真正的荷兰。

评论者:石晓华 评论时间:2008-5-8 16:48:43

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时,可以先从理解内容入手,说”牧场之国荷兰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进行朗读指导和写作方法上的指导。“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为什么?”让学生从写法上来谈,感受语言的优美,尤其是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评论者:钟秀萍 评论时间:2008-5-8 11:17:16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我主要围绕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来教学这篇文章。先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一部分?”如有的孩子回答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到河里游泳。”接着让大家思考:“荷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许多学生回答得很出色,然后按照学生的分析进行板书让学生再一次领悟到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

评论者:冯利华 评论时间:2008-4-30 12:51:45

教学时围绕“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个“这”课文中具体指哪些呢?然后划出优美的句子,通过朗读体会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迷人和谐的自然风光。课前我让孩子们查阅了有关荷兰的资料,在课堂上大家再交流,对荷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运用课文中的“荷兰,水之国,牧场之国,更是花之国,运河之国。”的句式进行练习说话。

评论者:朱小萍 评论时间:2007-6-18 15:02:53

荷兰是牧场之国,它最大特点就是宁静教学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它的宁静"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一个真正的宁静优美的荷兰

评论者:陈晓幸 评论时间:2007-5-25 14:56:57

作者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是理解的难点。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明白课文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荷兰牧场和运河交错的独特地形,看到了畜牧业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兰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兰蓝天、碧草、牛羊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评论者:王剑玲 评论时间:2007-5-24 13:03:00

本课虽是阅读课文,但有些语段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句式优美,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之美,并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评论者:徐令 评论时间:2007-5-23 17:49:27

课文为我们描绘了荷兰牧场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全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比比皆是。为此,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行文的优美,要求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背诵下来,成为一种文字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文章中去感受荷兰牧场之国带来的那份宁静。

评论者:王泽玲 评论时间:2007-5-23 11:29:33

这是一篇语言生动的略读课文,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我着重进行了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多种形式的朗读一次次地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从而感悟荷兰牧场的美。

评论者:杨清妹 评论时间:2007-5-21 13:26:10

文章语言生动,意境开阔优美,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课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荷兰牧场,尤其是对生活在其中的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这些家畜家禽的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心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

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牛奶牛。奶牛业相当发达,全国共有6万个奶牛饲养场,饲养奶牛450万头,在畜牧业中奶牛及其奶制品占畜牧业产值的70%以上,其次是羊、猪及家禽,肉类和奶制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场为1197万个。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的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反刍,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乌德勒支或兹伏勒。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的公爵。

低地上还有白色的绵羊,它们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还有成千万的小鸡,长毛山羊,但没有一个人影。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见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在西在,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的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驱,汽车火车,都装载着一罐一罐的牛奶运往城市。车过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狗不叫,圈里的牛不发出哞哞声,马蹄也不踢马房的挡板,真是万籁俱寂。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这就是那真正的荷兰。 荷兰 人们常把荷兰称为“风车之国”、“花之国”、“运河之国”,他的真正国名叫“尼德兰”,“尼德兰”是“低”的意思,“兰”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荷兰总面积41 548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领土只高出北海海面1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副其实的“尼德兰”。荷兰地势非常平坦,但在东部和南部由几座山丘。西欧的三大河流莱茵河、马斯河以及斯海尔德河均通过荷兰境内入海。由于荷兰位居欧洲理想位置,素有“欧洲大门”之称。

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是最大的城市和第二大港口,“丹”是水城的意思,其中最重要的三条运河分别是绅士运河、国王运河、王子运河,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有90个小岛,160条运河,1281座桥梁。市区道路多而不乱,层次井然,船只可以在市区运河中自由航行到市区的任何地方。

 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的实际的课堂教学方式。语文课文《牧场之国》语言生动,形象传神,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牧场之国》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牧场之国》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3 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 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 文章 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过程:

 一、初知荷兰,激发兴趣

 1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我带大家飞越重洋,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请欣赏:

