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倪瓒像
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懒)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钟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 倪瓒《衰柳不知风雪打》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倪瓒石刻像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纪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疾,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12月14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芙蓉山麓的祖坟,周南老撰墓志铭。
个人成就 绘画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其山 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 。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倪瓒作品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画作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涧 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
书法倪瓒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徐渭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瓒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其书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无怪乎后人多称其为"倪高士"。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
赵元 1352年作《倪瓒写照》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诗词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想逃避现实,放弃田园产业,过著漫游生活。"照夜风灯人独宿,打窗江雨鹤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写照。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长。"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胡恤尔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他不隐也不仕,漂泊江湖,别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样。 著有《清閟阁集》15卷。
清代徐璋绘《倪瓒像》 人物轶事元代山水画家倪云林爱洁成癖。他的香厕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洁癖在性问题上都比较谨慎。洁癖和孤高,使这个男人不仅激怒了敌人,也丧失了朋友,作为报复,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版本,一说临终前患痢疾,"秽不可近",又说是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的。
倪瓒像 倪瓒苏州石刻像他的文房四宝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竟亲起视察三四次。忽听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斜睨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曰:"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并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士信,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因他太爱干净,所以少近女色。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一姓赵的歌姬,于是带回别墅留宿。但又怕她不清洁,先叫她好好洗个澡,洗毕上床,用手从头摸到脚,边摸边闻,始终觉得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洗了再摸再闻,还不放心,又洗。洗来洗去,天已亮了,只好做罢。后来他因故入狱,到吃饭的时候,却让狱卒把碗举到眉毛那样高,狱卒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狱卒大怒,把他锁到马桶旁边,后经人求情方得释放。
倪瓒有个清秘阁,旁人不让进。还有一匹白马,爱护备至。有一次他母亲病了,他求葛仙翁看病,葛仙翁要求用白马来接。那天正下著雨,倪瓒是孝子,只好同意。雨中的白马弄的一塌糊涂。到了倪家,葛仙翁要求上清秘阁看看。倪瓒只好同意。葛仙翁在清秘阁乱翻一气,到处吐痰。倪瓒终身不再进清秘阁。
