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看透别人的内心和灵魂、知道他人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你的共情能力越高,说明你越能对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这种能力有先天遗传成分,也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
亚瑟毕业于哈佛医学院,因而对共情的生物学基础解释地特别透彻。他在《共情的力量》中提出,共情能力,既包括情绪感受能力(与情绪有关),又涉及换位思考能力(与思维有关),所以它跟大脑两个部位有关:杏仁核和新皮层。
杏仁核是情绪脑,是管理我们各种欲望和情绪的部位,也是产生眼泪、储存记忆的地方。它控制着大脑所有的神经回路,根据个体遇到的危险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新皮层是思维脑,是随着进化逐渐产生的,可以指导个体进行反思、逻辑和推理,进而调节自身的行为。
而共情能力则是杏仁核和新皮层配合的结果,即杏仁核感受刺激,产生情绪感觉,并将刺激通过神经回路传给新皮层,新皮层接收刺激,做出思考和反应,最终调节行为。所以很显然,如果一颗大脑中,情绪脑占主导,但思维脑发育差点,那他肯定情绪反应激烈,但对后果的反思能力和换角度思考能力都很差。
很多反社会行为人及杀人犯就属于这一咖,只要遇到不顺心就特别容易动情,突出表现是动怒,在情绪刺激下很容易就做出过激行为。他们往往不计后果,对他人的感受反应迟钝,与别人的交往也很难深入。这种人群的内心与他人是缺乏连接的,所以虽然常常容易情绪充沛,却血液里流淌着孤独感。
对于情绪脑主导和思维脑主导的个体,在行为上有什么不同,亚瑟在书中提到一个特别明显的对比:
以情绪脑为主导的蛇在饥饿的时候会把刚出生的小宝宝吃掉,而且丝毫不会觉得内疚;但思维脑主导的人类却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
我们在出生时,大脑的情绪脑就已经发育完全,所以会表达情绪,嗷嗷大声哭,或哈哈大声笑,但思维脑几乎没有发展,所以婴儿的世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思维脑需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点点发育完全,这样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慢慢学会如何看见他人、安抚他人。
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具有独特的镜映能力,这决定了早期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镜映能力,是说小孩子需要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反应中获得自我意象,把他人看作是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如果镜子映射出的是阳光,孩子会收获自信和优越;如果镜子映射出的是黑暗,孩子也只会变得自卑和怯懦。
共情能力高的父母,孩子一般也具有高情商。因为父母的共情能力高,在对孩子的抚育中会给予更多的呵护和安抚,这会加强情绪脑和思维脑的连接回路,强化共情的产生。相反,如果父母跟孩子的互动中充满漠视、暴力或愤怒,这会造成神经回路的短路,孩子只能学习到情绪表达,但学不会反思和自我调节。
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果我们的成长中,父母没有教会我们共情,没有对我们温柔相待,我们在情绪旋涡中便无法自救,不会安抚自己,更不会调节和掌控情绪。于是,长大的我们,再度成了焦虑的父母。我们不会自我共情,遇到难题时不会安抚自己;我们不会跟孩子共情,因为没有被看见我,我们看不见孩子;我们不会跟爱人共情,面对爱人对爱和理解的渴望,我们爱莫能助。
感谢心理的韧性,即使我们从小没有被共情对待过,我们依旧可以学习如何去掌控情绪,如何去感受爱和信任,如何去给予。
我觉得,这种共情,实在有些矫情。
共情,情感同频,感同身受,但不至于不开心,或者内耗。好与不好,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或者说,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快不快乐?有些时候,标准是自己定的。
首先要明白共情能力是什么呢?我看过很多关于共情能力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有人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人说这是善良的体现。
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下专业的名词解释,共情又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绪,运用的好的话,被共情的那一方能感受到被理解认同的感觉。
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
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
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
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
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
我能感受到近段时间自己的情绪感知力变强了,这种感觉很复杂,挺棒的。也挺快乐的哦!
“共情”和“移情”的联系为,都是叙述两者相对在情感上的互相作用,区别为:指代不同、出处不同、侧重点不同\x0d\一、指代不同\x0d\1、共情:相同的感想或感受。\x0d\2、移情:改变情趣;转移情感。\x0d\二、出处不同\x0d\1、共情:汉·王充《论衡·顺鼓》:“假令一人击鼓,将耐令社与秦王共情。”(假意让一个人前去击打擂鼓,才能让令社与秦王有相同的感想或感受。)\x0d\2、移情:《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小弟得会先生,也如成连先生刺船海上,令我移情。”(小人能够会见到先生,就和成连先生在海上撑船,真是让我情志仍未能专一。)\x0d\\x0d\三、侧重点不同\x0d\1、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x0d\2、移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对方身上的过程。
五步十术:
第一步:建立关系(核心技术:倾听与共情);
第二步:信息搜集(核心技术:提问和聚焦);
第三步:制定方案(核心技术:评估与鼓励);
第四步:促进行动(核心技术:重建与沟通);
第五步:总结回顾(核心技术:总结与迁移)。
共情反应水平分五级:
水平一:安慰、否定、建议、问题
水平二:内容反应
水平三:情感反应
水平四:理解、引导、看到期待、承担责任
水平五:方向和行动
案例分析:
求助者:我和我妈简直没法相处,她对我不是指责就是挑剔。
咨询师:
水平一:爱的表达就会说,我妈也是,老人都是差不多。
水平二:我听到你说你妈没法相处,对你不是指责就是挑剔。
水平三:我听到你说你妈妈没法相处,对你不是指责就是挑剔,这让你感到郁闷沮丧。
水平四:我听到你说你妈妈没法相处,对你不是指责就是挑剔,这让你感到郁闷沮丧,你是希望与妈妈关系好些。
水平五:我听到你说你和你妈妈没法相处,对你不是指责就是挑剔,这让你感到郁闷沮丧,你是希望与妈妈关系好些,在和你妈妈相处中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很融洽爱的?
做到对情绪的共情需要:(1)掌握好语气语调,(2)重复词语(3)运用想象力去感受来访者的感受,(4)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5)用词简洁
肯定的句式:
第一,我听到我听懂你讲的什么内容。
第二,你讲的对,有道理,我可以理解。
第三,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有这样的感受是很自然的。
第四,如果别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也会如此,我听起来你这样的反应很激烈,我想这件事对你一定很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