 2 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特点)

 3 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4 教师:是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朗读课文,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牧场之国”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2 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并读出感受。

 3 全班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2~5自然段(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牛:

 (1)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

 随机朗读理解相关 句子 ,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2)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齐读: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3)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争取情境再现。

 以同样的 方法 ,随机教学 其它 自然段。

 四、 总结 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 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理解。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2、3、4、5自然段各一次。)

 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2 交流:

 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

 3 指导朗读。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五、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 摘抄好词佳句;2查资料,仿写荷兰,如: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

《牧场之国》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3、体会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4、感受荷兰美丽的风光。引起小朋友的赞美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教学过程

 一、说话练习,导入课文今天三分钟说话的话题是“各国风采”, 说说 你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情况。

 我也知道一个国家,它在欧洲西部,是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牧场之国)大家了解荷兰吗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画面展示荷兰风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在这个迷人的国度里什么最吸引你。

 2、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学生朗读。

 2、辨析生字, 组词 并理解词义。

 3、出示下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极目远眺 剽悍强壮 憨态可掬 悠闲漫步

 默默无言 万籁俱寂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四、熟读课文,领略美景

 1、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地方,并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交流: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感悟积累

 1、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深入品味文章,让学生体会四句相同的话,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读。

 2、齐读,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相机教学。

 (1)出示奶牛图,观察:你觉得图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奶牛的颜色。

 ①用曲线画出描写奶牛颜色的句子。

 ②指名朗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B、奶牛的姿态。

 ①用横线画出描写奶牛姿态的句子。

 ②交流并出示: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③指名朗读句子,想象:在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奶牛会思考些什么呢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陶醉、喜爱)。

 (2)除了奶牛,你觉得还有什么也吸引了你

 (3)出示骏马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出示绵羊图,指名学生有感情地介绍。

 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①播放课件,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②思考:找出分别描写人、奶牛和自然共同点的一个词语。

 人——默默无言奶牛——沉默安详自然——寂静

 ③默读,思考:从这五、六段中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它们之间的融洽

 ④交流并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六、拓展迁移,记忆背诵

 1、聘请小导游,带领大家去荷兰旅游。

 要求:

 (1)任选一个景点介绍荷兰的美丽风光。

 (2)要加进导游的口头语。

 2、学生在小组自由介绍,并推荐一名上台介绍。

 3、指名学生介绍,评价。(配相应荷兰风光片)

 七、总结

 

《牧场之国》的作者有时看到的是碧绿的丝绸般的草原,有时看到的是绿色的草原,这是因为作者在描写荷兰的草原时,使用了不同的比喻和形容词来描绘不同的景象和感受。

在第一段中,作者将荷兰的草原比喻为碧绿的丝绸,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草原的细腻、柔软和光泽感。这种比喻可能反映了作者对草原的初步印象,同时也暗示了荷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开始使用绿色的草原这个比喻来形容荷兰的景象。这个比喻可能更侧重于草原的颜色和质地,同时也反映了荷兰四季分明的气候和变化多样的自然景观。

总的来说,作者使用不同的形容词和比喻来描绘荷兰的草原,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展示荷兰的自然风光和畜牧业文化。

#课件# 导语现代教育学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既向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现代教学手段。在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要具有直观性,要使媒体内容一目了然,在课堂上常常直接出示本节课的主题,直观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承教学资源。下面是 整理的鄂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乡村四月》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3学生用三句话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课件1)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课件2)

 二、听录音感悟,集中评价,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自己这样读一读吧。

 3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诗声,都快被陶醉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4咱们同学善于倾听别人朗读,你听出了什么?(好?哪里好?不好?那你来读读)

 5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课件4)

 6诗中有几处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课件5)

 7请1、2组的同学熟练地把最后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8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三、小组交流感悟

 1小组内轮流读古诗,推选出读得的同学。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线画下来,并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2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组愿意这样读。还有哪组愿意这样读。

 3他们读得好吗?为什么?