倪本身也是古怪之人,当他寄住在邹家的时候,邹先生有个女婿叫金宣伯,这天来拜访他。倪瓒闻知金宣伯是个读书人,连鞋子也没穿好就出来迎接。可当见到他说话长相都很粗鲁后,竟然很是愤怒,打了他一巴掌。金宣伯又是惭愧又是忿怒,也不见邹先生就走了。邹先生出来后,很是责怪他。倪瓒说:"金宣伯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我把他骂走了!"
倪瓒好饮茶,特制"清泉白石茶",赵行恕慕名而来,倪用此等好茶来招待他。赵行恕却觉得此茶不怎样。倪生气道:"吾以子为王孙,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风味,真俗物也。"遂与之绝交。
作品选摘 诗绝句
松陵第四桥前水,风急犹须贮一瓢。
敲火煮茶歌白苎,怒涛翻雪小停桡。
北里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倪瓒《清閟阁全集》十二卷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烟雨中过石湖三首
烟雨山前度石湖,一奁秋影玉平铺。
何须更剪松江水,好染空青作画图。
姑苏城外短长桥,烟雨空濛又晚潮。
载酒曾经此行乐,醉乘江月卧吹箫。
愁不能醒已白头,沧江波上狎轻鸥。
鸥情与老初无染,一叶轻躯总是愁。
题郑所南兰
秋风兰惠比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荒村
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竹梧秋雨碧,荷芰晚波明。
穴鼠能人拱,池鹅类鹤鸣。萧条阮遥集,几屐了余生
对酒
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
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坐久日已夕,春鸟声关关。
曲双调·折桂令拟张鸣善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山人家堆案图书,当窗松桂,满地薇蕨。
侯门深何须刺谒,白云自可怡悦。到如今世事难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
越调·小桃红
陆庄风景又萧条,堪叹还堪笑。世事茫茫更谁料,访鱼樵。 玉树当时调,可怜商女,不知亡国,吹向紫鸾箫。
一江秋水淡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五湖烟水未归身,天地双篷鬓。白酒新篘会邻近,主酬宾。百年世事兴亡运,青山数家,渔舟一叶,聊且避风尘。
黄钟·人月圆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销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人物评价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像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有人说,洁癖是洁身自好,不为外物所污;有人说,洁癖是精神强迫,心理焦虑;也有人说,洁癖是过度恐惧,自我催眠。无论哪一种,洁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
王维生性高洁,独爱一尘不染,不容地上有半点灰尘;
倪瓒超逸绝尘,喜欢洁净清香,如厕要香气扑鼻才肯罢休;
米芾特立独行,喜爱洁身自好,研制独家斗水用来饭前洗手。
那些鼎鼎大名的文人骚客,却是你另想不到的洁癖狂魔。
洁癖鼻祖:倪瓒"古今有洁疾者,莫如倪元镇。"
倪瓒,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与画家,他的诗风,句句扣人心弦;开创的水墨山水画,充满了文人的淡泊与言浅意哀的宁静。
会吟诗懂作画,这位性情洒脱不羁的才子,凭着出色的才华与黄公望等人并称为"元代四大家",尽管倪瓒的成就颇高,在个人卫生方面却是剑走偏锋。
倪瓒的祖辈是江东富豪,因此从小生活优越,养成了极其重视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家里的文房四宝要派两个家佣随时清洗,就连作画也不用印章,生怕黑灰墨炭弄脏了画面的干净,所以艺术上极其讲究"纯净之美"——画面简洁,风格简约。这
就是倪瓒最有名的"胸中逸气"之说,与他的洁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活上,如厕清香的典故,奠定了倪瓒洁癖鼻祖的名号。倪瓒的厕所是用香木搭建的阁楼,厕所里填充的都是鹅毛,鹅毛挡住污浊的气味,这种巧思巧妙只有倪瓒才想得出来。
朋友夜宿他家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半夜听到友人咳嗽,天还没亮倪瓒已经迫不及待地命人找出客人的痰吐到哪里,仆人愣是没找到只能拿一片沾染污渍的树叶充数,让他心里舒坦。
倪瓒晚年入狱,但仍旧不改洁癖本色。狱卒送来饭菜,他坚持要对方将托盘举过头顶,生怕别人的唾沫溅到饭菜里,以至于惹怒狱卒将他锁在马桶边。这个干净一辈子的大画家最后落个脏兮兮的下场。
洁癖诗佛:王维"王维居辋川,地不容微尘,日有十数帚扫治。专使两僮缚帚,有时不给。"
王维,唐朝赫赫有名的山水派诗人,参禅悟理,精通诗词书画,被苏轼号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佛。独爱参禅养性的王维,并没有参透佛家讲究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对尘埃这件事有深深的执念。
王维的洁癖在于,不能容忍家里有一丝灰尘。
当年,诗人居住在辋川时,家里配备的扫帚就有十几把,清洁仆人就有两名,专门负责打扫房屋,古人制作扫帚都是手工,所以王维也命两位仆人负责制作,这就更难为下面的奴仆了。
在古代,扫地用水都需要挑肩完成,每打扫一次便是加重了人力的负担,这样挥霍的洁癖,实在令人咂舌。
洁癖奇葩:米芾"米元章有洁疾,盥手以银为斗,置长柄,俾奴仆执以泻水于手,呼为"水斗"。"
要说洁癖到新高度,不得不服米芾。米芾是宋朝最出名的书画家之一,为人特立独行、怪癖极多,所作的书画行云流水,别出心裁,因作画时特别癫狂,常被人膜拜称呼为"米癫"。这位个性奇特的米芾有多神奇?
