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秋天,王昌龄与李白在巴陵相遇。
王昌龄在前一年被贬岭南,刚刚遇赦北归;李白在多次自荐未果之后发出了“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索性离开长安,游历天下。也许同为失意之人,他们甫一相遇便互相引为知己。
上面这首就是在他们二人即将分别时王昌龄写给李白的诗,仅从诗文中我们似乎看不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写当前的离别,却只写了些许看得见的或是看不见的景色。
王昌龄以自然现象安慰李白,分别是不可避免的,与其伤感倒不如顺其自然。同时王昌龄可能也想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传达给李白,有些追求不必过于执着,有可能追到最后依旧是虚无缥缈的。
这次分别以后,王昌龄一直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八年之后,也就是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自江宁丞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
“不护细行”也就是生活不检点,到底是哪里不检点,史书并没有提及,有说法是王昌龄在任上消极怠工以致自己被贬。《唐才子传》中说“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中说“再历遐荒”。《旧唐书》中说“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对于这所谓的“不护细行”,王昌龄似乎不屑于去辩解,只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说了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好像是在说只要我的知己懂我,纵天下人误解我又何妨?
身在扬州的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随即作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愁心托付明月,伴随友人前行。
在这偏僻的地方王昌龄一待又是八九年,直到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才离开龙标,还乡。虽然不是升官,但是如果能与友人重逢也可以获得些许慰藉,却未曾想到连与朋友们再见一面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战乱,王昌龄只能辗转多地试图回到家乡,然而就在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可怜“七绝圣手”竟未得善终。
以上便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一些相关背景,关于作品的赏析依旧不再赘述。
稍微说明一下,唐玄宗天宝年号从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作一定有它出现的契机,写这些仅仅是希望同学们对于作品本身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再把诗歌作品的学习局限在课堂。
写这篇文章时没找到啥喜欢的图,我也不会画,那也就不配图了,诸位将就看吧。
继续阅读全文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约690—756),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授氾水县(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氾水)尉。开元二十七年(739)贬谪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市)丞。后以不拘小节,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离开龙标东归,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为刺史闾丘晓所害。《旧唐书·王昌龄传》称:“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王昌龄因而也与小官员有着亲密的来往。《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四首又四句。
据《旧唐书·职官志三》可知,司仓是个州级管理仓库的官员,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从八品下。《送郭司仓》表现了主人对客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起句扣题写送别的环境之美,碧绿的淮河水就映照在门前,主人正在为客人举行送别的宴会,当时天色尚早,看上去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次句写主人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这顿别宴从白日当空一直吃到夕阳西下。由于时间已晚,客人又喝了不少酒,于是主人便盛情邀请客人留下来。
三句写客人觉得不便继续打扰,坚持要走,于是诗人沿着淮河边的大堤将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而皎洁的月亮始终伴随着客人。当然“明月”也寄托了主人的友情,在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后,李白特地写了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现代歌词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的说法。“掾”指官府的属吏,“良掾”即好官,指郭司仓。
四句写伴随着春天的步伐,淮河里的潮水一夜比一夜大。而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春潮不正是主人惜别的情感吗?首句写淮河,末句仍然写淮河,正好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当然这两句诗也写出了淮河在白天与夜晚的不同特点。
贯穿这首诗的线索是惜别之情,第一句写饯别客人,第二句写挽留客人,第三句写送别客人。第四句写与客人分手时,大家的惜别之情就像淮河里的春潮一样汹涌澎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洪江)县尉。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