 4大家一起读吧!相信投入地读你们一定能把文字变成画面。

 5亲爱的同学们,此刻,老师已经被陶醉了,就让我们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两句诗吧!

 四、品诗

 (一)1(谁来读?)你们听听前两句的描写,让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机板书。这些景物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想说哪个就说哪个吧?

 3相机解:绿遍山原

 白满川用“川”组个成语,说说“川流不息”中的“川”是什么意思?这边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解:子规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

 4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

 5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过渡: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二)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相机板书:才又)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齐读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边忙一边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虽然忙但忙中有乐啊!把你们的感悟再加进去,读。

 五、回归整体感情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见,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啊,此情此景,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4是啊!咱们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现在就把自己当成翁卷,读出来吧!

 5初夏,我来到了乡村,举目望去,(绿遍山原……)

 6谁愿意自己诵读。

 7配上音乐:一起诵读吧!

 8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学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乡村四月吧!(音乐课件)

 六、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白满川景美

 子规雨如烟

 闲人少

 才……又……人勤

 

篇二

 教学理念

 追求随课堂的有效性,让随堂课在真实中见精彩,平实中现智慧,朴实中含韵味,踏实中求质量。

 学习目标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2、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

 (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3、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句过渡:第一句写出乡村景美,第二句写人,乡村的人又怎样呢?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蚕桑”的意思?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点播: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谁能借助注释,再说这行诗的意思?

 ⑵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清闲、悠闲、空闲、休闲)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男女指读、齐读第二句诗)

 第一句过渡: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⑴雨如烟:

 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用你的话连起来说说这行诗的意思。(自说、抽说)你能试着把雨如烟的解释调到前面来说一说吗?我们说诗意时,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这样就会更通顺些,不信你再说第一行诗的诗意,也用这种方法试试。

 ⑵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来读一读。(齐读)

 ⑶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⑷范读,边听边想象,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⑸引导:

 绿遍山原就像什么?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更丰满了。)在大好的春光下,这绿绿得怎样?到处都是绿色,有深有浅,有明有暗,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这一串排着的话连在一起,让我们看到的绿色是那么丰富,是那么有层次,你的感受细腻了!)

 ⑹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⑺再来读一读,这次读的感觉一定不一样!(自读、轮读相机指导)

 ⑼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4、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累并快乐着。)

 5、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6、对着画面,配上音乐,再吟一吟诗吧。(齐背、抽背)

 四、默写古诗

 1、多么精炼的字词,多么优美的画卷,那么短小的诗句,那么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背着写下来,回家后推荐给你的朋友吧!

 2、刚才学的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末夏初是江南人家的生活画面,《田园四时杂兴》又写的什么时候田园生活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五、板书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优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勤劳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前两首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并尝试自学田园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描绘生动的画面。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好!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咱们初次见面,我们玩个游戏怎么样?老师带来几幅画,看谁能够一看到画,就想到一句古诗,当然,越多越好!想挑战么?好吧!(出示图)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古诗的:(出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读。这是田园诗的特点。好了,我们上课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习古诗的热情,并初步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一、上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感受一下田园生活,请看板书。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2、以前学习诗歌,你有什么好方法呢?板书“读”

 过渡:你看,这些都离不开读。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今天我们仍然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田园诗。(打开课本)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总结提炼出“读”的重要性,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指导方法。]

 二、学习《乡村四月》

 过渡:那么如何读才能体会田园诗的美呢?

 1、趣读,体会音韵美。

 (1)要你来读,你怎么读?

 第一种可能,当生拍手读出节奏时

 a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b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引导:是啊,大家都觉得这样很有趣呢!原来读诗还可以通过击掌打出节奏。其实击掌还有很多种,不止他这一种。可以自己击掌,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击掌。打出很多节奏!你会吗?对对,就是这样读!还可以同桌相互击掌读!(示范)除了这种形式,其实还可以标上音乐的符号来读呢!(示范)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其实读诗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

 第二种可能,当生读出223的节奏停顿时:你读出了七言诗最常见的223的节奏。再想想,还能不能读得更有趣一些?