米芾喜欢戴高帽子,然而轿子顶又太矮,所以就命人干脆去掉轿子顶,无顶的轿子里坐着戴高帽子的人,可想而知米芾的奇葩之处了。除了突发奇想,他的奇葩还在于洗手。
古诗记载,米芾的洗手很奇特:"已而两手相拍至干,都不用巾拭。有客造元章者,去必濯其坐榻。巾帽亦时时洗涤。又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必甚恶之,因屡洗,遂损不可穿。"这是什么意思呢?米芾那双尊贵的手只要触碰任何东西,他都会使劲洗手,用洗手盆他嫌脏,所以发明了一套米式洗手法。
米芾洗手的时候身旁一定会有拎壶的奴仆,方便随时制造"自来水",光是洗手工作就重复七八次,直到水流殆尽。洗完的手不用毛巾擦,反而甩甩手让它自然晾干,因为洗得太勤快,米芾的双手常常是干裂的。这就是有名的"饭前洗手"的故事。
倪瓒(130l--1374),字元镇,又字玄瑛,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诋陀村。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 “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 “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泌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泌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谈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庆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朋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瓒在江阴长泾借寓姻戚邹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医夏颧家就医,夏筑停云轩以居之。倪瓒一病不起,于阴历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岁。他的遗体埋葬在江阴习里,后改葬在无锡英蓉山麓的祖坟。
倪瓒性情清高孤傲,个性迂癖,不事俗务,一生没做过官。明人搜辑的《云林遗事》中说,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听到咳嗽声,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细寻觅,有无痰迹。仆人找不到,假说痰吐在窗外梧桐树叶上,他就叫赶快把叶剪下,丢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倪瓒还有一传说:“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瓒诗书画三绝。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瓒是个性较为独特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倪瓒 轶事典故
元代山水画家倪云林爱洁成癖。他的香厕是一座空中楼阁,用香木搭好格子,下面填土,中间铺着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洁癖在性问题上都比较谨慎。洁癖和孤高,使这个男人不仅激怒了敌人,也丧失了朋友,作为报复,关于他的死因有多种版本,一说临终前患痢疾,“秽不可近”,又说是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的。
他的文房四宝有两个佣人专门负责经营,随时擦洗。院里的梧桐树,也要命人每日早晚挑水揩洗干净。一日,他的一个好朋友来访,夜宿家中。因怕朋友不干净,一夜之间,竟亲起视察三四次。忽听朋友咳嗽一声,于是担心得一宿未眠。及至天亮,便命佣人寻找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佣人找遍每个角落也没见痰的痕迹,又怕挨骂,只好找了一片树叶,稍微有点脏的痕迹,送到他面前,说就在这里。他斜睨了一眼,便厌恶地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送到三里外丢掉。
“吴王”张士诚之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曰:“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并撕绢退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士信,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因他太爱干净,所以少近女色。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一姓赵的歌姬,于是带回别墅留宿。但又怕她不清洁,先叫她好好洗个澡,洗毕上床,用手从头摸到脚,边摸边闻,始终觉得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洗了再摸再闻,还不放心,又洗。洗来洗去,天已亮了,只好做罢。后来他因故入狱,到吃饭的时候,却让狱卒把碗举到眉毛那样高,狱卒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狱卒大怒,把他锁到马桶旁边,后经人求情方得释放。
倪瓒有个清秘阁,旁人不让进。还有一匹白马,爱护备至。有一次他母亲病了,他求葛仙翁看病,葛仙翁要求用白马来接。那天正下著雨,倪瓒是孝子,只好同意。雨中的白马弄的一塌糊涂。到了倪家,葛仙翁要求上清秘阁看看。倪瓒只好同意。葛仙翁在清秘阁乱翻一气,到处吐痰。倪瓒终身不再进清秘阁。
倪本身也是古怪之人,当他寄住在邹家的时候,邹先生有个女婿叫金宣伯,这天来拜访他。倪瓒闻知金宣伯是个读书人,连鞋子也没穿好就出来迎接。可当见到他说话长相都很粗鲁后,竟然很是愤怒,打了他一巴掌。金宣伯又是惭愧又是忿怒,也不见邹先生就走了。邹先生出来后,很是责怪他。倪瓒说:“金宣伯面目可憎,言语无味,我把他骂走了!”
评价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以淡泊取胜。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多取平远之景,善画枯木平远、竹石茅舍,景物极简。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生平其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赀雄乡里。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嬾)瓒”,亦号“倪迂”,常年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入世理想迥异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钟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泰定五年(1328),长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继之,母邵氏和老师王仁辅相继去世,使倪瓒悲伤不己。他原来依靠其长兄享受的特权,随之沦丧殆尽,倪瓒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家庭经济日渐窘困,他怀着忧伤的情绪, 自作述怀诗,详述当时自己痛苦的环境。
元天历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内,是倪瓒绘画创作的成熟期。这时期,倪瓒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他作的诗作多半也是和这类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张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瓒曾为其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另一位他所推崇的名画家黄公望亦是当时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学深邃,比他年长32岁。黄公望曾花10年时间,替倪瓒画《江山胜揽图》卷,长二丈五尺余,是黄氏浅绛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画卷题款为至正戊子(1348);那时倪瓒48岁。此时,他开始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脱尘世逃避现实的思想,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画上,作品呈现出苍凉古朴、静穆萧疏的意向。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1354)、《渔庄秋霁图》(1355)、《怪石丛篁图》(1360)、《汀树遥岑图》(1363)、《江上秋色图》(1368)、《虞山林壑图》(1371)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10月25日),其妻蒋氏病死,倪瓒受到很大的打击。长子早丧,次子不孝,生活越觉孤苦无依,内心烦恼苦闷,无所适从。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6月28日)作《题彦真屋》诗云: “只傍清水不染尘”,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画上题诗书款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组年。
成就绘画
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 。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点尘土。”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彩笔凌烟画满楼”。
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仍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画作有:《江岸望山图》《竹树野石图》《溪山图》《六君子图》《水竹居图》《松林亭子图》《狮子林图》卷、《西林禅室图》《幽涧 寒松图》《秋林山色图》《春雨新篁图》《小山竹树图》《容膝斋图》《修竹图》《紫兰山房图》《梧竹秀石图》《新雁题诗图》等。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溪山仙馆》《霜林湍石》等传世。
书法
倪瓒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徐渭云:“瓒书从隶入,辄在钟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倪瓒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其书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无怪乎后人多称其为“倪高士”。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赞美过他的书法。文征明评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董其昌评曰: “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与格守帖学的书法比较,完全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不免遭人非议。如项穆指责倪瓒“下笔之际,苦涩寒酸。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而
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倪迂书冷逸荒率,不失晋人矩 ,有林下风, 如诗中之有渊明(陶渊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瓒传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发舟帖》、《客居诗帖》、《寄陈惟寅诗卷》、《与率度札》、《与良常诗翰》、《与慎独二简》、《杂诗帖》等多种。