 引导:(预设:若仍然223的节奏,)看来你们都习惯于223的节奏读法,你们听,老师还可以这样读。你觉得这样读怎么样?想不想试一试啊?那就跟我一起来吧!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节奏呢!想听吗?你能给它配上动作打出节拍吗?比如,轻叩桌子。其实还有很多有趣的形式呢!比如拍手读,你会吗?(示范:自拍、同桌拍)。

 (2)练习趣读:可以加上诗里的动作读,摇头晃脑的读、还可以和同学合作读呢!只要想办法,读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啊!下面你可以选择刚才你喜欢的方法练一练,也可以自己想出新的办法读这首诗,尽量要读得有趣一些!下面四人一小组,练习一下。待会老师看看哪组读得最有趣!

 a自由练习趣读,师巡视指导。

 b展示汇报:

 谁愿意展示一下?(预设:读得怎么样?他们都喜欢你这种方式!大家也来试一试)或者你觉得谁读得有趣,推荐一下。(预设:你读得真动听!)大家都情不自禁的跟着你一起读了!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我来推荐他。一起来!

 c欣赏古诗新唱: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你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

 小结:不同节奏、不同形式读古诗,多有趣啊!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诵读从诗人角度出发,而趣读则立足于孩子的心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贴近孩子的天性。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不但是一首动听的歌,更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出示:听读,想象画面美。)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

 (1)听读想象画面

 仔细听老师朗读这首诗,你透过诗里的文字去想象画面。(配乐)

 (2)示范描述句子

 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这真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啊!”

 (3)感悟方法

 a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会有怎样的评价?(对老师想象的画面进行评价,对老师描述的语言进行评价等)

 b刚才老师读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画面吗?

 c知道老师是怎么把简练的诗句变成优美的语言的吗?

 方法引导:读第一句的时候,老师想到了绿绿的山坡和田野,想到了白亮亮的稻田和小河,还想象到了桉树、榕树、桃树,草地,杨花。为了让同学也能感受到你的画面美,于是我就使用优美的语言,比如说,可以用上我们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句子说生动些。听起来才这么美。你们也想像老师这样描述优美的画面吗?

 (4)再听读,强化画面

 请闭上眼睛,再来听一遍(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5)组内交流

 请睁开眼睛。接下来像老师那样,选择一句,和同桌一起说一说,比比看,谁描述的更美,也许古诗旁边的注释对你的理解和想象有帮助哦!师相机指导。

 (6)汇报展示

 a指名描述:谁来描述一下你想到的画面?(出示图:白满川)还有谁也想描述这句诗?

 b体会忙碌,拓展想象: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景人)

 c齐读:带着你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来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需要创设情境,感受诗情画意。本教学环节把诗句中的景物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视频渲染气氛,深化理解。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3、背读,感悟情感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诗,你们愿不愿意背下来啊?自己练习一下。谁愿意来背?大家一起背一下。(出示:这就是背读,感悟情感美。)(配乐)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趣读体会了诗歌的音韵美,听读想象了画面美,背读感悟了情感美。所以,对于古诗学习,多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里,了解文本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最终熟读成诵,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个学习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

 1、自学:任选一个方面自学。

 2、指名汇报,适当补充。

 小结:同学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从这三方面体会自学。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作业

 1、课后积累更多的田园诗。

 2、利用本课学习的方法自学《渔歌子》。

 总结:美丽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自古至今吟诵的诗人举不胜数,请同学们课后多积累田园诗。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总结田园诗的特点,注重课外积累田园诗,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迁移运用。]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5篇

教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1

《音乐之乡》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维也纳的音乐之美。

3、体会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圣殿的向往。

4、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感受维也纳的美,激发对音乐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维也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感受维也纳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音乐,看你是否能说出这些名曲的名字或创作者。

(出示:《命运交响曲》、《月光曲》……)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1)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3)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4)勾画下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句子。