倪瓒的诗文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元代·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元代倪瓒
咏史怀古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元代·倪瓒《题郑所南兰》题郑所南兰
元代倪瓒
啼红,杏花讯息雨声中。十年一觉扬州梦,春水如空。雁波寒写去踪,离愁重,南浦行云送。冰弦玉柱,弹怨东风。——元代·倪瓒《双调殿前欢_啼红,杏》双调殿前欢_啼红,杏
元代倪瓒
查看更多倪瓒的诗文>>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青少年时期的倪瓒虽然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但未染上纨绔子弟习气,对自身的学习修养,抓得挺紧。家中有一座三层的藏书楼“清閟阁”,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倪瓒每日在楼上读书作诗,除精心研读典籍外,对佛道书籍也多有涉猎。“清閟阁”内还藏有历朝书法名画,时间较远的有三国锺繇的《荐季直表》,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图》等。倪瓒对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瓒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踪飘泊无定,足迹遍及江阴、宜兴、常州、吴江、湖州、嘉兴、松江一带,以诗画自娱。这时期,也是倪瓒绘画的鼎盛期。他对太湖清幽秀丽的山光水色,细心观察,领会其特点,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创造了新的构图形式,新的笔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作品个性鲜明,笔墨奇峭简拔,近景一脉土坡,傍植树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两座,中间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远处淡淡的山脉,画面静谧恬淡,境界旷远, 此种格调,前所未有。这一阶段,倪瓒创作了《松林亭子图》、《渔庄秋霁图》、《怪石丛篁图》、《汀树遥岑图》、《江上秋色图》、《虞山林壑图》等许多力作给后来的明清绘画以巨大的影响,成为元四大画家之一。
倪瓒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画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带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其山 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加以发展,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作品多画太湖一带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多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用笔变中锋为侧锋,折带皴画山石,枯笔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他的画由于简练,多年来伪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萧条淡泊的气质。在倪瓒的画论中,他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胸中逸气”,不求形似(“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明清时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将他置于其他三人之上。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如董其昌、石涛等巨匠均引其为鼻祖,石涛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书法家,他与张雨、杨维桢一样,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倪瓒工书法,擅楷书,他的书法作为在野的高人韵士,参禅学道,浪迹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韵,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他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秋亭嘉树图》,图中绘平坡远岫,草亭嘉树,广阔的江面上露出汀渚一角,幽静雅洁,仿佛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画面取三段式构图,用笔尖峭秀逸,树干皆双勾,稍事皴染,树叶点法富于变化。墨色较为干淡,仅以浓墨点苔,提出精神,为沉寂的画面融入了些许生气。
容膝斋图
《容膝斋》作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时年七十二,画赠其友檗轩,檗轩藏之三年,再请云林补题,寄赠潘仁仲医师。容膝斋是潘仁仲休闲居处,采「一河两岸」构图,笔墨极为淡雅,山石土坡以干笔横皴,再用焦墨点苔,画树墨色层次较多,近坡皴多染少,特觉清劲,画面简逸萧疏,风神淡远。分近、中、远三景, 近处作平坡, 上植数枝树木, 间或缀以茅舍亭阁; 远处作峦头或低矮的土坡。作为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部分则多为大片空白, 不着一墨, 是为湖水。