(5)思考《音乐之乡》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学习词语,积累好词

1、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恬静而神秘 动人的旋律 悠扬的乐声

郁郁葱葱的森林 蜿蜒 多姿的多瑙河

2、勾画出你自己找到的好词佳句,小组交流。

3、将收集到的好词佳句摘录到“采蜜集”中。

四、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讨论: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乡”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情趣。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3)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4)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5)比赛读。

2、小组交流: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小组交流反馈,同学互相补充、解决。

五、记忆背诵,感悟积累

1、再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背背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3、指名背诵。

六、拓展迁移,热情献艺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介绍自己的音乐特长,并推荐一人上台表演。

2、想对“音乐之乡”说点什么

七、总结

师: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在这音乐的圣殿中去演奏出你们的精彩!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__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3

《牧场之国》

一、学习目的: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学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明信片或其他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重点:积累词句

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4

《我的菜园》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品读曼德拉在狱中不懈的斗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分析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文章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受曼德拉为了追求自由而倾注毕生心血,努力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心中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初学了22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2课。

2、学生朗读课题

3、其中的“我”指的就是(曼德拉),他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囚徒)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在书本中,电视中,你见过囚徒吗他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2、学生交流

3、是的,囚徒的生活是艰苦的,是痛苦的!读读课文一、二两节,你也能体会到曼德拉作为一个囚徒他这种艰苦的日子吗

4、学生读书,交流(苦役;艰难的时日;狭窄的牢房)

5、师:越是狭窄的牢房越是没有自由,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囚犯:你是囚犯,你是罪人,你不配享有自由!

6、那么,在如此艰苦的时日里,曼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

7、交流:洗洗衣物------

8、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想方设法为每天的生活寻找些许慰藉;使狱中生活充实一点)

9、出示上面两句话,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的目的。

10、教师:虽然这样的慰藉是很少的,但是作者还是“想方设法”找寻,能使生活充实“一些”,从中你却感受到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啊

11、板书:乐观向上、积极

1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

1、是啊!曼德拉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菜园情有独钟的人。

2、曼德拉对菜园的情有独钟是课文第六小节描写的,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节,其他学生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作者对菜园的情有独钟

3、朗读

4、交流:(亲密接触)读好这句话

5、是的,作者对菜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他刚到罗本岛,他就要求_允许他在监狱的院落里开辟一方菜园。但是,这一方菜园他得来容易吗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再来说说。

6、学生朗读第三小节,交流(多年来,一直拒绝,但是最终)

7、你从中又觉得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呢

8、板书:坚持不懈

(二)

1、对这来之不易的菜园曼德拉格外珍惜,格外爱护。他为菜园做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四、五、七按节,边读边做做记号!

2、交流

a)成天都在地里不停地挖掘

(谈谈自己的体会,抓住红色的字;朗读体会)

b)首先选种了---

(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从产量增长中,你有什么感想)

c)订阅书籍,学习耕种,了解方法,更加可贵的是作者不怕失败

3、在曼德拉的辛勤劳作下,作者的菜园一片生机盎然,收获的季节到了,曼德拉来到了他的一方菜园。他看到了什么,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示图画,学生练习说话)

(三)

1是啊!多么美好的一切啊!曼德拉辛勤耕作这一方菜园,收获的不仅是硕果累累,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读读第八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一丝自由的滋味"(少有的;一方)

4朗读第八节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作者收获的不仅是心里上的自由,更加获得了生活中深刻的哲理。

2收看录象

3要更好的理解这段话,我们必须联系曼德拉本人的生平与经历。出示曼德拉本人的生平与经历,指名学生朗读

4四人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们的理解

5指名交流

6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1让我们一起记着这位为了黑人的解放事业,穷尽毕生心血,坚忍不拔的伟大领袖曼德拉,记着在菜园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2记着他的这段响亮世界的话语:"斗争就是我的生活,我会继续为自由而战,直至我死。"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教案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63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