《容膝斋图》笔墨极为淡雅,炉火纯青。构图简约,不作重山复林,墨色清淡,干笔皴擦多于渲染,设色少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画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枯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一片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山石土坡以干笔横皴,再用焦墨点青苔,画树杂乱萧条,但清新简约,墨色层次较多,暗淡相间,笔法收放自如。近坡皴多染少,清劲有力,颇具技巧,远坡重而不杂,错而不乱,给人一种“远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态美感,不仅旷远,而且又清晰,看似萧条暗淡,其实开阔磅礴。整幅画面简逸萧疏,风神淡远。笔力刚劲洒脱,“折带皴”老辣纯熟,风采飘逸。
梧竹秀石图
《梧竹秀石图》整幅画卷虽以梧桐、竹石为主要自然景物进行描绘,但却不再是“可居、可游”之地,而是达到了“可望、可思”之境。综观画面,画家是以极其冷漠的心态来观照现实世界的。此时作者虽还没有后期历尽挫折后的空寂、悲凉,但清冷幽寂之旨已是融于画面之中了。画面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孤凉、幽怨,带有一种远离世间烟火的哀伤。正如乾隆在此画上的题跋所云:“梧如遇雨竹摇风,石畔相依气味同;数百年来传墨戏,展观湿润镇潆潆。”这与倪瓒当时的处境及思想倾向是密不可分的。
关于《梧竹秀石图》确切的创作年代,胡建君在《斯世与斯人邈矣不可攀》中云:“元至正五年(1345),云林在无锡弓河的船上为友人卢山甫写下著名的《六君子图》。这时期,云林广泛交际,友人多为和尚、道士或诗人、画家。此时期云林为好友张伯雨精心绘制了《梧竹秀石图》。”(《倪瓒山水》)据此可知,此卷约作于元至正五年。此时,倪瓒家境已大不如前,其兄文光与嫡母相继去世,他成了家庭的主事人。文光在世时,其家享有道教上层人士的特权;文光去世后,家庭失去了保护,官府逼租、敲诈勒索,家境日益艰辛。
倪瓒在《述怀》中自白:“钓耕奉生母,公私日欺凌;黾勉三十载,人事浩纵横。”这是对当时倪瓒家境的形象描述。为逃避宫府索租,倪瓒“弃先人祖业”,漂泊他乡,其中孤苦、凄凉的意味可想而知。同时,王宾在《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铭》中云:“友张伯雨,后伯雨至其家,会粥田产,得钱千百缗,念伯雨老不载(再)至,推与不留一缗。”由墓志铭中语气可知,伯雨为倪瓒至交无疑。张伯雨为当时著名的道士。倪瓒画面充溢着一种道家孤寂的意境,这与张伯雨之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整幅画面十分洁净,与画史中记载的倪瓒爱洁净是十分契合的。
此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在清代《石渠宝笈汇编》、安岐《墨缘汇观》以及吴升《大观录》中,此作皆有著录。无疑,识家已将此作视为倪瓒的代表作。画右下方有倪瓒所题之诗:“高梧疏竹溪南宅,五月溪声人坐寒。想得此时窗户暖,果园扑栗紫团团。”画右首有张伯雨题写的诗:“青桐阴下一株石,回棹来看口未消。展图仿佛云林影,肯向灯前玩楚腰。”他们的题跋对研究此图及此时倪瓒的心境有重要的意义。观此卷,此时,画中所题之字、诗在功能上与宋代已有很大不同,它们已成为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所画之物相互补充。难怪钱杜《松壶画忆》云:“元人工书,虽侵其画位,弥觉其隽雅。”
梧竹秀石图局部
图中画梧桐一株,疏竹数竿,湖石平坡,间以涓涓细流。与以往画家惯用干淡松秀笔墨表现不同的是,全画用大胆的墨笔写成,颇具苍润淋漓之妙。梧叶用阔笔、湿墨侧抹而出,莽苍超忽,而清阴如覆;树干、秀石的表现亦以侧笔写成,湖石用浓墨皴出,其浑厚有北苑之意。这幅画为倪瓒画风成熟期少见的变体之作。画家通过对墨色浓淡、干湿的运用,使画面极富层次感。梧桐、竹石的表现与宋院体画讲究写真、追求形似相比已颇有变化,更突出了笔墨对自我性灵的抒发。正合《艺苑卮言》中云:“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草草点染而又不改物形的矛盾,倪瓒在此图中将其处理得恰到好处。
整幅画卷虽以梧桐、竹石为主要自然景物进行描绘,但却不再是“可居、可游”之地,而是达到了“可望、可思”之境。综观画面,画家是以极其冷漠的心态来观照现实世界的。此时作者虽还没有后期历尽挫折后的空寂、悲凉,但清冷幽寂之旨已是融于画面之中了。
由于元代朝廷对文人阶层的贬斥态度和个人际遇,倪瓒之作无不笔简而意繁,于淡淡的孤凉中呈现出洁净之美。他的山水在抒情写意一路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其众多传世佳作中,《梧竹秀石图》是较为成熟的一幅。
六君子图
《六君子图》纵619厘米,横333厘米,纸本,墨笔,现藏上海博物馆。图上有倪瓒自题:“卢山甫每见辄求作画,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灯出此纸,苦征余画,时已惫甚,只得勉以应之。大痴(黄公望)老师见之必大笑也。倪瓒。”知倪瓒此时45岁,而黄公望长他32岁,其时已是77岁老者。黄公望曾以10年时间为倪瓒画《江山胜览图》浅绛山水卷,长2丈5尺多,倪瓒推崇他,尊称“老师”,可知两人相交之深。后黄公望果见此图,并欣然题诗图上:“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大痴赞云林画。”此图之名“六君子”,应该就是从这首诗中来。
构图依然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陂陀,挺立着六株古木,据辨析是:松、柏、樟、楠、槐、榆树,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其时倪瓒的笔墨风格也趋成熟: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以干笔在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
此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倪瓒好画墨竹,有人指责他画的竹似麻,似芦,他自解:“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在《答张藻仲书》中更是明确地阐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无异宣告了文人绘画的宗旨:一方面,文人将诗情画意融入画中,使绘画不再是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寄托了人们希望的理想世界;而另一方面,文人又将绘画划定为仅供个人娱乐的笔墨游戏。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